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程仔 发表于 2012-2-11 16:06:27

广语差点沦陷

1949年前的香港,由于粤、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带有很浓的粤客混杂的口音(即香港客家话和香港广州话在音调和词汇相互影响)。

1949年前的香港,由于土、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带有很浓的客家口音。当中以锦田话为代表,但这种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纪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如若1949年以前香港广客口音混杂的状况不得到改变,如今盛行的广语也许就是广客混杂的,呵呵呵。

mandarin 发表于 2012-2-11 18:53:39

语言学家刘镇发, 曾经写过一篇论文叫《香港两百年来语言生活的改变》(收入李如龙、苏新春主编的书《台湾及东南亚华文华语研究》,由香港蔼明出版社2004出版),把香港从1700年以前以本地话为主,到复界后客家话流行,再到多语多方言且互不相干、“以粤语为主体,辅以多种方言沟通”,最后到“几乎是粤语为单一语言”的语言生活史介绍得一清二楚。刘镇发揭示:

在1961-1971的十年间,接近四成的非广州话人口改以广州话为日常语言。

从他的论文中,我们得以梳理以下史实:

本地话(围头话)——18世纪以前唯一通行香港的语言,到1911年还是15-16%的香港居民的日常语言,到70年代以前还是新界的主要流行语言。在70年代以后,由于政府大力发展新界,新界人大量进入市区不再说原来的方言,新界房屋也大量对外出租变成广州话的天下,本地话迅速衰落。

客家话——18世纪复界后由广东东北的客家人传入香港全境,势力和本地话相若,但没有融合,到1961年还有约9%的香港居民懂得,4.9%的香港居民常说,在1967年前还有新闻广播节目,到1970年代以前还是新界的主要流行语言,后来同样受到新界开发影响而衰落,到1996年变成只有4.9%的香港人懂得、1.2%常说。

广州话——在19世纪中叶英占开埠之后才由广州商人传入香港,到1911年有65%的香港居民说,成为中文学校的主要语言,但是在四五十年代之前都只是通行于香港市区。后来,由于战后难民潮的缘故,英国人规定中文中小学必须用粤语教学,老师要通过粤语考核才能任教官立和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不受规管),以使非粤语方言的华人下一代融合成一个语言团体,广州话得以开始在香港全境普及,并成为电台广播的主要语言。1967年暴动之后,港英政府取消非粤方言的广播,广播管理法限制香港的中文电视台只能使用粤语。70年代起,香港电影界开始以粤语拍电影,粤语流行曲也开始和国语歌曲、英语歌曲并存,粤语也因为政府大力发展新界得以成为新界的主要语言。到80年代,香港进入一个几乎是粤语为单一语言的社会。

国语——在20世纪初之后就已经在香港的中文学校传习,学校设有国语科,学生可在中学会考报考国语,以便香港人到内地升学,有些非粤语人士开办的学校甚至只用国语授课,这种教学语言方式一直维持到1960年代初。1950年之后,香港和中国大陆在深圳罗湖互设关卡,香港中文中学的学生已经不能往大陆升学,而香港政府又规定台湾的大学学位只等同于香港的高中毕业学历,因此国语教育的前景大受影响。1965年,港英政府以报考人数不多为由,取消中学会考国语科。1967年暴动后,港英政府不但取消包括国语在内的非粤方言广播电视,还阻止学校教“国语”。尽管如此,国语在1970年代以前都是香港电影、流行曲的主要媒介,直至80年代才式微。

潮州话——1920年代由潮州苦力及其眷属传入香港市区,在1961年还有约11%的香港居民懂得,4.2%的香港居民常说,在1967年以前都还有新闻广播节目,后来到1996年只有5%懂、1.1%常说。

四邑话——主要由战后难民大量传入香港,到1961年居然有20%的香港居民懂得,但只有4.4%的香港居民以之为日常语言,在1967年前还有新闻广播节目,到1996年已经只剩1.4%懂得、0.3%常说了。

福建话——主要由战后难民传入香港,到1961年有2.1%的香港居民常说,在1967年前还有新闻广播节目,到1996年仍有1.9%常说。

上海话——主要由战后难民传入香港,到1961年有2.6%的香港居民常说,在1967年前还有新闻广播节目,到1996年剩下0.5%的香港人常说。

乌程仔 发表于 2012-2-11 18:58:48

老师要通过粤语考核才能任教官立和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不受规管)

这个厉害!

