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 发表于 2011-1-23 14:57:00

多名代表委员呼吁给上海话"呼吸的水土"

2011-01-20 07:14   来源:东方网           作者:刘力源
  上海话的处境让市政协委员卑根源又喜又忧。喜的,是看到80后男孩唱沪语rap,想为上海文化“扎台型”,民营公司建立“沪语网站”,要把它办成“新老上海人的精神家园”;忧的,是许多“00后”已经不会讲、甚至听不懂上海话。
  吴侬软糯的沪语如今像是悬在唇齿间,一不留神就要“掉”―――这是卑根源不愿看到的场景。“好多老上海话中的词汇已经在年轻人中听不到了;而语言一旦消失,就不能再生”―――上海话的流失让卑根源感到紧迫。今年,他所在的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与民盟上海市委联手在“上海两会”上递交提案,为的是让上海话可以传承下去。

  上海话是老上海人的文化之根
  “近年招的沪剧演员里几乎没了上海人的影子。”几乎每次参加政协会议,委员马莉莉都会提到这一点―――能讲好上海话的孩子少了,沪剧后继乏人,受众也在减少,以至于沪剧院在沪剧的诞生地已招不到能讲沪语并愿意从艺的青少年入行。
  上海话的流失不但让马莉莉焦虑,也让卑根源感到害怕,“上海话对上海人来说是一种根的体现。若是没人讲上海话,那么一切以沪语为基础创作的书籍、艺术都将没人能理解,这对于我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来说,何止是摧残。还有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说起上海话来还是原汁原味,把我们和他们联在一起的就是这乡音。”
  “我们现在流行讲‘给力’,给在上海话表述就是‘八’,‘八’是‘分’的一半,分一半可不就是‘给’吗―――别看就这么一个字,里面有吴语的传承,隐藏着江浙一带的亲缘关系。”卑根源担心,上海话有一天会变成需要破解的“玛雅文”。

  上海话是新上海人的融入之钥
  来沪工作和落户的人多了,普通话被广泛使用,就没了沪语的一席之地―――这一点卑根源不能认同:每种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思维逻辑,这种思维逻辑与当地居民表现出来的性格分不开,“语言是了解一座城市、了解当地人生活习惯的一种工具。我身边的一些新上海人,尤其是白领,他们愿意学上海话,他们希望作为一个地道的上海人来生活。”
  这样的例子在市人大代表、普陀区长征镇怒江路第二居委会党支总书记接正萍身边也不少。去年4月了,一个家在新疆的大学生来她所在的居委会,刚开始工作时挺苦恼,因为年纪大些的居民讲话,她听不懂、说不来,急得要用上手语,还常常发生误会。“居委里的工作常常要面对不懂普通话的老人,不会讲上海话很难开展工作。”接正萍说,几次“尴尬”后,新来的大学生很主动地学起了上海话,“他们很乐意学上海话,因为能帮他们迅速融入工作角色,往大的层面说,对他们融入城市也有帮助。”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与民盟上海市委也在提案中提到,一些公用事业部门不使用沪语,工作人员不会讲上海话,给只懂上海话的老年人带来了不便;因此,对于上海这样一个提前进入老龄化、老年人寿命越来越长的城市,学习、使用上海话更有着一层社会意义。

  给上海话一方可以呼吸的水土
  “代表着一方文化的语言,只要给它一点可以生存的水土,它就能顺着语言发展的规律自我更新,流传下去。”“这一点点水土”是市政协教科文卫委的委员们和民盟上海市委最为看重的。
  “语言教学的黄金时段是人的少年儿童期,能不能在某一节课上让孩子们讲讲上海话。”代表、委员提出了很多提供“水土”的设想:在幼儿园、小学开设沪语课程;在学校、社区开“沪语角”,结合沪剧表演、说唱、诗歌朗诵、讲故事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游览上海名胜古迹,用沪语讲述上海的历史和地理沿革;为古诗谱曲,用上海话演唱,制成儿童音像制品……
  让孩子能有开口讲上海话的机会,让新上海人能有学习和使用上海话的便利条件,这是提案中所希望的沪语环境。在这样沪语环境中,电台电视台“新闻坊”节目主持人可以用沪语口播,旁边配上文字;电视台可以举办“新上海人”、在沪外国人学讲上海话的交流、竞赛活动;也许还可以有选择地制作一批电影、电视剧的沪语版,让看的人默契一乐;甚至在公交车、地铁等大众交通工具和机场、车站、码头等交通枢纽,也可以兼用沪语播报公共信息。



乌程仔 发表于 2011-1-23 17:01:49

热度 发表于 2011-1-23 18:57:54

卑根源:amazin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多名代表委员呼吁给上海话"呼吸的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