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21|回复: 3

《老上海小百姓》:海派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1 19: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6年08月14日 12:44:15  来源:新闻午报   


    在上海生根发芽的各地民间艺术,是海派文化中最有魅力的组成部分。它们或保持着本来的特色,或融入本地文化,或面目一新焕发出别样的活力。著名编剧、小说家沈寂老先生为画家戴敦邦的作品配上文字,再现诸多民间艺术家留下的段段往事,酸甜苦辣尽在记忆中回味。

    笑声泪痕独角戏

    小时候去“大世界”、“新世界”等游乐场,我最爱看的是独角戏。在专演独角戏的场子里,从日到夜,一班连一班,几位名牌演员依次上台,又说又唱,还有化装表演,看客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最早唱独角戏的是苏州人王无能。曾在公平洋行当差,会各种方言和口技,先在文明戏班子里演丑角,自己也出堂会,自编自演《各地堂倌》、《宁波空城记》和《哭庙根骂爷》,由搭档钱无量拉琴,相得益彰。他日夜奔忙,体力吃不消,只得吃鸦片,日久成瘾,不胜负担,曾有高丽人和他订约:每月免费供应烟土,但死后要把体内被烟熏黑的骨头交给他们抵债。果然,他一死高丽人就来取骨。王无能的朋友大家凑钱,保存了他的尸骨。

    我看过江笑笑和举人出身的鲍乐乐的表演,他们能编段子和唱词,《火烧豆腐店》、《瞎子争洋伞》百听不厌。他们还编过《明伦堂》,讲祝枝山舌战众生。江笑笑的杭州话令人绝倒。

    我最爱看潮流滑稽刘春山,刘春山从小随父母在城隍庙收板凳钱,谙熟“卖梨膏”糖、“浦东说书”曲调,能将当天社会新闻编词押韵,随口说唱,很受观众欢迎。上海抗战时,他宣传抗日,敌伪特务对他监视,不准演出,他贫病而死。

    笑嘻嘻告诉我,有一个姓薛的人,和人搭档合唱《活捉东洋人》,日本人进租界后,搭档不敢再唱,姓薛的独自在外国坟山继续骂日本,汉奸将他捉去,活活烧死。

    还有裴扬华与程笑亭搭档,在新新公司楼上新剧场演出《小山东到上海》,程笑亭演巡长,冷面滑稽,满脸白粉,查户口一场,自嘲无知将伪警察讽刺嘲笑,淋漓尽致,连演两年,场场客满,后来演伪警者无人可比。

    老戴这幅画是我长篇小说《大世界传奇》的插图。滑稽演员一胖一瘦,我是以陆希希、鹿奇奇为原型。两兄弟既喜又悲的遭遇,令人笑出眼泪。画中两人为死人在灵堂上唱滑稽,真是啼笑皆非。

    捏面人你在哪里

    我最佩服的是捏面人。他又不是画家,也不是雕塑家,可是他能把各种颜色的面粉在手心里捏成各种形状:圆形、条形、椭圆形,粗的细的,两种颜色混绞在一起的。没有任何样本和图形,单凭自己想象或记忆,把这些各种形状的面团捏在一起,再用木杆压扁、嵌缝,又用剪刀剪开,这样三下五下,捏出一个孙悟空,一手拿着金箍棒,一手遮眼眺望,活脱脱是京戏里手舞足蹈的齐天大圣。他还捏出关公、张飞、梁红玉等等古代人物,我看得入迷出神,情愿出多少钱买回来收藏,如获珍宝。

    后来知道捏面是中国民俗艺术之宝,北方出一个泥人张,世界闻名。我读到泥人张的传记时,总要想起鸿福里的那位捏面人,他不也是个艺术家吗?为什么沦落街头?后来他又到哪里去了?也不知道他病重离世时留给人间的是怨恨还是遗憾?