乌程仔 发表于 2012-2-11 18:59:25

1967年暴动之后,港英政府取消非粤方言的广播,广播管理法限制香港的中文电视台只能使用粤语。

这个超厉害的

乌程仔 发表于 2012-2-11 19:02:30

我奶奶带着我父亲兄妹四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从香港回到贫困的内地苏州,那时广语在香港还不像如今那样红火。我刚才问爸爸他们的广语有没有客家口音,他说那时候广东籍的香港人都贫困,没有上海人有钱。

乌程仔 发表于 2012-2-11 19:07:11

本帖最后由 乌程仔 于 2012-2-12 16:31 编辑

1967年暴动之后,港英政府取消非粤方言的广播,广播管理法限制香港的中文电视台只能使用粤语。

左派暴动啊左派暴动,仰仗着中国政府的左派没想到他们的行为虽然失败了,却为南越文化绽开了一枝花朵,英国人也懂得分裂中国,以广制华了。

mandarin 发表于 2012-2-11 19:12:51

刘镇发和苏咏昌2005年合写了一篇《从方言杂处到广府话为主——1949 – 1971年间香港社会语言转型的初步探讨》,对最关键的那二十几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作了更深入的说明,指出:

“香港在70年代初仍然是一个多方言共存的社会,人口超过1%的方言组别有九个。”例如,“操国语的人口经常维持在1%,而上海话在1971年则有 1.3%。”“除了英语和国语以外,在香港和内地分隔的头二十年间,非广府话方言严重萎缩,在头十年减得最急速的是四邑话和福佬话(包括潮州话和闽南话)。在第二个十年中,四邑话人口继续高速流失,而上海话、客家话也不能幸免,但“福佬话”的跌势反而缓和。”

值得说明的是,本地话(围头话)、四邑话虽然也能归入粤语的范畴,但是跟广州话差别很大,尤其是四邑话,根本不能通话。论文中引用的统计里,Cantonese也是指广府话(本来Cantonese就是广东省城话的意思),不是指包含四邑片、钦廉片、勾漏片等等子方言的粤语。潮州话、福建话属于闽语,和广州话差别就更大了。

那么,四成的人放弃自己的母语,换用原本那么陌生的广府话,这个惊人的过程是否如陈云所说“此中既无政府权力威逼,也无文教机构倡导,一切自然生成”呢?从刘镇发向我们介绍的香港历史来看,显然不是的。广府话是否“出于政治意外,由英国殖民政府保存下来”?也不是。政治意外是有的,那是一系列特殊的国际和国内时势变迁的结果。但是,广府话在香港能有今天的地位与其说是保存出来、捍卫出来的,不如说是吞并出来、扶植出来的,因为那和港英政府的语言政策和在回归过渡期的安排有莫大关系。

热度 发表于 2012-2-11 19:27:31

1.3%裡又有多少是在HK上層階級?

mandarin 发表于 2012-2-11 20:52:04

因为上海移民不是统治阶层,不然倒可以维持上海话,就像切韵幕后黑手萧该颜之推所属的侨姓士族那样:lol:

乌程仔 发表于 2012-2-12 18:02:27

上海话——主要由战后难民传入香港,到1961年有2.6%的香港居民常说,在1967年前还有新闻广播节目,到1996年剩下0.5%的香港人常说。

我爸爸有六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曾经在香港,后来有四个大概去了英国,他们便是香港人说的上海人,呵呵。

苦露酷亿 发表于 2012-3-30 15:21:08

香港本地话消失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语差点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