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58|回复: 3

郭巷可能是姑苏外城一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4 22: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乌程仔 于 2013-11-4 22:09 编辑

郭巷可能是姑苏外城一隅?
平子
2011年08月15日10:23         
  郭巷集镇一景

  苏州将选择平门段、阊门北码头段、相门段,对古城墙进行试点修复利用。目前,三段城墙的修复利用方案已先后出炉。消息传出,苏州古城墙又一次成为热点话题。

  根据古籍记载,苏州的城墙应该有三重:子城城墙,内城城墙,外城城墙。即将修复利用的三段城墙,其实都是内城城墙。

  除内城城墙外,子城城墙的位置也是大致清楚的,就在今天的苏州公园周边。然而,苏州外城城墙的位置却不见记载。 《郭巷镇志》主编陆复渊对此认为:苏州外城当然在苏州古城的外围,吴中区郭巷集镇很可能就是苏州外城一隅。

  如果陆复渊的说法成立,苏州城的外城位置将露出冰山一角。

  缘起:郭巷集镇没有郭姓居民

  郭巷是葑门外一个平凡小镇。陆复渊提出郭巷集镇可能是苏州外城一隅的观点,缘于这一集镇并没有“郭”姓居民。

  陆复渊说,我国许多地名都与姓氏有关,像石家庄、徐州等。苏州也不例外,像陆墓(现归相城区元和街道)就跟陆姓有关,是因为唐朝宰相陆贽墓在那里而得名的;黄埭与黄姓有关,源于春申君黄歇率领百姓在那里筑坝(埭);城内的顾家花园、曹胡徐巷、钮家巷,也分别因顾、曹、胡、徐、钮姓而得名……

  然而,看上去很像因郭姓居民聚居而得名的郭巷集镇,情况却有点另类。

  陆复渊介绍,当地父老相传,郭巷集镇早期的居民只有三家人家,一家姓施,一家姓董,一家姓陈。而《吴县志》等地方志,也提到过郭巷施氏。

  其中,施家是从崇明岛搬来的,时间大约在元朝末年、明朝初年,当时可能是个饶有家财的地主。根据地方志的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挑选富人做官,于是施家的祖先施宗义(字景仁)就被选去做了福建建宁府知府。后来,施宗义的子孙施悌(字天禄)考中举人,也做了知府,地点在姚安,也就是今天的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那里;

  董家也是崇明人,擅长吹吹打打,被请来做吹鼓手,负责为施老爷鸣锣开道;

  陈家的第一代据说在施家做师爷。

  直到今天,郭巷集镇上还有不少施姓、董姓、陈姓人家,但找不到世居于此的郭姓人家。父老们也从未说起,这里曾有郭姓居民聚居,地方志上同样找不到相关记载。

  既然如此,郭巷集镇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呢?陆复渊觉得,如果要用姓氏来命名,那么,凭着当地施家的历史影响,这里应该叫“施巷”才是。如果施家祖上低调一点,也可以根据最早居住的三家人家,而起名“施董陈巷”之类。

  陆复渊推测,没有世居于此的郭姓居民而起名郭巷,很可能是因为这个地名并不因姓氏而得名。

  推测:“郭”是外围的一道城墙

  陆复渊查阅了大量书籍后发现,最早记录郭巷(集镇)这一地名的,是明朝中期的 《正德姑苏志》。正德是1506年-1521年,从那时算起,郭巷集镇得名至少有500来年历史了。

  如果“郭巷”的“郭”和姓氏确实没有关系,那又会是什么意思呢?

  陆复渊注意到,出于抵御敌人进攻的考虑,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会建两道城墙,一道在里面,一道在外围。考究一点的还会在内城里建子城城墙。

  建在外围的城墙,古代有个专用名词就叫 “郭”(严格地说应该叫“廓”)。陆复渊说,《孟子》里提到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唐朝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里写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个地方的“郭”,都是这个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对“郭”的解释也是:古代在城的外围筑的一道城墙。

  苏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代确实是有外城的。东汉初期成书的《越绝书》记载,苏州外城“周匝六十八里六十步”;内城“周匝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

