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159|回复: 0

杭州府及各县历代政府治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8 20: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越国子城(王城)

  五代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封钱鏐为吴越王,后建立吴越国,都杭州,称西府和西都。开平四年于杭州城南凤凰山麓原隋、唐杭州州治故址,营建“南宫北城”、“前朝后市”格局特色的子城,周九里。子城有南北两门,南为通越门,北为双门。城外江滨建碧波亭,用以检阅水师。

南宋皇城

  南宋建炎三年(1129),高宗驻杭州,诏以州治为行宫,称行在所。绍兴八年(1138)定都临安,设皇城于凤凰山之东麓承袭吴越子城旧制,营建南门为丽正门,北门为和宁门,东门为东华门,后又增筑西华门。皇城九里,皇城内按“前朝后寝”的惯例和依自然山水、地形,布置宫殿、园林和亭阁。

省 署

  元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江淮行中书省自扬州移治杭州,次年改称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江浙行省)。省署设清河坊以西,西峨眉山(属吴山)故开元宫旧址(今河坊街北旧藩署一带)。
  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署址仍设在清河坊西元江浙行省署旧址。
  清浙江行省 清初承明制,康熙元年(1662)改浙江布政使司为浙江行省。省总督署设斯如坊(今雄镇楼西北),省巡抚署设通江桥东(今省水电设计院址)。督抚下复设布政使以管财赋,布政使署仍设在明布政使司署旧址。
  民国浙江省政府 民国元年(1912),设浙江军政府于杭州。民国3年,改称浙江巡按使公署。民国5年,浙江省独立,改称浙江省护国军政府,设都督府。不久改都督府为省长公署。民国16年3月,以国民政府政治会议浙江分会为浙省最高行政机关,不久改为政务委员会。同年7月,成立浙江省政府,府址在杭州市梅花碑。
  浙江省人民政府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7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政府初仍设在梅花碑。1951年迁将军路(今人民路)。1956年迁弥陀山东南侧(今省府路)。

郡、州、府、路、道署

  南朝梁临江郡 南朝梁武帝太清三年(549),置临江郡,郡治钱唐县。
  南朝陈钱唐郡 南朝陈后主祯明元年(587),置钱唐郡,郡治钱唐县。
  隋、唐余杭郡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罢总管府,改杭州为余杭郡,郡治钱唐县。唐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杭州复为余杭郡,郡治钱塘县。
  隋杭州 文帝开皇九年(589)废钱唐郡,置杭州。州治初设余杭县,次年移治钱唐,开皇十一年移州署于柳浦西,依凤凰山筑州城。唐代因之。
  北宋杭州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俶纳土归宋。以凤凰山东麓吴越国子城为杭州治所。
  南宋临安府 高宗建炎三年(1129),以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因徙府署于清波门之北,以奉国尼寺(即竹园山净因寺)故基建署(今河坊街西段北侧仁和署一带)。
  元杭州路总管府 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设杭州路总管府。路署设在南宋临安府署旧址。
  明、清杭州府 明朱元璋于元末丙午年(1366)十一月,改杭州路为杭州府。府署即于元杭州路署旧址改建。清因之。
  清杭嘉湖道 清雍正四年(1726)设杭嘉湖道治嘉兴,乾隆十九年(1754)移治杭州,道署设于惠民路南,太平坊巷北(今上城区人民政府驻地)。
  民国钱塘道 民国3年(1914)于省下设道,钱塘道治杭州,署始称观察使行政公署,不久改为道尹公署。署址在清杭嘉湖道署旧址。

县 署

  钱唐(塘)县 自秦代置钱唐县以后至南北朝,县署址史籍记载不详。隋开皇十一年(591)杭州州署与钱唐县署同设在凤凰山麓柳浦西(今江干一带)。唐贞观六年(632)县署迁入钱塘门内(今教场路一带)。南宋初钱塘县署又移纪家桥西北华严寺故址。明洪武四年(1317)迁钱塘县署于杭州府署西侧(今河坊街西段北侧仁和署一带),至清代不变。
  钱江、仁和县 五代梁龙德二年(922),置钱江县,县署设在武林门内梅家桥南(今梅登高桥南)。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名仁和县,县署址不变。南宋初迁仁和县署于招贤坊(今百井坊巷一带)。明洪武四年(1317),与钱塘县县署同迁,位于杭州府府署东侧(今河坊街西段北侧仁和署一带),至清代不变。
  杭县 民国元年(1912)废杭州府,以原钱塘、仁和县境合并置杭县。县署设在井亭桥东堍(今解放路、浣纱路交叉口东南)。民国16年杭州设市,杭县县署依旧。民国26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后,迁至拱宸桥(今杭州第二人民医院院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仍驻拱宸桥。1953年12月迁至临平镇。

