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 发表于 2007-6-21 06:12:51

漫说无锡童谣

刘桂秋

    一位无锡网友在"百度无锡吧"上创建了《无锡童谣》的帖子,引来了众多跟帖者,至今意兴不减,《江南晚报》也几次予以报道。大家这样做,或许只是觉得有趣好玩,或是借此唤起对儿时生活的美好回忆。殊不知,网友们实际上是在合力做着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且说在1919年2月到9月期间,苏州籍的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受北京大学歌谣征集活动的影响,着意搜求吴地歌谣,共约三百多首,先以《吴 集录》为总题,在《晨报》上陆续发表;几年后顾颉刚选抄其中的一百首编集成册,以《吴歌甲集》之名出版。此后,又有其他人陆续编成了乙集、丙集、丁集、戊集和己集。这是历史上第三次对吴歌进行集中的搜集整理(前两次是在南朝和明代)。1999年,这六集合在一起,题作《吴歌吴歌小史》,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值得注意的是,在《吴歌甲集》中,"儿歌"即童谣的数量与民歌各占一半,以后各集中的情形也大多如此,说明吴地的儿歌童谣是吴歌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遗憾的是,这六集吴歌的搜集整理者多非无锡人,所以其中载录的无锡童谣,只有寥寥数首。这次大家合力辑集,使我们看到了无锡童谣的丰富遗存;如有人能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整理编订,印行出版,正可以补六集吴歌之不足,对无锡的吴歌乃至吴文化的整理研究,有很重要的价值意义。

  这次大家一起辑集的无锡童谣,内容非常丰富;从时间上来说,也涵盖了从近世一直到现今的各个时期。不管是什么样的内容,不管是形成于哪个时期,它们大都符合顾颉刚先生对儿歌童谣下的一个定义:"儿歌--这是就儿童的兴会发抒,或以音韵的谐合,或以联想的凑集,或以顽皮的戏谑而成的歌。这些歌与下列四类(笔者按:指'乡村妇女的歌'、'闺阁妇女的歌'、'男子的歌'和'杂歌')的描写人生,叙述有条理的思想完全不同。"这种"联想的凑集"造成了儿歌童谣和一般民歌不同的一大特点,即它的意义常在可解不可解之间,颇有点"无厘头"的风格,如下面一首《康铃康铃马来哉》:"康铃康铃马来了,隔壁大姐归来了。啥个小菜,茭白炒虾,田鸡踏杀老鸦,老鸦告状,告拨文王。文王卖布,卖着姐夫,姐夫关门,关着苍蝇,苍蝇扒灰,扒着乌龟,乌龟放屁,放得满地。"而童谣之所以特别有趣好玩,令人忍俊不禁,正缘于这种"无厘头"的风格。除了"联想的凑集"之外,儿歌童谣还常借助于顶针、反复、重字、叠字等修辞手法,造成一种特别谐畅的音律,在这顺畅流走、"刮拉风脆"的歌吟之中,孩子们的一派童真天趣,得以尽情地释放表现。

  明代的学者谈到儿童歌谣,说是"固无害"而又无谓,也就是没有用处,这其实是一种很片面的看法。相比之下,还是周作人的说法比较平正通达:"童谣只要无害便好,至于在学术研究上,那就是有害的也很重要了。"周作人还归纳过童谣在学术研究上的作用:民俗学者认定歌谣是民族心理的表现,教育学者知道歌吟是儿童的一种天然的需要,便顺应这个要求供给他们整理的适用的材料,文艺学者晓得俗歌里有许多材料可以供我们取法的风格与方法。说到最后一点,钱锺书先生的看法可谓与之不谋而合,他说在"谣谚和训诂里,常常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所以他在《管锥编》等书中,会"痴气盎然"地以小时在无锡听到的"狸狸斑斑,跳过南山……"、"一二一,一二一,香蕉苹果大鸭梨,我吃苹果你吃梨"等童谣来论证《诗经》中"兴"的含义为"触物以起情",以另一首无锡童谣"亮月白叮当,贼来偷酱缸;瞎子看见了,哑子喊出来,聋彭听见了,蹩脚赶上去,折手捉住了"来申说"世事反经失常"的现象。至于地方性的民歌童谣在方言学上的价值意义,更是自不待言;所以明代冯梦龙辑《山歌》时,顾颉刚等人辑包括儿歌在内的吴歌时,都严格用吴语的字音来进行记录,以保持其"原生态";时至今日,这些书都已成了方言学者研究当时吴语状况的极为珍贵的材料。从这个角度看,"无锡吧"上辑集无锡童谣的发起者倡议"用普通话形式写下来",其实并非是一个好办法。

大椿 发表于 2007-6-21 10:43:39

:) :)

好文章!

