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春日节俗
无锡春日节俗2006-06-07 09:32:13 来源:
农历的春季为正月、二月、三月。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春在五行中为木,与东方苍龙之像相对应,阳气渐盛,万物萌动,生气勃勃。无锡的春俗,充满了对生命的歌颂和成长的期望,有着鲜明的吴地特色。
春节
农历元旦(正月初一)为春节,是新年,亦是新春的开始,是全体炎黄子孙最重大的传统节日。无锡人民极重视新春佳节,年初一清早开门第一件事是放开门爆仗,取“开门迎春,指日高升”之意。按规矩是连放3只爆仗,称作“三爆六响,五谷丰登”。也有放2只一对的,称作“双爆双响,人财两旺”。
放过爆仗,便要在家中堂屋里焚香点烛,祭天地,拜祖宗。然后是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孩发压岁钱,意思是压邪、压灾。正月初一,人们大多穿上新衣,邻里亲友见面互相祝福,说上几句大吉大利的客气话。
春节一天的饮食,早晨是吃年糕丝、圆子、面,取团圆、高升、长寿之意。中午吃面条,也可吃饭,但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为年年有余。吃饭忌以汤浇饭,也不吃粥,习俗认为吃了浇汤饭,谷雨、芒种、白露3个时节就要遭雨,对稻麦等农作物和养蚕均不利。晚餐仍吃除夕所剩饭菜,禁浇汤饭。民间认为年初一扫地会把财气扫掉,所以家中不能洒扫,以利蓄藏。不能汲水,忌向邻居乞火。特别是言语要留心,不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总之,新年新世,祈求全年平安吉利。
正月初一到初五,街市店铺大都打烊休息,只有焰火、玩具摊点生意兴隆。初一一家团聚,基本上不走亲访友。初二开始亲友登门,女婿上门,家中如有老人做寿,也选择春节期间设筵祝寿。
无锡民间有个旧俗,正月初一晚上家家户户要早早上床睡觉,并且不点灯火,告诉家中小孩,说是看老鼠做亲。相传从前无锡九里桥地方,有个大户人家,家中人了不多,有座旧楼无人居住,关锁已久。一日夜间,忽闻楼内飘出鼓乐声,家人偷偷窥看,只见楼内堂屋里有数百个小人,高不到1尺,正在吹吹打打,像嫁女的样子。傧相走在前面,嫁妆十分丰盛。隔天夜里,果然见到新娘的花轿和娶亲场面。原来那些小人都是偷吃了仙草的老鼠变的。大人们向小孩在春节里讲这个故事,引起孩子们的无穷兴趣,所以晚上早早上床熄灯,想看老鼠做亲。
接路神
正月初五,无锡有接路头神的风俗。据说这一天是路头神的生日,路头神又称五路神,古时祭为行神,以求利达。后来民间误作财神,因为迎合了一般百姓的求富心态,所以也就以讹传讹,变为与万民同乐的财神爷。
接路头也就是抢财神,初五凌晨,各家就迫不及待地鸣锣放爆竹,陈设祭品,争先抢迎。接路头的祭祀照规矩要布置在门首左侧地上,但一般百姓也就家中供桌上供祭财神。上陈祭品外,还要放置算盘、银锭、天平诸物,放一柄小刀,上撮食盐,谐音为“现到手”,即现钱到手,财运亨通之意。这天家家户户还要食用元宝糕制成的汤,以讨口彩。元宝糕状似元宝,加黄糖制成的为“金元宝”,加白糖制成的为“银元宝”。老百姓对接路头寄予深切的期望,民谚有“接接路头,吃着勿愁”,“请请财神,多粮多银”,“请请路头,赚钱用斗”等等,所以发展到后来唯恐接得晚,路头财神被人抢去,竟然抢在初四晚上就祭供路头神,对于这种近乎疯狂的“抢路头”心态,有首古诗刻划得惟妙惟肖:“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更有甚者,乡里农民在正月初四就抢先到自家田里去“加田财”,拿着铁耙在农田四角坌开一块土,好请财神同时在田里加财,使稻麦丰收。
