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008|回复: 18

“吴”的原始本意是什么?为什么带吴字傍的字多带贬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8 13: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的原始本意是什么?为什么带吴字傍的字多带贬义?比如“误”,“娱”,“俣”等......
发表于 2007-2-28 13: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字,原是“口”下一个“矢”,它的原始意义表示一个人在奔跑时一边高声喊叫,一边回头反顾,寓意着原始狩猎者的召唤。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15: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富春山越 于 2007-2-28 13:38 发表
“吴”字,原是“口”下一个“矢”,它的原始意义表示一个人在奔跑时一边高声喊叫,一边回头反顾,寓意着原始狩猎者的召唤。


恩~~这个到是第一次听说过。那后面个问题能解释下吗?
发表于 2007-2-28 19: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Valentin 于 2007-2-28 13:14 发表
“吴”的原始本意是什么?为什么带吴字傍的字多带贬义?比如“误”,“娱”,“俣”等......


这些字里 吴 都是声旁,不表意义罢。。。
发表于 2007-2-28 19: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的北人也歧视吴人嘛.
发表于 2007-3-24 08: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中原人眼里的周边民族哪个个不是蛮夷
发表于 2007-3-24 10: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富春山越 于 2007-2-28 13:38 发表
“吴”字,原是“口”下一个“矢”,它的原始意义表示一个人在奔跑时一边高声喊叫,一边回头反顾,寓意着原始狩猎者的召唤。

一个吴姓同学也是这么对我说的,他还作了一个张弓反顾的动作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7-3-24 15: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吴 吳 呉
的确是一边奔一边呐喊
发表于 2007-3-24 17: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Valentin 于 2007-2-28 13:14 发表
“吴”的原始本意是什么?为什么带吴字傍的字多带贬义?比如“误”,“娱”,“俣”等......

