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 发表于 2007-5-31 04:28:11

古典名著与苏州

还在2500多年前,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即位)命伍子胥将都城扩建为周长45里、有水陆城门各8座的阖闾城,即今苏州市的前身。东汉后期为吴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吴州为苏州,以姑苏山得名。从两汉至清代大部分时间里,苏州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毫不奇怪,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都有相当篇幅写到苏州和苏州人。
http://www.szm.com.cn/magazine/04-5/images/lx.jpg
一、《三国演义》与苏州

《三国演义》写吴国的创业人孙策,是从占有吴郡(苏州)来奠定他在江东的基业的。当时有严白虎其人,自称“东吴德王”,据吴郡。白虎听说孙策兵至,令弟弟严舆出兵,“会於枫桥”。孙策派韩当出马。韩当杀到枫桥桥上时,蒋钦、陈武驾小舟从河岸边杀过桥里;乱箭射倒岸上军,二人飞身上岸砍杀,严舆退走。“韩当引军直杀到阊门下”,严舆退入城里。“策分兵水陆并进,围住吴城。”一困三日,无人出战。“策引众军到阊门外招谕”。城上一员裨将,左手托定护梁,右手指着城下大骂。孙策手下名将太史慈就马上拈弓取箭,顾军将们道:“看我射中这厮左手!”话声未绝,弓弦响处,果然射个正中,把那将的左手射透,反牢钉在护梁上。城上城下人见者无不喝彩,白虎大惊,说:“彼军有如此人,安能敌乎?”提出求和,“平分江东”。孙策不允。“白虎料敌不过,弃城而走。”孙策乃取得吴郡。尔后,孙策进兵追袭。攻取嘉兴、乌城、会稽。最后严白虎被董袭所杀,“将着严白虎首级来孙策军前投献”,“自是东路皆平”。吴郡之战,是孙策占有江东的一次重大战役,《三国演义》第15回作了浓墨重彩的描写。

孙策以吴郡之战名闻江东,但不料后来又死在吴郡。孙策在一次打猎时为许贡家客袭击,“血流满面,被伤至重”,众将“救回吴会养病”。谁料孙策屈杀道人于吉,恍惚中老是看见于道人,“忽见于吉立於镜中。策拍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昏绝於地。”于是便在吴会交权给他的弟弟孙权:“若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大将周瑜听说孙策中箭被伤,回来问候;“将至吴郡,闻策已亡,故星夜来奔丧”(第29回)。孙策在吴郡的遗嘱,孙权是认真执行了的。孙权果然在后来“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

孙权“举贤任能”,难以一一例举。其中最著名的当推他对青年将领、吴郡吴(苏州)人陆逊的大胆使用。还在吕蒙取荆州立下了大功,陆逊对吕蒙说:“云长(关羽)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惟将军耳。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关公,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荆州无备,用一旅之师,别出奇计以袭之,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吕蒙听了大喜“真良策也。”由是吕蒙托病不起,上书辞职,推荐当时并无名气的陆逊代守陆口。关羽竟然中计:“仲谋(孙权)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后来吕蒙乘关羽在樊城前线作战,“撤荆州大半兵赴樊城听调”,乃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吴郡吴人的陆逊,在吕蒙取荆州之战中功不可没。特别是在其后刘备兴兵七十多万大伐东吴之战中,他肩负大任,被孙权拜为大都督。他胸怀大计,命令“各处坚守”,暂不出战。老将韩当等人反对这一战略决策,要求“决一死战”。陆逊听毕,掣剑在手,厉声道:“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汝等各宜守隘口,牢把险要,不许妄动。如违令者皆斩。”表现了大将风度(第83回)。及至后来刘备兵疲意沮,陆逊乃大举出击,营烧七百里,蜀军全线溃败。刘备“遥望遍野火光不绝,死尸重叠,塞江而下。”(第84回)从此蜀国大伤元气,任诸葛亮怎么能干也挽救不了蜀国衰亡的命运了。

在《三国演义》里,不只“吴郡吴人“的陆逊了得。另一位也是“吴郡吴人”的朱桓,在粉碎魏国大将曹休进犯的大战(公元228年)中也立下了殊勋。他被孙权任命为左都督。朱桓率三万军队,“二更时分,朱桓引一军正抄到魏寨后,迎着张普伏兵,径来问时,被朱恒一刀斩于马下。魏兵便走。桓令后军放火。”“后面朱桓、全琮两路杀来,曹休寨中大乱,自相冲击。”不久“徐盛、朱桓、全琮皆到。所有车仗、牛马、驴骡、军资、器械、不计其数,降兵数万余人。”而这次反击曹休进犯的总指挥还是陆逊。“吴主孙权,领文武官僚出武昌城迎接,以御盖覆逊而入。”(第96回)

除陆逊、朱桓这两个“吴郡吴人”外,“吴郡吴人”的陆凯则以直谏名世。陆凯是陆逊的族侄,担任吴国末代皇帝孙皓的左丞相。他于宝鼎元年(公元226年)上疏孙皓:“今无灾而民命尽,无为而国财空,臣窃痛之。”“愿陛下省百役,罢苛扰,简出宫女,清选百官,则天悦民附而国安矣。”但是暴君兼昏君孙皓不听。(第120回)