清朝无锡城中小娄巷有座金胜神庙,正月初五商人们都要齐集庙中祭拜财神,祈求发财。初五一过,店肆便又恢复开张营业。
泰伯生日
泰伯即吴太伯,相传正月初九是泰伯生日。泰伯三让王位,奔无锡梅里创建吴国,开创吴文化。人们为了纪念泰伯造福江南的业绩,在无锡梅里(今梅村)建有泰伯庙,每年正月初九泰伯生日,设有梅里泰伯庙会。这是无锡一年中的第一个庙会,城乡百姓到此朝拜,盛况空前,历年不衰。人们怀着虔敬的心情,祈望得到泰伯的庇护,所以乡间流传有“正月初九拜泰伯,稻谷多收一二百”的民谣。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民间对它的重视不亚于春节。元宵节的准备一般从正月十三就开始做起,各家自扎花灯。花灯的形状千姿百态,包括花草、动物等各种造型都有,材料采用竹丝、彩纸和绸布。一般家中灶前要挂荷花灯,以示对灶神的敬意。屋檐门前则挂各式彩灯,常见的有宫灯,龙灯、凤灯,兔子灯、鲤鱼灯、走马灯等。
元宵节这天,早晨要吃元宵,类似汤团,但要小得多。农家则要做大团子,越大越好,表示田里稻棵发得大,祈祷获得丰收,称作稻棵团。中午要做春卷吃。晚上则阖家吃顿团圆饭,仍用元宵汤圆作为一道点心。
晚饭以后开始闹元宵。古时无锡风俗要断松木为薪,架在大门左首场地上燃起篝火,并要点燃爆竹、焰火等。农村里则由孩子们点燃稻草把,在自家田头奔跑,并燃烧田埂四周的野茅草,把自家正月里扫出的垃圾一起烧掉,认为火越旺,稻越兴,称作烧田财。这样做也确实可以烧死一些越冬害虫,有利于开春麦、稻生长。烧完后,要在田头拣些稻草的根、叶兜在衣裳里带回家,表示“兜田财”回家。
元宵晚上无锡城内城外百姓有两个好去处。一是到锡山顶上眺望无锡城中的万家灯火。古时无路灯,城中夜晚漆黑一团,一年中唯有元宵节之夜是张灯结彩,城内外灯火一片。据史载,明代无锡城中元宵节灯火极盛,到清代雍正以后,民力日贫,10户中只有3户在宅前点灯,燃放火树银花的更少,百家中仅有一、二家而已。锡山顶上的龙光塔在元宵节也悬挂彩灯,入夜点亮灯火,宛若珍珠宝塔。
另一个好去处是城中崇安寺,这里灯市最盛,人头济济,彻夜不休。周围店铺民宅彩灯高挂,游人手提各式花灯,敲锣打鼓,汇集在此闹元宵。有互相赛灯的,有比爆仗响声高低的,也有表演各种杂耍、戏曲供游人观赏的。崇安寺的闹元宵除了狂风大雨,否则照例是通宵狂欢,官府不禁。清代有词《上元灯》记其盛况: “上元佳节,锦瑟鸾笙销永夜。”城中还有青壮年组成的龙灯队,边游行边舞龙,一直到南门外。各处乡镇也都有本地龙灯表演。一些市民还以纸糊成大头娃娃,上街自娱,俗称跳大头。元宵之夜妇女也可结伴出游观灯,名为走三桥,民间有“走过三桥,谷满三廒”之说。无锡地区闹元宵的活动,一般要持续到正月十八至二十才落灯结束。
斋春牛
斋春牛又叫斋牛宫,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一。一年四季,耕牛最怕春寒,无锡俗话有“春寒冻死老牛精”之说。耕牛是农家宝,所以农民一到冬天就为耕牛准备好过冬的保暖牛圈,到农历二月,就要添精料喂牛,备香烛斋牛,以利耕牛安全度过春寒。斋春牛是农家的重要节俗,斋时郑重其事,在牛圈内供三官菩萨神像、春牛图,点燃香烛,自户主至家人、放牛娃、雇工等都要行三叩首礼,祈祷耕牛安度春寒,膘肥体壮。祭毕,中午要请放牛娃或犁把手一起吃斋宫酒。