  遗憾的是,对于苏州外城的具体位置,无论《越绝书》还是其他史料,都没有作进一步阐述。

  陆复渊大胆推测,郭巷集镇会不会是苏州外城一隅呢?如果这一推测成立,“郭巷”的意思就是“外城那里的一条街巷”。

  陆复渊的推测,得到了当地一些父老的认可。有父老说,他们听说一句话,叫“离城十里为郭”,郭巷集镇到苏州城差不多就是十里路,符合这一说法。

  旁证:附近曾建城郭明王土地庙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陆复渊的推测,要是能找到一些证据,那就“硬气”了。嘿,还别说,陆复渊真的找到了两个旁证。

  一是在郭巷集镇北面不远处,有个叫南浜的自然村,原先那里曾建有一只“城郭明王土地庙”。村里老人介绍,这座庙宇前后两进,共6间主房、4间厢房。主房抱柱的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地留一点子种孙耕”,是清朝嘉庆年间的状元吴廷琛 (1773-1844年)所写,可见此庙历史已经不短。

  陆复渊认为,庙宇叫“城郭明王土地庙”,证明南浜自然村一带属于苏州的“城郭”地区。郭巷集镇与南浜自然村近在咫尺,当然也属“城郭”地区。

  更有老人告诉陆复渊,历史上郭巷集镇在宝带桥东面的斜港河畔,离南浜自然村更近,说属“城郭地区”更贴切。后来因为斜港河里有粮船强行让沿岸居民拉纤,居民们不堪骚扰,就集体向南搬迁到今天的郭巷集镇位置了。只是,搬迁后沿用了原先的地名。

  第二个旁证是,在郭巷集镇正西方向六七公里处,有个地方叫新郭,一般认为是因隋朝—唐朝初年苏州城曾搬迁到那里而得名。陆复渊觉得,城市搬迁到那里,地名应叫新城才对,叫新郭很可能是因为,那里原先也是苏州外城一角,变成新的城区后,就用“新郭”来命名了。

  疑问:这样命名岂不要有N个郭巷

  但当地老师顾嘉彬等人,对陆复渊的推测提出了疑问:如果郭巷集镇确实是因为地处外城边而得名,那按照这样的命名方式,苏州和其他城市岂不要有N个郭巷?

  陆复渊对此回答,其他城市有没有这样的“郭巷”他没有研究过,但苏州确实有几个“郭巷”。比如,吴中区甪直镇就有个郭巷村。奇的是,这个村也没有郭姓居民,至少现在是这样。陆复渊觉得,这个“郭巷”也很可能因地处外城边而得名。

  不过问题又来了:甪直的郭巷村离苏州城约有三四十里路,苏州的外城范围会有那么大吗?

  参与编写《甪直镇志》的袁其德老师对此补充,甪直的郭巷村离澄湖不远,澄湖湖底曾发现大量的古井,证明这里曾是陆地,民间相传,那里原先有座城,后来才沉入湖底。甪直的郭巷村,会不会是因为这个城而得名呢?

  听了袁其德的说法,陆复渊觉得,自己观点成立的可能性更大了。不过他也十分谨慎地说,郭巷集镇旁的尹山湖湖底,也曾发现过街道、古井、陶器等实物,民间相传,尹山湖里原先有个“青州城”,也许,郭巷集镇会是“青州城”的外城所在地。

  我市一些文史专家对此认为:苏州外城的具体位置,历史上可能发生过变迁,郭巷集镇是不是苏州城的外城所在地,如果是,又是哪个时期的苏州外城所在地;如果不是,会不会是其他城的外城;这里最早是否有郭姓居民聚居……一系列问题,都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和考古挖掘来验证。

  【延伸阅读】

  我国部分城市的内外城

  南京城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城墙,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原有内、外两重,外城为土筑的,已经毁弃,只有麒麟门、仙鹤门等地尚有城基可寻,保存较完好的有19公里,最高处达25米,最厚达20米。

  常州淹城。最早有子城、内城、外城三道城墙,目前仅剩遗址,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遗迹,从里向外依次是子城(又称紫罗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水护城,城依水,三道城墙逶迤起伏,三道护城河常年清波荡漾,曲水流畅,美不胜收。

  新疆吐鲁番市东45公里处的高昌古城。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子城)三部分,而且城垣保存较完整,其中外城略呈方形,周长约五公里,占地面积二百万平方米。城墙为夯筑,墙基厚约12米,高11.5米,城墙上还有城门。(来源:城市商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开只户头

x
发表于 2013-11-5 17: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城&郭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8: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城&郭

搞不清楚苏州的郭在哪里
发表于 2013-11-6 20: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山寺在姑蘇城外,但沒説是郭外。也可能是因爲郭富過了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19 16: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