也是“吴郡吴人”的陆抗,陆逊之子,同样有大将之风。他“兵屯江口,以图襄阳”,和晋国大将羊祜对峙。羊祜称赞他:“此人足智多谋”。“此人为将,我等只可自守;候其内有变,方可图取。若不审时势而轻进,此取败之道也。”晋、吴国在襄阳一线相安了一段时间。孙皓命令陆抗“作急进兵”,陆抗草书给孙皓,“疏中备言晋未可伐之状,且劝吴主修德慎罚,以安内为念,不当以黩武为事。”孙皓看了大怒,“遣使罢其兵权,降为司马。“终于在公元280年为晋国所灭。(第120回)

《三国演义》里还有一位“吴郡吴人”陆绩。曾与诸葛亮就是否该与曹操作战问题上进行过辩论。他虽然未能在辩论中得胜,但诸葛亮对他还是很尊重的:“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第43回)

从上可见,《三国演义》与苏州的关系至为密切。吴郡之战,导致孙策占有江东。“吴郡吴人”陆逊在关键时刻,挽救了东吴;陆绩、朱桓、陆凯、陆抗对吴国也多有贡献。苏州人既有文治,又有武功,在《三国演义》里全都是作为正面人物出现的。

二、《水浒传》与苏州

《水浒传》写梁山泊英雄好汉的作为及其在接受招安后的悲剧下场。《水浒传》写苏州,主要涉及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写宋徽宗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建“寿山艮岳”,在苏州、杭州搞应奉局。凡民间一石一木可用的,即直入其家,破墙拆屋,劫往东京。这种运送花石的船队,号为“花石纲”。官吏又乘机勒索,给广大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成为方腊起义的导火线。“因朱在吴中征取花石纲,百姓大怒,人人思乱,方腊乘机造反”(第111回)。《水浒传》中的英雄杨志之所以在后来上梁山,也与“花石纲”有关。他因失陷花石纲,逃去他处避难。他本想以“一担儿钱物”,回东京去枢密院(相当于现今的国防部)使用,再理会本身的勾当。“孰料被高太尉赶出殿帅府(第12回)。这才有其后杀死泼皮牛二、发配到北京大名府、北京斗武、押送金银担、生辰纲被劫、宝珠寺落草、最后上梁山的系列故事。可见花石纲既逼使方腊造反,也促使杨志被逼上梁山。而花石纲从苏州起运上船送往东京的。
http://www.szm.com.cn/magazine/04-5/images/hlmx.jpg

如果说《水浒传》在花石纲问题上写到苏州还是虚写的话,那么,宋江征方腊之战中的苏州战役写到苏州却完全是实写的。宋江在智取润州(今镇江)后,由卢俊义攻打宣州、湖州,他自己向常州、苏州进军。当时苏州为三大王方貌占有,统领八员战将,名为八骠骑,共有五万兵马。宋江率军到了苏州城下,即派出八员大将与八骠骑对敌。朱仝把八骠骑之一苟正刺下马来,初获小胜。三大王“准备守牢城池”。宋江“见苏州城郭,一周遭都是水港环绕,城垣坚固”,想道:“急不能够打得城破。”因见苏州城外,“水面空阔,必用水军船只厮杀,因此就留下李俊,教装点船只,准备行事。”李俊进入太湖,结识赤须龙费保、卷毛虎倪云、太湖蛟卜青,瘦脸熊狄成等好汉。后费保等人杀了方腊大太子方天定解送给苏州衣甲的库官,穿了南方(方腊军队)的号衣;费保手下的众渔人都装做方腊“官船上艄公水手”,带了关防文书,这“才教放入城门”。他们入城后,里应外合,“宋兵杀入城来,南军溃散,各自逃生。”方貌被武松杀死,方貌手下的骠骑或死或被俘。但是宋江部下丑郡马宣赞也在激战中“死于饮马桥下”。宋江“伤悼不已。”在攻打常熟、昆山时,又折了施恩和孔亮,“宋江见又折了二将,心中大忧,嗟叹不已。”虽然攻下了苏州,但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第112、113回)。宋江夺得苏州、卢俊义占领歙州后,再下秀州、杭州、睦州、大战乌龙岭、昱岭关,终于智取清溪洞,消灭了方腊。但平方腊全部战斗中,总共阵亡正偏将59员,于路病故正偏将11员,损失也够惨重的了。

《水浒传》通过写苏州花石纲和苏州战役,揭示了宋末“乱由上作“和梁山英雄的悲剧下场,寓意是深远的。

三、《儒林外史》与苏州

《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从军事、政治斗争的角度写到苏州和苏州人。从《儒林外史》开始,才从人文角度写苏州和苏州人。它写“苏州府常熟县”“真儒降生”,出了虞育德,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后来他担任南京泰伯祠大祭的主祭人。这次“泰伯祠名贤之祭”搞得极其成功,“两边百姓,扶老携幼,挨挤着来看,欢声雷动”。马二先生笑问:“你们这是为什么事?”众人都道:“我们生长在南京,也有活了七八十岁的,从不曾看见这样的礼体,听这样的吹打!老年人都说这位主祭的老爷是一位神圣临凡,所以都争着出来看。”(第36回、第37回)苏州府人虞育德为苏州争来了大面子(第36回、第37回)

