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929|回复: 1

广东中部壮语地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30 19: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良”一名来历,得从民族源头抽丝剥茧方可说得清。

从汉代开始,顺德一带就是个汉人、越人、黎人、苗人杂居之地。不过,最多的是越人。越人又称乌浒蛮,与广西壮族同属壮侗语族。西汉时代的南越国首都,便在几十里以外的广州。当时的南越国丞相吕嘉,是个赫赫有名的越族首领,而他的老家,便在大良石湖涌一带。可见,南越文化是顺德文化的其中一层底色。



由于南越人是不同于汉族的一支少数民族,他们的词汇含义也异于汉语。且举一例,人们谈及广东民族用得最多的词是“百越”。但很多人都望文生义地认为“越人种族众多,数目超百”,所以叫“百越”。其实,古壮语结构多倒装,“百”音同“卜”,意谓“人”,所以“百越”只指“越人”。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回视脚下土地,就会发现,古壮语散落顺德各处,只是我们没发现而已。正如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先生指出的那样,“古”、“都”“思”等表示村寨,顺德就有“古粉”、“古楼”、“都宁”等地。“滘”、“埠”、“涌”等表示小河、岸口,如“北滘”、“上涌”、“小陈涌”等。“朗”表地方,如“麦朗”、“南朗”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但需要注意的是,古越族有音无字,因此,纠缠于字的写法实属不必。



现在谈及“大良”问题。司徒尚纪教授告诉我们,南越人中的壮族人分五个种类,分别为黑、白、红、花、黄。其中黑壮人被称为乌蛮、乌浒蛮,因而,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不少便以“乌”字开头,如广州的乌龙岗、中山的乌石、顺德的乌洲等等。不过,黄壮人的活动范围最广且最活跃。黄壮人又称为“黄族”或“大良族”。

行文至此,我们就要剖析“大良”二字。在壮语中,“大”表示“地方”,如番禺的大石,表示石多之地。顺德的大罗,指罗姓居住之处。南海的大富,意谓富贵之所。“良”则表示黄壮人。明代学者邝露说:大良与壮同类。因而,他们活动的地方,以“良”命名的也不少,如顺德的良村、南海的良登、新会的良都,都含黄壮人村落之意。

现在,若我们用壮语解释“大良”二字,问题便迎刃而解。因为,“黄壮人居住的地方”之意便顺理成章地凸现出来。我们现在所称“大良”的真正原意,便专指于此。

鲁鱼亥豕,郢书燕说,虽代不乏现,但“大良”的来源不应是“太字之点加于艮头而易名大良”,相反,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称呼。因为,一个行政地区的命名,仅因笔误而轻易更名易字,毕竟有点儿戏。况且,即使在封建社会,政府大小行为都有严明详细的法律条文作规定,一个地方名也并非“戏说”般可随意更改。

另外,新版《顺德县志》也说,“《永乐大典》所记是‘大良’而非‘太艮’”。这话很重要。因为,作为原生态的地名,最能体现当时的民族文化特色。特别应指出的是,《永乐大典》成书于明初(1407年),比顺德建县(1452年)早50年,也就是说,“大良”之名早于传说中的“太艮”之名,因此,更能说明顺德县城是“大良”而非“太艮”。另外,清咸丰《顺德县志》虽说“大良”源于“古太艮峡”,但没任何资料佐证。

其实,建县前越人文化已成为顺德文化滥觞,那么,以越人词汇“大良”作一个地方名称也一点都不足为奇。

(转载自:http://www.automap.net.cn/civilization/wordssd/BwordsSD_002.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1-1-30 19: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古代是岭南土著居民南越人集中居地之一,西汉初还是南越国首都。南越人没有文字,只有语言,与广西壮族同属壮侗语族,在语言、语法、词汇上与汉语不同。南越人后来一部分被汉化,一部分迁走,但在地名上留下他们的印记,被称为壮语地名。这类地名有特殊含义,不能按汉语通常解释,是广州地名一大特色。透过它们,可窥见古代广州地区社会经济风貌。

  古越人又被称为乌蛮及乌浒蛮,亦称良壮,故以乌、良起首地名颇多,广州地区有乌石、乌土、乌泥、乌溪、乌龙岗、乌涌圩等。良字壮语有黄色、平地等意义,广州地区有良口圩、良口镇、良田市、良头铺、良坝、良角、良峒、良塘、良善等;南海也有良村、良宾;中山有良都;顺德有大良和良村。大良附近石涌,还是南越国宰相吕嘉家乡。至今顺德大良语和大良风土文化还有很多特殊性,都与南越人居地有关。

