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34|回复: 0

苏州陆稿荐有枫桥帮搭常州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6 17: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乌程仔 于 2011-3-26 18:12 编辑







提起陆稿荐,苏州城乡妇孺皆知,然而苏州陆稿荐与枫桥倪氏三代间的情结,那可鲜为人知了。可以这样说,苏州陆稿荐能发展到今天,枫桥倪氏家族起了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州陆稿荐相传创设于清康熙二年(1663),这家位于阊门内中市崇真宫桥的熟肉店,因临近下塘吕祖庙(神仙庙),靠着“四月十四轧神仙”庙会发迹起来。流传这样的故事:某年四月十三日黄昏,肉店陆姓店主正欲关店门,来了一个老丐求宿,店主一向慈善,就让老丐暂宿灶前,并给了他一些饭菜。第二天清晨,店主至厨间发现老丐已不知去向,地下遗留两只讨饭碗,还有一卷破稿荐(蒲席)。店主也未多想随手就将那卷稿荐扔进灶膛,孰料锅中煮着的方肉顿时异香四溢,引来了轧神仙的行人,一锅熟肉顿时抢购精光,人们纷纷夸这熟肉的味道好。这时店主才发觉那两只饭钵是口对口合着的,猛然间悟出是个“吕”字,于是吕洞宾现身小店的传闻不胫而走,小店熟肉生意就此一日好似一日,陆姓店主干脆将小店称为“陆稿荐”。传说归传说,在苏州城里陆稿荐熟肉确实久负盛名,清道光年间《吴门表隐》录“业有著名者”就载有“陆稿荐蹄子。”苏城向有“陆蹄、赵鸭、方羊肉”之说,即陆稿荐酱蹄,赵元章(严衙前)野鸭,方阿宝(望信桥)带皮羊肉,人称熟食店“三只鼎”。
    时光流转,到了光绪年间,陆稿荐在陆姓后辈手里已不灵光哉,问题就出在灶头上,苏州人的嘴 “吊”(刁),味道变样,金字招牌照样不认账,眼看生意一天比一天差,陆姓后裔陆炜、陆念椿决计将“陆稿荐”这块招牌租出去,当时想租这块招牌的人蛮多,但陆家条件也勿低,最后还是由倪松坡应价承租。
    倪松坡何许人也?倪松坡是吴县西津桥(今枫桥镇)人,字培年,早年在枫桥老街(今寒山寺北,铁岭关东小街)开鲜肉店,生意做发了,肉店开到苏州城里,先后在观前街东醋坊桥堍、西中市皋桥堍、临顿桥堍开了三爿肉店,因此在同行中也算得上是个人物,肉墩头上人都称他“枫桥倪老大”。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九日,陆炜、陆念椿央请戴阿福、杨升之做中人,立下字据把“陆稿荐”招牌租给倪松坡,双方签字画押谈妥牌号押金洋银一百五十元,月租金三千八百文(光绪30年前,制钱800—840文可兑洋银1元,1000文值纹银一两)。同时倪松坡又以洋银七百三十二元的绝价,从陆炜手中卖下阊门吊桥堍“杜家老三珍”(即杜三珍)的牌号及生财家什。这一年,倪松坡刚巧40岁。
    倪松坡颇有经商谋略,深谙“陆稿荐”金字招牌的份量。次年,即光绪二十八年,他就将位于观东醋坊桥倪记肉店易名“陆稿荐”,又将开在皋桥堍的“赵三珍肉店”,改名“老陆稿荐”,从此“陆稿荐”在倪氏手里起死回生。
    清末民初,倪松坡苦心经营“陆稿荐”近30年,使这块金字招牌又焕发了昔日风采。民国年间《醇华馆饮食脞志》载:苏城“熟肉店以陆稿荐、三珍斋两家最为驰名,其出品以酱鸭、莲蹄为上。”民国十九年(1930)年,将近70岁的倪松坡觉得“陆稿荐”基业巩固,便将家业交付给儿孙们,五个儿子中除老四因嗣出之外都得一份产业,大儿子和孙子倪肇基分得皋桥头“老陆稿荐”,二儿子倪矩香和孙子倪肇鸣分得醋坊桥堍“陆稿荐”;三儿子倪慎安和孙子倪肇鸿分得阊门吊桥“杜三珍”,五儿子倪子衡分得临顿桥“协兴”肉店。
    也许是“陆稿荐”生意太红火了,“陆稿荐”三字几成苏式卤菜的代名词。就在倪松坡将“陆稿荐”交付给儿孙的当口,一股争相改称“陆稿荐”的怪风在苏城肉店间骤然刮了起来,据税陆姓家族中有人从中作梗,顿时间城里城外冒出几十家“陆稿荐”,纷纷冠以“仁记”“合记”“兴记”等等的名称,有的甚至标称“老陆稿”、“真陆稿”、“真陆稿荐”、“真正陆稿荐”。20世纪30至40年代,据苏州商会鲜肉业同业公会登记资料统计,苏州城称“陆稿荐”(或陆稿)的店号最多时达32户,仅一条临顿路就有9户,谁是真谁是假?一时间老百姓都给弄懵了。
    面对这样的局面,倪家望着辛辛苦苦做响起来的牌子,顿时成了“烂桃子”,不得不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店号,便将醋坊桥“陆稿荐”更名为“大房陆稿荐”,同时设计了自己的商标,以“大房”两字绘上两支交叉麦穗为图案,并申报了注册商标,这个“大房”商标一直延用至今。
