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darin 发表于 2012-11-14 18:05:45

“无锡文戏”问世前后 孙德先一篇文章起死回生

1931年(民国二十年),无锡滩簧被官府公布为“淫调”,一些地方绅士也群起攻击,“函请取缔演唱淫刚”,迫使滩簧改用“南方歌剧”名义演出。持续至1935年,取缔尤烈,据当时《锡报》载:“南方歌剧取缔后,滩簧散布四乡,伤风败俗之事连续发现”,竟把“引起赌风和淫风之炽盛”,以及四乡出现的“坟中苟且”、“调戏少女”、“奸拐逃逸”此类情事,一概说成“亦系自滩簧场来者”,甚至连乡民深夜返家“失足堕水”也成为演唱滩簧的祸根。

  滩簧被官府视作洪水猛兽,被“令饬各戏院迅:降变相之滩簧声调,一律废除,如再任意掺杂,即予勒令停演。”于是,“县党部奉令取缔南方歌剧”、“公安局勒令停演南方歌剧”的消息,在1935年6月的报端不时出现。在老板罚款、演员拘禁声中,滩簧艺人便将王宝庆唱《十叹空》的“苏州文书调”,伴以二个响铃敲击(后来便成为锡剧巾的“铃铃调”),但是听众要听滩簧、唱簧调,于是,场方就在场子里装了红灯,开关把守在收票处,每当审查人员一进门,红灯就亮,里面台上的艺人马—土改唱“苏州文书调”。即便如此,依旧逃脱不了禁演的厄运。由伪县党部、公安局、教育局组成的“公共娱乐事项审查委员会”,采用压迫的手段禁演滩簧,称滩簧“十分淫荡”,要“彻底严禁”,以致当时的十六、七家滩簧场子被迫停业,四、五百名滩簧演员和一、二百个戏院职员都告失业,于是,无锡第一台、中东、中央、巴黎、耀记等八家戏院,纷纷改为平剧、电影、话剧、武术、歌舞等(见1935年6月16日《锡报》)。无锡滩簧穷途末路,已至奄奄—息的境地。
  忽然,在当时的《人报》上,爆出了一篇文章来责问娱乐审查委员会:有没有看到街头聚听播送滩簧的情形?有没有看到各滩簧戏院天天客满的情形?文章还提出“中下级民众”有没有权利享受他们听得懂的戏剧时说:“先总理孙中山要唤起民众,滩簧既是较大多数‘中下级民众’所能了解,是不是应该看作最好的‘唤起他们’的工具是改进缺点、去芜存精,促使发挥积极作用,还是简单粗暴地予以禁绝完毕,……”这样的文章,必然使娱乐审查委员会的“老爷们”很头疼,当然也禁演如故。但是,却引起了戏院老板们的注意,原来,这篇文章是《人报》的主编孙德先写的。
  各戏院为了要开门复演,老板们便请孙德先帮助设法撤销禁令,并许以重酬,答应一切活动费用均由各戏院担承。于是,在9月27日的《人报》、《国民导报》、《新无锡报》上,由第一台、中东、耀记等戏院联合刊登了一篇《为改良新剧郑重宣言》,陈述对于改良新剧的意见,要求公道合理的处置。宣言说:“别地都有土语歌剧,为什么,无锡不能有?把土语歌唱的戏一概说为变相滩簧,这是武断。”并提出责难说:“土语歌剧是推进社教的利器,当局有改良土语歌剧的责任,既不改良,又阻止改良,是对下起无锡社会的。”同时,又以各戏院名义起草,向娱乐审查委员会的上级机关伪省党部、省教育厅具呈,要求“派员来无锡调查处理,”宣称要“在公道法律下誓死反抗任何不公道的待遇”。孙德先还亲自赶奔镇江,利用私下关系进行活动,使娱乐审查委员会有难以招架之势。接着,“第一台”聘孙德先为“名义经理”,孙亲自编写剧本,挑选演员,赶排《克宝桥》,以“娱乐同业公会”名义主持发起了一场改进滩簧的演出。
  当时,日军正对中国深入侵略之际,《克宝桥》这个戏,可以对宣扬鼓动爱国主义起一点教育意义和作用。因此,10月5日这天,“第一台”专为省里派员来调查观看,特别在报纸上登了显眼的广告:“无锡文戏今日公演:新编本地历史剧市水仙生前御倭史迹《克宝桥》(王其勤斩子)”,广告上还用了一副与众不同的竖联,上联:“民众化、趣味化、改良戏剧之先声”,下联:“革命的、创造的、独树一帜之出演”。且在《克宝桥》公演之前,预先在报上公开宣称演出“改良新剧”的唱调:“模仿说书开篇及苏州文书调”,伴奏乐器:“除锣鼓外,废除二胡,改用板胡、笛子及三弦”,剧本:“采取足以劝善惩恶,发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旧道德之作品”,表演:“注意于祛除下流无聊、近于淫亵之动作”,歌唱说白:“大部以本地土语为基础,一般中下级观众易于了解”,称做是“最适合工人、小贩,下级观众之业余正当娱乐,为无锡唯一之大众土语歌剧”,以示区别于南方歌剧。