田公田婆生日
农历二月初二是田公田婆的生日,无锡乡村农家在这天要准备好酒浆,到土地庙行祭,其原因是自农历二月起,田事将逐渐忙起来了,祈求得到土地神的保佑,祝愿农事兴旺。无锡胡埭乡二月初二有土地庙会。
花朝节
农历二月十二为花朝节,俗称百花生日。花朝节历史久远,早在汉代就有,但各地因气候不同,该节的日期并不相同。无锡一带花朝节为二月十二,别处也有二月十五、二月初二等不同日期。乡村民谚认为“百花生日晴,百样有收成。”花朝节这天,农民们一早就要用红纸条围贴在自家屋前宅后的所有树木上,并用红纸剪成正方形的吉符,以对角的菱形状贴在存放稻种的瓮、缸等容器的盖上,以祈求稻花繁盛,谷实累累。由于农民在花朝节主要是寄希望于稻谷的丰收,所以在无锡也干脆称之为稻花生日。
北塘看香灯
明代无锡有一风俗,农历二月中旬夜晚到北塘看香灯。北塘香灯的来历,是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湖北武当山大造道观,当时松江、苏州两府各县乡民逐渐形成到武当山朝山进香的习俗。这两地的进香船要于农历二月中旬在无锡北塘黄埠墩一带集合,然后一起出发。所以每年一到此时,北塘沿运河两岸便有数以百计的进香船开来,锣鼓一响,便停泊下来。然后悬香灯为记,挂在船桅上。所挂香灯以进香人数为准,每一个进香人,都要悬一盏香灯,船上有多少人,就要挂多少香灯。香灯形状为四方形、八角形等,在船桅自上而下,挂得琳琅满目。一入夜,灯光入水,灯灯相映,如火树银花,枝枝朵朵,上下一色。无锡城内城外看香灯的人群,也都是乘船而至,并且看灯船上也悬挂各色彩灯。香船有数百,看灯船则有上千,于是北塘运河上人声如沸,水面上香烟缭绕,一片火光。进香船里的诵经声与看灯船上的箫管清吹歌妓慢唱之音汇成一起,恍若天上仙境。自明末起,因楚地多事不靖,松江、苏州各县到武当进香者渐少,至清代时,北塘已绝少见到香灯船了。
清明节
冬至后第106天为清明节。清明节一般在农历二月中、下旬,这时春寒未尽,处于乍暖还寒的时候。无锡地处江南,清明节前后,无锡一带农村开始种瓜点豆,种植各类蔬果,蚕农要在清明节夜晚把蚕种裹在棉衣里进行孵化。清明节是无锡民间的一个大节,百姓们历来十分重视。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节,百姓禁烟火,用冷食。无锡清明祭扫祖坟的传统习俗,一般都是在清明前的寒食节进行,略早几天也可,但最迟不能过清明节这一天。少数年久的老坟可以过清明,但不能过立夏。扫墓前男人先要到祠堂祭祖,然后全家上祖坟扫墓,清除坟墩周围的衰草败叶,修整坟头,飘插白、绿、黄三色纸幡,意为白地、绿苗、金黄谷麦,祈祷祖先赐福保佑子孙家业兴旺,五谷丰登。扫墓时用家常荤、素菜肴和酒饭祭奠,近代也有以水果糕点为祭品的。新媳妇过门当年清明节一定要上坟扫墓,这一规矩俗称上花坟。据地方史志记载,清明这天又是泰伯逝世的忌辰,无锡一带百姓有清明时节到鸿山泰伯墓地朝拜的风俗,并形成年年盛况空前的鸿山节场,乡间有“清明时节拜鸿山,小麦多收二三担”的民谚。