    亭子间作家

    过去,上海滩有不少文人,有的教书,有的投稿写书过日子,收入少,稿费不多,只得租借石库门弄堂房子楼上的亭子间居住。人称他们是“亭子间作家”。

    我就拜望过在二三十年代风行一时的小说家顾明道。他所著的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有三十余部之多,其中有《啼鹃录》、《芳草天涯》、《海上英雄》、《荒江女侠》、《茉莉花》、《草莽奇人传》、《奈何天》等等。大姐爱读顾明道的言情小说,看一部,哭一部。我看不懂,却迷上了根据他小说改变的武侠片《荒江女侠》,连看十三集。女主角徐琴芳由此而走红,我也由此知道顾明道大名。

    顾明道生于一八九七年,江苏吴县人,毕业于苏州振声中学,任国文教师。二十年代,曾与严独鹤、程小青、郑逸梅等人组织星社,从事文学创作,可是他身患残疾,下身瘫痪,只能卧床写作。全部收入供弟妹读书和成家立业,唯独不考虑自己的婚事。邻村某姑娘对他的人格和品行十分钦佩和爱慕,亲自上门,自愿结为伉俪。从此夫妻俩共享家庭之乐。不料抗战爆发,日机轰炸吴县,谣传日军即将侵入,人们纷纷逃难。顾明道不能行动,也不愿累害妻子,劝其逃难。妻子怎肯舍弃丈夫不管,就将顾明道背在身上,逃出战火,真像顾明道书中的女侠。他们到达沦陷后的上海,多亏朋友帮助,住进石库门亭子间。为了生计,继续写作,也出于爱国热情,分别以郑成功、陶潜、陆游等古人事迹为题材来针砭现实,著有长篇《英雄喋血记》、《磨剑录》等,热情赞颂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异族入侵的斗争。可是他终日埋头笔耕,积劳成疾,难以提笔,只得招收学生,教读国文,靠学费收入苦度艰难岁月。我听到后,曾跟随友人去他家访问。那天正是五月中,只见他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但还勉强撑持,将学生预付的学费退还,并称自己不久人世,不再教学。我和学生们悄悄退出。几天之后传来噩耗,一代文人留下数百万字文章,含恨离世。

    京戏院的三楼戏迷

    我大舅父开戏馆,我从小爱看京戏。每逢礼拜天,我们两家十几口人总要到戏馆去看戏。当时专演京戏的戏馆有大舞台、天蟾舞台、更新舞台、共舞台等。因为我家是各大戏馆的常客,每逢有新戏开场,或从京津请来的名角登台,加上年底封箱、新春开锣,逢时逢节,总有戏馆雇佣的“案目”前来送票,少则六张,多则一排。到那一天,我一家老小坐车到戏馆,“案目”早在门口等候,抱我下车。恭恭敬敬地在锣鼓声中引我们进到正厅,总是第四、五排(太近吃灰,太远看不清角色扮相),因我矮小,“案目”事先在正中座位上再加一只小凳,我坐在凳上,不会被前座看客挡住视线。在我们座位前,也是前排椅子的背后,有一长条搁板,上盖白色罩布,有四到五只铜制高脚盆,盆内有水果、瓜子、汤食和香烟,边吃边看。我是小戏迷,只顾看戏,从头看到底,不打磕睡,也不知疲倦,散戏回家还是精神十足。

    那些戏馆,除了楼下正厅外,二楼是花楼,有的还有包厢,而且都有三楼。三楼票价最低,有的还是看白戏。看客都是下层社会的劳苦人民,有工人、小职员、车夫等,他们都是十足的戏迷,每夜非看京戏不可,所有名角都看过,所有戏目都熟悉。演员一出场就喝彩,角色一开口就叫好。他们是京剧的“啦啦队”,是最忠实的戏迷,戏馆没有他们就不兴旺,不热闹。

    我记得看连台戏《狸猫换太子》时,演包公的小达子一出场,他总是抬高了头朝上看三楼,三楼看客就响起满堂彩。小达子越唱越响,三楼看客似疯似狂。麒麟童唱《追韩信》和《徐策跑城》,散场后三楼看客一路走,一路唱,还学麒派的“追”和“跑”。

    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带我到天蟾舞台看《满清三百年》,突然下起倾盆大雨,三楼漏雨,看客浑身湿透。可是他们坚持到散场,冒着雨走回家,还三三两两谈戏。

    如今这些戏院都拆光了,新戏院票价太高,那些三层楼看客、真正的戏迷看不起戏。我自己也只有在电视机前看京戏,过一过瘾。


    摘自《老上海小百姓》戴敦邦图沈寂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8月
发表于 2006-11-6 22: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佩服的是捏面人。他又不是画家,也不是雕塑家,可是他能把各种颜色的面粉在手心里捏成各种形状……zt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6-11-6 22:1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开只户头

x
发表于 2006-11-26 22: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几位名牌演员依次上台,又说又唱……看客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发表于 2009-6-20 22: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当年第一时刻买了这本新书
现在新民夜报上头还有戴先生新画的图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5 18: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