市 署


  民国杭州市政府 民国16年(1927)成立杭州市,市政府设在圣塘路(今湖滨路北段)。
  杭州市人民政府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5月24日成立杭州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设在圣塘路原民国杭州市政府旧址。1956年2月迁至将军路(今人民路)。

附记:杭州城垣考

  都邑四围有城垣以资防守,由来已久。汉武帝元狩中钱唐县为会稽郡西部都尉治;三国东吴时期,钱唐县为吴郡都尉治,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建康发生侯景之乱,时钱唐县为渡江必经之地,侯景升钱唐县为临江郡。此足证杭州自古是兵家据守军事要地。至若城垣情况如何,因史书缺载,已无从考证。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杨素于柳浦西创州城,周围三十六里九十步。此为杭州筑城最早记载。隋创州城后,杭州一直是州郡治所,五代吴越、南宋又为都城,元后又历为省会,故对防御工程的城垣建设均极重视,现将隋后历代城垣嬗递变迁,作城垣考。

隋代杭州城垣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置杭州,州治初设于余杭,次年州治从余杭移址于“钱唐城”(即吴山东麓的新城戍,为兵营驻地),十一年移州于柳浦西凤凰山麓,依凤凰山筑城,周长三十六里九十步,城垣东临盐桥河(今中河),西濒西湖,南达凤凰山,北抵钱唐门,东划胥山于城外,西包金地山、万松岭于城中。其城门:一曰钱唐门,至清犹存;一曰盐桥门,一曰炭桥新门,皆在盐桥大河以西,至五代吴越时犹存;城之南门曰凤凰门,其所在地无考。

五代吴越国杭州城垣

  杭州成为吴越国都之前,钱鏐就进行规模浩大的城垣修筑,在凤凰山下兴建子城,外再包以罗城,后作为吴越国的王城。子城,门有二,南曰通越门,在凤凰山之右;北曰双门,在瑞石山。钱鏐筑罗城凡两次,第一次于唐昭宗大顺元年(890),扩展隋唐旧城西南部。第二次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扩展旧城的东北部,以今之地考之,自鼓楼起,东北沿淳祐桥、菜市桥之西,至艮山门又折西至武林门,再曲折而南至昭庆寺(今少年宫)后之霍山,包盐桥门、炭桥新门、钱塘门于其内。其四至范围,南抵六和塔,东濒东河,北至武林门,西抵雷峰,城呈腰鼓形,周围达70里。有城门十:朝天门,在吴山下,即今之鼓楼遗址。龙山门,在包山脚下,今洋泮桥一带。竹车门,今望仙桥东南。南土门,今淳祐桥西南。北土门,今东河菜市桥西堍东青巷口。保德门,今艮山外无星桥一带。北关门,在今武林门外。钱塘门,仍隋唐之旧,在今六公园东北端,环城西路和湖滨路交叉处。新门,在炭桥之东。盐桥门,在盐桥之西。

南宋杭州城垣

  南宋建都临安(即杭州)后,增筑内城及东南的外城。内城即皇城,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于凤凰山东麓创筑,十八年完成,周围九里,其南门曰丽正,北门曰和宁,东门曰东华。绍兴二十八年又增筑皇城西门即西华门及东南之外城。外城共有旱门十三座,水门五座。居东之门有七:东便门,在今南瓦子巷一带。候潮门,居东便门之北,今南落马营一带。保安门,俗呼小堰门,在候潮门之北。新门,俗呼草桥门,今望江路北侧。崇新门,俗称荐桥门,今清泰街章家桥西堍。东青门,俗称菜市门,在今菜市桥西,东青巷口。艮山门,在东北,俗呼坝子门。居西之门有四:钱湖门,傍云居山。清波门,亦称暗门,在今清波路与南山路相交处。丰豫门,五代、北宋名涌金门,在清波门之北。钱塘门,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增筑。居南曰嘉会门,皇城丽正门之南,今洋泮桥之北。居北曰余杭门,亦名北关门,今武林门之北。水门为五:东有保安水门,南有南水门,北有北水门、天宗水门和余杭水门。东青门与艮山门都是瓮城,即在大城门外,还有副城。其余的旱门都建造楼阁,水门都是平屋。所有的城墙高三丈余,阔一丈多。

