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发表于 2006-1-8 20:20:24

杭州府部分历史地名

  杭州地名随着时代的变迁,多数已更名,其中也有部分影响较大,至今继续沿 用,有的成为新的政区名。

  一、市区部分历史地名
  钱唐秦置钱唐县,是杭州地建县之始。钱唐系越语地名,其义今不详。
  泉亭西汉末王莽时改钱唐县为泉亭县,东汉建武初复旧名。
  临江南朝梁太清三年(549),侯景“以钱唐为临江郡”。因濒临钱唐江而名。
  杭州隋开皇九年(589),废钱唐郡置杭州。《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五》:“杭州在余杭县,盖因其县以立名”。以后,杭州成为专名,沿用至今。因杭州得名于余杭,隋大业三年(607)和唐天宝元年(742)曾两度改杭州为余杭郡,在一定历史阶段常以余杭指代杭州。
  钱塘唐武德四年( 621),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以后历代因之,钱塘成为杭州别称之一。
  西府五代以杭州为都城,称西府,也称西都。以与行都越州称东府、东都相对应。
  钱江五代梁龙德二年(922),置钱江县,与钱塘县 同城设治。因县境临钱塘江而名。
  仁和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改钱江县为仁和县,系取仁爱和平之义。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引宋赵葵《行营杂录》云:“初陈桥兵变,太祖整军从仁和门入。高宗南渡幸杭 ,见邑名仁和,甚喜曰:‘此故都城门也’,遂决迁都之意”。
  临安南宋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至杭州。高宗闻杭州辖县有临安,以为吉兆,遂升杭州为临安府。
  武林亦作虎林,原是山、水名,后演变成 杭州的别称。《梦粱录》卷七:“杭城号武林,又曰钱塘。”南宋周密《武林旧事 》,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等,均以武林指代杭州。
  柳浦也称柳浦埭。在凤凰山东南麓、钱塘江滨,与隔江萧山之西兴(古称固陵、西陵)历为钱塘江南北交通重要渡口。《太平寰宇记》卷九三:隋开皇十年(590)“移州居钱塘城,十一年复移州于柳浦西,依山筑城”。
  留下在杭州市区西部,与余杭县接界。宋时称西溪,为钱塘四镇之一。《西湖游览志 》卷十:“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俗称留下。相传宋高宗初至杭时,以西溪地丰厚,欲都之,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为名。”
  江干古时杭州凤凰山、候潮门外临钱塘江一带习称江干。《吴 越备史》卷一载吴越王钱新筑罗城“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江干自古为钱塘江南北要津和江海码头,市廛兴盛,有“金江干”之称。
  湖墅宋称湖州市、湖市,元、明称湖墅。《湖墅小志》卷一:“湖墅疆界上自武林门,下至北新关以及西侧钱塘门而抵观音关止,东侧艮山门而抵东新关止,概谓之湖墅”。
  笕桥在杭州市区东北部,与余杭县毗邻。古时曾称茧桥 。《艮山杂志》卷二:“茧桥,一作笕桥”“四近物产殷充,绵茧、药材、麻布尤 所擅名。”笕桥地处交通要冲,历为军事要地。
  旗下清顺治七年(1650),在杭州中西部修成满洲驻防营,内驻八旗精兵及其眷属,称旗下营。此为杭州城中之城,城址东起结缚桥,往南至比胜庙,往西至涌金门,往北至钱塘门。辛亥革命后拆旗营城墙建马路,开新市场,但仍习称此范围为“旗下”。

  二、市辖各县部分历史地名

  余杭县
  余杭秦置余杭县。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余姚如余暨、余杭之比,皆越之方言……其义无得而详。”又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引《吴兴记》云:“秦始皇三十七年,将上会稽,涂出此地,因立为县,舍舟航于此,仍以为名。”
  进睦西汉末王莽时改余杭县为进睦县,东汉建武初复旧名。
  乔司原名汤镇 ,在余杭县东部,旧属仁和县,旧有仁和盐场。明永乐十一年(1413),镇为 海潮所陷而消失。清初复迁设盐课司于此,渐成聚落,遂以“乔迁盐课司”之义而名乔司。