清明节前后一般要持续活动三天,除扫墓上坟外,无锡民间还有上惠山踏青的习俗。城中居民不上惠山的,则登上城墙绕城而走,叫登高踏青。城东偏静的东林庵一带是踏青女子的聚集处,有“东林庵里看桃花”的说法。各处乡间也有类似活动,如登上胶山、斗山踏青。尤其是北乡的斗山,周围数里内的乡民汇集上山,民间称斗山为清明山,山下还有盛大的节场、赛会。离山较远,登山不便的乡村,农民也都在附近田野里踏青,尽情游玩。无锡乡间有“清明踏青,麦熟稻盛”、“佬小(儿童)踏青,耳聪目明”、“后生踏青,攀个好亲”、 “老人踏青,返老还青”等诸多口彩。农家还自制各式纸鹞风筝,由小孩、青年在田野奔跑,升空放飞。过了清明,田野里小麦要起秆抽穗,就禁止放风筝了。农村还有清明节做纸船,上面放置蜡烛,在夜晚点燃,放在河水中飘流,送给水神,祈求保佑的风俗。
清明节还要插扬柳。门前晒场周围、宅后河边是插柳的主要地方,自家农田的田埂旁,也是必须插柳的地方。农谚说:“清明插绿柳,稻麦长过头。”其实这些地方插柳栽树,一是可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大暑天毒日头下在农田劳作,也可有遮阳歇息的地方。正如无锡农村山歌所唱:“六月里日头似火烧,我种田郎在柳下脸带笑,奴问田郎笑啥个?谢您拔落木扦改柳条。”除了插柳栽树,农家还要折些柳条插在门首,妇女把柳条编成的柳球插在鬃边,儿童则要戴上柳条编成的圈帽,据说可以保四季平安。
斋犁
无锡乡俗农历三月初一斋犁。犁是古代农家的主要生产工具,因造价高,性能好,作 用重要,所以农民把它看得十分珍贵。凡家中养有耕牛的农户,把它视同耕牛一样神圣;没有耕牛的贫困农户,则靠人力推拉,以犁耕田,更是把犁视为命根子。在春耕开始前,斋犁是农家不能省略的礼节。三月初一这天,农民要备好香烛、菜肴斋犁。先把经过整修,揩洗干净的犁头包上红布,柄上扎红绣球装饰好,再在犁柄两边贴上“一犁万利,大吉大利”的红纸对联,然后供在堂屋中央,如果家中实在狭小局促,也可把犁供在屋前晒场上。三叩首行过斋礼后,就吃顿斋犁酒,准备春耕农事了。
上巳节
农历三月初三为上巳节。所谓上巳,即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三月初三多逢巳日,故称上巳节。上巳节由来已久,秦代就有上巳祓契之说,晋代周处的《风土记》记有吴地这一风俗的传说:“汉末郭虞三女,一以三月上辰,一以上巳,一以上午,三日三女乳时并亡,迄今俗以为大忌,故是月是日……祈祓自洁濯也。”可见,古时上巳节与防病除毒,特别是与妇女保健卫生有关。
无锡民间有荠菜花可除毒驱虫之说。上巳节这天,人们把采集的荠菜花铺在灶头上及桌椅、床铺等处,认为可驱除蚂蚁等虫害。把荠菜花、桐花等放在毛织和羽绒服装内,认为可防蛀虫。妇女还采集荠菜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认为可以治疗头痛疾病,晚上则有安神健脑,防治失眠的功能。所以后来民间又把三月初三这天称为荠菜花生日,无锡乡间妇女都在这天到田野采集荠菜花,作为头饰应景,并带回家作驱虫之用。
上巳节这天,无锡民间除了以荠菜花放置灶头驱除蚂蚁等虫害外,还流行着一句民谚:“三月三,蚂蚁上高山”。一些百姓还把这句话写在红纸上,倒贴在自家灶头上,据说可作为符语以辟蚂蚁。无锡堰桥有座西高山,山其实不高,但远近闻名,山间林木葱郁,春暖三月,桃红似火,游人最盛。自北宋始,形成西高山庙会,乡间民谚:“三月三,大蒜炒马兰,吃了上高山。”三月初三这天,无锡除了西高山的庙会与登高游乐活动外,还有登惠山、鸿山、斗山,游(山军)嶂山庙会等风俗。