元末、明、清杭州城垣

  元代禁天下修城,以示统一。杭州之旧城日为部分居民所平。元末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张士诚据杭州,改筑杭州城垣。自钱塘门而北,将宋之九曲城垣改而直之,仅留一曲。北余杭门,增设天宗、北新二门。东则自艮山门至清泰门向东展拓三里,络市河(今东河)于城内,废去保安门。南则自候潮门以西缩入二里,截凤凰山于城外,废嘉会、东便二门,以和宁门为南门。西南之城,跨清平、金地两山之上,北接清波门,则钱湖门在山上。清波门以北至涌金门上微向西扩。水门六:南曰凤山水门,今犹存。西曰涌金水门,即今之涌金闸处。北有武林水门、坝子桥水门。东有横河水门、车驾桥水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由于倭寇侵扰,督抚胡宗宪于清波门南城上筑带湖楼,东南城上筑定南楼,凤山门西城上筑襟江楼,艮山门东城上筑望海楼外,仍依元末杭州城垣之旧。唯城门有所变动:废天宗、北新、钱湖三门,共设十城门,改和宁门为凤山门,因地处城之正南,亦曰正阳门。其北门原为余杭门北关门,则改为武林门。其东为艮山门(又呼坝子门)、庆春门(又呼太平门)、清泰门(又呼螺蛳门)、永昌门(俗称草桥门)、候潮门。其西为清波、涌金、钱塘三门。清代城垣承明之旧,而内筑驻防旗营城垣(俗称满城)。清康熙五年。永昌门毁,后重建改名望江门。杭城十门,市民以城门地名编成顺口溜:“北关、坝子、正阳门,螺蛳沿过草桥门,候潮闻得清波响,涌金、钱塘共太平”。水门仍承元、明之旧。满城为杭州城中之城,位于杭州城西隅,顺治五年(1648)始圈筑驻防兵营,顺治七年竣工,十六年复又增筑。城以砖石为主,高一丈九尺,厚近一丈,环九里稍多。其城门有五:南为延龄门,今延安路南端。东有二门,其南为迎紫门,今青年路、惠兴路与解放路相交处。其北为平海门,今平海路与岳王路相交处。东北为拱宸门。西北为承乾门。

城垣拆除和城门遗址

  杭城十门,最先拆除的是清泰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沪杭甬铁路设车站(即今城站)于清泰门内,铁路自城外贯城而入,拆去清泰门城墙数十丈。民国二年(1913)杭州相继拆除城墙,继拆除杭城西北隅的满城(即旗下营)之后,接着拆除清波、涌金、钱塘三门间的城墙,以原城墙砖石建湖滨路、南山路,辟湖滨公园,从此西湖和城区连成一片。随后又拆除凤山、武林、望江、艮山、候潮五门。解放后,尚剩的庆春门,以及残余的东北城墙和西城墙的北段,于五十年代后期拓建环城东路、环城北路和延伸环城西路时拆除,现仅留下凤山水门一座。杭城十座旧城门座落的位置与今址对应如下:
  钱塘门 今湖滨路与环城西路相接处;
  涌金门 今南山路与涌金路交叉处;
  清波门 今南山路与清波路、河坊街、孝子坊、勾山里相交一带;
  武林门 今武林路与体育场路交叉北侧;
  艮山门 今环城北路与建国北路交叉处;
  庆春门 今环城东路与庆春路交叉处;
  清泰门 今环城东路与清泰路交叉东侧;
  望江门 今望江路与江城路交叉东侧;
  候潮门 今候潮路与江城路相交处;
  凤山门 今中山南路、凤山路相接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9 20: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