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 发表于 2009-3-25 20:55:01

裴钰:现代人文视野下的方言(母语)复兴

裴钰:现代人文视野下的方言(母语)复兴
      
      2009-3-12 14:21:22          简要内容:我们讲汉语的语言,有两大块:普通话是交际语言,方言是文化传承+生活语言,两者合二为一,就是汉语语言。方言就是文化多样化的标志,普通话也是其中之一的标志,我们判断一个地区的文化,不是按照明信片、照片上的样子,而是按照这个地区的文化系统来看。
http://www.022net.com/ImgFiles/fashion/200903/2009031214210451665.jpg
裴钰(资料图)  ——裴钰北京涵芬楼演讲文字实录
  时间:2009年2月28日
  地点:涵芬楼书店
  主讲人:裴钰
  开题:分四个部分,全面解析"母语(方言)"

  裴钰:各位尊敬的涵芬楼的读者朋友们,你们好,今天下午我和大家要分享的话题是方言复兴,但是,大家可以看到我的题目上,在方言的后面,加了一个(),里面有一个"母语"的概念,这是我和以往的角度有一些不同,把方言当作母语来理解,从母语文化的角度,分析方言在现代人文中的角色和定位,我希望能够给在座的朋友一些新的思想上的启发。

  我的题目就是:"现代人文视野下的方言(母语)复兴",方言看作是母语,用母语的概念来分析方言,这个在思想方法上的革新,我认为是一个方法论上的革新,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思想上的突破,这个,和我们以前认为方言是地方性的语言,或是一种乡土性的语言,是完全不一样的方法。

  我的演讲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母语和母语文化;第二,要讲一下多样性的文化,在现代人文视野下,文化的多样性是核心的原则和核心的地位,多样性的文化是我这场演讲的最根本的思想原则,也是和读者朋友要分享的一个思想的根本原则。文化的多样化、生活的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我们注意到:每一个群体和个人都有不同的、发展中的文化特性,我们的文化必须确保每一个群体和个人的特性化,并且把这种"特性"保护并存。

  有的读者朋友问我:你要保证的多样化到底是什么,好,我来回答,我们保护的对象就是"特性",我们讲文化保护和文化重建,或者我们讲文物的修复和文化修补,归根到底目标是特性,我们必须确保任何一个群体和个人的"文化特性",我们讲文化的权利也好,权益也好,大家可能会感觉很虚很空,所以,我清晰地告诉大家,我们要保证每个人的文化特性,每个群体的文化特性,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要呈现的,不是呈现出一个学说、一个思想、一个角度,我们要呈现的是生活方式的特性,这个"特性"是最根本的归宿。

  我们之所以重视母语,因为我们的母语承载了文化和民族特性。母语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教育,是民族思想、文化、习俗和艺术的传承教育。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文化教育只是要求你会写字、会说话,这是非常肤浅的理解。我们要保证文化传承,就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传承。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民族文化是靠汉字传承的,这是错误的,还要包括语言,我们不能光靠文字。今天我谈的方言的复兴,方言,甚至包括它的口音也承载着文化,甚至还承载了民族的习俗,这在以后我会详细地谈到。

  第三,语言是文化的承载,这是现代人文一个最新的的思想上的创新,也是最核心的东西,不讲多样性也有没有现代人文。现代人文主义也就无从谈起。过去我们以为语言就是识字,会说话。就达到目的了,我们教孩子会说话了,认识多少多少汉字,这只是语言教育的目的达到了,但是现在我们觉得如果一个民族文化,一个地域文化,在本民族能内部,如果传承不了,或者传承的质量不高的话,这个教育或者是语言教育是不成功的,它就不是一个优质的教育;第四,我们要谈保护语言,也就是保护文化。因为方言语言承载的文化,方言承载了中国的地域文化,而中国文化又是多样性的地域文化的综合,所以我们谈方言,谈保护方言,不是说保护几个口音,不是提倡人们用这种口音说话,我们的目的是提倡保护方言背后的地域文化,我们的目的是这样,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保护工作才不会显得空方泛。

  (见PPT)这张图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母语日的宣传海报,大家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它是以族群划分的,和地域划分的,所以这里面说不上是中国人美国人等等。很难以国家的概念说这个就是澳大利亚人,这个就是中国人。母语教育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松浦晃一郎说,"让每个民族深刻认识到各自母语的重要意义,逐渐引起国际社会关注语言多样性和过重语言的根基问题"。

  大家想想我们现在说的最大的就是全球化,包括现在中国的英语教育,基础教育工作份量越来越大,包括汉语在各个民族自治区的分量越来越大,是好事,但是在英语教育,甚至包括汉语教育的时候,你的母语教育在哪?联合国语言组织倡导多种语言,如果没有语言教育的多样性,不注重母语教育的话,很快你的语言教育会在外来的文化作用下立刻瓦解。语言承载的文化,如果你的语言教育瓦解了,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会拦腰斩断。所以说文化入侵,这些是政治概念,但是,我想说的一点是现代人文就是认为加强母语的重要性,抵抗文化霸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和路径。

