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221|回复: 4

[综合] 转帖:關於部分漢字吳語讀音的討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0 19: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關於部分漢字吳語讀音的討論
原作:上海闲话
以下注音上海音系为基础,-h, -r者是上声和去声,-q入声。
1,吧:<pa>。《上海口语词典》注音Ba浊音。酒吧,tzioehba?还是tzioehpa?这个字也有古音,又【廣韻】伯加切【集韻】邦加切,音巴pa
2,绊|(絆|):《廣韻》博慢切<peur>?《上海口語詞典》和《上海方言詞彙》注濁音beur。现在,这个字使用频率低了,平時一般说:[扌班peh]着一跤。回想起來,奶奶确实说beur着一跤。但实在不能确定。
3,背:<pe>?普通话里是多音字。《上海口語詞典》注per背人,没有平声读法,《光韵》也没有查到平声。我们日常说动词,用背驮,是平声还是去声。《汉语大词典》也没有给出这个平声的古音。只给出《广韵》補妹切,去隊,幫。
4,爆(炸):<bor>。爆(鱼):<por>
这些注音,当初可能依据的是《简明吴方言词典》。这本书,现在不在我身边。
《康熙字典》给出的古音有好几个。
(1)poq【集韻】弼角切,音雹。又【廣韻】【集韻】【韻會】$北角切,音剝。【廣韻】火裂。又【廣韻】補各切【集韻】【正韻】伯各切,$音博。
(2)boq【唐韻】蒲木切,音曝。【說文】灼也。从火暴聲。
(3)phoq【集韻】$匹角切,音璞。爇也。
(4)por 又【廣韻】北敎切【韻會】巴校切,音豹。【說文註】徐鉉曰:本蒲木切。今俗音豹。火裂也。
认为是全清入声的比例比较大,但是日常我没有听到过poq这种读法。暂时没有查到浊音舒声的古音依据。
5,曝:<bor>?暴:<bor>?同“曝”。
古音:【廣韻】蒲木切【集韻】步木切,音僕。俗暴字。推导读音boq。吴语有无这个入声读音。
这个字日常使用,比如:曝光。
还有日常不常用的,一暴(曝)十寒。还有:曝衣(晒衣服)、曝罟(晒网)、曝射(曝晒照射)、曝书(晒书)、曝阳(晒太阳)、曝场(曝晒粮食的场地)。等等。
Bu太阳。写法是:凫太阳。和这个曝阳,不是一回事,没有暴晒的意思。
6,雹。Bo
我手头的《上海口语词典》、《上海方言词汇》都只承认bo舒声读法。但《康熙字典》给出的只有入声boq读法。【唐韻】蒲角切【集韻】【韻會】【正韻】弼角切。又【集韻】蒲沃切,音僕。義同。
7,蹦:<pahn>
这个字应该是后造的,查不到古音。
根据普通话的读音,推导上海话可以是pohnpahn。一蹦一跳,上海人也说。儿童乐园里的“蹦蹦乐”,也不可能回避。
这个字,还有一层意思:谈蹦了。好像读pan
是只承认pan,还是承认pohnpan两个音?
8,缤|(繽|):<pin>
古音:【集韻】【韻會】【正韻】紕民切,音臏bin。否則,【廣韻】匹賔切,phin
日常读音似乎确实是pin
同样问题是“膑”。膑(髌)骨,似乎是读pin清音平声的。
9,堡
(1)(bao3)<poh>,~垒。城~。桥头~。古音:【廣韻】博抱切【集韻】【韻會】補抱切,音保。
(2)(pu4)<phuh>,【唐書·哥舒翰傳】拔連城堡。堡轉音普。古同“铺”,驿站(今用于地名):十里~。
(3)(bu3)<puh> ?
堡子,有城墙的集镇。多用于地名

前两个读音没问题。第三个,多使用于北方地名。这个读音或许和游牧民族有关?是不是按照地名从主人法则处理?
10,阿
是个多音字。
u胶,阿aq哥,阿a拉伯。问题不大。
主要是,佛教的“南无阿弥陀佛”怎么读?mamuomiduveq
11,厄、扼、軛 ngeq? Eq?
《上海方言詞彙》認爲是ng聲母,ngeq,我最初也是標為ng聲母,但是《廣韻》不支持。
【康熙字典】:
厄:【唐韻】【集韻】$五果切nguh,音。又【集韻】吾禾切ngu,音吪。又【玉篇】【廣韻】【集韻】$於革切eq。同戹。
扼:【集韻】【韻會】【正韻】$乙革切。eq
軛:【廣韻】於革切eq【集韻】【韻會】【正韻】乙革切eq$音厄。
12(fen4):忿:<vehn>
《上海方言詞彙》認爲“忿”可以清濁兩讀,《上海口語詞彙》認爲是濁音。估計平時合“憤”混在一起了。查《廣韻》等,是清音为主。
《康熙字典》给出:
fehn【唐韻】敷粉切【集韻】【韻會】撫吻切,音魵。【說文】悁也。【玉篇】恨也,怒也。
Vehn又【集韻】父吻切【韻會】扶粉切【正韻】房吻切。通作憤。【大學】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Phehn 又【玉篇】【廣韻】匹問切【集韻】芳問切,$音湓。義同。又通作分。
13,氟:<feq>
《上海方言詞彙》veq
化学元素,日常到底如何读?
