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axiudi 发表于 2009-6-5 21:06:54

【转贴】某语文课记录

发信人: xuliang (苦焚鹤之味,悦煮琴之声), 信区: Classical_Poem
标题: 用simona的词上课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9年06月05日20:30:35 星期五)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要开始讲词。其实对于中国古人来说,诗词除了抒情功能以外,还具有一种社交的功能。也就是说,作家往往会有一些纯粹为了应景的作品,而非真正的抒情。比如说我们来看这样一首词:
  (幻灯片:
  辗转相思梦不宁,孤星啼落鸟初鸣。昏昏纸笔对残灯。十万封书真易寄,第一行字最难成。有情谁信竟无声。)

  师:这是我一位朋友写的一首《浣溪纱》。大家最喜欢的其中的哪些句子呢?

  生1:我喜欢“昏昏纸笔对残灯”一句。

  生2:我喜欢“第一行字最难成”。

  生3:我喜欢“辗转相思梦不宁,孤星啼落鸟初鸣。”

  (学生议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这两句)

  师:好,我们先来比较一下这几句。在“孤星啼落鸟初鸣”中,如果我们把“孤”和“啼”去掉,改成“星星叫落鸟初鸣”,这也同样是一句意思完整的句子。你觉得和原句相比,哪一句让你更有感觉?

  生3:原句更有感觉。

  师:好,那么原句之所以让你有感觉,原因是否更在于“孤”和“啼”这样的语词能够让你感受到一种悲哀?

  生3:是的。

  师:同样,在“昏昏纸笔对残灯”中,你所感受到的悲愁来自于何处?

  (学生纷纷回答:“昏昏”、“残”。)

  师:(板书:孤、啼、昏昏、残)好,我们把这些语词都列出来,大家看到这些语词的时候是否感受到一种悲哀?

  (很多同学点头)

  师:那么我马上可以写出这样的诗句:“昏昏残月落,瑟瑟孤猿啼”。【后来想,改成“孤猿啼夜月,残烛正昏昏”才好。】你是否也能从中感到一种悲哀?

  (很多同学点头)

  师:但是我心里并不悲哀啊。你是否真的能够从诗句断定我的内心状态?

  (学生脸上都露出很疑惑的表情)

  师:就古典诗词来说,有很多意象、很多用词都有相对固定的情感内涵,如果只是为了社交中的体面,那么作出一首诗来其实是并不困难的事,但是这样的诗一定是缺乏个性的。好,我们再来看看,刚才认为“第一行字最难成”好的同学请说一说你的看法,为什么你认为这两句好?

  生2:我不知道到底现在还有多少同学还会写信,但是我写信给朋友时往往会有这种感觉,千言万语实在不知道如何下笔。这句词正写出了那种状态,非常感人。

  师:其他同学是否有同样的感觉?

  (很多同学点头)

  师:但是这一句并没有用到任何意象典故什么的呀,我们能否从单个的语词中联想到一些固定的情感?

  生2:不能。

  师:也就是说,这样的句子很纯粹地写出了作者细腻的内心状态。这种思绪也许很多人都会有,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写得出来。或者说,当在作品里表现出来时,真实的情感都是具有个性的情感,都是只有诗人个人才能写出来的,也就是属于诗人个人的。真实的情感可以通过意象和修辞来表达,也可以不通过意象和修辞来表达,关键的是,当诗人的情感是真实的时候,即使他也运用那些具有固定情感内涵的意象和用词,他仍然一定能够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来。比如说,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庄生梦蝶”是很多人都会用到的典故,但是在一般人用来,这个典故往往只是表现一种哲思,而在李商隐手里,加了一个“迷”字,就很好地体现出了那种朦胧和迷惘:这于是就成了李商隐独特的情感了。

  好,我们已经认识到,在诗中所表现出的真实的情感一定是有个性的情感,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认识来分组讨论一下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四首宋词。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首,品读一下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词人的个性所在。

  (小组讨论10分钟)

  师:好,刚才有一位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在《声声慢》中有一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其中“雁”具有怎样的情感内涵?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大雁往往被用来表达一种思乡之情【在这里可以举一些例子,如“人归落雁后”之类】,那么在这一句中,作者使用“雁”这一意象,是否也只是为了表达一种思乡之情呢?

