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879|回复: 2

江南文人结社兴起的背后——丁国祥访谈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0 19: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南文人结社兴起的背后
——丁国祥访谈录

[url=]1[/url]
 

  ■本报记者 刘 放

  苏州文社兴起的时候,富家子弟虽然不太关心自己是否得到功名,却关心地方幼童的教育成长。从童子到诸生,再到举人、进士,在他们看来,不仅是事主的光耀门楣,也是地方的荣耀。为了这份荣耀,如果自己有一份贡献,是很光荣的。

  在苏州,能够将复社作为研究对象是个不错的选择

  晚报会客厅:丁教授好!你的洋洋五十万言的厚重大著《复社研究》,撩开明代的帷幕,展现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文人结社运动,先说说写这部书的初衷吧?
  丁国祥:三百多年前的复社到了崇祯二年,即1629年,复社在苏州的尹山举行成立大会,与会者大约一百人左右,稍后投文加入的人数有五百多人,这就是陆世仪记录的七百多人。崇祯三年的乡试,复社人员中举比例远远高于一般诸生。崇祯四年会试,复社多位重要人物中进士,张溥、吴伟业等名满天下。于是,复社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拥有数千成员的全国性文人组织。这么一场声势浩大的文人结社,是学术界早就该重视起来的。

  晚报会客厅:“后记”中有一句话:“这是我自己的心血,更是先师严迪昌先生二十年前的嘱咐”,似乎有一场深刻的师生情谊露出了“冰山一角”。严先生的嘱咐一定与你的研究有关系吧?


  丁国祥:我上大学的时候,宋元文学史的任课老师是严迪昌先生。他在课堂上唤起了我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更以严谨的态度和广博的学问得到了我们全班同学的敬佩。后来,先生调到苏州大学执教,致力于明清诗文词的研究。距离近了,就经常去打搅先生。先生很高兴,每次必然要求师母加菜。相处日久,情谊甚浓。先生是师,学问润泽后学;先生如父,关切晚辈成长;先生如友,谈笑无须拘谨。先生平等待人,不分贵贱长幼,相聚侃侃而谈。而谈吐间,就有学术研究的深邃思考。虽然未及门,但偷学了不少。1991年夏天,与先生在螺丝浜的家中小酌,先生提到,自谢国桢、郭绍虞两先生之后,对文人社团的研究罕见关注。在苏州,能够将复社作为研究对象是个不错的选择。随后,先生分析了条件和利弊。当时我下了决心,可付诸行动却在多年之后。又多年之后,才动手写作,写了多年,方完成了《复社研究》,可惜不能再得到先生的指点了。惟有勤勉,才是对先生的告慰。

  富家子弟虽然不太关心自己是否得到功名,却关心地方幼童的教育成长

  晚报会客厅:复社的出现和繁荣,是在明代,而明代的江南一带,执当时中国经济之牛耳,文化学术的鼎盛与经济的地位似乎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良性循环的,那时的有钱人似乎比较的仗义疏财,这与当代某些“土豪”贫穷得只剩下钱,而钱又不舍得用在正路正好相反,为什么?

  丁国祥:文社的运作,当然是需要资金的,至少需要基本的物质条件支撑。而张溥与张采,是复社组织的先声。他们既不是文化世家,也没有经济实力。杨彝是富有的书生,终身以读书交游为乐,发现读书做学问的朋友,极为快乐。于是,他家的凤基园就成了复社前身应社的活动基地。文人在他的家里,研究学问,纵论古今,这种精神上的享受,是物质金钱替代不了的。不论主要领导成员的聚会还是复社成员大规模的社集,需要惊人的开销。特别是组织发展的初期,大量联络奔走工作,是完全的人工形式完成,必须有坚强的经济后盾。而支持这一活动的人,是吴江的吴曾羽,将大部分积蓄,用于文社的活动。从杨彝、柏小坡、吴曾羽等人的做派,可以看到,他们寻找到获得精神快乐的途径,并为了这个快乐而贡献不菲。其实,今天不少成功的经营者,需要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只是还在寻找的过程中。

  晚报会客厅:明代苏州的这次规模空前的文人结社,一定与苏州当时的内外因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丁国祥:首先是历史原因。从明代立国形成了与朝廷的情感游离。元末吴中士大夫多追随张氏,朱元璋拿下苏州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掌权之后展开对苏州的压制也可以想见。朱元璋是个胸襟有限的皇帝,鉴于对吴中士大夫有所反感,加上他们的不合作态度,越发大肆迫害这些曾经鄙视过自己的文人。而苏州为中心的文人,对明王朝就多少存在一些情感上的距离,也在情理之中。直到晚明,文人的结社活动,也颇有点清高意趣和不合作的潜意识,在富贵之间,并不是所有文人都想兼得。其次是对高雅活动的追逐心理。当时三吴的主要文社有邑社、南社、知社、匡社、求社、风景社、东华社等。

  晚报会客厅:肯定还有一个经济的原因吧?