  富阳县
  富春西汉初置富春县(一说建于秦)。
  诛岁西汉末王莽时改富春县为诛岁县,东汉建武初复旧名。
  东安《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黄武五年(226)“秋七月,……分三郡恶地十县置东安郡 ”,为祈使东吴地区平安,故名。唐末大顺二年(891),钱置东安镇,镇址即今新登镇。
  富阳东晋太元十 九年(394),为避晋简文帝郑太后“阿春”名讳,改富春县为富阳县。《郡县释名·浙江上》:“阳即春也。”
  桐州隋皇泰二年(619 ),李子通僭号于江都,自称吴帝,改富阳为桐州。唐武德四年(621)平李子通复为富阳县。
  新城三国吴黄武五年(22 6),分富春县置新城县。《郡县释名·浙江上》:“今邑而城之,故云新城。”
  新登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吴越王避梁太祖父诚讳,改新城县为新登县。今富阳县之新登区、新登镇沿用旧名。
  王洲系富春江中一狭长沙洲,为三国时吴国孙氏故里。《太平寰宇记》卷九三:富春“江中有沙涨,吴武烈帝(孙 坚)为郡吏赴府,乡人饯之会于洲上,父老云:‘此沙狭而长,君其为长沙太守乎 ?’后果如父老之言,因于长沙起兵,为吴始祖,遂名此沙为孙洲。”后其子孙权成就帝业,又改孙洲为王洲。

  桐庐县
  桐庐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分富春县桐溪乡置桐庐县。《太平 寰宇记》卷九五:“桐溪侧有大椅桐树,垂条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谓为桐庐县。”《方舆胜览》卷五:昔“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人问其姓,指桐木示之,江山因以桐名,郡名桐庐。”
  严州、严陵唐武德四年(621),于桐庐、分水、建德三县置严州,武德七年又废。严州以严子陵居此而得名,故别称严陵 郡。据《后汉书·严光传》载:严光字子陵,少时曾与汉光武同游学,光武即位后 每思其贤,曾诏请子陵进京商讨国是,并封他为谏议大夫。子陵不从,归隐于富春 山。后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相传今桐庐钓台即其隐居处。
  分水唐武德四年(621)分桐庐县西乡 置分水县。《太平寰宇记》卷九五 :“取桐庐江水中分为名。”今桐庐县之分水镇,沿用旧名。
  武盛武周如意 元年(692),改分水县为武盛县。《太平寰宇记》卷九五:“因界内武盛山以为名。”时武后当政,郡县多以武名,以示武氏兴盛之义。唐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后,复改分水县。
  临安县
  临水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分余杭县置临水县。因岗为城,临猷 溪水,故名。
  临安西晋太康元年(280),改临水县为临安县。《太平寰宇记》卷九三:“临安山,县取此以为名。”
  安国 《舆地广记》卷二二:“吴越王钱,其县人也,既贵,以素所居营为安国衣锦军。”梁开平二年(908)改临安县为安国县以尊之。
  衣锦城故址即今临安镇。唐末吴越王钱鏐归宴故老“山林皆覆以锦”,以示衣锦还乡,天复元年(901)又升县城为衣锦城。
  於潜西汉置於县。《 元和郡县志》卷二五:“县西有山,因以为名。”东汉改为於潜。隋作於。今临安县之於潜区、於潜镇,沿用旧名。
  紫溪唐 垂拱二年(686),析於潜县置紫溪县。《太平寰宇记》卷九三:“邑有文山,水东南流为紫溪”,县以溪得名。
  武隆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 96)分紫溪县置武隆县。《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武隆山在(昌化)治西北一里,……唐武后以为己谶,因以名县。”
  唐山唐神龙元年(705)中宗复政,改武隆县为唐山县。《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神龙初改唐山,亦因山名以黜武氏也。”
  吴昌五代晋天福七年(9 42),改唐山县为横山县,不久又改吴昌县,取吴越昌盛之义。
  昌化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纳土归宋,改吴昌 县为昌化县,取吴昌地归化之义。今临安县之昌化区、昌化镇,沿用旧名。

富春山越 发表于 2006-1-10 22:16:27

富阳的补充

一、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富春县,隶会稽郡
〔此时尚无富春江之名(在东汉王充写《论衡》时尚无富春江江名),富春是越语,富春江因流过富春之地而得名〕
当时富春之地为淳安、(遂安)、建德、(壽昌)、桐庐、(分水)、(新登)、富阳。
二、西汉时为富春候国,系河间孝王刘玄食县,不属任何州郡。
三、秦始皇三十七年上会稽祭大禹“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狭中过”,此处富阳也,今城西有秦望桥(音:齐梦桥)

[ 本帖最后由 富春山越 于 2006-1-10 22:17 编辑 ]

发表于 2011-1-18 11:48:07

$(messag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杭州府部分历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