14(fu4):负阜:<voeh>?【廣韻】房久切voeh
《上海口語詞典》認爲“負”讀vuh。而事實上“負、阜”《廣韻》是同音字。白讀應該是voeh,讀vuh可以作爲文讀。欺负,这个词,我好像只听到过chivu,负数倒是读voehsuh个多。如何处理。
尤其还有一个“阜”字,如何处理?
15(gen4):亘:<kehn>,《廣韻》古鄧切。
《上海方言詞彙》認爲讀kaehn。不理會?曾摄字,没有白读aen
16(hu3):唬:<hur>,《廣韻》呼訝切。
根据这个廣韻注音,那么就是说:该字读音是haur
17(ji2):辑:<dziq>,【廣韻】秦入切,入緝,從。
《上海口語字典》《上海方言詞彙》都認爲該字是送氣清音tsiq,查《廣韻》應該是濁音dziq。现在怎么处理。
18,鲫:(jì)<tzih>。《廣韻》是入聲,子力切,或資昔切。钱老师说过,上海人读舒声。
19(jia1):痂:<ga>【唐韻】古牙切【集韻】【韻會】居牙切,音嘉。
见母,有不少字浊化的。这个字,是不是日常读浊音ga
20(jia3):甲:<ciaq>;白读指~<khaq>£,盔~<kaq>£
指甲,是不是确实读“指khaq”?
21,锏:<ker>,《廣韻》古晏切。《上海方言詞彙》只注文讀cih
我听《隋唐》,只听到“杀手锏saqsoehker”。
22,绞:白读<koh>;文读<cioh><goh>~丝旁。
goh丝旁,是否属实。
23,酵:白读<kor>;文读<cior>。白读没问题,文读应该是cior还是xior
24,阶:白读<ka>,台~<kaq>;文读<cia>。台~<kaq>,入声是否存在。
25,胫:(jing4)<cin> ?
《康熙字典》给出的古音:yihn
【唐韻】胡定切【集韻】【韻會】【正韻】形定切,音鋞。又【廣韻】胡頂切【集韻】【韻會】【正韻】下頂切,音悻。又【集韻】戸孟切,橫去聲。義同。
我从来自听说“胫cin骨”,声调好像平去皆有。
26,疽:<tsiu>“七余切”。但是《上海方言詞彙》注音不送氣。
27,鞘:
(1)tsior?《上海口語詞典》<tsior>,和普通话(qiào)一致。
(2)sior?《廣韻》音肖,私妙切sior。《上海方言詞彙》注音sio平声。
28,隶:<lir>,旧读<dir>
“隶”这个字,《上海口語詞典》《上海方言詞彙》都作dir,《广韵》确实是“来”母。当初考虑古音的因素,所以加了一个“lir”。是否有必要保留“lir”这个音。
29,拇:<moeh>。莫厚切,上聲 moeh
《上海方言词汇》 m,
古音指向 meoh,【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莫厚切【玉篇】莫口切,音某。
如何处理。
30,湃。普拜切,《上海口語詞典》將這個字注音pah
【廣韻】普拜切【集韻】【韻會】怖拜切,音浿。又【集韻】步拜切,音憊。義同。
根据古音,声母或ph、或b,和《上海方言词汇》冲突。如何处理。
31,撬:<chioh>,白读<djioh>,又写作:挢djioh。【集韻】牽幺切,音髐。舉也。
《上海方言詞彙》作平聲,好奇怪。
32(chao1):钞:<tso>,【廣韻】楚交切,平肴,初;又:初教切,去效初。
需要核实,“钞票”可能应该是上声。《上海方言詞彙》注音,“抄tso写”,“炒tsoh票”。
33,带:<tah>
《上海方言詞彙》還有一個文讀“teh”。不知道什么用处。
34,邝:<khuan>,【廣韻】【集韻】古晃切,音廣。【廣韻】姓也。出廬江縣。又【廣韻】【集韻】呼光切,音荒。義同。
好像读khuan,没问题吧。
35,枭、骁:<cio> <xio>
《广韵》古尧”切,<cio>
《上海方言詞彙》“枭”作,xio
36(zhou2):轴:白读<djioq>,文读<dzoq>
有無必要設立這個文讀。
37,嘁:<tsiq>
【廣韻】子答切 tzaq
如何处理。
38,襁:<djiahn>
襁《上海方言詞彙》注音,chiahn,《广韵》居兩切ciahn。当初的读音可能来源于《简明吴方言词典》
【唐韻】居兩切【集韻】舉兩切,音鏹。
39,炝:<tsian>?怎么读?是平是去。没有古音历史包袱。
40(shai3):色:色子:骰doe子。要末,增加一个普通话借入音seh
41,汕、讪、疝、舢:<ser><se>
《上海方言詞彙》认为這四個字读平聲。需要查《漢語大詞典》。汕訕疝,是所晏切,去聲。又【集韻】師閒切,音山,平声也可以。舢没有古音历史包袱或历史依据。
但是,還是要考慮實際情況,和普通話的強勢影響。
41(suo):嗦:<soq>
可能設置為,susoq兩讀。比如:罗嗦su,哆嗦soq。或者都是su ?哆嗦su
说具体,就是“哆嗦”怎么读。上海话“哆哆嗦嗦toqtoqsoqsoq”有这句话吗?
