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程仔 发表于 2011-4-27 21:36:14

连裆鬲——从陕西至苏州澄湖?

[原创] 5.9 先周连裆鬲考(2008-11-26 10:51:37)


    本文按《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及相关先周与西周遗址发掘报告和研究文章的定论出发,找出距今4000年到3000年间先周连裆鬲的演变规律。並将此学界已有定论的规律移植到先周文化南迁(泰伯奔吴)的研究上,试圖另辟谿径,解决奔吴目的地众说纷纭,争议几十年无定論的局面。

    一、先周连裆鬲的特征。先周连裆鬲的提法,首見苏秉琦先生1948年发表的文章《瓦鬲的研究》;“折足瓦鬲……己发展成为颇近周式铜鬲的形态”。文载《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是1934—1937年前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在宝鸡发掘的正式考古报告。称其为瓦鬲,是因为烧制温度较低,质如瓦片。

    二、各式鬲的横向比较。建国后随着周鬲的大量出土,考古界又将周式鬲称为癟裆鬲、连裆鬲、锥足鬲,以此與商鬲、戌式鬲、夷鬲的尖裆鬲、连裆鬲、袋足鬲相区分。它们间的区别源自制作方法的不同。周鬲的制作方法是;先用泥条盘筑一亇泥桶,然后将下端分成三份,向里挤压,泥边揑合形成三足。由于向里挤压,形成了裆以上內瘪;泥边捏合处构成较低的联裆。錐形足尖里形成的空隙,常用泥块填充压平。商、戎、夷的分裆鬲是先制作三条牛乳房状的袋足,再用泥筒拼接。因此,周式鬲极易在众鬲中区分出来。

    三、先周瓦鬲的纵向发展。经建国五十多年考古发掘,尤其是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展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周原考古队、宝鸡市考古工作队等发掘了大量先周遗址,现己查明;史籍记载的“公刘迁豳”的“豳”在涇水中、上游,陜西長武、旬邑、彬县一帶;“太王邑岐”的“岐”在渭水上游,陜西武功郑家坡一带;“文王都丰”的“丰”在渭水中游的長安马王村;“武王都鎬”的“镐”在長安張家坡;“后稷居邰”以及姜源生后稷,后稷是农业始祖,均无考古依据,“属后人附会”(邹衡)。豳地前的先周文化,已确证在內蒙鄂尔多

   邰             豳            岐         丰             鎬             周

内蒙朱开沟    长武碾子坡    武功郑家坡   长安马王村      长安张家坡   周原孙家墓    (鬲照片)

距今4000年    距今3500年    距今3200年   距今3100年      距今3150年   距今3000年    (传不上)



    斯地区伊金霍洛旗的朱開沟,从朱开沟距今4000年到建立西周,共约一千年的先周文化,主要标誌物就是连裆鬲。上排六只鬲就是历时千年,历经五迁,而始终一脈相承的连裆錐足鬲(其中“镐鬲”因与刘戎族通婚,受戎鬲文化的影响,曾出现过短期的尖裆风格)。根据出土文物从未发现农具,石器相对落后,陶器小型粗陋,骨器较多的特征,考古学家大多论定:先周民族还处于游猎阶段,偶而采集野生谷物,根本不是农耕民族。历史学家基本统一:先周社会还处在原始社会。只是在先周克商建立了封建制社会,在有沒有经历奴隶制阶段的问题上,爭议较大。

    四、建立西周以鼎代鬲及吴国有鬲无鼎。

建立西周王朝后,周公制订的周礼,将鼎列为至高无上的礼器,祭祖陪葬,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不准違犯,传统的连裆鬲被排挤到不显眼的位置。但作为先周文化继续南下的另一支脈——泰伯、仲雍创建的吴国,近七百年却坚持祖制,用鬲不用鼎。有吴二十多代很少出土鼎,这亇事实有人发现,却无人深究。联系到另一桩学界都知,却都不曾深究的公案:西周康王曾正式册封泰伯之后为宜侯,但虞侯不在乎天子昭命,不背死老虎也仍旧游猎(“虞”字象形,如扛着野兽归来的猎人;吴字象形,仍如追逐野兽的狩猎者),坚称吴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怪事。但周天子都容忍了。姬吴一族不尊周礼,不唯天命,我考证,源自岐山之争,亶父命三子季历與刘家姜戎农耕族通婚,走东进弃猎为农,夺商天下的路,(此后便世代与姜戎族通婚,武王妻邑姜,康、穆、懿、孝、厉、幽王都娶姜女为妻)。而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则坚持一千年来祖制不変,继续南下,继续狩猎,也坚持用祖传一千年的连裆鬲。周贵为天子,仍是三房,我是老大我听谁?末代吴王夫差在黃池争霸,面对晋齐魯姬姓大国,就是如此气焰。

五、江南传统用釜三千年。



      (圜底釜照)         (平底釜照)      (平底釜照)      (平底釜陶片)      (圜底釜照片)

    苏州草鞋山遗址    江阴祁头山遗址    常州圩墩遗址   无锡杨家遗址   嘉兴马家浜遗址

泰伯趋吴到达的江南,自距今七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期起,到距今四千年的良渚文化期,始终用釜烧飯熬粥,三千年间釜的形制有发展演化,各地的特征也有千差万别,但民族的、本质的东西不会变,上列一组为各地各时期的釜。(杨家遗址陶釜的特征是沿特别宽,把手的造型变化多,釜底多数为平底出土)。

