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 发表于 2007-11-15 12:02:35

浙东民谣拾遗

日期:2007-10-03 作者:陈仁锠 来源:文汇报

    最近重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诗论》。他在论述诗的起源时,引用了周作人写入《儿歌之研究》的浙东地方的儿戏歌:
   
    铁脚斑斑,斑过南山。南山里曲,里曲湾湾。新官上任,旧官清出。
   
    它勾起我半个多世纪前的记忆。解放前后,这首歌在我家乡宁波也很流行。少儿时代与弟妹们玩“勾脚”游戏时,唱着的就是它,但词句有些差异。我记得它是这样的:
   
    铁脚斑斑,斑过南山。南山北斗,主人买牛。牛蹄马脚,脚落田间——勾一脚!
   
    游戏的形式是这样:几个玩伴一排坐在小凳上,伸出双脚。选一个领头的站在他们前方,用手依次点伸出的脚,口中念唱上述儿歌的句子:念一个字,数一只脚。往返重复,直数到“勾一脚”时,被点到的一只脚就勒令“勾”进去,即缩回。数次循环下来,必有一人先行两只脚缩回去了,他就可站起来替代领头。刚才领头的人坐回原处,游戏继续玩下去。夏日乘凉时我们常玩这个游戏。欢乐声、惊叫声和领唱的有节奏的韵声飞扬在四处,让银色月光下的院子热闹异常。
   
    据朱先生考证,它最早见于元朝至正年代燕京。以后各朝的歌词略有变化,多为民众自行“二次创作”的,也不知作者是谁。从北方传到江南,又到四川,可见传播之广。而我觉得这些歌词的“游戏性”还数家乡的好。尤其是“勾一脚”的歇后语安排得精彩。
   
    这首民歌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母亲传教的。我因此回忆起母亲还教过我们好些浙东的民谣,都能琅琅上口,很好记的。至今我还能背上几句歌颂宁波繁荣景象的民谣,遗憾的是记不全了。近日请教了年近八十的二哥,使我惊诧的是他还能流利地背出全词来。词是这样的:
   
    初三月亮弯如锁。宝幢出门到宁波。宁波江桥两根生。大同大有董生阳。观海楼面卖蟹酱。上街头,嘁嚓嘁嚓米来量。下街头,乒啊乓啊老酒打。嘻嘻哈,半边街。半边街里净卖蟹。弯转灰街,灰街蓬蓬扬。弯转大校场,江天、北京日日撑,夜夜撑。撑到上海小东门,十六铺,大英地界大马路!
   
    它以进城农民的视角来描述宁波二三十年代的商业繁荣。词中“江桥两根生”指的是灵桥和新江桥,当年的新江桥是一座浮桥;“大同”“大有”“董生阳”都是当时著名的南北货店;“灰街”“大校场”也是当时货运的集散地;“江天”“北京”是当时航行在沪甬线上的招商局海轮。“撑”是行船的意思。儿歌用宁波话念起来,是很押韵的。
   
    还有一首唱给二三岁孩子听的儿歌,这是我的小妹回忆起来的。歌词均用宁波方言记录:
   
    一粒星,轧伦敦。两粒星,挂油瓶。油瓶漏,炒寒豆。寒豆香,加辣酱。辣酱辣,加水獭。水獭乌,加咕咕(即杜鹃鸟)。咕咕头上一个“作”,敲开三斗三升血。血作啥?血织网。网作啥?网捉鱼。鱼作啥?鱼拨雷公雷婆吃。雷公雷婆呢?在天上。天上咋走走?花花扁担荡上去。花花扁担呢?断嘞。断扁担呢?当柴烧嘞。柴呢?柴煤灰嘞。灰呢?灰壅田嘞。田呢?田出青草嘞。青草呢?青草拨牛吃掉嘞。牛呢?牛剥皮嘞。皮呢?皮做铜鼓嘞。铜鼓呢?铜鼓拨伲小朋友敲破啦!
   
    这首儿歌诙谐有趣,句中有许多宁波方言,我用发音基本相近的字来表述。其他地方的读者可能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比如,“寒豆”指的是蚕豆。“作”在这里指额头上的包。“作啥”是指干什么?“柴煤灰”就是柴烧成灰了。“拨”就是给的意思等等。“轧伦敦”是象声词,我也不知确切含义,大概表示惊叹之意吧。
   
    另一首是“接龙式联句”的文字游戏。我和小妹一起回忆,终于从记忆深处挖掘出来,儿歌全词如下:
   
    张家先生,生头陌脚,脚底烫煞,杀鸡过饭,饭碗倒翻,翻来覆去(读音:起),气出喷天,天官赐福,福禄长寿,寿头寿脑,脑髓咯出,出门赚钱,乾隆皇帝,帝国主义,义犬报恩,恩爱夫妻,岂有此理,里通外国,各人管自(读音:前),前头后头,头颈勾勾,勾拢勾开,开窗扫地,地上有灰,灰上灯笼,龙糠拌蛋。弹,弹琵琶;爬,爬垃圾(读音:色),塞,塞狗洞:童,童子小孩(读音:晚),弯,七弯八弯,弯到张家先生屋里吃夜饭。啥下饭?咸菜黄鱼两头甩!
   
    以上四首民谣曾广泛传于宁波镇海地区,现在已经绝迹。浙东一带乡间曾是民谣传播和滋生的沃土,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达,老的民谣逐渐失去了活力,渐渐被人们遗忘。但作为一个时期的民俗民风,仍有其文化意义上的参考价值。
   
    自进入新世纪后,这种民谣的传播和原创都越来越少了。孩子们是民谣的天生受众,现在他们被功课所绊,没有时间聚在一起玩耍,这就掐断了歌谣的传播路径。民谣活在口头上,它的生命就是在流动中展现的。现代社会个人意识强烈,社会竞争激烈,民谣将会日益衰落。随着年龄增添,儿时的歌忘去大半;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会逐渐忘掉过去时代的歌。这是无可奈何的进程。
   
    我在记忆里拾遗,留恋着母亲传教的民谣。它让我回到了孩提时代,那在月光陪伴下的无忧的快乐。

热度 发表于 2007-11-15 12:55:05

寧波外灘發展要早於上海外灘發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浙东民谣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