42(wah):娲:<kua>£。是否要增加文读ua
43,捂:<ur>,白读<ngur>,《廣韻》五故切。
44,隙:<chiq>“綺戟切”“溪”母。
《上海方言詞彙》《上海口語詞典》都認爲讀xiq,和《廣韻》不一致。是否文白讀處理?或只承认xiq
42(原文编号重复,现改为45),谐:<ya>,【唐韻】戸皆切【集韻】【韻會】【正韻】雄皆切,$音骸。
43(原文编号重复,现改为46)(yun1):晕:<iun>
是否有清音读法?比如:晕车、晕厥等等。
44(原文编号重复,现改为47)(yo1):哟。
这是个感叹词,是不是io, yo, ioq, yoq都可以?
45(编号重复,现改为48)(zuo1):嘬:<tzoq>
古音没有查到不送气的。有无必要保留这个不送气读音。
【廣韻】楚夬切【集韻】【韻會】楚快切【正韻】楚邁切。沒有不送氣的。
46(编号重复,现改为49),娘母二開,效攝,字如下,鐃、呶、譊、怓、撓、獿、橈、淖、閙()
其中“鐃、譊、撓、橈”在《上海方言詞彙》注音,gnio。是否却是日常读gnio。“閙”當然是no
 楼主| 发表于 2007-10-9 18: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關於部分漢字吳語讀音的討論》的拙见
当然,我先要声明,我对音韵没有任何研究,特别是网上贴出来的那些“吴语音系”,我更是一窍不通,我对读音的几种声调也常常会分不清楚。我想说说我个人的拙见。如有错谬之处,亦务请诸位批评指正。
1,吧:。《上海口语词典》注音Ba浊音。酒吧,tzioehba?还是tzioehpa?这个字也有古音,又【廣韻】伯加切【集韻】邦加切,音巴pa
“酒吧”的“吧”,应该是一个外语译音字。这个字只能读成 [ ba ]。应该不受古音的约束。而对于这个“吧”字,即使按其“【廣韻】伯加切、【集韻】邦加切,音巴”的古音来读,也应该读成“ba”的音。因为作为该字切韵的声母“伯”和“邦”都是浊音字。所以,《上海口语词典》的注音是正确的。
2,绊|(絆|):《廣韻》博慢切?《上海口語詞典》和《上海方言詞彙》注濁音beur。现在,这个字使用频率低了,平時一般说:[扌班peh]着一跤。回想起來,奶奶确实说beur着一跤。但实在不能确定。
我查过《康熙字典》,引“【廣韻】【集韻】【韻会】【正韻】并博慢切,音半。【玉篇】羁绊也。”根据切韵注音的规则,“博慢切”就是用前一个字的声母与后一个字的韵母相拼。“博”的声母是浊音的“b”而不应该是清音的“p”。所以应该如《上海方言詞彙》所注的濁音“beur”,而不是“peur”。还有,上文所说的:“平時一般说:[扌班peh]着一跤。”中的 [扌班]”,我查过《康熙字典》,只有[扌斑]字,没有[扌班]字。“[扌斑]”:“【集韻】博幻切,班去声。绊也;又引击也。【中原雅音】作绊。”“[扌斑](此字读音还是“beur”)”是字库中没有的字。所以,还是用“绊”字吧。
3,背:?普通话里是多音字。《上海口語詞典》注per背人,没有平声读法,《光(光,应该是广之误吧!)韵》也没有查到平声。我们日常说动词,用背驮,是平声还是去声。《汉语大词典》也没有给出这个平声的古音。只给出《广韵》補妹切,去隊,幫。
我记得小时侯说肩驮背负为“揹”。实行汉字简化后,“揹”并入“背”。查《康熙字典》手部,无“揹”字,这可能是一个后造字。“背”,《康熙字典》给出的古音有二:一是作名词,如“背脊;身北;身之阴;手背等”,注音为“【廣韻】【韻会】补妹切、【正韻】邦昧切。音辈。”二是作动词,如“弃背;违;弃;负;反面”,注音为“【廣韻】【集韻】蒲昧切、【正韻】步昧切。音旆。”《辞海》给出的读音都是“bei”,但声调有两个,一是去声,用于作“背脊;后面;背向;离开;违反、违背;不顺利;背诵。”另一是,当代替 “揹”字使用时,声调为阴平。对这个字的吴语注音,我觉得《上海口语词典》也把读音的清和浊弄混了,应该是浊音“ber”。
4,爆(炸):。爆(鱼):。这些注音,当初可能依据的是《简明吴方言词典》。这本书,现在不在我身边。《康熙字典》给出的古音有好几个。(1),poq【集韻】弼角切,音雹。又【廣韻】【集韻】【韻會】$北角切,音剝。【廣韻】火裂。又【廣韻】補各切【集韻】【正韻】伯各切,$音博。(2),boq【唐韻】蒲木切,音曝。【說文】灼也。从火暴聲。(3),phoq【集韻】$匹角切,音璞。爇也。(4),por 又【廣韻】北敎切【韻會】巴校切,音豹。【說文註】徐鉉曰:本蒲木切。今俗音豹。火裂也。认为是全清入声的比例比较大,但是日常我没有听到过poq这种读法。暂时没有查到浊音舒声的古音依据。
