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716|回复: 18

怀想东瓯闽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5 15: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瓯,闽越两个古老的越人国家,双双被迁往中原,东瓯被迁往庐江郡,就是今天的安庆地区;闽越被迁往江淮之间,有人说闽越被迁到了苏州东南和无锡,不知有没有确证。按理说,这两个部族国家迁到新居地后也应该在当地留下一些痕迹,比如说独特的风俗呀,传说呀,可是他们都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从此消失在汉族的汪洋大海中了,真是怀念啊。。。。。。

[ 本帖最后由 嘉善仔 于 2007-6-25 15:46 编辑 ]
发表于 2007-7-1 09: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二越与吴越不相干。。
发表于 2007-7-1 09: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呀,温州是瓯呀..
 楼主| 发表于 2007-7-1 12: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uoguo 于 2007-7-1 09:42 发表
此二越与吴越不相干。。

怎么不相干?东瓯,闽越的王都是勾践的后裔。
发表于 2007-7-1 19: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越人兄弟嘛.呵呵.
发表于 2007-7-1 20: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嘉善仔 于 2007-7-1 12:52 发表

怎么不相干?东瓯,闽越的王都是勾践的后裔。


除了史记里面一句话以外没有啥别的证据

何况百越各有种姓,吴越属于于越,和瓯越闽越本来就是不同

东瓯闽越比起春秋的吴越是各方面的大退步,就跟金代女真跟明代女真的区别一样大,除了名字就没什么一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7-1 20: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uoguo 于 2007-7-1 20:04 发表


除了史记里面一句话以外没有啥别的证据

何况百越各有种姓,吴越属于于越,和瓯越闽越本来就是不同

东瓯闽越比起春秋的吴越是各方面的大退步,就跟金代女真跟明代女真的区别一样大,除了名字就没什么一样的。 ...

要知道,勾践的子孙之所以能在东瓯,闽越为官为王,必定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的,也就是说有一定数量的吴越民众为后盾。有资料还说温州城是在战胜勾吴后,范蠡带领兴建的呢。当然,历史上的详细情形到底如何,都不是你我所能知道的。
发表于 2007-7-1 20: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搞笑,吴国什么时候占领过温州了
纯粹胡扯

什么勾践子孙,自己攀附的也不一定,孔详熙都说自己是孔子后裔呢
 楼主| 发表于 2007-7-2 09: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uoguo 于 2007-7-1 20:58 发表
搞笑,吴国什么时候占领过温州了
纯粹胡扯

什么勾践子孙,自己攀附的也不一定,孔详熙都说自己是孔子后裔呢

我没说勾吴占领过温州,我是说在越国攻占姑苏,灭了勾吴后,范蠡趁势在温州筑城。勾践子孙就算是攀附也说明越国在南方影响很大。
发表于 2007-7-2 19: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有点地理概念啊
越国往北灭了吴国以后趁势在极南方筑温州城,渠阿是吃饱仔饭mpeq事体做了?
事实上是越国灭吴以后连首都都迁到山东去了,谁会搭理温州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11: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uoguo 于 2007-7-2 19:27 发表
你有点地理概念啊
越国往北灭了吴国以后趁势在极南方筑温州城,渠阿是吃饱仔饭mpeq事体做了?
事实上是越国灭吴以后连首都都迁到山东去了,谁会搭理温州 ...

书上是这么说的,又不是我发明的。可能是越国趁着灭亡勾吴的余威,在南方拓展疆土。据说宁波的前身也是在那时筑成的呢,叫勾章,这些也是一种说法。
发表于 2007-7-3 11: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能给出这些说法的出处么?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12: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ndarin 于 2007-7-3 11:55 发表
能给出这些说法的出处么?