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正值“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的春光明媚之际,在这一天踏青上山,回归自然,畅叙情谊,真是再好不过的事了。青年男女也借着大好春光,扩大交际,沟通感情。
(山军)嶂山的三月三庙会更富有古代吴地上巳节“临水祓契,消灾祛邪”的传统特色。这一天,(山军)嶂山四周邻近地区的乡民借到山上真武庙进香的机会,在山下葛埭桥长广溪举行快船比赛。先是各参赛船只自由表演,优胜者再两船一组进行比赛,败者淘汰,胜者再两船一组,如此反复,最后决出冠军。比赛时,岸上游庙会、进香的男女老少人头济济,喊声震天,锣鼓声更是响彻云霄,河中快船似箭,奋勇争夺,气势壮观。
三月香会
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仅是无锡三月香会的开端。自此以后,无锡城乡各地设堂拜香、朝山进香,庙会、节场连绵不断,贯穿于整个农历三月,故有三月香会或三月香汛之称。
旧时无锡乡间的拜香活动,一般是以自然村落为基本单位,设立香堂,每户轮流充当会主。每年农历三月开始,村民夜晚聚集诵唱香诰,进行拜香活动。拜香时间各地不同,短则3天,长的达15天,诵唱的香诰都是劝人为善,因果报应的内容,青少年也被要求参加拜香。
拜香到最后一天,约在三月十五日左右,晚饭后自愿朝山进香的香客,就要下到香船,向各乡区规定的香界进发。香船一路行进,香客也要一路拜唱,一直到山脚下“烧香浜”停泊靠岸。停泊后香客或仍坐在船上拜唱,或坐进山下庙宇及临时搭起的拜香棚等处继续拜唱。河浜里聚集在一起的香船上都要悬挂香灯,拜唱仪式通宵达旦,风雨不散。附近来围观的人群也是水泄不通,场面离奇壮观。通宵拜唱过程中各香堂组成唱班,还要互相对唱比赛,唱法各异,有坐唱、跪唱、轮唱,还要比数量多寡、声调高下、乐器伴奏的水平等,最后评出一支公认的优胜香堂唱班,天一亮可优先上山,进香朝拜,其余的再按优劣高下依次上山,最差的“邋遢班”则要待到天黑才最后上山。也有彼此互相不服气的,便争道上山,大打出手,造成械斗。无锡城乡各地朝香分5处香界,分别在城郊惠山、锡东堠山(吼山)、西南(山军)嶂山、东北芙蓉山和斗山、锡西阳山。
各山朝山进香的香期都在农历三月,但各有不同的日期,要依据各山主要庙宇的庙神老爷生日而定,所以各山朝山进香的日期又分别与该处的庙会紧密相连在一起,形成热闹非凡的空前盛况。
庙会包括两种略有区别的形式,一种是市集形式,近似于节场,以商品交易为主,庙内祭祀庙神生日,并有演出等活动,民间也有庙市之称。另一种是各庙诸神抬出庙外巡游,再集中前往某处庙神生日的庙宇朝拜,民间俗称为出会、行会、迎神赛会等。出会以祭祀与游乐为主,辅之以商品交易。民间对庙市、出会这两种形式区别并不十分严格,一般就统称为庙会。
农历三月是无锡庙会的鼎盛期,无锡城乡各处有堰桥西高山庙会、(山军)嶂山真武庙会、洛社皋庙会、塘涌桥南水仙庙会、东北乡芙蓉山庙会、锡南香泾庙会、杨市乡茅岸庙会、宋帝庙会、锡西阳山庙会等,江阴、宜兴等处也有不少庙会、节场。
无锡三月香会的高潮是三月二十八日的惠山东岳庙会,民间俗称惠山庙会,或叫“老八谢”。惠山东岳庙在惠山直街,庙为5间,3扇拱门,山门宏伟,殿宇空阔,大殿正中供奉气宇轩昂的东岳大帝。东岳大帝是商纠王的国舅,即《封神榜》中的黄飞虎,被姜子牙封为东岳大帝。东岳大帝是道教所奉的泰山神,又称东岳天齐仁圣大帝,传说是主死生的百鬼之主帅,掌管人间生死,具有五岳神之尊的地位。相传无锡惠山东岳庙是东岳大帝黄飞虎的行宫,所以庙门匾额上书“东岳行宫”。