这个“爆”字的两个用法应该都是浊音。前一个“爆炸”的“爆”。按我们苏州话的读法,读作“抱”;后一个用作烹饪方法中“爆、炒、蒸、炸”中的“爆”,则读作“报”。
5,曝:?暴:?同“曝”。古音:【廣韻】蒲木切【集韻】步木切,音僕。俗暴字。推导读音boq。吴语有无这个入声读音。这个字日常使用,比如:曝光。还有日常不常用的,一暴(曝)十寒。还有:曝衣(晒衣服)、曝罟(晒网)、曝射(曝晒照射)、曝书(晒书)、曝阳(晒太阳)、曝场(曝晒粮食的场地)。等等。Bu太阳。写法是:凫太阳。和这个曝阳,不是一回事,没有暴晒的意思。
“曝”亦作“暴”。汉字的简化方案中,更是将两个字合并作了一个“暴”字。吴语中对“暴光、暴晒、暴露”等中的“暴”都读作“抱”。至于上面所说的“bu太阳。写法是:凫太阳。”这个“凫”应该读作“浮”而不读“bu步”,其义为:一是水鸟名;另一是“凫水”,即游泳。我见过有人写成“伏太阳”和“匍太阳”,“伏”和“匍”的意思相近,都是近乎“趴”而不是“蹲或登”的意思,所以,我也觉得这个写法也有点牵强。我本人曾建议写成“孵太阳”。“孵”苏州话就念“步”,如:母鸡孵蛋、孵小鸡。我们常说的“孵太阳”,常常就是或坐、或站、或蹲在太阳地里晒太阳。
6,雹。Bo。我手头的《上海口语词典》、《上海方言词汇》都只承认bo舒声读法。但《康熙字典》给出的只有入声boq读法。【唐韻】蒲角切【集韻】【韻會】【正韻】弼角切。又【集韻】蒲沃切,音僕。義同。
吴语的口语确实如《上海口语词典》和《上海方言词汇》所说的那种读法。苏州方言的口语中,通常是把“冰雹”说成“冰抱”。至于读成“冰雹(仆)”,可能也有,那只有在戏台、书台上,所起角色的“念白”,即所谓文读(亦称为“官腔”)的念法。
7,蹦:。这个字应该是后造的,查不到古音。根据普通话的读音,推导上海话可以是pohnpahn。一蹦一跳,上海人也说。儿童乐园里的“蹦蹦乐”,也不可能回避。这个字,还有一层意思:谈蹦了。好像读pan。是只承认pan,还是承认pohnpan两个音?
《康熙字典》上只有[足朋],确实没有“蹦”这个字。“[足朋],【集韻】蒲登切,音朋。【玉篇】走也。”大概就是那种两只脚合不拢的走路的姿势。至于“蹦”,应该是那种双脚并拢后的跳跃。这种姿势,在苏州话中是读上声音调的,其读音是“bohn(如崩)”,好象只有这一种读法。上海人的读法怎样?我不太清楚。不过,我认为两地的读音应该不会相差太远。

8,缤|(繽|):。古音:【集韻】【韻會】【正韻】紕民切,音臏bin。否則,【廣韻】匹賔切,phin。日常读音似乎确实是pin。同样问题是“膑”。膑(髌)骨,似乎是读pin清音平声的。
查《康熙字典》,“缤”字注:“【广韻】匹宾切、【集韻】【韻会】【正韻】纰民切,并音膑。【博雅】缤缤,众也。【玉篇】缤纷,盛也。【类篇】乱也。”上列各种音韵古书所注的切韵读音,虽然有别,但最后拼出的读音只有一个:“膑”。而进一步查阅《康熙字典》,“膑”字的读音:“【广韻】毗忍切【集韻】【韻会】婢忍切,并音牝。”据此,上下相互参照下来,觉得古人所给出的切韵拼读的读音也是难以获得统一读音的。对于这样的字,只能依照习惯的读法来处理。按照习惯,“缤”的读音如“宾”,浊音平声。
9,堡。 (1)(bao3):,~垒。城~。桥头~。古音:【廣韻】博抱切【集韻】【韻會】補抱切,音保。 (2)(pu4):,【唐書·哥舒翰傳】拔連城堡。堡轉音普。古同“铺”,驿站(今用于地名):十里~。 (3)(bu3), ?堡子,有城墙的集镇。多用于地名 。前两个读音没问题。第三个,多使用于北方地名。这个读音或许和游牧民族有关?是不是按照地名从主人法则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堡”字除了第一种读法外,很少遇见第二、三种情况的读法。对此,我难以深入讨论。
10,阿,是个多音字。阿u胶,阿aq哥,阿a拉伯。问题不大。主要是,佛教的“南无阿弥陀佛”怎么读?mamuomiduveq
“南无阿弥陀佛”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才有的梵文读音的汉译读法。“南无”应该读成“namu(那木)”,而“阿弥陀佛”中的“阿”读成“u(乌)”。我不知道“佛”的注音“veq”的读音与国际音标的[vevʌ]的读音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就对了。如果有出入,那就有点问题。“佛”的读音差不多就如“物理学”的“物”的读音。
