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88|回复: 1

江阴抗清战役(选自《南明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8 08: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军占领南京,活捉弘光帝以后,派出使者招抚南直隶各府县。绝大多数地方都
慑于清朝兵威,纳土投降。其间,只有杨文骢带领一支军队闯入苏州,把清政府
派来招抚苏淞地区的黄家鼎等处斩。但是,杨文骢却没有把当地绅民组织起来据
城固守,而是乘清军来到之前主动放弃该地,退往浙江。江南各地的绅民迫于剃
发令,群情激奋,纷纷自发举兵抗清。首先高举义旗的是常州府属的一个小小县
城——江阴县。在弘光政权迅速瓦解的大变动中,江阴县的明朝知县林之骥解印
去职,清政府委派的知县方亨上任后遵照清廷法令张贴布告叫百姓剃发。闰六月
初一日,生员许用等人在孔庙明伦堂集会,一致决定:“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也
。”正在这时,常州府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的话。方亨叫书吏把府文写成布告张贴,书吏写到这句话时,义愤填膺,把笔
扔到地上说:“就死也罢!”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立刻鼎沸起来。方亨见士民不
从,秘密报告常州府请上司派兵“多杀树威”。这封密信被义民搜获,于是在初
二日把方亨等逮捕,推典史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自称江阴义民
正式反清。陈明遇虽然胸怀忠肝义胆,却感到自己缺乏军事组织才能,在他推荐
下江阴士民把乡居的原任典史(弘光时调升广东英德县主簿,未赴任)阎应元迎
接入城担负守城重任。阎应元入城后立即把全城的户口分别丁壮老幼详加调查,
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会合乡兵二十余万人分班上城,每个城垛十名,
按时换班。由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汪把总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应元自任守
北门。他和陈明遇兼负昼夜巡查四门的责任。对城中过往行人严加盘诘,肃清内
奸。为了解决军械粮饷供应,阎应元同绅民商议后,委任擅长理财人士负责把城
内公私所藏物资分类征集,统一分配使用。在阎应元的领导下,很快就做到了人
尽其才,物尽其用,各方面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①江阴百姓抗清的消息传开以
后,清常州知府宗灏派兵丁三百人赶来镇压,闰六月初五日被江阴义民歼灭于秦
望山下。清军统帅多铎见江阴蕞尔小城竟敢于抗命,派降将刘良佐领兵来攻。刘
良佐部兵数万自闰六月下旬包围江阴县城,屡攻不利,一再派使者用弓箭射书信
入城招降,甚至亲自来到城下现身说法,要阎应元投降。应元在城头痛斥良佐的
背叛明朝,说:“有降将军,无降典史!”刘良佐无言可对。多铎先派恭顺王孔
有德“率所部兵协攻”①,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
前往攻城。②博洛来到江阴城下,认为刘良佐曾任明朝伯爵,手握重兵,却连一
个江阴县城也攻不下来,打了他一顿板子。刘良佐惭恨不已,督促部下拚命攻城
。阎应元、陈明遇鼓励城乡义勇扼守危城,多次派徽商程璧等人出城联络各地义
师来援,却始终没有得到江浙救兵。坚持到八月二十一日,清军集中大炮轰击城
东北角,城墙崩塌,清军蜂拥而上,江阴失守。陈明遇巷战而死,阎应元负伤后
投湖,被清军从水中拖出,不屈遇害。清军屠城至二十三日午后才“出榜安民”
,城内百姓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③。当时人士写了一副对联赞扬江阴百姓
的英勇牺牲精神:“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
大明三百里江山。”④江阴士民的奋勇抗战,在两个多月里顶住了数万清军的围
攻;城破以后,还拚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江阴城守后纪》的作者总结
道:“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
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陈、阎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
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在福州继统的隆武皇帝听说泾县和江阴百姓的坚贞不屈
,深为感动,说:“吾家子孙即遇此二县之人,虽三尺童子亦当怜而敬之。”①
江阴战役虽然不像一些野史所记清朝“七王”、“翼王”、“十王”都阵亡于城
下②,但参加攻城的确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端重亲王)和尼堪(敬谨亲王
)、恭顺王孔有德。在江南各地望风披靡之时,阎应元、陈明遇以微末下吏凭借
江阴百姓的支持,竟然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实在是南明史上
光彩夺目的一页。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08: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悲壮挽歌--江阴抗清本末

宜兴人一把枪,
无锡人团团一股香,
靖江人连忙跪在沙滩上,
常州人献了女儿又嫌娘,
江阴人打仗八十余日宁死不投降!

