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99|回复: 0

锡剧《珍珠塔》能否改一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9 22: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选稿:上官贤  来源:东方网  作者:陈云发      2006年12月16日 09:16

陈云发作品集
  12月13日晚,央视11频道直播了在江苏省锡剧团演出的锡剧《珍珠塔》,戏搞得很精致,演员阵容强大,尤其是饰演姑母的中年演员倪同芳和饰演方卿的青年演员周东亮、饰演表姐陈翠娥的董云华更加出彩,看后觉得这家剧团的水平很高,不愧为江苏锡剧界的领军团体。

  锡剧《珍珠塔》本是无锡市锡剧团的经典保留剧目,由王彬彬、梅兰珍、汪韵之等创造的角色已深入人心。此次江苏“省锡”移植的该戏,曾于2006年10月 25日在无锡首演,此戏对原作作了一些整理,去掉了一些唱段(如“赠塔”、“后见姑”等),还削去了老本中方卿母亲的一些戏,应该说,这是为了更加简练(现在一般舞台剧均限在2个半小时内),这些都可以接受。饰演方卿的周东亮是江阴人,他师承王彬彬,扮相及嗓音条件都比较好,唱法上没有完全受“彬彬腔” 的局限,这个演员很有前途。当然,在唱念的发音上他的“吴语普通话”还没有倪同芳等纯,这可能是受“锡派”锡剧的影响吧?整台戏中,应该说倪同芳饰演的姑母最出彩,她的人物定位为“骄”,与汪韵之饰演的姑母定位为“恶”,实在是各有千秋,难分高低。

  我是一位非常喜欢“省锡”戏的锡剧观众,过去他们演出的《双珠凤》、《红色的种子》等戏,听姚澄、王兰英、沈佩华等老一代艺术家的曲调,非常亲切而又有韵味,是真正江南水乡的艺术。“省锡” 演出的艺术风格我也特别能接受,一是他们的釆用的语系是“吴语普通话”,即江南味的艺术语言,不是无锡腔、常州腔,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二是相比无锡、常州地区的锡剧团,其唱腔节奏稍快而变化多,老一代艺术家中姚澄、王兰英、沈佩华唱法都是如此,而王彬彬、梅兰珍、吴雅童、沈素珍等唱腔节奏就慢一些,当然是各有特点。此次董云华饰表姐,在人物把握上一改梅兰珍演出时的稳重、端庄,略显活泼、大胆,唱法上并没有完全师承“梅派”的慢节奏,很有时代气息。

  不过,我认为既然对剧本整理修改了,就不妨再大胆一些,例如剧中的姑表姐弟结亲,在旧时代被称为亲上加亲,但今天时代进步了,表兄妹、表姐弟结婚已在法律上禁止,因为不利于优生优育,现在再演表姐弟结亲,就不利于年轻观众的理解,不利于戏剧的与时俱进。事实上,这个戏把婚姻关系改掉,并不一定会“伤筋动骨”,因为剧中主要批评的是势利眼小人,劝导人们不要嫌贫骄富,并非是以忠贞不渝的爱情为主线,改掉表姐弟结亲关系,不会改变主题。另外,我觉得“尾声” 中再让方卿大唱一段“劝世曲”,实在是画蛇添足,味同嚼蜡,因为前面的戏都不是已说清楚了吗?最后让方卿这么唱,再来说教一下,这亇状元郎就弱智了。而方卿官衣官帽出场时那些龙套排场亦纯属多余,没原先无锡版的《珍珠塔》结尾干净、简洁,这是很大的败笔,这个“尾声”是狗尾续貂。

  锡剧过去曾辉煌过,高峰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有《红花曲》、《珍珠塔》、《红色的种子》、《双珠凤》、《三看御妹》等好戏,但锡剧一直有一个致命伤,就是舞台艺术语言没过关,无锡、常州两地锡剧团的本地土话腔太浓,在这方面,“省锡”做得最好,基本上把锡剧语言艺术化了。现在无锡、常州两地锡剧团本地腔不肯变,对锡剧传承发展不利,锡剧不是无锡戏,是江南戏、太湖地域戏,因解放初苏南行署设在无锡,才定名为锡剧,现在看来是一个失误。而常州则对无锡不服气(清朝时无锡隶属于常州府),又是常州摊簧即锡剧发源地,也不肯改腔调,把锡剧唱成“常剧”。假如当初把锡剧定名为“吴剧”、“太湖戏”、“江南剧”,可能会避免今天的尷尬。这种情况不改变,锡剧就无法与越剧、黄梅戏平起平坐。

  当然,锡剧现在不大景气,还是剧目不够丰富的问题,近年虽也创作了一些新戏,也获过什么奖,但无奈观众不热。我是很喜欢锡剧的,一听那旋律就有思乡之情,真诚盼望它能再来一个传承的新高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16 23: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