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 发表于 2010-7-25 18:33:45

【常州吟诵】“吟魂”今犹在

日期:2010-06-22 作者:屠岸 来源:文汇报

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常州吟诵”赫然在焉。说心里话,这是我始料所未及的。早些年常州吟诵被列入江苏省级“非遗”,我以为已经“到顶”了。而我本人被称作常州吟诵的代表性传人之一,更是事出意外。现在,擅长吟诵的常州籍80岁以上老人还有一些,目前他们也在做着吟诵传授的工作。但毕竟很少了。
   
1
   
    1983年6月,我写过一篇《吟诵的回忆》(发表于天津百花出版的《万叶散文丛书·丹》,后被多种散文选本收入),文中谈了我母亲(屠时)教我吟诵诗文的经过和我对吟诵的理解与感受。我说:“母亲给予我的一切之中,最使我的心灵震颤的,是她那抑扬顿挫、喜悦或忧伤、凄怆或激越的诗文吟诵的音乐。”我母亲之能吟诵,源于她从小所受的吟诵教育。教她吟诵的老师有两位,主要是她的伯父、我的大舅公屠寄(常州人称外公为舅公,称外公的哥哥为大舅公);另一位是她的母亲、我的外婆朱文。
   
    屠寄(1856-1921),字敬山,近代史学家,诗人,光绪进士。他追随孙中山,辛亥革命后任武进县(常州)第一任民政长(县长)。后受聘于蔡元培,任国史馆总纂。积数十年劳绩,成《蒙兀儿史记》一百六十卷。母亲说,她幼时常跟在伯父身边,二人或搀或扶,被伯父昵称为“我的活拐杖”。及十来岁,还常坐在伯父膝上聆听教诲,聆听吟诵。外婆朱文原是大舅公屠寄开蒙学馆的得意女弟子,后被说作弟妇。母亲说,她也听过别的常州读书人的吟诵,屠寄的吟诵和他们的吟诵基本相同,说明是同一源流。然而,又不完全相同。吟诵有一个特点,即吟者可以自由发挥,允许某种随意性,但又有限度。所以,此人吟与彼人吟不全同,即使同一人吟同一首诗,此时吟与彼时吟也不尽同。
   
    我在上海交通大学求学时,曾做过恩师唐庆诒教授的“伴读”。他因双目失明,需要助手为他朗读报刊和书籍。为报答我的服务,他教我学古诗文。他曾用他的父亲唐文治(交大老校长,国学大师)传授给他的无锡吟诵调吟诵唐诗给我听,于今犹有记忆。无锡与常州是邻县,方言相近。无锡吟诵与常州吟诵风格近似,但仔细品味,确有很大差异。
   
    母亲学吟诵,不全是由伯父耳提面命,至少一半是耳熟能详,听得多了,自己也就会了。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能吟古诗也是一半听母亲而听会的。
   
2
   
    母亲说,她的伯父嘱咐她,吟时一定要咬字准确。用的自然是常州方言。有的字,如果用普通话(那时叫“国语”)读,是不押韵的。如陈子昂的《登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其中“者”与“下”即不押韵,但如果用常州音,“者”读zā,“下”读yá,都以a为韵,都是平声(一个阴平,一个阳平),就是押韵的,且音韵铿锵,声调悦耳。又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用普通话,“回”与“衰”“来”不押韵,用常州音,“回”读wái,“衰”读cuāi,就与“来”押韵了。可见常州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古音,用常州吟诵调读某些古诗,更接近古时的音韵。不过,常州音也有某些变异,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按常州音,“沙”读suō,“花”读huō,就为与“家”不押韵。但常州音有些字有两种读音,一是书香读音,一是乡土读音(有的地方称此为文白、土白。)“家”读jiā,是书香读音,还可读作guō,是乡土读音。《泊秦淮》用乡土读音吟诵,便押韵了。又如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里“儿”字普通话读作ér,常州话也读作ér,是书香读音。但还可读作ní,则属乡土读音(常州话“儿子”作nízè)。按乡土读音,“儿”(ní)就跟“期”(jí)就押韵了。母亲说,什么字用书香读音,什么字用乡土读音,要凭听觉的敏感,有选择地用。
   
    常州音中的某些变异,也会造成不谐调。有小部分押韵字,用常州音读就不押韵。如ou韵字,在常州音中,一部分保留ou韵,一部分变为ei韵。且看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常州音,“游”读yóu,“流”读léi,“洲”读zēi,“愁”读séi(s读软音),不押韵了。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母亲说,宁可不押韵,也要用常州音。因为只有如此,常州吟诵才有它独特的风味。如果在常州音中夹一些普通话读音,那么虽然押了韵,却不是纯粹常州风味了,听起来会有夹生饭的感觉。
   
