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darin 发表于 2008-3-27 10:57:31

切韵性质一点思考

切韵产生在隋唐帝国统一南北朝分裂格局的背景下。国家要开辟新气象,就需要对前300年分裂中的积累和损失作一次检讨:

   经学上有熔铸南北注疏于一家的经典释文,史学上开始由官方主持修撰旨在总结王朝兴替的官修正史,文学上有汇集近代名笔的文馆词林、艺文类聚,音韵学上就有折衷南北的切韵。其目的总以总结汇集前代文明为主,而非开创制度。虽然编撰之初诚有垂范之意,但实际唐代以后文化并未照此轨迹发展。唐代经学基本停滞,佛学成为显学,儒学至两宋以后才重新振起,但面目已非唐前的章句注疏之学;史学上,司马光欧阳修的史学新观念取代了唐前的传统史学,主导了宋以来了史学主流;文学自不必说,古体和五言主流让位于律体和新兴的七言律,入宋以后四六也渐衰歇,诗余古文勃兴声势浩大,都是隋唐之际无法预见的。切韵修撰之初或许也想笼罩后世,却在入宋之后被逐渐显露出“官话”雏形的汴洛音所取代。种种现象都表明,隋唐之际的文化总结和前代关系亲密,而和后代的关系都相对疏远,并非一般所认为的简单的“承前启后”。与其说它们是“承前启后”,不如说是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结响”。真正决定后世文化走向的是残唐五代,源头或可推至中唐,但绝非隋唐之际。切韵正是这样一种被后世主流“架空”的音系,如同所有被架空的汉魏系统的文明。

   隋唐之际的文化总结,唯其总结的对象为史上一乱世,格局复杂,所以汇集的结果易呈现纷繁错综的面貌。切韵系统代表的中古音音类数量为史上最多,也是由这种总结前代的意愿所导致的。如果三国归晋之后未经五胡之乱,政权自然演替300年至于隋唐,再考订语音,恐怕音系未必会如此繁复错杂。因为那时将如东西汉之承转有序,太学常有,太学之声即为四方典则,书音系统可由太学代代相传,纵有变异也是一线前递,不会如现实中各家分合不一最终层次覆盖系统追加之叠床架屋法了。

   切韵实际代表的音系。汉魏以来文化知识虽非世族阶层所独有,但读书音的标准总出于文化人群的金字塔顶,这又不得不为世族所垄断了。从制定切韵的人物来看,不是南北世族就是“太和改制”后世族化了的鲜卑贵族。又说“萧颜多所决定”,兰陵萧、琅邪颜都是南方侨姓世族高门,足以为人伦之表。又说“我辈数人定则定矣”,实在是标准音为世族阶层所定、所掌控的绝好证明。切韵颁行之后,主要作为科举考试诗文用韵的标准。科举制度,虽然有打破世族垄断的意味,但从其实际实行情况来看,仍以考诗赋的进士科为大宗。诗赋过去恰恰是被世族阶层用以标榜雅道风流,以门户骄人的手段。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以世族阶层的文化标准来考核天下俊杰。从实际收罗人物来看,唐代也是世族背景的子弟占优势。按照世族阶层文化标准制定的科举考试用切韵作标准,也可以说明切韵为世族阶层的书音系统了。侯景之乱南朝世族流丧为一厄,太宗到武周时期排抑山东高门为一厄,唐末黄巢起义对世族阶层实施了肉体上的消灭最后一厄。如此三厄,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世族阶层彻底消失。与之相配的包括书音系统在内的世族文化失去了现实载体。从此以后,切韵系统只以文本的形式保存在科举考试里。现实里的强势音让位给了官话的前身“汴洛音”,而它在唐代,只可能是长安-洛阳一带一种不标准的民间口音。汉语共同语走入了新的阶段,和它的使用者一致,他们虽然都来自中古,但并非来自中古的世族阶层,而是中古的庶族阶层。那里有一种潜伏在切韵系统之下的“隐性”音系。

   切韵和方言的关系。从现在各方言和切韵系统对应关系上看,接受中原世家大族越多的对应越紧密。粤语区和吴语区中古以来接受中原世族较多,但吴语区接受较早,侨兴世族也很早就遭到毁灭,往后一次接受要等到南宋,所以与其说对应切韵,不如说对应两宋汴洛音。福建很早接受北方移民,但真正的世族移民并不多,因为早已被北面的吴语区吸纳了。客赣接受移民主要时期为两宋,当时世族已经消失,所以也不如粤语对应严密。

夷州海客 发表于 2008-3-27 13:38:07

粤语的那个严密是因为最近的一次正音吧
本来似乎也是很不严密的

mandarin 发表于 2008-3-27 14:13:58

哪次?陈澧以前?

simaxiudi 发表于 2008-3-27 18:08:19

水木上那个竟然是你:haha:

mandarin 发表于 2008-3-27 18:16:09

就是我呀:coo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切韵性质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