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darin 发表于 2013-4-30 11:32:27

朱争平:老上海的话剧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7/30/16410046_0.shtml


史是中国近现代话剧史的缩影。在上海话剧舞台日趋繁荣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老一代剧人曾经创造的辉煌和留下的传统。

1907年9月在上海由春阳社演出的《黑奴吁天录》,标志着话剧在中国的开场。此后,被时人叫做“新剧”的文明戏即早期话剧在上海兴起。文明戏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戏剧观念,真实地表现了当时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为中国话剧的民族化提供了最初的经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开了中国戏剧史新的一页。为了改变由于戏剧商业化使得文明戏日渐衰败的局面,上海进步剧人在“新青年派”戏剧改革理论的感召下,尝试通过非盈利的演剧形式摆脱商业化的桎梏,重振新剧的雄风,上海话剧进入“爱美的”戏剧时代。爱美剧运动有力扭转了民初以来文明戏衰退的趋势,奠定了健康的现代话剧发展方向。1930年前后,正当“爱美的”戏剧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剧团———艺术剧社宣告成立,鲜明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这是现代话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转折。由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左翼戏剧运动。左翼戏剧工作者们提出了“国防戏剧”的口号,旗帜鲜明地反对国民党政府专制独裁和消极抗日政策。在“国防戏剧”的旗帜下,上海迅速掀起了新一轮的话剧活动浪潮。党领导下的以上海为核心的左翼戏剧和国防戏剧运动,给内忧外患的中国人带来了信心和希望,现代话剧走向成熟。抗战八年直至新中国成立,上海话剧发挥了革命文艺的重要作用,创造了话剧史上的战斗辉煌。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话剧在曲折中发展,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常的历程。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上海话剧走进新世纪。

老上海话剧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批代表性的话剧社和话剧作品。谈到中国话剧在上海的诞生,就不能不提到春阳社和《黑奴吁天录》《迦茵小传》。谈到文明戏的兴衰,就不能不提到新民社、启民社、民鸣社、民兴社、开明社、春柳剧场和《爱海波》《猛回头》《血蓑衣》《共和万岁》。谈到爱美剧,就不能不提到民众戏剧社、戏剧协社、南国社、辛酉剧社和《少奶奶的扇子》《终身大事》《名优之死》《山河泪》。

谈到左翼戏剧和国防戏剧,就不能不提到艺术剧社、左翼剧团联盟、中国旅行剧团、业余剧人协会和《怒吼吧,中国!》《雷雨》《日出》《赛金花》《放下你的鞭子》《上海屋檐下》。谈到抗战时的上海话剧,就不能不提到上海戏剧界人士组成的13个救亡演剧队以及上海剧艺社、苦干剧团、上海艺术剧团和《保卫卢沟桥》《女子公寓》《花溅泪》《葛嫩娘》。解放战争时的上海话剧,有上海电影戏剧协会、中国演剧社、观众戏剧演出公司、青春剧艺社和《夜店》《升官图》《大地回春》《丽人行》《风雪夜归人》。

老上海话剧舞台造就了灿若群星的艺术剧人。“新剧鼻祖”王钟声,进化团派新剧的开拓者任天知及徐半梅、陆镜若、黄喃喃、刘艺舟,“新剧中兴功臣”郑正秋及朱双云,爱美戏剧的发起者汪仲贤、陈大悲,被誉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洪深、欧阳予倩、田汉,“专演难剧”的朱穰丞、应云卫、袁牧之、马彦祥、王莹,职业话剧的创始人唐槐秋,剧作家和戏剧导演夏衍、宋之的、陈鲤庭、郑君里、刘保罗、白薇、陈白尘、于伶、章泯、阳翰生、石凌鹤、熊佛西、黄佐临、费穆、吴仞之、朱端钧、阿英、李健吾、杨绛、顾仲彝,表演艺术家唐若青、金山、赵丹、舒绣文、石挥、黄宗江、章曼苹、孙道临、丹尼、白杨、张瑞芳、黄宗英……这里虽然不能一一列举老上海优秀剧人的名字,但历史将记住他们。

自中国话剧在上海诞生后的数十年内,上海一直是中国话剧无可争议的中心。在当代话剧走向多元的今天,重铸上海话剧的辉煌,需要我们解放思想,积极探索话剧的市场化道路。同时,老上海话剧的现实主义战斗传统、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也绝不可或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争平:老上海的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