  生4:不是,这里后面还有“却是旧时相识”。这时李清照的丈夫已经亡故了,她看到大雁,会有一种物是人非的联想。

  师:不错!那只大雁肯定不是李清照以前看到的那只大雁,但是“旧时相识”一词,就表现了一种睹物思人的物是人非之感——这就是这一句中李清照的独特个性所在,也是她的真实情感所在。好,既然我们讲到《声声慢》,那不妨在剩下的时间里我们一起来着重看一下这首词。有没有其他同学在品读这首词的时候也有自己的发现?

  生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里表现了一种憔悴的伤感。

  师:那是一种怎样的憔悴伤感呢?我们知道,“黄花”在古典诗词中也往往带有一种悲哀的意思,尤其表现在“明日黄花”这个成语中,有一种很落寞的感觉。我想问的是,在这一句中,李清照的情感究竟独特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同学愿意谈谈自己的感觉?

  生6:在后面“如今有谁堪摘”中,我感到这里也同样是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以前她的丈夫能够陪着她一起采下黄花,而现在,却无人共摘。

  师:无人共摘,只能任凭黄花满地堆积,更增伤感,这便是李清照的情感的个人性所在。我们要记住,真实的情感,永远是属于个人的。大家对这首词还有没有其他发现?

  生7:全词一开始用了很多叠词,将感情层层向前推进。

  师:很好,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叠词的使用。在我们发下来的参考资料上有关于这几句中的情感如何层层推进的分析,大家课后可以好好看看。我在这里想问的问题是:这里如果不用叠词,改成“几度寻觅,几多冷清”的话,在情感上仍然能够保持一种层层推进的意思,那么作者用叠词到底有什么好处?

  (学生一时语塞)

  师:这个问题似乎有些难度。我们注意到,这首词里还有另外一个地方也用到了叠词,在哪里呢?

  (学生纷纷回答:“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师:很好!我们在这一句里看到,作者写到了梧桐雨,夜雨梧桐也是古典诗歌当中经常出现的与悲哀有关的意象,比如说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秋雨梧桐叶落时”。那么李清照的这句词又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

  生7:李清照写到了“点点滴滴”,这让人感到很细。

  师:很细致、很细腻是不是?那么点点滴滴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7:是愁绪点点滴滴连绵不断的感觉。

  师:很好!这里雨滴的连绵不断,也似乎表现了作者愁绪的点点滴滴无穷无尽——这种细腻的地方,便是作者的具有个性的真实情感所在。这样,大家就可以理解全词开始一系列叠词的好处了吧?

  生8:也是将作者内心的愁绪表现得很细。

  师:很对!而且这种细也同样体现在音韵上。我们苏州话当中保持了很多古汉语的发音,有没有同学愿意用标准的苏州话来读一读这前面的几句叠词?

  生9:(用苏州话朗读)

  师:很标准啊!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里十四字的叠词,大半使用的是尖音,发音时舌尖都是抵住牙齿的,这样让人听起来也觉得很细,突出了作者情感的细腻和敏感。

  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白了阅读古典诗歌时的原则: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作品中提到了怎样的意象怎样的用词就以为自己理解了作者的情感,真正的情感都是个性化的情感,如果这的确是一首优秀的作品的话,我们一定能从中读出具有作者个性的内涵来的。今天下课之后,请同学们将自己刚才小组讨论时的成果整理出来,对所选择的词作一次深入的品读,作为今天的作业。下课!


--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 来源:·日月光华 bbs.fudan.edu.cn·HTTP

mandarin 发表于 2009-6-5 21:30:19

老师忘了李清照是山东大婶

mandarin 发表于 2009-6-5 21:31:38

训训咪咪 愣愣晴晴 气气灿灿奇奇

应该这个味

xphh 发表于 2009-6-5 21:48:29

我觉得这个老师讲的很好!

诗词并不在于辞赋,格式,而是在于能否有直抵感情共鸣的一击!

想起之前guoguo说现代诗很垃圾,我就很不忿了

benojan 发表于 2009-6-5 21:48:43

训训咪咪 愣愣晴晴 气气灿灿奇奇。。。。。。。。。。。。

真的气气颤颤奇奇的感觉。。

dorp 发表于 2009-6-8 15:51:30

4# xphh

莫非兄台是詩人個講?
現代詩裡頭個“梨花體”堪稱絕唱,一望倍會吐血個。

mandarin 发表于 2009-6-8 20:00:55

现代诗我只读陈蝶衣范烟桥黎锦晖数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贴】某语文课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