兄台搞错矣,带吴字傍的字只是用了它的读音,并不存在贬义,例如“娱”,“俣”就没有贬义。
发表于 2008-12-13 19: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娱,读作(yu),快乐或使人快乐。俣,读作(yu),大也。只是借用边旁,读音全然不同。
发表于 2008-12-13 20: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不是普语字。。。。
发表于 2008-12-16 11: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吴国的迁都,必须从古史中去寻找,这样才能体现历史科学的严谨性,我们来看看古史中是如何记载吴国的迁都的,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吴,国号也。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代孙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按照这个解释,即吴国国都先在无锡梅里,后来吴王诸樊迁往苏州。张守义把“勾吴”(吴国金文作“工吴”、“攻吾”等)和“吴“区别开来,认为勾吴即无锡梅里,吴 是苏州,这点和出土的吴国青铜器是相互矛盾的。吴国青铜器显示吴国的国名自始至终都叫做“工吴”,著名的吴王光(即吴王阖吕,又叫公子光)剑铭文:“攻吴王光自作自用。”很明显,吴国的首都自始自终都叫作“工吴”,即现在的苏州。张守节生活的唐代离开春秋时代太远,他又未能见到出土的青铜器,以至于发生了错误。
唐人的的史料离开他们叙述的时代太晚,容易发生错误,我们来看一条战国的史料: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战国时赵国人编的史书《世本》:“吴孰哉居蕃离。”曹魏时宋忠说:“孰哉,仲雍字。蕃离,今吴之馀暨也”。换句话讲,仲雍是汉语名字,而孰哉是仲雍的古吴越语名字,或者像阖闾一样是谥号。宋忠因为不了解古吴越语,所以误把孰哉当成了仲雍的字了。周人的字就是伯、仲、叔、季这几个字眼,《史记》中有明证,到了汉魏时代字才发展成另外一种形式,也就是现在我们熟悉的那种形式。仲雍的国都叫做蕃离,宋忠说是吴郡的馀暨,即现在杭州的萧山。
又宋裴因《史记集解》引宋忠的话:“句吴,太伯始所居地名。”假如这么讲,那是跟上一条《世本》的史料相矛盾的,考虑到《世本》年代比较早,《世本》的可靠性应大于宋忠所说的话。唐代司马贞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矛盾,所以他在《史记索隐》里面说:“《世本》居篇曰:‘孰哉居蕃离,孰姑徙句吴’,宋氏见史记有‘太伯自号句吴’之文,遂弥缝解彼云是太伯始所居地名。裴氏引之,恐非其义。蕃离既有其地,句吴何总不知真实?吴人不闻别有城邑曾名句吴,则系本之文或难依信。《吴地记》曰:‘泰伯居梅里,在阖闾城北五十里许。’”因而司马贞结合各种史料,对宋忠的话进行了批驳,并且通过分析史料得出勾吴就是现在的苏州,是吴国长期的都城。
司马贞的这条索隐当中引用了两条非常重要的史料,及《世本》和《越绝书·吴地记》中的两条史料,这两本书是战国时赵国人和汉代吴越人编写的,年代较早,对于研究吴越古史有很高的价值,特别是《世本》现在已经失传,只能靠古人的引用知道其中的一些史料,《越绝书》现在也已经残破得很厉害,所以现在的学者搜集了好多古人引用的《越绝书》佚文。《世本》居篇曰:“孰哉居蕃离,孰姑徙句吴”,这是吴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迁都,即从蕃离迁往句吴(今苏州),又“居篇”两个字得知,吴国第一代国王立国蕃离,以后孰姑迁往勾吴,则孰哉的汉名大抵是太伯,前人说是仲雍(见上),恐怕不确。吴国的都城,自然是第一代吴王就得立下,每个王都得有都城,何以太伯不立,却要仲雍来立?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世本》当中吴国唯一的一次迁都。是注意《世本》的史料价值是非常高的,因为《世本》是一本逃过秦火的先秦古籍,当其他史料同《世本》矛盾时,如果没有十足的证据,当以《世本》为准。《越绝书·吴地记》:“泰伯居梅里,在阖闾城北五十里许。”则梅里就是蕃离,而阖闾城就是苏州。
刘宋裴因《史记集解》引《世本》:“诸樊徙吴”,如此,则孰姑就是诸樊,前面通过吴国青铜器的分析已经过说明过了,吴 就是 工吴(勾吴)的省略。
对于古文献的分析只能到此了,这已经做得很穷尽的。不过铜器显示吴国迁都苏州要比《世本》所描写的早的多,更可能吴国的国都本来就在苏州。吴器《者减钟》有工吴王皮然,依王国维所言,当是《史记》中的颇高,很明显的,皮是颇的声符,两个字上古都是帮组歌部。而且者减钟的出土还表明《史记》当中说 寿梦称王 是不对的,早在寿梦以前吴国已经称王。
至于宋忠说蕃离就是萧山似乎有怪异的地方,仍以《越绝属》所说“太伯居梅里”为准。
郭沫若以镇江出土铜器 宜侯矢簋 作为镇江是吴国早期国都的证据,这是要批判的。吴国从未以宁镇地区为都,包括江苏吴文化研究会中的众多专家也反对郭沫若的论调。
郭沫若说,宜侯矢簋的铭文周王丰 虔侯矢 立国于 宜(今镇江),他说 虔 就是 虞,古代可通 吴,故认为 宜 就是吴国。且不说上虎下矢的那个字到底该怎么隶定(一说虔,一说虞),郭沫若已经犯了一个错误了。既然周王让[上虎下矢]侯矢 立国于 宜,那么理所当然这个国家应该叫做“宜国”,怎么可能叫做“吴国”?其次,目前发现的所有吴国青铜器没有一件吴国人是自称吴国的,都是“工吴”、“工吾”、“攻吾”之类的名称,就算郭沫若把上虎下矢的那个字隶定为“虞”,那也最多是“虞侯”(吴侯)、“虞王”(吴王),为什么吴国铜器每件都称“攻吴王”、“工吴王”、“工吾王”等等,每件铜器都是“工吴”两个字,绝无独称“吴”者?以上事实可以说明,镇江的宜国就是宜国,绝非苏州的吴国,宜侯矢簋记录的是当时另一个国家——宜国的立国过程,同吴国无关,吴国青铜器很明确的表明吴国人自称“工吴国”,称“吴国”是黄河流域的史学家简化的结果(最早见于鲁国史书《春秋》)。
镇江的史前墓地是宜国墓地,而非吴国墓地。吴国墓地就是当今的苏州真山墓地,是吴王和春申君的墓地。还有一个史实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问题:齐国的庆封叛逃到吴国,被封在朱方(即今镇江),由于楚国同吴国有世仇,便借此机会联合淮夷攻打吴国,楚淮联军攻入朱方,杀庆封而去,假若镇江的墓地真的埋着吴王先祖,吴王又岂能任由楚国来去自由?那场战斗中吴国主要军队并未集结,导致庆封很容易的就被楚淮联军杀死了。所以吴王的墓地就是苏州真山,别无它处。
通过上述详尽之分析表明,苏州便是吴国真正的古都,别的分析都是错的。
发表于 2008-12-17 04: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和鱼有什么联系,在我们无锡话里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
发表于 2008-12-17 12: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14楼的还没看懂啊?
吴 是一个地名,除了读音和鱼接近以外同鱼没什么关系。
发表于 2008-12-18 18: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狽獍。
发表于 2008-12-19 00: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12楼引用文章的作者完全根据文献得出推论.
忽略了考古的发现.
发表于 2008-12-19 09: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发现的所有吴国青铜器没有一件吴国人是自称吴国的
-------------
这个不就是考古发现。。。。。
发表于 2008-12-19 11: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考古可以确证,常州奄城就是延陵季札的城。朱方庆封的那个城还比较模糊。
《汉地理志》当中今天苏南运河沿岸的县城基本都存在。镇江就是齐国叛逃到吴国的叛臣庆封的封地朱方,丹阳是汉代云阳县,不过在战国时这个县城已经存在。常州是吴王寿梦的幼子季扎所封的延陵,无锡县在战国也已经存在,无锡还发现了战国越国贵族墓。苏州是吴越古都,后来又是春申君的都城和秦汉会稽郡治所所在,唐以后被成为“东南第一大州”。
吴江应当是不存在的,那时吴江现在的位置可能是宽阔大江——松江。松江(上海人称苏州河,通称吴淞江)的衰弱是由于北宋仁宗皇帝强筑苏州至平望80里长堤,目的是为了把嘉兴一带的粮食顺利运往北方,这么做的直接后果是太湖平原连年洪水,91年太湖洪水还把上海西郊的青浦作为分洪区。

南京(秣陵县)原来是吴越所筑的城堡,这里是“吴头楚尾”之地。
苏北扬州(广陵)原先是西周小国邗国,后被吴国攻灭。公元前319年楚国打败越国占领广陵,并加筑广陵城,把广陵变成进攻江南的桥头堡。
江北六合是罗国(今河南省罗山县)被楚国灭亡以后,逃到吴国的罗国贵族被安置的封地,当地出土了大量罗国贵族铜器(但铜器的铭文又说明这个家族依附吴王)。

昆山城很早便存在,原先是吴国的一处海防城堡。

[ 本帖最后由 neuenglishman 于 2008-12-19 11:58 编辑 ]
发表于 2009-4-24 12: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认为吴的本意是鱼,或者抓鱼,或者抓鱼的人,当然这个字很可能是借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0 06: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