《儒林外史》也写道学先生王玉辉看不惯苏州人开放的风俗。他“看见那些游船,有极大的,里边雕梁画柱,焚着香,摆着酒席,一路游到虎丘去。”“游船过了多少,又有几个堂客(女人)船,不挂帘子,都穿着极鲜艳的衣服,在船里坐着喝酒。”王玉辉心里说道:“这苏州风俗不好。一个妇人家不出闺门,岂有个叫了船在这河内游荡之理!”徽州道学先生王玉辉,他的女儿为丈夫殉节而死,他却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这样的人当然不会接受当时苏州开放的风俗。但是,当他看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又想起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人性终于在他心头涌现。他游了虎丘寺,又乘船来到邓尉山。到了苏州,又换了船,一路来到南京水西门上岸。苏州之行,毕竟在道学先生王玉辉心里留下了影响,可见苏州的魅力。(第48回)

http://www.szm.com.cn/magazine/04-5/images/hlm.jpg
四、《红楼梦》与苏州

《红楼梦》与上述古典名著不同,它始终与苏州和苏州人联系在一起。它从写苏州人甄士隐起(第1回),又以写甄士隐度脱香菱(他的女儿英莲)终(第120回)。此外,在《红楼梦》里,有始有终的有三位姑娘。

一位是林黛玉。她父亲林如海,“本贯姑苏人氏”。黛玉生在苏州,长在苏州。母亲贾氏死后,才去了京都,进了舅舅家贾府。父亲死后,她曾回到苏州送灵。以后就长住在贾府。她聪敏,美貌,是个才女,深得贾宝玉喜爱。可惜有情人未成眷属,与贾宝玉结婚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也在“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气绝”。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及其悲剧结局,构成了《红楼梦》的主要篇章,人所共知,无须赘述。

另一位苏州姑娘,是甄英莲。她是甄士隐的独生女儿,三岁时却在元宵佳节被拐子抱走。长大后,被拐子卖给冯家。尚未过门,拐子又悄悄地把她卖与薛家。恶少薛蟠依仗薛、贾、王、史家族的势力,将前来索要丫头的冯渊活活打死。从此英莲到了薛家,改名香菱。香菱十分聪明,“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但她也是一个苦命。薛蟠娶了夏金桂后,夏金桂对她百般虐待。香菱的名字被改为秋菱。有次,她撞破了薛蟠与另一丫头宝蟾的奸情,薛蟠对她恨得大骂,还“踢打了两下”。夏金桂企图毒死她,不料盛毒药的汤碗被宝蟾偶然调换了一下,夏金桂竟毒死了自己。香菱被无辜捆了起来。接着又捆了宝蟾,宝蟾道出了真相,香菱才和宝蟾一起被释放。其后香菱被薛姨妈配与她儿子薛蟠,成了呆霸王薛蟠的妻子。生下一子,最后被已经得道了的父亲甄士隐“度脱”,“送到太虚幻境,交那警幻仙子对册。”英莲者,“应怜”也。这位苏州姑娘一生坎坷。确实应该怜悯。

又一位苏州姑娘,是甄士隐的丫头娇杏。只因她曾对风尘中的贾雨村看了又看,“回头一两次”,贾雨村“便以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遂狂喜不禁,自谓此女子也是个巨眼英豪,风尘中之知己。”贾雨村后来中了进士,升了苏州“本县太爷”,就将沦落在甄士隐老丈人家的丫头娇杏要来成了二房。“不承望自到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一子;又半载,雨村嫡配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她)扶作正室夫人。”她可是个有良心的人。有次,贾雨村途中遇见曾经接济过他的甄士隐。甄士隐在庙里与他谈话。分手后,庙里火起。贾雨村“究竟是名利关心的人”,“那肯回去看视?”;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他夫人(娇杏)。他夫人便埋怨他:“为什么不回去瞧一瞧?倘或烧死了,可不是咱们没良心!”“说着,掉下泪来。”可见娇杏是个好女人。

读过《红楼梦》的人,只要是有心的读者,绝不会忘记这三位苏州姑娘和苏州老先生甄士隐的。

古典名著写苏州和苏州人的章节表明,苏州的确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它又是兵家必争之地,谁掌握了苏州,谁就控制了江南。古典名著为了写苏州和苏州人都花费了大量笔墨,表现了罗贯中、施耐庵、吴敬梓、曹雪芹对苏州和苏州人的真知灼见。

选自〈苏州杂志〉

大椿 发表于 2007-5-31 11:09:59

:victory:

2500年历史啊!

嘉善仔 发表于 2007-5-31 12:10:14

尔后,孙策进兵追袭。攻取嘉兴、乌城、会稽。
乌成应该为乌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典名著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