11,厄、扼、軛 ngeq? Eq?《上海方言詞彙》認爲是ng聲母,ngeq,我最初也是標為ng聲母,但是《廣韻》不支持。【康熙字典】:厄:【唐韻】【集韻】$五果切nguh,音ᛖ。又【集韻】吾禾切ngu,音吪。又【玉篇】【廣韻】【集韻】$於革切eq。同戹。扼:【集韻】【韻會】【正韻】$乙革切。eq。軛:【廣韻】於革切eq【集韻】【韻會】【正韻】乙革切eq$音厄。
在这一条中突然多出了一个“$”符号来。我不知道它的含义。其实这三个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是极低的,特别是“厄”(除了外国地名“厄瓜多尔”、“厄立特里亚”等,读“nge白读的月”以外)和“轭”,在我的生活中似乎从未单独出现和使用过。只有“扼”字有时还会用到,比如:简单扼要。这个“扼”字,读“nge”,如文读时“原子核、核武器”等的“核”。“轭”《康熙字典》引【正韻】:“辕端横木驾马颔者。”《辞海》:“马具。形状略作人字形,驾车时套在马的颈部。”这种驾车用的马具在苏州地区真的非常少见,所以,我真的不知道它在吴语方言中叫什么名称,提供不出它的有价值的吴语(苏州)方言读音。
12,(fen4):忿:。《上海方言詞彙》認爲“忿”可以清濁兩讀,《上海口語詞彙》認爲是濁音。估計平時合“憤”混在一起了。查《廣韻》等,是清音为主。《康熙字典》给出: fehn【唐韻】敷粉切【集韻】【韻會】撫吻切,音魵。【說文】悁也。【玉篇】恨也,怒也。Vehn又【集韻】父吻切【韻會】扶粉切【正韻】房吻切。通作憤。【大學】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Phehn 又【玉篇】【廣韻】匹問切【集韻】芳問切,$音湓。義同。又通作分。
“忿”和“愤”两字,音、义相似,所以自古以来便互相通用。《康熙字典》对该字的清浊读音,在最后有一条按语:“按此字有依敷母切;有依非母切;有依奉母切,皆轻唇音,大略相近。”《上海方言词汇》认为“可以清浊两读”也就不足为怪了。至于方言口语,也就是所谓“白读”,我们比较常用的读法是清读,读作“fen如粉”。

13,氟:?《上海方言詞彙》veq。化学元素,日常到底如何读?
对于像化学元素名称等这样的外来音译后造字的读音,不应当意想它的方言读音。就像这个“氟”字,只有一个读音:“feq读如勿”。《上海方言词汇》的注成“veq”的读音,我认为就是属于那种意想出来的方言读音。
14,(fu4):负、阜:?【廣韻】房久切voeh。《上海口語詞典》認爲“負”讀vuh。而事實上“負、阜”《廣韻》是同音字。白讀應該是voeh,讀vuh可以作爲文讀。欺负,这个词,我好像只听到过chivu,负数倒是读voehsuh个多。如何处理。尤其还有一个“阜”字,如何处理?
“负”文读时,好象还可以读作[vou如浮]。如:辜负、负心。这个“阜”字,平时也是很少用到的,北方有个叫“阜新”的地名,一个出优质煤的地方。我们的叫法是[vu sin如“扶新”]。
15,(gen4):亘:,《廣韻》古鄧切。《上海方言詞彙》認爲讀kaehn。不理會?曾摄字,没有白读aen
这也是一个极少用的字,不知道白读该如何读法。
16,(hu3):唬:,《廣韻》呼訝切。根据这个廣韻注音,那么就是说:该字读音是haur
查《康熙字典》引文与上文有些出入。《康熙字典》:“【唐韻】呼讶切;【集韻】虚讶切,并音嚇(此字现在简化为‘吓’)。【说文】唬,声也。又,一曰虎声也。又【集韻】虚交切,音哮。义同。本作虓,亦作猇。又【集韻】【类篇】并乎刀切,音豪。【集韻】本作号,呼也。或作臯号。又【集韻】下老切,音皓。虎声也。又【廣韻】古伯切;【集韻】郭获切,并音虢。义同。又【廣韻】鸟啼也。”在我的记忆中“唬”很少使用,常用的是其同音字“嚇(即‘吓’)”,读音“haq哈入声”。
17,(ji2):辑:,【廣韻】秦入切,入緝,從。《上海口語字典》《上海方言詞彙》都認爲該字是送氣清音tsiq,查《廣韻》應該是濁音dziq。现在怎么处理。
《上海口语词典》和《上海方言词汇》是对的,“辑”在吴方言中是一个齿舌音,读作“tsiq如七”。
18,鲫:()。《廣韻》是入聲,子力切,或資昔切。钱老师说过,上海人读舒声。
“鲫”是一种鱼类,也就是“鲫鱼”。口语中通常读入声“tsiq ng”但是当强调这个鱼种时,“鲫鱼”的第一个字会重读,读成如钱先生所说的舒声音:“tsi ng”。
19,(jia1):痂:【唐韻】古牙切【集韻】【韻會】居牙切,音嘉。见母,有不少字浊化的。这个字,是不是日常读浊音ga
创口在即将痊愈时要结“痂”。这个“痂”,在口语中会说成“gaih如盖”。
20,(jia3):甲:;白读指~甲£,盔~£。指甲,是不是确实读“指khaq”?