    家家都称“陆稿荐”,然而家家都不是大房陆稿荐的对手,倪氏家族凭着恪守商业信誉、讲究用料和精湛烹技,在观前闹市一枝独秀。比如同样是“酱肉”,大房陆稿荐用料只选用“湖猪”(著名太湖猪),而且以常州武进、宜兴、无锡等太湖周边农户家养为选,“湖猪”个头匀称,黑泽毛稀,尖头细爪,皮薄肉细,个体重110—120市斤。倪家屠宰也与他店不同,活猪运回当日不屠宰,因为在运输过程中,猪会受到惊吓和挫伤,一般要饲养一两天,等到猪能定神肯进食,让猪的周身血脉和顺之后再宰杀,开膛后禁止碰生水。倪家独到屠宰方式剔出的猪肉,皮白无痕无瘀,表里鲜润如一,肉尚未烹饪,鲜色已胜人一筹。烹制成“五香酱肉”,肥膘晶莹,精肉红润,软糯香鲜。再如“酱鸭”,倪家只选“娄门大鸭”,这是江南良种清水麻鸭,以觅河滩小鱼、虫虾、螺蛳等活食为生,因此肉嫩肥美,成鸭以3斤半以上为佳。宰鸭讲究细毛除尽,表皮无损,开膛口要小到只许容三个手指头,烹制时鸭腔内置特制竹头鸭撑,既可保持造型丰满,又便于加入茴香等辅料。就是吊卤制酱用的各种辅料也非常讲究,黄酒要“原甏绍酒”,酱油要“双套母油”,红曲米要福建产,桔皮要广西出的“广皮”,砂仁、大茴、桂皮等类要上好“地道药材”。由于选料讲究,烹艺精湛,因此大房陆稿荐的五香酱肉、秘制酱鸭、砂仁腿胴、酱汁肉、酱蹄筋及酱猪头肉等等,常是供不应求。“大房牌”五香酱肉、秘制酱鸭后来成为苏州特产,不仅苏城百姓有口皆碑,而且深受各地游客欢迎,尤其上海来苏客人,回沪总要捎带一点回去。
    大房陆稿荐的灶头功夫好,也是倪松坡能识人的结果。早在民国初,倪松坡就将张寿根请到陆稿荐当了“把作”师傅。张寿根,武进横林人,13岁来苏州阊门吊桥杜家老三珍学艺,由于肯学肯钻,及成年练就一手制卤挂酱的“绝活”。苏式卤菜的色、香、味、形,全靠“卤酱”,而“卤酱”便是烧灶师傅的手艺,没有诀窍,只有心悟,煮锅全凭察颜辨色,卤酱要求不稀不稠恰到好处,稀了淋不牢,稠了拓不开,至于“老稿”锅子里拼料合汤的手段更是秘不示人的看家本领。倪松坡请了张寿根烧灶“把作”,陆稿荐如虎添翼,技高一着。而张寿根到倪家陆稿荐,也可称是如鱼得水,烹艺益发长进,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就拿最最普通的猪头肉来讲,张寿根能根据不同季节烹制不同应时颜色,春季尤其是清明节前后烹成与酱汁肉一样的樱红色,夏季烹成白糯色,秋冬则烹成麦黄色,烂糯适口,风味殊异,且价廉物美,堪称苏城嗜酒好饮者盘中爱物。张寿根在陆稿荐曾带出了两名徒弟,后来两位高徒又各带了徒弟,徒弟再带徒弟,大房陆稿荐的苏式秘制卤菜技艺传承到今,可称之师出张氏。
    倪松坡为了防范同行暗中窃技,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讲严守商业秘密,用人十分谨慎,倪家只雇用两帮人:一帮是张寿根家乡常州武进横林镇梅巷里人,称“过关帮”,苏州称“浒墅关”为“关”,浒关人称“关郎人”,“过关”指浒墅关以西;另一帮是近郊枫桥白莲浜人,称“西头帮”,除此之外倪家绝不雇用。当时大房陆稿荐共有17人,倪氏家属3人,雇用横林梅巷5人,枫桥白莲浜9人。倪家对店内“把作”师傅十分优待,外场、斩肉、烧灶三位作头师傅每人年薪折合白米约70石(一石合150市斤),是当时一般肉店的三倍,然而其亲属在店内即使是做了“帐房先生”,年薪也只有35石。
大房陆稿荐,当初倪松坡是看好老二的,老二倪矩香接手时48岁,俗话讲本当好头郎,谁料倪矩香竟背着家人吸鸦片成瘾,以至整日沉缅于吞云吐雾,不思店务。倪松坡怒其不争,遂逼二儿子将店务交给孙子倪肇鸣管理。倪肇鸣早在1929年就进店习业,从父亲手中接过大房陆稿荐后,锐意进取,使大房陆稿荐经营蒸蒸日上,谁知这位年轻有为的倪家少东家竟会得伤寒症,于1935年英年早逝。于是大房陆稿荐遂由倪矩香的外甥陈七贤代理,此后20余载,大房陆稿荐便由陈七贤打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合营后陈七贤作为私方代表当了大房陆稿荐副经理。
近百年风风雨雨,那些纷纷标榜自己是真正陆稿荐的,早已纷纷湮没在历史封尘中,而大房陆稿荐却在磨砺中发展壮大了,而今“陆稿荐”已成为了苏州美食的一张名片,这块历经340余年的金字招牌上,确确凿凿凝结着枫桥倪氏三代人的心血,倪松坡为传承苏州饮食文化所作出的贡献,是值得后人敬仰和赞颂的。
附言:本文由原苏州食品公司钱鹤森等老同志提供的资料整理成文。

香香甜甜的陆稿荐,我妈妈过去有一个熟人在陆稿荐做营业员,去买时可以优惠一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开只户头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20 23: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