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大帝生日,因他权辖诸神,所以这一天无锡各庙之神要全部出会前往惠山东岳庙朝拜祝贺。前往朝拜的庙神老爷共有8位,故东岳庙会民间百姓俗称为“老八谢”庙会。“谢”为无锡方言的表音字,用以表示数量单位,“八谢”意为8次、8场。每一座庙的老爷要出一次会,8个老爷全部出堂,无锡百姓在这天一共可看到 8次出会,真是盛况空前了。
这8位老爷是民间供奉的在历史上对地方和百姓有贡献的人物,他们分别为:南门张元庵的张大帝张勃,相传为汉代洽水能臣,曾在无锡开凿犊山门,导太湖水入五里湖及内河,治太湖水患,利舟楫灌溉。南门塘泾桥的南水仙庙老爷王其勤,曾任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无锡知县,筑城抗倭,丈田清粮,减轻农民负担。西门西水墩西水仙庙老爷刘五纬,曾任明代天启年间 (公元1621—1627年)无锡知县,率民修建芙蓉圩,治水排涝,治理地方政绩卓著。北门北栅口延圣殿老爷周处,相传为西晋武将,少年作恶乡里,后幡然改过,才兼文武,成为卫国功臣。东门延寿司殿的南斗星君,为酿酒业供奉之神,称为酒仙。此外还有北门府城隍殿老爷纪信和东门菱白田老爷、城隍老爷。后来无锡县在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析为无锡、金匮两县,就又加上金匮县新城隍老爷,去掉东门菱白田老爷,民间改称为“新八谢”庙会。
惠山东岳庙会8老爷出会场面壮观,气氛炽热。出会队伍的一般程序是先由官差开道,再有官差清道,然后有“四开枪、八马吹”的仪仗,官差掮着庙神老爷的金字牌、百脚旗,吹鼓手、打锣手吹奏鸣锣,武士后面是红、黄、绿、白、青五色旗伞,再接着是 8个提炉手,手持铜香炉,异香扑鼻,簇拥着老爷的八抬大轿前行。出会的队伍里有各种表演,走高跷、抬杠、抬车、刽子手、囚犯、点肉身灯、手臂肉上吊铜锣蜡钎、扛八宝箱、挑茶箱等等,还有手执香凳,一路又舞又唱的拜香队伍,扮演各种戏文的唱戏队伍。
无锡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的惠山东岳庙会,在历史上是苏南一带沪宁之间规模最大的庙会,届时不但无锡城内万人空巷,百姓争相观看,而且周围江阴、宜兴、武进及常州、苏州、上海等地香客、百姓也专程赶来,商贩们更是利用这一年一度的发财机会广设,货摊。无锡城至惠山的十里长街真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白天争观出会游行队伍,夜晚则灯火如海,丝竹声声,至子夜方消。
三月庙会的热闹过后,便进入阳气充斥天地之间,万物生长发育到达极盛的夏季,天气要大热,农田里也要大忙了。
作者:程勉中
来源:无锡史志 :) :)
春日再看节俗帖,赏心乐事啊!顶!!:victory: 三月三也有的."三月三,桃花开",好象跟美女有点关系.
上次在电视上看见,日本人也过"三月三",是"少女节".不过已经是阳历的."三月三"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