  广州地形复杂多样,南越人对它们命名颇具特色。山有多种称谓,其中比较普遍的以“洞”(峒)、“罗”、“六”为起首。“洞”壮语有山坡、畬地之意,计有龙眼洞、沙罗洞、良峒、邹洞、朱洞、西洞、赵峒、秋洞、罗布洞、洞坑、洞旗峰等,都为山丘所在地。畬为顺坡开垦的旱地,实行刀耕火种,与史籍记载南越人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相同; “六”(禄、渌)字起首地名不能望文生义作数目,亦表示深幽山地、山野或山涌之意,如花县有六夫岭、六花岗、增城有六湖顶;南海还有禄境、鹤山有禄洞、高明有禄塘、台山有禄马,含义都相近;又 “六”有时与“罗”相通。“罗”字地名在西江、南路地区很普遍。广州地区有罗边、萝山、罗布洞、罗洞、罗岗、罗坑等;此外,壮语蛋叫“春”,广州有鸡春岗,也算是形象化了的地名。

  古代广州地区水域面积广大,部分南越人捕鱼为生,善水和航行。广州这类与水有关地名很多。表示河流的有“涌”,如西关涌、东濠涌、西濠涌、荔湾涌、石涌、陈涌、蚬涌、草河涌、大口涌、南涌等;表示水沟曰“滘”,如沥滘、新滘、横滘、增滘、思贤滘、鹿步滘、厦滘、滘口、滘心、滘尾等;表示池沼叫“塘”,如良塘、罗汉塘、新塘、坳背塘、菱角塘、塘头、塘坑等;水上交通往来,需辅以津渡码头,多以“埔”,“浦”、“甫”、“步”、“埗”、“布”等表示这类地名。宋吴厚处《青箱杂记》说:“岭南谓水津为步”。广州有黄埔、凤埔、鸭埔、八步、增步、第二甫、第十甫、十八甫、黄金布、曾家布、官禄布等。

  广州古代也有相当大的冲积平原或低地,被冠以塱(朗)地名。今有朗口、塱头、塱溪、塱吓、西塱、大塱、郭塱、黄竹塱、松柏塱、海塱等。但这类地名数量与分布在广州地区的平原或低面积并不相称,表示古代它们开发利用尚未充分。大抵宋代以后珠江三角洲才大规模开发,也许现今这类地名,有一部分是较晚时期命名的。

  隋唐以前,南越人尚处在部落社会,互不统属,以血缘氏族为单位居于某地,多以“古”、“都”、“思”表示村寨。广州附近有古田、古料、古坝、古屋、古楼、古塱、古洞、古赖;顺德也有古楼、中山有古镇、南海有古灶,新会有古兜山,博罗有古泥塘等;以“都”,“思”表示的聚落规模可能大些。广州地区有都那、都土地巷、思贤村;顺德有都宁、新会有都会、高明有都权等;又南越人居住的建筑物叫“干栏”,是南越人文化特征之一。而现在广州“栏”字地名,计有杉木栏、桥栏、豆栏、蚬栏、糙米栏、浆栏路、西猪栏路、塘鱼栏路等。“栏”字壮语本意为房屋,但上列地名皆为同行商业地域组织,可能是后世引伸而命名的。

  南越人经济虽不发达,但也有以物易物,其场所曰“圩”。而圩又来源于“虚”,古代有所谓“有人则满,无人则虚”之说。圩为岭南特有地名。广州地区圩特别多,如罗岗圩、太和圩、人和圩。东圃圩、长安圩、石井圩、神山圩、蚌湖圩、竹料圩、钟落潭圩等。

  壮语原始地名形式,多由两个字组成,三个字很少。现在广州三字壮语地名,想来是后人加一个字上去的。例如“罗”字本是“山”意思,后来汉人不明原意,再加上一个“山”字,于是有罗山、罗浮山等二个、或三个字地名,未免是架床叠屋。又“古”字已有村寨、聚落之意,汉人后加一个意义相近的字,如“村”、“镇”这类。例如市桥古坝,后来派生出古坝村、古坝新洲;由“栏”派生出的路名也很常见,如塘鱼栏路、西猪栏路即属其例。深入剖析这类地名层次、结构,还可以追溯民族迁移时间早晚和路线分布等,具有重要民族地理意义。

  由于时代久远,广州许多壮语地名已经消失或发生深刻变异。但从现存的吉光片羽中已使人看到它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继承这笔地名遗产,将为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异彩,也是地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引文来源  广州地名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8 16: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