  一.方言和汉语
  我认为中国文化是多样性的地域文化,在不少年轻人的想法里中国文化是一个单一的,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要给年轻的朋友们一个清清楚楚的分析,那就是,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多样性的地域性文化,也就是说中国不是一个单一的,甚至不是一个单一地域文化的国家,这和日本和韩国完全不一样,中国文化从宏观上讲是中国文化,从微观上讲是多个地域性的文化,多个地域性的文化,造就的就是不同的方言的承载,所以,我们说汉语是各个地域的方言,汉语从宏观讲是我国的母语,是毫无疑问的,它和方言的关系,我们认为方言是各个地域的汉语。各个地域中的汉语言是什么,我们不认为汉语言在中国境内是完全单一的,我们不认为是这样,我们认为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他们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汉语言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也是不同的,当然他们的跟也是相同的,我们讲的是特性,文化的多样性,强调这个特性,华北文化群和粤语区使用的文字不一样,我们大家都知道它的文化的共性,我们现在要突出一点各自的文化特性。


  1.官话、国语的历史
  我们一直否定和反对的一种观点文化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反对这一点,我们认为,文化版图和政治版图是不一样,中华文化是多样性并存的各个文化地域区的文化相等。也是我今天演讲文化上的最基本的故事。我简单的回顾一下,官话、国语和普通话历史上的的回顾。这一点对年轻的朋友有一个借鉴的作用,我这是一个基本的介绍,不是一个非常烦琐和细致的介绍。

  官话古代讲"雅言"。我们认为的官话的概念是在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里面,推行的标准化的语言,明代的官话,当时他们采用的口音标准是南京话,它的适用人群,是公务员、士人。发生演变是在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明代就又出现了北京官话,但是,有明一代还是以南京官话为主,北京官话为辅。

  我们看清代官话,它的国音开始的时候还是南京官话,它和明朝一样还是在公务员和士人的圈子里来通用,发生演变的是,雍正皇帝把北京官话作为国音,这里需要讲清楚一点,并不是清朝的时候北京官话称为了国音的,南京问文化的地位仍旧的非常高,北京官话成为语音的是在1926年,这个时候民国正式确认北京官话成为唯一的新国音。这个时候,南京官话就正式谢幕,进入了历史的舞台。举个例子,梁启超是南方人,戊戌变法的时候,北京官话说的不好,结果,说了半天,光绪皇帝听不懂,谭嗣同的北京官话说得好,结果,谭受到了重用。梁启超发奋学习北京官话,结果很快就在民国前后,在北京的政坛上非常活跃。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梁启超学会了北京官话。

  我们今天的普通话是在1955年开始推广。为什么要说这样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明,一个问题,普通话的概念,是比较新的想法和概念,是从1955年开始推行的,距今54年的时间,我们看我们的方言,很多都是在千年以上,(见PPT)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明朝的时候以南京话为主,清朝的时候官话北京话和南京话并存,民国的时候以国语为准,共和国时期以普通话为准。这是官话的历史,国语的历史,官方语言的历史。我们分析的是大一统的国家官话史。注意的是,南宋是一个小朝廷,国家处于分裂的状态,所以,我们的起点不是从南宋,我们的起点是从明代,元朝比较复杂它涉及一个蒙古语的问题,今天我演讲的一个大的范围就是汉语语言文字,我们不讲民族语言范围的内容。

  2.世界并存的三大标准汉语

  我们回顾了普通话的历史,国语的历史,我们来看一看国语的现状,我们的普通话叫"标准汉语",当今时代并不是只有普通话作为唯一的标准汉语存在,在汉文化圈中,分为三种。在当今的话语圈一个是普通话,在大陆地区推广,过于现在还存在在中国的台湾地话语在东南亚的华人社区存在无标准的汉语是话华语,所以我希望大家明白一点,通过一个国国际化的视野。港澳的人,大家都说汉语,为什么沟通很困难,别有忘记了人家的标准汉语也是存在的,我们说普通话,对方在说国语在说华语,在他们的文化区里,他们认为是标准汉语。

  3.七大方言区
  (见PPT)七大方言区:官话,包括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我们今天所说的北京话是华北官话的一个代表,这是整个官话方言。第二个大的方言区是粤语;第三是闽语;第四是湘语;第五是赣语;还有客家话,最后一个是吴语,上海话就是吴语的代表。