    母亲还说,她伯父吟诵时,注重入声字的发音。我听母亲吟诵,也注意到她的入声字发音。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四句二十个字,其中有入声字六个,即“白”“日”“入”“欲”“目”“一”。这些入声字分布在四句中,第一句两个,第二句一个,第三句两个,第四句一个。仿佛精心安排,其实自然形成。入声字在三个仄声(上声、去声、入声)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入声短促、急切、强烈,如乐手击鼓桴,雷公打霹雳。入声使诗文的吟诵如乐曲增添了节奏的强度,如绘画突出了闪电的亮色。
   
    在语音的变化发展进程中,今天的普通话里入声消失了:原入声字一部分变成了平声,一部分变成了上声和去声。用普通话朗诵(不是吟诵)古诗文,没有入声,这对我们的听觉来说,是一种缺失。用常州音吟诵古诗文,保留了入声,它像出土文物,应当备加珍惜。入声由于具有突击式的节奏感,有的即使韵不同,也可用来押韵。如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里“袜”和“月”在古代韵书里,同属“月韵”,但在今天的普通话里,“袜”和“月”是不押韵的。在常州话里,“袜”读mà(姑且借拼音第四声来标入声),“月”读yuè。在常州吟诵中,这两个字不同韵母却同是入声,因此依然押韵,听起来仿佛欲说还休,婉娈多姿,繁丝急管,直扣心弦。
   
    关于入声字在一首诗中出现的情况,我曾做过一些考察。有的诗句都有入声字,有的诗不是。但整首诗没有一个入声字的,则几乎没有。有的诗入声字在各句中分布相当均匀,如王湾的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此处将入声字用黑体标示,即可看出一种有趣的波浪形:
   
    客路青山下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值得音韵学家作深入的研究。只有用保留入声字发音的调子吟诵,才能体现出入声的这种微妙处。
   
    入声字发音急促,所占的时间很短。但由于声韵的需要,在常州吟诵中,对入声字往往有一种特殊的处理方法,即在入声字发音完毕,稍停后,加一个“延续音”,或者说,在休止符之后加一个尾音,叫做“断续吟”。这大多发生在入声字处于诗句末尾时。如“潮平两岸阔”,入声字“阔”发音急促,很快完毕,稍作停顿后,继续发“卮”音一会儿;“乡书何处达”,入声字“达”发音完毕,稍作停顿后,继续发“啊”音一会儿,以达到神完气足的地步。有时诗句中间的入声字,也可酌情作“断续吟”处理,但很罕有。有的以入声押韵的诗,更须掌握好“断续吟”的处理。
   
3
   
    在母亲的启蒙下,我探究了“吟”的本义。从古籍中,可以见到与“吟”相类的字词,如“歌”“唱”“咏”“叹”“哦”“诵”“等等”。“吟”本来有鸣、叫的意思,如猿吟,虫吟等。“吟蛩”是蟋蟀的别名。李白有诗句“莺吟绿树低”。“吟”,还是一种弹琴的指法,如吟猱。“吟”,又是叹息的意思,如呻吟。又有呼号的意思,如吟啸。总之,“吟”与有节奏的声音有关。而诗歌,是人在感情勃发时用有节奏的语言发声的产物。母亲曾教我《礼记·乐记》中的记载:“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悦)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说明了诗歌与舞蹈的起源。诗为什么要吟?是为了感情的抒发。不“长言”(舒徐地咏唱),不“嗟叹”,诗难以产生。“长言”“嗟叹”应该就是“吟”的初始形态。而“手舞足蹈”,从诗歌独立开去,形成另一种兄弟艺术:舞蹈。《尚书·舜典》里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永”即“长言”。从这些经典论述,我们可以慢慢地体察“吟”的起源、发展和变化。
   
    关于“诵”,古代的诵与今天的普通话朗诵是不同的。用方言也可以朗诵。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语音乐律实验室做录音时,一首诗分三个层次:一、普通话朗诵;二、常州话朗诵;三、常州吟诵调吟诵。三者有区别有联系,形成一个系列。有人说,朗诵是从西方输入的,源于舶来品话剧。我以为不尽然。中国戏曲中有“千金念白四两唱”的谚语,京剧念白有韵白、京白、方言白等多种念法,与话剧的对白、独白不同。但应该承认,戏曲念白,特别是京白,也是朗诵的一个源头。
   
    吟诵不仅可施之于古诗词,也可施之于古文。吟诵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可以诵到声泪俱下。而骈体文的吟诵,更能突出此种文体中音乐的对称美和均齐美。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王勃的《滕王阁序》,吟诵起来,可做到音调铿锵,气韵俱足。
   