“甲”在吴语方言的口语中应该有多个读音。如“指甲”,读作“tsi khaq(如‘节掐’)”;“盔甲”,则读作“kue ghaq(如‘筷夹’)”;还有“甲鱼”,要读成“jhaq ng(脚鱼)”。
21,锏:,《廣韻》古晏切。《上海方言詞彙》只注文讀cih。我听《隋唐》,只听到“杀手锏saqsoehker”。
我的感觉与作者相同。因此,我觉得,“锏”这个字,除了文读读作“jih”外,还应该有读作“ger”的白读音。
22,绞:白读;文读;~丝旁。绞goh丝旁,是否属实。
“绞”字的白读也应该是浊音:“goh(如‘告’)”,不应该是“koh(‘靠’)”。文读的注音应该是“jioh(教)”,而不应该注成“cioh(翘)”。
23,酵:白读;文读。白读没问题,文读应该是cior还是xior
“酵”字同上一个‘绞’字一样,白读时,也是浊音字,读作“goh(如‘告’)”。文读时,应该是“jioh”,但也听人把这个字读作“xioh”的。我想,这种人可能就是那些“只读半边音”的“不识字秀才”吧。
24,阶:白读,台~;文读。台~,入声是否存在。
“阶”字的白读是浊音,应该作[ga],而不是读作清音的[ka]。“台阶[dai jiq]”是文读的说法,白读则叫“阶(或街)沿[ga yan]”。
25,胫:(jing4): ?《康熙字典》给出的古音:yihn【唐韻】胡定切【集韻】【韻會】【正韻】形定切,音鋞。又【廣韻】胡頂切【集韻】【韻會】【正韻】下頂切,音悻。又【集韻】戸孟切,橫去聲。義同。我从来自听说“胫cin骨”,声调好像平去皆有。应该说,这个字在平时的口语中很少用到。所以再一般人的口语中究竟如何读法,确实难以说清。至于医院骨伤科内医生和病人间的对话所说的“胫[jing]骨”的读音,则多少有点文读的味道,不能代表真正的口语(白读)读音。
26,疽:“七余切”。但是《上海方言詞彙》注音不送氣。
多头脓疮,称“疽”,又称“痈疽”,是一种非常凶险的外科病症。《康熙字典》“疽”字注:“【唐韻】七余切;【集韻】千余切;【韻会】七余切,并音苴。【说文】久痈也。又【集韻】子与切;【正韻】再吕切并苴上声。”按照我们日常口语习惯,“疽”正如《上海方言词汇》所说,是一个“不送气”的齿舌音字,读上声调。
27,鞘: (1)tsior?《上海口語詞典》,和普通话(qiào)一致。 (2)sior?《廣韻》音肖,私妙切sior。《上海方言詞彙》注音sio平声。
“鞘”有两种读音:1、《上海方言词汇》所注[sio]的平声音。2、《上海口语词典》所注[tsior]的音。前者为口语白读音,后者则为戏文台词中常见的文读的读音。
28,隶:,旧。 “隶”这个字,《上海口語詞典》《上海方言詞彙》都作dir,《广韵》确实是“来”母。当初考虑古音的因素,所以加了一个“lir”。是否有必要保留“lir”这个音。
“隶”是“隸”的简化字。“隸”在《康熙字典》上有几种意思:1、奴,即“奴隶”。2、差役,古称“皂隶”。3、中国书法之一的“隶书”。4、姓氏。汉代有人名“隸延之”者,“隸”姓。不知现在还有没有姓“隸”的人在?对于前三者,在苏州口语中均读成[dir]。如果现在还有“隸”姓的人在的话,我想还应该保留这个[lir]的古音。
29,拇:。莫厚切,上聲 moeh。《上海方言词汇》 m,。古音指向 meoh,【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莫厚切【玉篇】莫口切,音某。如何处理。
“拇”,查《康熙字典》,除了上述古音读法外,还有:“【正韻】莫补切,音姥。”即是[mou][mu]的读音。接近我伲苏州方言的习惯。在苏州方言中,“拇”这个字同“母亲”的“母”字一样,有两种读音:一种是口语中的白读,读作[mou],另一种是戏文、弹词中的文读,读作[mu]。
30,湃。普拜切,《上海口語詞典》將這個字注音pah。【廣韻】普拜切【集韻】【韻會】怖拜切,音浿。又【集韻】步拜切,音憊。義同。根据古音,声母或ph、或b,和《上海方言词汇》冲突。如何处理。
“湃”这个字,在口语中,白读的声母应该是
,读作[ba]。但是使用频率实在太稀少,而被忽略。在戏文或弹词中,作文读时,其声母当为[p],读作[pai]。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容易记住。我想《上海口语词典》可能就是如此。
31,撬:,白读,又写作:挢djioh。【集韻】牽幺切,音髐。舉也。《上海方言詞彙》作平聲,好奇怪。
“撬”字读作平声,确实令人感到不解,不知《上海方言词汇》这样处理有何根据?依我的习惯读法,口语中就有两种读音:一种读作[djioh],另一种读作[qioh]。前者只用于白读,后者则可用于文、白两读。查《康熙字典》未载“又写作挢”等语,未知录此有何依据?