  丁国祥:当然,经济的原因必不可少。富庶的江南决定了文化的繁荣和文人的情趣。以松江文人结社为例,是传统的也是富家子弟之间的结合。苏州的文人结社,大致也是这样的情况。如徐鸣时、姚宗昌等人的结社。于是,三吴文社,各自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为依托。甚至有临时性的大规模主题活动,如魏学礼等人的结社。这里的人们勤劳智慧,在半个多世纪之后,又成为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生活优雅,书声也就琅琅起来。读书的人多了,取得功名的人数自然也就多了起来,成为天下文章渊薮也是自然之事,社事也随之发生。


  晚报会客厅:你书中也写到当时的大款给与了鼎力资助。似乎他们的捐助不同当代企业家那样要回报,让人不理解。其中,吴江的不少前贤为后人树立了让人仰视的榜样。


  丁国祥:当时的富家子弟积极地参与并慷慨解囊,也是复社的一大风景。苏州文社兴起的时候,富家子弟虽然不太关心自己是否得到功名,却关心地方幼童的教育成长。从童子到诸生,再到举人、进士,在他们看来,不仅是事主的光耀门楣,也是地方的荣耀。为了这份荣耀,如果自己有一份贡献,是很光荣的。如吴江的吴、沈两大家族不少子弟,雅而好文,无意进取却乐于交往文人名流,并贡献出大量钱财。他们在物质生活富裕宽松的前提下,追求精神生活的品质趣味。

  仅有民本思想还不够,需要泽民救民的具体行动

  晚报会客厅:做学问,要有经世致用的头脑,你的复社研究中,你感觉能给当代带来哪些正能量?

  丁国祥:复社的成立大会上,张溥就推出了复社的“致君泽民”思想。其实,这两者是相关联的,能够泽民,君也就成了尧舜之君了,就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儒家祖师苦心经营的理论本根,“民为邦本”、“仁政王道”统治理念既是广大百姓对王权的期待,也是历代儒士奋斗的目标。然而,由士而仕并随着地位的升高,孟子的教诲渐渐被一些用孔孟之道取得功名利禄的书生所忘却,人生的后半程多行虐民害物之事,忘记了饥寒交迫的万民。而复社的领袖们,在谈论和实际临民的过程中,均再次强调民本,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在任何情况下,尽力保障民生。仅有民本思想还不够,需要泽民救民的具体行动。复社成员担任地方官员期间,尽其所能,济民救世。最为典型的事件,就是在试图的救荒。王章中进士后,任职诸暨,才华卓著,受到诸暨民和上峰的喜欢,被调为鄞县令,“诸暨民与鄞民争挽章,至相哗”。地方官将民生搞好了,老百姓就欢迎,就有幸福感,就会珍惜自己的生活而不愿意有人来破坏。于是,不仅社会和谐了,即使出现不和谐的因素,也容易消解。

  晚报会客厅:张溥是大学问家,著述等身,但他的组织才能更为难得,当时交通和通讯无法与现代相比,他们的文人集结辐射力让当代人也会惊讶不已,似乎那个时代的学人与今天的学人不大一样?

  丁国祥:崇祯五年,张溥请假回苏,举行了复社的金陵大会等,影响巨大。此后,复社进行过三次虎丘大会,盛况空前。来自山东、山西、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福建、江苏、上海、河南、江西等地的复社成员数千余人齐聚,场面壮观。大雄宝殿、生公台、千人石等处均铺满了坐席。游人聚观,无不诧叹,这是三百年来未曾有的大场面,也是从古到今文人最大规模的集结。我们今天组织这样一次盛会,需要动用四五十辆大客车,需要相当大的停车场。晚明时期,只有船只和车马。一城车马,多半赶赴虎丘;大量船只,泊满七里山塘。吴门富户修竣一新的游船与参加复社大会的船只,可以一直排到阊门,甚至护城河里也有停泊。虎丘大会收到文章二千五百篇,亦甚为可观,是复社社集的成果之一,并在会后进行了编选刊行。现在的不完全统计,有姓名记录参加复社的成员有3053人。

  晚报会客厅:复社对当时地方的稳定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吗?

  丁国祥:尽管复社对晚明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其本质上还是一个文人集团,对社会有着相当重要的正面作用。首先文化典籍的搜集整理与保全,复社人士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张溥搜集整理汉魏百家文集到张采收集历代名臣奏议,还有松江文人编辑明代重要文人的作品,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次是倡议乡约,维护公序良俗,对于地方的稳定和谐功不可没。树立好人榜样,批判恶劣行径,是复社文人参与地方管理的手段。其三是文人组织的高雅特性对地方文化风气具有积极的影响,引导人们崇尚高雅,拒绝庸俗。其四是积极参加科举等社会选拔考试,光耀门楣、光宗耀祖引起乡人羡慕,可以引导相当范围的进取精神。其五是吟咏研习与诵读,是地方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教育的有效补充。客观上复社的活动对社会的稳定、文明、和谐和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丁国祥小传
  1962年 生,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到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任教,现为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明清诗文研究。十余年来,致力于复社相关文献的搜索收集,以复社为研究重点,出版了第一次系统观照复社的专著《复社研究》,校点了《申鉴》《徂徕石 先生 文集》等多 部典籍。




该贴已经同步到 吴人的微博
发表于 2014-4-20 20: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1962頭髮白成這樣啦,辛苦
发表于 2014-4-20 21: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乌程仔 于 2014-4-20 21:38 编辑
热度 发表于 2014-4-20 20:59
1962頭髮白成這樣啦,辛苦
他比我大四岁。苏州有南社,那时候南这个字还是蛮风光的,他们在吴王光的墓前虎丘结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9 06: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