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程仔 发表于 2014-4-11 17:52:07

松阳大石村有悬棺



在松阳县城西,有一个充满了谜团和奇景的地方,它面积不大,约13平方公里,却连接着两个乡的三个村庄——新兴乡的大石村、赤寿乡的狮子口村和界首村。
  因为分属两个乡,这个地方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但是,这里的谜团奇景却已经将人们的好奇心吸引了过去:大石村的悬棺、狮子口村的伟人像、界首村的明文化,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石头和传说。
  悬棺——大石村向世人展示的一个谜团
  在去大石村的路上,远远就能看到一块突兀的岩石,像是打破常规横空出世,向导说,那就是悬棺所在的岩石,它的名字叫尖坛背。
  尖坛背是三面绝壁,偏偏悬棺就嵌在最陡直的西南面,壁面和地面几乎垂直。向导说,悬棺所在位置离地面约有一百米,是一个宽约50米、高约20米的山洞,悬棺就放在洞口的一侧。从洞口往上,至山顶,还有约40米,无论是从下往上搬动棺材还是从上往下放置棺材,都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
  悬棺,是古代百越族的一种葬俗,但后人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葬俗?古代的人又是怎么把棺木移到悬崖上去的?
  大石村的悬棺是浙江省首次发现。村中84岁的老人陈根金说,他活到这么大岁数,也就看到过四个人上到过悬棺所在的洞穴。
  解放前,一个药材收购商身绑麻绳,从尖坛背的西北面上到山顶,到顶后又从西南下来,进入洞里。他把棺材打开了,往里面靠近悬棺。
  文革时期,陈根金已经是村干部,他看到村里一个十七八岁姓白的小伙子也用同样的方法进入到洞里。但他没有打开棺材,只隔着缝隙往里瞧了瞧,说,除了一副死人骨头,啥也没有。
  此后不久,陈根金家来了两个人:一个省里的记者和一个遂昌文化馆的干部。他们俩向陈根金出示了介绍信,要求陈根金带他们去山上看看。他就把他们带到了悬棺对面的小山头,三个人坐在那里,一边看一边分析。他也不知道那个记者到底分析出了什么结果。下来后,两人在陈根金家吃了中饭就回程了。文化馆的同志临走前嘱咐陈根金,今后若看见再有什么人上去就打个电话给他。
  第三个就是文革后,据说是某单位的一个领导,带了几个人来探棺。他是从悬棺的正面上去的。第一天没有成功,第二天又来,拿了铁钎,在岩石上打了洞,一步一步攀上去了。可能是没看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他上去后马上就下来了,在下来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一个洞,比上面一个洞小一点。他钻进去,有人看见他从洞里搬出了一些书,装进了随身带的袋里。到底装了多少书,陈根金也不知道,因为他当时并不在现场,是有人跑来告诉他的。他知道后就给遂昌文化馆打了电话。遂昌文化馆后来就派人去把书追了一部分回来,据说都是药书,线装的。
  第四个上到洞里去的人是村里一个姓叶的年轻人,时间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时遂松已分县。这个年轻人胆够大,他上去后就把骨头拿下来了。自那时起,悬棺里就不复有尸骨存在,成了一副悬在半空的空棺。有人说那尸骨现在存放在松阳县博物馆,有人说放在丽水市博物馆,众说纷纭。
  我们在村里找到了当年上去过的那位姓白的年轻人,当然,他现在已经不再年轻了,过了中年。他叫白少华。见我们来访,他并不觉得奇怪,笑着说,自从他进到洞里起,来问他的人不计其数了,有文物工作者,也有好奇者,还有像你们这样来采访的。他说他的确上去过,但只看到一副死人骨头,因为棺材盖早被人撬开过,他不用打开也能从缝隙里看到。“不过那棺材做得绝对上乘,远看看不出,近看才知道,整副棺材都是用一整块木头挖出来的,棺身、棺盖是一体的,材质也很好,非常厚实,动都动不了,而且棺材四面都雕着很精美的花纹!”
  我们又打听到后来上去过的那个姓叶的年轻人叫叶远军,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去深圳打工了,我们只问到了他的电话,和他通了几分钟的话。叶远军说他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被人一鼓动就爬上去了,而且是没借助任何工具从正面爬上去的。他说他看到的尸骨,上半身都还呈木乃伊状,连着皮和筋。由于没有文物保护意识,他当时确实把棺盖掀开,把尸骨拿出来扔到地面上了。一扔就把尸骨的手臂扔断了。他们几个人把尸骨拿到了松阳二中,他还拿着一截断骨在手上玩,玩腻了,就随手扔到了一个墙洞里。后来,县博物馆的人找上门来,把他和随行的几个都叫去做了笔录,尸骨也找齐了,被县博物馆收了去,后来的事他就不知道了。他说,如果早点宣传文物知识,他也不会那样干了,想想挺后悔的。
  而这个悬棺及放置的年代和棺主人的身份,虽然有多种猜测,但至今都还是个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松阳大石村有悬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