“挢”,《康熙字典》注云:“【唐韻】居少切;【集韻】【韻会】举夭切,并音矫。【说文】举手也。一曰,挢,擅也。与矫通。……《仓頡篇》正也。《前汉诸侯王表》挢枉过其正。《注》正曲曰挢。……【集韻】渠娇切,音乔。亦举手也。又【唐韻】举桥切;【集韻】居妖切并音骄。义同。又《博雅》取也。一曰选也。又【集韻】【韻会】并娇庙切骄去声。挢捎略取也。又【集韻】巨夭切音趫。夭挢,频伸貌。。又,丘袄切,音跷。举也。又,渠庙切,音峤。义同。……又,苦浩切,音考。以火曲物也。又【集韻】【正韻】并吉了切,音皎。挠曲也;屈也。”观此可见,“挢”与“撬”虽同有“举”的含义,但是,前者为“举手”,后者习惯上是指“以‘杠杆原理’举物”,目的所指并不相同,所以,我认为不可互相通用。

32,(chao1):钞:,【廣韻】楚交切,平肴,初;又:初教切,去效初。需要核实,“钞票”可能应该是上声。《上海方言詞彙》注音,“抄tso写”,“炒tsoh票”。
“钞”,在古文中与“抄”相通。查《康熙字典》,古词义有:“【说文】叉取也。《徐铉曰》今俗别作抄。【增韻】誊写也。” “钞”作为“钞票”之用,大约起于南宋时:“【正字通】楮货名。宋史绍兴二十四年女真以铜少循宋交子法造钞。”所以此字作抄写时,应读上声,苏、沪两地区别不大,但作“钞票”用时,两地读音可能有区别。苏州人讲“钞票”时,读音如“草票”。上海人可能就读作“操票”了。
33,带:。《上海方言詞彙》還有一個文讀“teh”。不知道什么用处。
所谓“文读”,在苏州话中,就是指“打官腔”,或者叫做“蓝青官话”。在听苏州评弹时,我经常在演员起角色讲话时听到“打官腔”时这种“文读”的字眼。书台上,官腔中“带”字以文读形式出现时,常常作动词使用。如:带人犯等。
34,邝:,【廣韻】【集韻】古晃切,音廣。【廣韻】姓也。出廬江縣。又【廣韻】【集韻】呼光切,音荒。義同。好像读khuan,没问题吧。
习惯上既不读“广”,也不读“荒”。而是读成“矿”的音。
35,枭、骁: ? ?《广韵》古尧”切,。《上海方言詞彙》“枭”作,xio
“枭”和“骁”,在我们苏州方言中读音如“嚣”。
36,(zhou2):轴:白读,文读。有無必要設立這個文讀。
“轴”在我们的吴语方言中,应该只有一种读法,读音如“局”。从来没有听到过别的读法。
37,嘁:?【廣韻】子答切 tzaq。如何处理。
看来,这个“嘁”字的读音,古今变化较大。查《康熙字典》“嘁”字注:“【廣韻】子答切;【集韻】作答切,音匝。【集韻】嘁咨,忸怩,惭也。”不知按古人作“害羞”之义的用法,现在是否还有人使用?如果已经不用,我认为就不必再去拘泥于它的古音。就我所知,这个“嘁”字大概就只用于形容人们小声说话中。如:嘁嘁啜啜(新版《辞海》引《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成“嘁嘁喳喳”。我想曹雪芹不是吴语系地区的人,所以他不能准确用吴音表达,当不足为奇)。在这个词中,我们把“嘁”念成“七”的音。
38,襁:?襁《上海方言詞彙》注音,chiahn,《广韵》居兩切ciahn。当初的读音可能来源于《简明吴方言词典》【唐韻】居兩切【集韻】舉兩切,音鏹。
“襁”与“褓”连用,合成一个词“襁褓”。那是包裹婴儿的布包,俗称“蜡烛纸包”。我听见多数人将它读作“镪”,也有人读作“强”。无论是“襁”还是“襁褓”,很少在日常生活的口语中使用。用得较多的应该是在戏台和书台的戏文和弹词中,应该是一个文读字眼。
39,炝:?怎么读?是平是去。没有古音历史包袱。
“炝”的读音同“呛”,是去声或入声调,不是平声。
40,(shai3):色:色子:骰doe子。要末,增加一个普通话借入音seh。
查《康熙字典》,“骰”字注:“【廣韻】度侯切;【集韻】【韻会】【正韻】徒侯切,并音头。骰子,博陆采具。”骰子,我听到北方人称之为“色子”(见新版《辞海》注,但“色”读作“赛”),而听见香港人的粤语中读作“赛子”,未知如何写法。我本人久居南京,南京人将“骰子”说成“猴子”。苏州人的读法倒是遵古音而念“投子”。“掷骰子”,苏州人说成“石骰子”。我想上海人的说法,应该与苏州人的说法差不多吧。
41,汕、讪、疝、舢:??《上海方言詞彙》认为這四個字读平聲。需要查《漢語大詞典》。汕訕疝,是所晏切,去聲。又【集韻】師閒切,音山,平声也可以。舢没有古音历史包袱或历史依据。但是,還是要考慮實際情況,和普通話的強勢影響。
我读这四个字也同“山”的平声调读音。这样的读法,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41(编号重复,今改为42),(suo):嗦:。可能設置為,susoq兩讀。比如:罗嗦su,哆嗦soq。或者都是su ?哆嗦su。说具体,就是“哆嗦”怎么读。上海话“哆哆嗦嗦toqtoqsoqsoq”有这句话吗?
“罗嗦”如指人说话太多和多重复,应该是“噜苏”。“哆哆嗦嗦”的说法,在苏州话里,我好象从未听人这样说过。因寒冷或惊吓而身体颤抖有两种说法,即“瑟瑟抖”或“缩缩(不知是否也可以写成‘嗦嗦’)抖”。
42(编号更改为43),(wah):娲:£。是否要增加文读ua
查《康熙字典》,“娲”字注:“【廣韻】古蛙切;【集韻】公蛙切,并音蜗。又【廣韻】古华切;【集韻】姑华切,并音瓜。又【正字通】方言或读作蛙,又作窝。义并同。”看来该字的古音有两个。但我不解的是上述的四个切韵,依我的读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瓜”的读音。不解的是“古蛙切”和“公蛙切”是如何拼出“蜗”的读音来的?按照【正字通】的说法,看来“娲”字今天的读音,无论是“蛙”还是“窝(苏州的吴音读‘棵’)”,都是方言的读音。不知这个字的“蜗”和“瓜”的读音该如何处理?