    由于“吟”与诗的关系密切,“吟”逐渐演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如《梁甫吟》《白头吟》《游子吟》《秦妇吟》等。“吟”又成为诗的代称,如“吟社”即诗社,“吟坛”即诗坛,“吟友”即诗友,“吟客”即骚客,“吟笺”即诗稿,“吟榻”即吟诗坐卧之榻,如此等等。唐代诗人齐己有一首《经贾岛旧居诗》,其中有句:“若有吟魂在,应随夜魄归。”这“吟魂”指诗人之魂无疑,读来令人惊,令人叹,令人作无限遐思,心悸神驰!
   
    “吟”又可指诗词创作。白居易《闲吟》:“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鲁迅的“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都是说的做诗。
   
    我自己也做过一些旧体诗,必先在心中默吟,然后写下来。有时在乘公共汽车时也可默吟成诗,或者在步行时默吟成诗。做新诗,可在心中酝酿构思,但要成句,必须手中有笔面前有纸。可见,吟,也是古人做诗填词或今人做旧体诗词的一种创作方式。
   
    吟诵,又是一种读书方式。这不是指阅读,而是古诗文的学习。母亲教我古诗文,嘱咐必须出声吟诵。我体会,只有通过出声,才能对古诗文内涵有深入的了解和领悟。
   
    吟诵不仅要注意咬字吐音,更要注意呼吸运气。一首诗的吟诵,句与句之间要有间歇,句中顿与顿也要分明。平声顿与仄声顿不同,前者长后者短。这里还要强调感情投入,感情投入的前提是对所吟诗内涵的理解。吟得酣畅淋漓,出神入化,是吟者与所吟诗在感情上高度契合的结果。
   
    临末还有一个问题:吟诵是否可以施行于新诗(白话诗)?前年,我在洛夫诗歌创作研讨会上试着用常州吟诵调吟诵了洛夫的新诗《水墨微笑》,效果如何,要让别人去说。但新诗既然可以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来书写,那我想,似也可以用吟诵调来吟诵。这是一种尝试,一种创造,可由吟者自由发挥,进行探索。
   
    在书房里,在林阴下,在晨曦中,在月光下,吟诵诗文,可陶冶性情,提高情操,这是达到心灵愉悦、精神净化的一种自我修养方式。它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

吴人 发表于 2010-7-25 18:38:21

日期:2010-06-22 作者:屠岸 来源:文汇报

母亲说,宁可不押韵,也要用常州音。因为只有如此,常州吟诵才有它独特的风味。如果在常州音中夹一些普通话读音,那么虽然押了韵,却不是纯粹常州风味了,听起来会有夹生饭的感觉。
吴人 发表于 2010-7-25 18:33 http://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thumbup:

mandarin 发表于 2010-11-7 18:39:01

押不押韵都是文读定死的,文读不能乱改的,跟普通话无关。

热度 发表于 2010-11-8 11:18:53

入聲的死忠:fantacy:過來頂帖子

mandarin 发表于 2010-11-8 11:31:37

入声曾经有一阵子发成类似wake、couch这种音节,大约北宋时期

寒寒豆 发表于 2010-11-8 17:39:38

以前有人贴过湖州话吟颂的视频,年纪比较大的老先生,是师传的,听起来就像用不标准的普通话乱读,给人印象很差劲。
不知道常州的吟是怎么样的,要是有视频就更好了。

mandarin 发表于 2010-11-8 18:54:14

还有一个圣约翰大学毕业的老上海吟诵起来更加恐怖清浊尖团都错掉

双相障碍 发表于 2010-11-9 11:47:21

话说我在文中提到的屠寄的故居待过不少时候。

双相障碍 发表于 2010-11-9 11:49:26

6# 寒寒豆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GCVKv2z6G4/
该文作者自己的吟诵。

双相障碍 发表于 2010-11-9 11:52:12

从屠岸的语音描述看,渠讲绅谈。

寒寒豆 发表于 2010-11-9 14:26:34

6# 寒寒豆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GCVKv2z6G4/
该文作者自己的吟诵。
双相障碍 发表于 2010-11-9 11:49 http://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好,谢。。

老小个小老 发表于 2011-1-1 19:21:06

怎么听了他的吟诵 有点常锡剧的味道??:@

苦露酷亿 发表于 2011-1-5 13:20:25

怎么听了他的吟诵 有点常锡剧的味道??:@
老小个小老 发表于 2011-1-1 19:21 http://www.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觉得有这样的味道的话倒应该是正常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常州吟诵】“吟魂”今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