小老虎 发表于 2007-6-21 10:47:33

:hoho 儿时无锡童谣一首:
爬惠山、爬锡山,爬到屁股粉粉碎。打个电话333,寻个医生猪头三·····

laker 发表于 2007-6-21 20:14:42

这首歌常熟也有,不过第二句是"卵子跌了两半瓣".

大椿 发表于 2007-6-21 21:23:32

:loveliness: :loveliness:

虽然没听过,觉得好亲切!

大椿 发表于 2007-6-21 21:52:59

[转帖]有趣的童谣

:sieu

来源:吴文化研究会会刊 作者:蒋振晔
   
   旧时江南农村,儿童生活除夏日游泳,摸蚌,冬日堆雪人,捉迷藏,春秋下田劳作,割草之外,文化生活单调。城里的大戏当然难得到乡下来演出。但劳动人员唱的山歌到了教育儿童这一坎上,便变成朗朗上口的童谣,也能滋润儿童的心田,培育儿童的童趣,令人终生难忘。如今老年人回忆起来,尚感稚朴天真,趣味盎然。
    薛志刚先生写到《打大麦》《外婆桥》等之外,有趣的童谣确是很多很多的。记得有一童谣是唱给欲哭的儿童听的:“点点窝窝,蚂蚁做窝,猫咪吃饭,老虫吃油,麻雀起飞,飞到田里,叽哩叽哩……”几句话说出四种小动物,如一幅动物世界画,唱吧,大人去呵欲哭孩子的夹肢,孩子就破涕为笑了。
    有一首讽刺私塾老师的,描述少数老师的神态、动作、心理,颇传神,那时确有这样的老师,混饭吃的:忘形得意而懒惰,唱得入木三分:
    先生先,屁股尖,
    坐勒马上颠勒颠,
    要吃豆腐自家煎,
    坐勒屋檐头浪吸筒烟。
    记得一首叫《萤火虫》的儿歌,反映农民被压迫之苦:
    萤火虫夜夜红,
    飞到西飞到东,
    身上结盏小灯笼。
    你俚爷勒俚,你俚娘勒俚,
    三条麻绳绑勒理,
    有铜钿,赎得去,
    呒铜钿,掉勒俚……
    大人的辛酸,儿童是浑然不觉的,唱着玩而已。
    另有一些童谣,像广西民歌,可对唱的,上句联下句,扣得紧,但散漫无序,却有趣得紧,例如“你说,你姓啥,我说,我姓徐,啥叫徐?徐茂公,啥叫公?公鸡鸡,啥叫鸡?鸡婆,啥叫婆?婆鞋,啥叫鞋?鞋箱,啥叫箱?箱笼,啥叫笼?龙船,啥叫船?船稍,啥叫稍?筲基……”一直说下去,说到没词了才完,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另一首唱月亮的儿歌,记得是这样:
    月亮堂堂,跳过门堂,
    门堂高,打把刀,
    刀已快,切切菜,
    菜已青,买只钉,
    钉已锈,买只牛,
    牛已凶,买面弓,
    弓已烂,买只篮,
    上面装青菜,下面装鸡蛋……
    也可一直说下去,可以激发少儿的想象力,扩大知识面。每当如今少儿在家庭宴会上唱的“妹妹坐船头,哥在岸上走”,不禁记忆起儿时的童谣,心中就涌起无限的怀旧之思。

alexandrite 发表于 2007-8-13 11:30:14

原帖由 小老虎 于 2007-6-21 10:47 发表 http://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hoho 儿时无锡童谣一首:
爬惠山、爬锡山,爬到屁股粉粉碎。打个电话333,寻个医生猪头三·····

我们小时候好像是这样唱的:
上海来的小瘪三,乘着汽车爬惠山,屁股蹤到粉粉碎,打个电话303,寻个医生猪头三。

alexandrite 发表于 2007-8-13 11:31:36

上小学的时候唱:

先生先生,比我早生,老师老师,比我早死

大椿 发表于 2007-8-13 13:48:18

还有:

冬瓜皮,西瓜皮,毛丫头赤骨碌覅面皮!

大块头,练拳头,be勒老爷一拳头,打到屎坑角落头,拾到一只肉馒头,吃着一口屎粒头。

阿姆婶婶,买条咸鱼炖炖。

瘌痢蜡东呛,新开电灯厂,电灯厂里老板娘,买挺机关枪,打打白相相。

:lol: :lo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漫说无锡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