    六、找到连裆鬲,就是趋吴经历地;找不到连裆鬲,难称趋吴地。

泰伯趋吴,必然带着陶艺工人,先周瓦鬲是低值易耗生活必需品,游猎一路,洒一路殘鬲,埋葬一亇吴人,必然畄下一只瓦鬲。因此,用来辨別先周遗址真伪,断代工程用来断定克商日的连裆鬲,同样也可以用来判断奔吴经历地。为此,我查验了大量江南商周期遗址发掘报告,有连裆鬲或殘件的有;

    1、湖北丹江口朱家台遗址,出土有一批夾砂褐陶,复原三件。见《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長江工作队《湖北均县朱家台遗址》。属西周早期的连裆鬲。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湖北朱家台连裆鬲句容连裆鬲常州奄城址江阴花山连裆鬲无锡楊家鬲足   苏州澄湖连裆鬲

    2、江西清江吴城遗址,出土的陶炊器中,以鬲为最多。一期连裆鬲为粗绳纹,个体较大,二期以后多见细绳纹,体型趋扁短。同出还有一批陶文,与先周陶文接近。            

    3、江苏句容寨花头土墩墓,春秋早期的墓中出土的连裆鬲是一墩一墓,一墓一鬲《文物》2007年第7期,南京博物院省考古所发掘报告。报告提及溧水西周墓、句容乌山遗址也出土过此类陶鬲(载《考古》1976年4期和1979年2期)。

    4、常州奄城商周遗址出土过连裆鬲,见叶文宪教授著《吴国历史与吴文化探秘》p94 (2007年5月文物出版社出版)。

    5、江阴花山遗址出土有一件素面鬲(完整)及几件绳纹鬲的腰沿。此鬲送陝西周原博物館,周原认为;与先周连裆鬲较为接近。

    6、我在无钖阖闾城北杨家遗址,采集到连裆鬲錐足及绳纹沿。

    7、張永初先生存1958年无锡县白丹山深翻地时收集的陶片中,亦有一件鬲足及绳纹陶片。曾载《梅里藏珍》画册第32页(2005年9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8、苏州博物館2007年12月出版的《苏州2001一2006年考古新发现》中,载有澄湖遗址出土的连裆鬲。                           

    从以上连裆鬲的轨迹看,泰伯族团的游猎路綫,是由周原向南,经丹江口向东,由句容、溧水、常州到达江阴,无锡阖闾城及白丹山、苏州。发现连裆鬲的遗址还有丹阳墩头山遗址(《考古》1993.8);丹徒母子墩遗址(《文物》1984.5);句容浮山果园遗址(《考古》1977.5);句容寨花头遗址(《考古》1979.2)等。

    沒有发現连裆鬲的遗址有;

    吴县何山墓地(《文物》1985.5);苏州上方山六号墩遗址(《考古》1987.6);吴县南部地区徐巷、俞家墩、郭新河等六个春秋遗址(《考古》1990.10);无锡彭祖墩遗址、昆山绰墩遗址、武进寺墩遗址、常州圩墩遗址、苏州越城遗址江阴南楼遗址、松江汤庙村遗址、青浦金山坟遗址等。

诚然,有鬲足的不一定是先周连裆鬲,发掘中有鬲的也可能出土报告漏登。结论尽可从长计议,但这种鉴别方法不妨可以尝试,走出一条研究吴史的新路来。

   (右图为上海博物馆藏吴国的三鸠青铜鬲)

    根据上述对先周连裆鬲直至吳国青铜三鳩鬲的考证,将自內蒙古朱开沟至旡锡、苏州的点标入商代地图上,图中标号与前面各图示连裆鬲,以及后面参攷资料遗址地点的标号一致。



参攷资料;

1、考古学、历史学著作:

a.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坡告·简本》 世界圖书出版公司 2000年

b. 《中国上古文明考论》 江林昌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版

c. 《西周史与西周文明》 李学勤主编 张广志著 上海科技文献岀版社2007.4版

d. 《全球通史》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5版

e. 《再论先周文化》 邹衡著 《考古与文物》2007.1

2、先周文化遗址报告

a.《先周青铜文化的类型与周文化的渊源》张长寿(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考古学报》1989.1

b.《陕西武功郑家坡先周遗址》宝鸡考古队《文物》1984.7

c.《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尹盛平《考古学报》1984.7

d.《内蒙古朱开沟遗址》内蒙文物考古所《考古学报》1988.1

e. 《凤翔孙家南头周墓》 《考古与文物》2007.1

f. 《扶风刘家姜戌墓》 《文物》1984.7

g. 《考古中国—叁》P93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2版

3、先吴文化遗址报告

a. 《太湖地区夏商时代考古发现与谱系研究》 曹峻 《东南文化》2007.5

b. 《昆山绰墩遗址》 《文物》1984.2

c. 《武进寺墩遗址》 《文物》1984.2

d. 《松江汤庙村遗址》 《考古》1989.7

e. 《青浦金山坟遗址》 《考古》1987.7

f. 《无锡彭祖墩遗址》 《文物》2006.6

g. 《江阴花山遗址》 《东南文化》2001.9

h. 《湖北均县朱家台遗址》 《考古学报》1989.1

i. 《名容寨花头土墩墓》 《文物》2007.7

j. 《苏州考古新发现—苏州考古发掘报告专辑(2001-2006)》 古吴轩出版社2007.12出版



    附;另外三亇带先周文化、泰伯印記的,一是带钻孔卜卦的牛肩胛骨,一是陶片上的乳钉纹、回字纹,三是青铜器小件,这三件是先吴文明所没有的文化因素。





                                                       陈万康    2008.1.16.初稿

                                                               2008.3.12.修改

                                                               2008.11.26发表

寒寒豆 发表于 2011-4-28 00:14:52

考古学应当远离历史文献,语言学也是如此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连裆鬲——从陕西至苏州澄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