我看过很多书,关于温州的说法就是我从一本书上看来的,书名我也忘了。至于勾章,你到网上去查查或许会有收获。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12: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越王勾践--勾余


    勾余就在慈城,慈城是勾余的演化。
根据清同治四年慈溪县进士杨泰亨(官任检讨)在光绪年间新修慈溪县志中参照了史实内容相对正确的十三州志记载为依据,在慈溪县志《旧迹·前事》篇的首页,明显地用大标题形式提示“周·元王三年,越王勾践城勾余”,其他各种说法都以小字进行旁注,说明越王勾践城在勾余,勾余当时已经是城了。依照记载的年代推算,勾余城至今已有2472年以上的历史,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古城。如果这座城还在,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那么到底有没有勾余城?它以何得名?近年来,通过有关资料查阅,确证是有勾余城,勾余之名来自山名,其附近还有勾余村。慈溪县志墓葬篇中载,居住在慈城的南宋驸马林野墓葬在县治西南四十里勾余村;清·雍正县志第一卷中载:勾余山在余姚南、勾章北;宋冯师古注勾章云:渠水东入海,今旧治西北有勾余山,余姚、勾余以山得名,因而有余勾二邑。县志中强调,邑有废、置、析、并,而山川之形势终古不改矣。
余姚,纵横数千年,史记至今无所更名,而勾余之名屡经更迭,又数经千年之古,自然而被后人淡忘,不是历史上的文字记载,勾余城将永久地消失了。其实勾余城至今还在,它正在建设之中。
勾余是越王勾践领地,后越王勾践并吞吴国,大城之章伯,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在当时人口稀少,勾余能称得上城,又是越王治,是很了不起的地方,可能“大城”指的就是勾余城了;章,可能是姓,至今当地人家章姓还很多,且在赭山有章尹村;伯,是封建社会五等分封制中的第三等,即伯爵,现在的说法是官名,因分封的是伯爵,后来勾践成为越王,也只不过是个“小国之王”,帝王碑林中就没有他的名字,因此不能用封号代之,只能以地名加人名称之,于是,勾余的章践有可能称之为“勾践”了,这就是人姓与官名结合的简称,这种称呼在古代文书中好像是习惯用词,现在人们还在使用,如某地方某人、某书记等等,勾,绝不是越王勾践的姓。以此而言,勾余早于勾章,勾章是越王勾践并吞吴国以后,以他的功劳训示下一代,故改名勾章,成为双姓联名形成县名。之后,勾章经过数千年历史沿革,多次更名,最早的名称被渐渐地淡忘,以致于至今无人提及。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设置慈溪县以来,至今也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且慈溪以汉朝孝子之迹命名,声盛誉广,因而人们对慈溪的印象最深,过去的东西慢慢地消失殆尽,直到1954年慈溪县迁址到浒山,人们还以老慈溪引以自豪,对外宣传中也总以唐朝设慈溪县城为起点,把自己悠久的历史拦腰给切了一段,以致于使后人难以纵观慈城历史,不知道慈城的历史到底有多长了。其实,根据文字记载,慈城在周朝就有名,而且当时使用的“勾余”之名使用时间也很长。在去年我们进行古城保护调查时发现了一块古墓碑残迹,这块宽三十余公分,长约一米左右的铺路石,在城区的一条小巷中静静地躺了几十年,谁也不知谁也不晓它的作用。但这块破残的小石条其实是块大墓碑,在它的左边是落款,有“勾馀”三字清晰可辨,很多人看了以后都认为是地名,是落款者的居住地,并说明“勾余”的名称使用时间很长。
      这篇文章我也读不大懂,什么“大城之章伯”,好深涩啊,但是里面提到了勾章。

[ 本帖最后由 嘉善仔 于 2007-7-3 13:03 编辑 ]
发表于 2007-7-3 14: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inoct.com/hometown/homeshow.asp?id=9079
原文是这里吧
本身不是很严肃的学术网站,行文方式也不规范,比如“通过有关资料查阅”,“根据文字记载”,看上去更像一篇报道。
并不具有参考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14: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不欢喜越剧,哈,哈——越剧么,说白了,就是嵊县乡下人在学中原戏,学么又学不像,学了个不三不四的半吊子,只有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才会喜欢。和广东粤剧都不好比,人家可是像模像样的岭南正音。

[ 本帖最后由 嘉善仔 于 2007-7-3 16:44 编辑 ]
发表于 2007-7-3 15: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下一句就是广东粤剧也一样,很低级
发表于 2007-7-3 15: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粤剧原先也是用戏棚官话唱的,改用广州话唱是后来的事。
发表于 2007-7-3 16: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音北移,从此群魔乱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5-18 19: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