----------------------------------------
这首楚歌是江阴的抗清烈士在城破前悲壮唱出的。明末,满清在江南势如破竹,史公可法忠义比天,也只在扬州镇守七日,在诸地抗清战争中队清兵予以沉重打击,抵抗最壮烈的,首推江阴。

实际上江阴人奋死抵抗是出于剃发令的颁布,之前他们向各地一样投降了。但我认为这更价值的赞叹,他们的殉难已不单单是为一家一姓,而是为了心中的真理,民族的自尊,中华的文化而献身。或曰:为了头发而死,是不是不值呀,当时南明无道且已垮台这样做是不是阻碍历史进程认死理呀!我以为大缪不然,中外的仁人志士哪个不是认死理的,布鲁诺认死理而烧身,文天祥认死理而被斩,孙中山,共产党认死理而革命。正是这些认死理的人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捍卫心中的真理,人类的社会才不断发展前进呀。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回到1644年,看看这场可歌可泣的战斗吧!

一 群情激奋
    江南本以读书为尚,蔚成风气,而位于江南的江阴却反其道而行之,好习拳勇。顺治二年(1645)六月二十四日,清江阴知县方亨到任,限军民三日内剃发,否则格杀毋论,引起了全城军民的公愤。这个方亨到人士未改明服,脑后却留一条大辫子。父老怒斥之曰:汝本是明朝进士,头带纱帽身穿圆领,来做清朝知县羞也不羞!方亨闭口无言。六月,方亨要贴出留头不留发的告示。书役掷笔于地,誓死不写,后弗袖而去。下午方亨强迫剃发的消息传开,众百姓携带兵器沿途鸣锣聚众,向县城前进。入城人数已达万人。方亨喝令百姓交出兵器然后剃发,百姓严词拒绝。正好方亨老师的仆人在旁,他狗仗人势,跳出来对百姓说:你们这些奴才们想死呀!
   结果想死得是他,百姓一拥而上,将此贼殴毙。方亨连忙告饶说他同意暂免剃发,谁知百姓一走,他就写信让清兵进城绞杀变民。县吏将此消息透露给百姓,第二天,四乡居民不约而至者数十万计。三尺童子,皆已蹈白刃无憾。大家讲妄图通风报信的汉奸拿下,公推性格宽厚的典史(县派出所所长)陈名遇为城主。城中银钱不足,徽商程壁倾家荡产前后共捐十七万两白银。

二 虽万千人吾往矣
   六月初十,本来风和日丽的江南晚春却变得阴云密布。大队清兵杀来!
城中百姓求援未果,在拒绝清兵的劝降后邀请明典史(又是一个派出所所长)阎应元主持大局。实际上在江阴举事之初闫应元已经离任,携老母避居华士砂山。但是陈明遇知道自己没什么军事才能就推荐了有军事组织才能的史闫应元来统率军务。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闫应元毅然于七月初九夜入城全权指挥守城。闫、陈的指挥下,城乡余下的20万军民,团结一致,修缮城池,筹备军粮、火器和弹药,等待和清军决一死战。
  当时,闫下令城门用大木赛断,十人守一城垛,百人大旗一面,红夷炮一坐。城下设人供应饭食昼夜不停。拆毁无用房屋,将砖瓦易于城上杀敌。
   七月,清军用炮轰击北门,开始攻城。城上失石如雨,清军伤亡惨重,有身重三箭者,有劈去脑袋者,坠下无数。一清将努不可喝,等梯而上,义兵用枪刺去反被他咬住枪头,另一义兵发现,举枪刺喉,清将怪叫一声坠城而死。第二天,清军一面攻北门,一面绕道渡江。城上发炮击沉狡虏渡船(真够准的)。清军又派出铁头子,身穿三层甲的那种。有两个清军骁将,登剃而上,手持两刀上城坎杀,城上已棺木拒之,枪刺其身而不入。有人高呼:只有面可刺耳!一童子在旁用勾廉枪刺破了敌人的喉咙。竹匠割下敌人的头,扔下城。敌军来抢尸体,城上砖石小箭如雨点下。(当时有弓箭王之称的黄明岗作了很多小箭季从孝配药傅于箭上人见血立死)射杀千余人。
  当时城中有很多发明家,陈瑞曾作出木制手榴弹,闫应元亲自制造了一种铁弓,旁设数勾系已绵绳威力巨大。故清兵虽众,向城畏服,北来之人,无不已生归为祝。汉奸刘良左率清兵顶着三层牛皮帐攻城,弓失不透。义军用桐油混着人粪,烧的滚开猛浇牛皮帐烫死清军无数。刘良左指挥清军架起浮桥打算偷渡高山,被义军用大炮轰毁。
清军强攻不下,又开始劝降。闫应元在城头对劝降的刘良佐(南明降将)说到:“自古有降将军,无降典史!”只见城内火箭齐发,汉奸落荒而逃。
当汉奸的人敌人也瞧不起,须是时,博落领清兵二十万南下将刘良左捆了起来。然后下令三日攻下江阴。保卫战进入最困难的阶段。清军大炮把小城打的五处震裂。一人立于城上头被炸飞身犹不倒,另一人胸口被炸出一洞犹然持刀挺立栩栩如生!义军顶着炮火,往棺木里面添土,抢修城墙。一夜之间将城修好。
   万众一心,困守孤城,固然有气节原因,但也要归功于领导有方。当时闫应元号令严肃,执法如山。但对疲惫的义军,必然温语慰劳,对敢死志士一律已兄弟相称。他们上阵前,他总说我兄弟肯当此重任!有一次闫应元巡视,一人高呼我欲杀敌苦无短刀,他立刻解下自己价值几十两的短刀送给这个陌生的义军。八月初二,闫应元派勇士四人趁夜出城火烧清军兵营,请军毛焦皮烂者甚众。四名勇士全身而退,闫应元下令每人赏银子一两,但管理军饷的人只发给他们六钱,他们并非有意克扣,只是因为围城两月所剩无多想节省而已。闫应元深知其情,仍挥泪处死二人。另一个官员陈明遇为人宽厚,见到战士的辛劳,经常哭着抚慰。发现有的士兵睡着了也不发火而是已利害关系反复开导,他们两人可谓相得益彰,故民怀德畏威致死不悔!
举个例子,清军攻打江阴已经受到很大损失,但有一天,清营内却兴高采烈,原来城中有父老数人带着大笔银两出城投降。这清军的头头们来的全啊!老人看了他们一眼说我想抽口烟,清将说抽啊,老人点燃了烟,也点燃了身后藏有火药和银两的大柜子,只听轰隆一声,亲王1个,上将2个,外加清兵无数全部上天。这些老人是主动请缨出城杀敌的,震天一响,玉石具焚,白发老翁直教清军全体挂孝!

