砇玟旼 发表于 2006-7-15 18:41:01

何占豪嗟嘆《梁祝》太寂寞

香港文匯報

文:李澤銘

 梁山伯與祝英台感人故事不斷被改編成電影及戲曲,甚至搬上舞台,延續淒美之情。《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作曲兼指揮何占豪,最近應香港醫院管理局邀請,替兩場「梁祝美樂為民康」籌款音樂會執指揮棒,為醫院管理局慈善基金籌款。

 在第二場音樂會前,舉行了一個紀念品頒贈儀式,很多官員及大人物到來,記者排除萬難走到何占豪前,問他可有時間接受訪問。「你明早十時來吧,我沒事幹。」

 一個殿堂級的音樂家,把自己成名作評為「兩個知識不完整的青年對音樂的探索過程」。大器早成,享譽國內外,文革一夜間變成階級敵人,更淪落到鄉下養豬。平反後,他只淡然一句:「我沒有恨誰。」年屆古稀,飽歷風霜,他始終相信「好的音樂是老百姓聽得懂的音樂,好的作曲家是眼睛向下,深入了解民間語言的作曲家」。


佔了愛情便宜 造就傳世經典

 二十世紀的中國是政局動盪的年代,其間的創作都無法與政治完全脫離關係。何占豪是中共建國後第一代的知識分子,他創作的心路歷程也是對中國,尤其是共產黨的認識過程。與很多熱血青年一樣,他當時身感解放前的中國太落後,太腐敗,堅信只有共產黨能救中國。《梁祝》原本是古代民間一個愛情悲劇,但《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面世,與共產黨的影響脫不了關係。

 「當時共產黨的主張是為人民服務,特別是為工、農、兵服務。中央覺得我們的音樂老百姓聽不懂,要求我們創作老百姓能聽得懂的音樂。《梁祝》就是在這樣的環境,糅合了西洋的音樂技巧和中國的民間故事,並得到國家支持和老師指導下誕生。」

 雖然《梁祝》在一個充滿革命色彩的年代下誕生,但不帶半點政治味道,其感染力歷久不衰,至今仍震撼人心。相知相愛但好夢難圓,是教人不甘的遺憾;無半絲好感但強權迫婚,激起了多少不平的義憤;今生無緣唯投墳殉情,故事至此,聽者無不淚流滿臉,但結局的化蝶雙飛又為人間重燃了希望。

 「《梁祝》故事的確佔了不少便宜,因為家傳戶曉,人人都聽得明白。另外,她說的是愛情,人人都要談戀愛,老人家回憶戀愛,年輕人渴望戀愛,所以人人都會感動。」

創作淪為毒草

 何占豪完成《梁祝》後,大躍進的浮誇作風使知識分子感到失望。整個社會風氣也開始向左靠攏,文革更達至極端。

 「《梁祝》成了大毒草,我被打成修正主義分子,他們不讓我創作。其實,就是再寫,在那個氣氛下,我也不知該寫甚麼。文藝作品完成後都有經過審查,除了政治,所有講感情、人性的作品都被評為走資。知識分子在當時都變得沒用了,我只有去抄譜,去養豬。」

 知識分子對政治鬥爭不了解。知識變成負累,創意淪為罪證。

 「我不覺得那時生活很苦,我也不太為自己的前途擔憂。我在農村長大,不讓我幹這個,我可以幹別的。」


再苦也捱過 卻見更多名作

 破曉前必是漫長黑夜,文革結束,知識分子抑壓心中多年的作品,一次過重見天日。何占豪的其他名作都是在這段時期完成,如《臨安遺恨》、《西楚霸王》、《滿江紅》、《孔雀東南飛》等四大二胡協奏曲和四大古箏協奏曲。其中以《臨安遺恨》尤為重要,在國內外的大小古箏比賽中,這都是指定彈奏曲目。

 可能《梁祝》太出名,鋒芒完全蓋過了其他作品。世人提起何占豪,就只知有《梁祝》,而不知有《臨安遺恨》。

 「開始的時候,我心裡面有些不服氣,我有那麼多的作品,為甚麼人家以為我只有《梁祝》呢?後來我知道巴金也是這樣,心情就舒服多了。他其實有很多作品,但世人只記得他廿多歲時寫的《家》、《春》、《秋》。」

中國只有一個經典?

 改革開放以後,創作空間大增,不少音樂人從外國學成歸來。但在《梁祝》以後這近半個世紀,不要說何占豪往後的作品無出其右,即使算上這幾十年的音樂名家和青年才俊,也沒有一件可與之匹敵。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

 「現在很多歌曲不受歡迎,因為作曲家不學習民族音樂,所以作出來的曲不感人。音樂和語言一樣,是用來表達感情,中國人就要用中國人的語言來表達感情。音樂家的眼睛要向下,要深入民間,了解他們的音樂語言。」

 另外一個原因,何占豪認為與政策和音樂評選制度有關。創造的空間從文革時管得太緊,一下子變成完全放任,創作人的意念在缺乏引導下四散。於是出現了不少何占豪口中的「三不」作品,即是指揮家不願指揮,演奏家不願演奏,觀眾不願聽,只作自己覺得好的樂曲。

 「現在很多的音樂獎項都是三兩專家負責評選,老百姓不一定喜歡得獎的作品。音樂家就只會創作專家欣賞,但不受老百姓歡迎的歌曲。真正的榮譽不是專家給予,而是要老百姓喜歡,願意付錢買票進場聽你的曲。」


期待後輩超越《梁祝》

 說完兩個近因,何占豪忽然把問題提升到歷史哲學的層次,得出的結論似帶有多少「歷史決定」的意味。他認為歷史的發展不為人類的意志而轉移,未有作品超越《梁祝》,與歷史的循環不無關係。

 「詩歌以唐朝最為鼎盛,千多年下來沒一個時期可與它比擬,因為當時的環境和社會風氣有利詩歌創作。但你不能說現在比不上唐朝,那時候是帝皇統治,現在已走上了共和。」

 「2001年,香港中樂團舉辦了一個由網民投票選出十大最受歡迎樂曲的活動,《梁祝》入選,而且高據榜首。但我看完十大的名單後,沒有一點開心,我只覺得悲哀,十首樂曲的作者,老的老了,死的死了,沒有一個年輕的。」

 《梁祝》站在無敵的孤峰上等得太久,太寂寞了。何占豪盼望一個超越他們那一輩的新進才俊也盼到脖子都長了。

何占豪簡歷

 1933年,何占豪出生於浙江諸暨,自小在農村長大,17歲參加浙江省文工團,才首次接觸小提琴。24歲轉往上海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和作曲,26歲發表他的成名作《梁祝》。1964年,只有31歲的何占豪開始在母校上海音樂學院任教,至今已超過40年。文革十年,他被迫放棄音樂,在鄉間抄譜養豬。
http://www.wenweipo.com/image/2006/02/01/ot0201aa.jpg?PHPSESSID=accfc763d6f907e530d37fcf0b80bec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何占豪嗟嘆《梁祝》太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