43(编号更改为44),捂:,白读,《廣韻》五故切。
《辞海》对“捂”字的注释,是“1、同‘摀’。2、同‘迕’。”现在的用法,大都为第一种,用作“用手扪住或严加封闭”之意。即“摀”的意思。通常就读作“午”或“乌”。“摀”字我在《康熙字典》上没有查到,更无法查知其古音的读法,我想这可能是一个后造字。电脑上也打不出该字的简体字来。文中提及的白读音似同【廣韻】的“五故切,音误”的古音。吴音“误”的读法,我还未曾听过。
44(编号更改为45),隙:“綺戟切”“溪”母。《上海方言詞彙》《上海口語詞典》都認爲讀xiq,和《廣韻》不一致。是否文白讀處理?或只承认xiq
我个人同意《上海方言词汇》和《上海口语词典》的注的“锡”的读音。事实上我也确实没有听说过读成如古音那样的“乞”的读音。
42(编号重复,今改为46),谐:,【唐韻】戸皆切【集韻】【韻會】【正韻】雄皆切,$音骸。
“谐”字,现在的读音与古音确有较大的差别,现在我们通常读成“盐”的音。
43(编号重复,今改为47),(yun1):晕:。是否有清音读法?比如:晕车、晕厥等等。
“晕”,除了读成平声调的“云”,如晕车外,确实还有读作上声调的“氲”,如晕厥。
44(编号重复,今改为48),(yo1):哟。这是个感叹词,是不是io, yo, ioq, yoq都可以?
我总觉得,感叹词的读音通常都比较多变,常常会随说话时情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其读音不必过于顶真。
45(编号重复,今改为49),(zuo1):嘬:。古音没有查到不送气的。有无必要保留这个不送气读音。【廣韻】楚夬切【集韻】【韻會】楚快切【正韻】楚邁切。沒有不送氣的。
在苏州,吃饭时,大人斥责小孩常常说的一句话:“好好嘬哜(?),勿要多说散(?)话。”(这句话里有两个带?号的字可能写得不准确,该如何写法,请赐教。)这个“嘬”就是一个送气的读音。这个字的解释只有与“吃”有关的一种。所以我认为也就只有一种送气的读法。不送气的读法是普通话的读音,与我们的母语是有很大差别的。完全可以不加理会。
46(编号重复,今改为50),娘母二開,效攝,字如下,鐃、呶、譊、怓、撓、獿、橈、淖、閙(鬧)。其中“鐃、譊、撓、橈”在《上海方言詞彙》注音,gnio。是否却是日常读gnio。“閙”當然是no
先到《康熙字典》内去查一下有关“鐃、譊、撓、橈”四个字的古音读法。
“鐃”:“【唐韻】女交切;【集韻】【正韻】尼交切;【韻会】泥交切,并音呶。……与譊通。按《风俗通》作譊。又【集韻】【正韻】并女教切。与橈通。”
“譊”:“【唐韻】女交切;【集韻】【正韻】尼交切;【韻会】尼交切,并音鐃。……又【集韻】【类篇】并馨幺切,音憢。惧也。与嘵同。或作憢。”
“撓”:“【唐韻】奴巧切;【集韻】【韻会】【正韻】女巧切,并鐃上声。又【集韻】【韻会】【正韻】并尼交切,音鐃。又【集韻】【韻会】【正韻】并女教切,音闹。又【集韻】【韻会】【正韻】并尔绍切,音绕。又【集韻】【韻会】并人要切,饶去声。又【集韻】馨幺切,音嘵。【正字通】挠、橈,从手,从木。古互通。与铙从金,音同,义异。”
“橈”:“【廣韻】【集韻】【韻会】【正韻】并女教切,音闹。【说文】曲木。又【集韻】【韻会】【正韻】并女巧切,音挠。乱也。又【集韻】尔绍切,音扰。亦曲木。又【唐韻】【集韻】【韻会】并如招切,音饶。楫也。又【集韻】尼交切音铙。曲也。”
从古音看这几个字有时互相通用而读音也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事实上在吴语方言中使用的频率都是极低的。比如“挠”,作“搔”或“抓”时,我们就不说“挠”,而说“搔”或“抓”;还有,“铙”,即“铙钹”,我们称它为“妻钹”或者“碰(读作‘乓’)蒲”。如果一定要较真,那末,就从古音中取舍。
发表于 2007-10-9 19: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介多?看了頭暈
发表于 2007-10-9 23: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排版,排版,排版。。。

abc的大名缩到一咪咪,还被腰斩了,真是作孽啊
发表于 2017-11-20 01: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z200052 发表于 2007-10-9 18:19
“曝光”的“曝”本该读“瀑”的,长期以来被读成“报”(对应吴语应是“抱”),1984年语委干脆让它合法 ...

我家“曝”音bau,沒聽過其他的;“瀑”倒是bau/boh兩讀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4-16 15: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