三 八十日带发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 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八月初八,清军诱降无效,急红了眼,整天放炮轰城。在二位派出所所长的带领下江阴小城屹立如故。中秋节临近,闫应元令磨制面粉,赶制月饼,照常过节,并发给大家赏月钱。城中百姓在中秋节携酒登城,面对城下乌牙牙的清军营寨,坦然赏月。掌管军粮的许用作曲,制弓箭的黄弩师弹琴,众百姓集体高唱:
宜兴人一把枪,
无锡人团团一股香,
靖江人连忙跪在沙滩上,
常州人献了女儿又嫌娘,
江阴人打仗八十余日宁死不投降!

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抒发了人民对维护民族,尊严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八月二十日,清军调来巨炮二十四门,延城外民居强收铁器铸造炮弹。每颗炮弹重达二十斤。是夜,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这是史实)清军大炮打了一天,城内军民精疲力竭无力修城,第二天,清军功上城头,他们似乎对这次得手感觉不可思议,于城上相持半日才敢下城进攻。闫应元在东楼驻守,看见清兵入城,最后看了一眼远处的红日,他在想什么....想自己再难见到年迈的老母...想着自己一个个战死的朋友...想着汉人只要团结一心终能光复河山...可惜他看不到了!...我们不知道他此时所想只知道他挥笔毅然写下:八十日带发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 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然后愤然走下城楼,此时清兵冲入城内,开始泄愤烧杀。面对这些野狼一样杀来的清军,忠正严格的闫应元,敦厚朴实的陈明遇,慷慨解囊的商人,温柔有礼的江南百姓爆发出猛虎一样的呐喊!拿起手中找得着的武器,向敌军舍命扑去!异常激烈的巷战后,众百姓全部战死,老弱妇孺上吊自杀,孩子们看着亲人的尸体哭着投湖自尽。只有五十三个躲在庙中高塔上的幸存者见证了这一切。闫应元身中三箭,自知难以突围,拔刀刺胸跃入湖中。忽然有几双手把他拉了上来,那时敌军的。他被俘后,汉奸刘良左抱着他就哭,闫应元告诉他不用来这套。博洛亲自劝降,闫应元骂不绝口,英勇就义。

在守城的八十一天中,清军二十万大军损失七万五千人,城内十万百姓全部牺牲。《江阴野史》称:有明之际士林无羞恶之心,...独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想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致拱手献人矣.....
他们为了自身的尊严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他们的血不会白流的!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不仅感动了当时各个阶层的反清力量,掀起更大规模反剃发斗争,更加令后来人扼腕墓道,感慨万千。为华夏民族精神添上了浓重一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0 17: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