  这是一场经过“精心”设计的演出,特意安排了二大内容:“(一)腔调对比:甲、旧式南方歌剧《庵会》,乙,改良南方歌剧《赠塔》,丙、苏州文戏《十叹空》,丁、无锡文戏《别妻》。(二)无锡文戏:一、现在各戏院演唱改良新剧之一《莲花庵》,二、试验改良新剧历史剧《克宝桥》。”(见1935年10月5日《人报》、《锡报》广告)观看这场演出的,除了省里特派的委员外,还邀请了县政府,公安局、教育局、县党部机关首长,重要人员,城区各学校的校长和各报社长、编辑,记者,娱乐审查委员会及各戏院老板.滩簧演员到场,观众则按照广告上注明:“下午一时至铁路饭店签名索券,无券不得入场,以示限制。”声势和规模都显得不弱。就连孙德先本人也感到“这一场演出十分成功”,他认为:“各演员既都是经过挑选,同时也知道这个演出是为他们自己争取最后前途,所以很严肃认真,也很虚心听取外行意见”。
  《克宝桥》中的三个主角是:老生黄翠芳,饰王其勤;花旦徐林妹,饰王夫人;小生郑永德,饰王克宝;事实上,这三位都是当时有名的“红艺人”,唱做不凡。“黄翠芳做工颇有麒麟童之风范,念白清晰,咬字紧杀,而头段二簧原板,亦颇动听,允为不可多得之人才。”“徐林妹表情逼真,在斩子一场,泪珠夺眶而出,观众为其感动,莫不酸鼻泪下,实为难能可贵。”“郑永德儒雅倜傥,知事达理,颇合克宝身份,乞求赦罪、劝母免伤二场,将骨肉之情,表演淋漓尽致。”(见1935年10月8日《人报》:“无锡文戏公演,克宝桥之评价”)
  腔调上,“悲切处用簧调,呜咽悲怆;平淡处,用铃铃调,幽闲静雅;紧张处,用平剧西皮摇板,贯以倒板,慷慨激昂;凄凉处,起以二簧倒板,收以摇板,苍凉凄惨。”伪省党部派来的委员潘国俊观看后表示甚为满意。土语歌剧能有这样动人,这样技艺,是出人意料之外的。假使都能这样,绝无疑异,无锡文戏在艺术上、社教上的评价都是极高的”(见1935年10月19日《人报》)答应回省复命,可以研究让滩簧复演,并对递送的一份“无锡文戏改进意见书”表示同意。当即成立了“无锡文戏改进委员会”,推出当时在无锡社桥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担任戏剧教授的谷剑尘为主要负责人,讨论了“无锡文戏实行彻底改革的方来”,发出了“征集各界对无锡文戏批评改进之意见”,作出了“训练滩簧演员的办法”,规划了“定期出版研究专刊”等措施。嗣后,“改良无锡文戏准予开演”、“无锡文戏重准试演”的消息,在报上相继出现。“第一台”也于10月30日正式公演无锡文戏。
  “无锡文戏”的问世,对锡剧长年累月采用“幕表戏”演出作了一次冲刺,因此,《克宝桥》也在锡剧里称做“第一个剧本戏”。尽管当时只有固定的“台词”(对白),没有“唱句”(唱词),唱句都是演员依据剧情自己编唱出来的,但已经开始向剧本(或半剧本)起步,导致后来“文人下海”给剧团编写剧本之风,渐起渐盛,并在推进锡剧上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响。“无锡文戏”问世后,“常锡文戏”、“苏锡文戏”、“宜锡文戏”、“澄锡文戏”等也在相继出现,但不管怎么说,始终都离不开一个“锡”字。

吴人 发表于 2012-11-25 21:02:45

草根个物事估计开始是带眼颜色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锡文戏”问世前后 孙德先一篇文章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