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jin 发表于 2007-1-31 20:18:49

吴侬软语细细弹

陆文夫

侬之阴阳学

苏州人往往被女性化,什么优美、柔和、文静、高雅;姑娘们则被誉为小家碧玉、大家闺秀,还有那够不上“碧玉”的也被呼之为“阿姐”。

苏州人之所以被女性化,我认为其诱因是语言,是那要命的吴侬软语。吴侬软语出自文静、高雅的女士之口,确实是优美柔和,婉转动听。吴侬软语由男人来讲就有点“娘娘腔”了。已故的苏州幽默大师张幻尔,他说起来还要滑稽,说北方人吵架要动手时,便高喊“给你两个耳光!”苏州人吵架要动手时,却说“阿要拨侬两记耳光嗒嗒?”实在是有礼貌,动手之前还要先征求意见:“要不要给你两个耳光?”两个耳光大概也不太重,“嗒嗒”有尝尝味道的意思。

苏州人被女性化,除掉语言之外,那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中,都显露出一种女性的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此种特点是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形成的。吴文化是水文化,是稻米文化;水是柔和的,稻米是高产的,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那肥沃的土地上一年四季都有产出,高产和精耕相连,要想多收获,就要精心地把各种劳务做仔细的安排。一年四季有收获,就等于一年四季不停息,那劳动是持续不断的,是有韧性的。这就养成了苏州人的耐心、细致,有头有尾。苏州人把日常的劳作叫做“爬”,常听见有老苏州街坊中对话:“你最近在做啥?”“呒啥,瞎爬爬。”

“瞎爬爬”是谦词,意即胡乱做点事情。修建房屋,改善居住叫爬房子;做家具,添陈设叫爬家什;侍弄盆景叫爬盆景,不停地做事叫“勿停格爬”。爬不是奔,速度可能不快,可却细致、踏实、永不停息,是一种“韧性的战斗”。苏州人细致而有耐性的特性,用不着调查了解,只要看一下苏州的刺绣、丝绸,游览过苏州的园林后便可得出结论,如果没有那些心灵手巧,耐心细致的苏州人,就不可能有如此精美的绣品和精致的园林。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习性的综合反应。

苏州人之所以被女性化,还有一个小小的原因,说是苏州出美人。中国的第一美人是西施,西施是浙江人,却被“借”到苏州来了,因为她施展美貌和才艺的平台是在苏州。还有一个陈圆圆,苏州昆腔班的,吴三桂为了她,便“冲冠一怒”,去引清兵入关。直到如今,还有人重温诗人戴望舒的《雨巷》,撑着一把伞,在苏州的雨巷中寻找那“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苏州人被女性化,这也没有什么贬义,喊口号虽然缺少点力度,却也没有什么害处。相反,在当今电子化生产的条件下,苏州人的精细、灵巧、有耐性,却成了不可多得的优点,成了外商投资在人力资源上的一种考虑。苏州人如此灵巧心细,能绣出如此的精美的绣品,还有什么高科技的产品不能生产,还有什么精密的机械不能管理呢!现代化的生产已经不是抡大锤的时代了,各种产业都要靠精心策划,精心管理,特别是电子行业,更需要耐心细致,一丝不苟,这一些正是苏州人的拿手。

侬之语言学

说吴侬软语,事实上,在现在苏州城里人中间,已经很少用“侬”这个字。相比较而言,上海用得还多一些。当然一个是你的意思,一个是我的意思。但总体来说,就吴语大系而言,还是一个最稳定的方言。

一般而言,语言的形成发展跟迁徙有关系。在迁徙过程中,语言也跟着迁走了,别的名系进来以后,把另外的语言带进来了。比如说像我们现在北方,北方现在的语言,包括我们说北京用的语言,就肯定不是古代时候此地方的语言。包括岭南,岭南也是,比如说广府话。现在所谓的广东话,广府话也不是当时百越民族的语言,他是中州人和当地的百越人,结合以后,形成的一种方言。四川话就更不用说了,西南官话,时间更短。比较起来,恰恰是吴方言所在的地区,所谓长江三角洲的地方,它的名系,它的语言,它的风俗和我们所谓过去的,先秦以前的文化,在这个地方结合得非常紧密,在这样一个地方,存在的时间最稳定,因此它是我们中国,最稳定的一个方言区。

在中国的几大方言中间,应该说每一个方言,都和它的土地,和它的气候,都有一种联系。吴方言这种语言,这种腔调,用词,包括发言的时候,嘴唇运动的角度,音调,声高,它都和这个土地,和山水结合得最密切,就因为它结合得这么密切,不可间隔。由声音引申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和由此而生发的包括饮食的习俗,人的长相都和这有关,你想一个人说话,嘴唇总是咧开不到一厘米,长久长久他脸上肌肉,就变得非常和善。这也许就是苏州人长相清秀,性格温和的原因之一。

侬之音韵学

评弹

苏州评弹,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合称。评话是唐宋时期的讲史演变而来,弹词形成于明。清嘉道以后,名家辈出,有陈调创始人陈遇乾、俞调创始人俞秀山、马调创始人马调。评弹艺人在吸收吴歌营养的基础上,形成弹词曲调十九种。评话,只有说,没有唱;弹词有说有唱。评话的演出内容大都是以历代兴亡的英雄史诗和侠义公案为题材。因为弹词的题材比评话要小,表演风格也比评话纤细柔和,所以弹词又称“小书”。

昆曲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北京晨报》 2005年3月16日

大椿 发表于 2007-1-31 22:29:59

张幻儿剧团的滑话剧老年人耳熟能详,陆文夫的《美食家》堪称经典,所知不多,只觉上文剖析苏州人鞭辟入里,趣味无穷。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大椿 发表于 2007-2-9 12:35:06

宁听苏州人相骂,勿听山东人说话。

哈!勿是我头一个说的……;P

serynade 发表于 2007-2-9 15:17:01

阿拉讲 “勿听宁波人讲言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吴侬软语细细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