  有的朋友说,我介绍的分类怎么和现代内地的通行标准不太一样啊?是的,内地的方言区单独把北京话单独挑了出来,我为什么没有采用这种方式,我认为很简单,文化问题还是一个文化问题,不能因为首都在哪里,哪里的方言就受到特别对待,这不是一个文化的态度。明代定都南京,好,南京话就是国音,迁都北京了,北京话又是国音了,这是政治的分法,不是文化的分法。

  我个人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考虑的,我认为把北京话提到"一级"一方言区的地位非常牵强。你说北京话本来是一种"三级"方言,如果非得按今天的行政区来划分,你就会感觉很麻烦,很别扭。如果把北京话当作一级方言,那么,实事求是地说,它和粤语是没有办法比的,也没有办法并列在一起的。从纯文化的角度讲,就是我今天的划分。当然,对于方言文化划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而且各种说法都有,都有自己的道理,内地有内地的一套,海外有海外的一套,国际有国际的一套,究竟谁对谁错,还是看个人的取舍关系,我们刚才看到文化是多样性,它对应的语言方言也是多样性。


  4.语同音和基督教神话

  我要谈谈语同音,它是源于基督教的神话。我们看一个问题不能光看未来,可能有的朋友说,我们要实现语同音,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为这个目标而奋斗吧!(笑),我们分析文化问题可不能仅仅靠理想主义来推断啊,我们要看历史经验,我们这个民族没有一个口音划一的历史,我们的古人没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到底这个概念从哪里来的,我们发现在《圣经创世记》第11章中有一个叫,巴比伦塔,也有的译为巴别塔。这个传说是这样的,在古老的时代,人们都有说一样的话题,一样的语言,上帝一看,不可以这样,于是他把人类的语言大软了,于是人类就无法团结,所以人类进行竞争和战乱,这仅仅是一个传说,我们发现这个传说的概念从语言学,历史来看,这是唯一的最早的宗教化的一个语同音的传说,我们看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的古书、中国的史籍没有类似的传说。中国的史前史研究,包括创世神话,包括原始宗教史里,没有一个类似这种思想的主旨,开始先说同一种语言,用同样一种口音说话,在历史上都没有出现过。

  5.从秦朝到民国,都没有搞过"语同音"

  秦始皇没搞"语同音"我们看秦始皇搞的那些东西,"书同文""钱同币"、"度同衡"、"行同伦"车同轨"这是"大一统"理念的具体实践,秦始皇用这样的文化措施、经济措施,来巩固国家统一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注意,大家注意,这里面没有"语同音",秦始皇没有搞过口音划一,不仅是秦始皇,我们看大一统国家的制度设计的历史,汉、唐、元、明、清都没有搞"语同音",都没有要求人们在生活中使用统一的口音,在民国的时候也没有搞过。所以,"语同音"不是历史的事实,从秦代到元代,汉语始终是多样性的发展,包括明清的时候,官话也是公务员和士人的交际语言,可以说是一种职业语言,换一种说法是交际语言。民国官话还是公务员和知识分子的交际语言,它也不是语同音。从第一个的秦始皇,包括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他都没有搞"语同音"。语同音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也不是中国民族的传统。

  到底什么样的语言文化会促进统一呢?这个,我历来认为文化是文化,政治是政治,什么样的文化能够利于国家的文化和凝聚力,首先,我把"有利于统一"的语言细分为四点:1.要能促进族群之间和睦相处;2.要能增强社会凝聚力;3,要能促进民间社会的活力;4,要能保障地域间的和谐相处。达到这些目标,它就有是一个利于国家统一的语言政策,我引用一个联合国的相关公约,介绍给大家:源于所有公民的融入和参与的政策,这种政策必须确保文化特性的存在。我们又回到文化特性,所以在联合国现代人文的观点里,就是保护"文化特性"的语言政策,保证所有公民共同参与的语言政策,那么它就是有利于增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增强民间的活力。

------------
转载者按:有些事实有误,比如裴先生误以为现行方言分区下北京话是与吴粤诸语并列的一级方言,实际上并不是的。总体观点可以一看。

taicytau 发表于 2009-3-25 21:27:12

作者是男的吧.

吴人 发表于 2009-3-25 21:31:14

:L被照片迷惑了。。

mandarin 发表于 2009-3-25 21:57:47

他账号该不是皮扎诺吧

taicytau 发表于 2009-3-25 23:28:12

:L被照片迷惑了。。
吴人 发表于 2009-3-25 21:31 http://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要怪你選圖的時候不去百度多看幾張
本來名字就很有誤導性了, 再選這張圖片.

热度 发表于 2009-3-26 18:46:39

第二个大的方言区是粤语;第三是闽语;第四是湘语;第五是赣语;还有客家话,最后一个是吴语

:2young:弗看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裴钰:现代人文视野下的方言(母语)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