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099|回复: 0

余姚犴(an)舞源自河姆渡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3 18: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乌程仔 于 2014-4-13 18:48 编辑

余姚犴舞,历史上分布于浙江省余姚市西部平原及西北一带,以马渚境内为主,还包括与马渚西北部相邻的牟山和泗门。目前只有泗门一带还留存有犴舞迎新年的习俗。犴舞是余姚独有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源于河姆渡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在传统的民俗活动、宗教仪式等民风习俗中保留下来。近代犴舞,由公元1700年前后的余姚张氏家族继承下来,至今已传到第五代。

送犴过年,在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廿五,过去人们用稻草扎好犴,然后送到江塘、海边,拿火焚烧,以此来祈求太平。同时,在村口、街头、村庄重要公共场所,举行表演仪式,完事后将犴舞的道具,送到堂屋、宗祠等地方。


余姚犴舞里犴的形状比较独特,它的头跟狗差不多,又稍微有点像狐狸,喙分上下两颌,中间露出舌头,下颌有红色的短须,上颌有鼻,左右有双眼,眼圈生黑毛,眼球呈黑球状,头上长着两角两耳。犴的头部是红色的,身子是黄色的。从身段上来看,不了解的人会认为它跟龙很像,但犴是没有鳞的,背脊上有华须分披在两边,尾巴分上下两叉,头尾共七节。
据说,犴是长江流域河姆渡先民的图腾,犴舞是河姆渡先民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为表达对犴图腾的崇拜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先民对犴神话的崇敬,是河姆渡稻作文化的产物,是先民模糊集合思维的产物。根据 《四 (泗)门谢氏二房谱》中记载,舞犴为秦朝时的一种风俗,余姚犴舞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集先民们古朴的哲学思想———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和祈神、娱神民俗内涵于一体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在余姚民间,犴舞不但有祈神、娱神的功能,而且还有娱人的功能。
以前,在余姚西北地区到处都有犴舞的身影。犴舞以唢呐、锣、鼓、钹等乐器为伴奏,又有独特的舞蹈阵式和阵法,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
传说东海龙王生九子,其第九子不成龙却为犴,龙生水,犴生露,性凶猛,食虎豹,镇邪恶。
狴犴,传说中的一种走兽,古代常把它的形象画在牢狱的门上,这是中国南方的图腾,远古时候与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一样受人敬重,后来才逐渐演变成民间舞蹈流传下来。据考证,犴最早的图腾形式是静态的,后来转化为动态有其演变过程。出于对犴的敬重,平面、静态的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宣泄情感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犴舞。犴舞在沉寂了多年以后再次被发扬光大,然而这个过程却是一波三折。
    犴舞的前世今生
    犴是我国先民的人文动物化身,它与龙一样,同为我国先民的原始图腾,特别是越地余姚的先民们更是把它尊为至上,寄于希冀,加以神化,作为越地先民的原始崇拜图腾,犴在越地称之为"犴龙"、"露龙"。当时,先民们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为求生存,而自身又无法抗拒和掌握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和灾难,他们们就企望能有一种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神来主宰自然界,以期借助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于是,犴的图腾崇拜就产生了。随着历史的推进,经过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夸张,逐渐演化成了一种祈神、娱神和娱人的犴舞,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犴舞文化现象。
    越地曾有口头神话传说,在很早很早的洪荒年代,东海大洋边上居住着一群人,他们以种植水稻为生。水稻生长以水为主要条件,但由于靠近东海,也常常伴有水患,由此,人们对水是既爱又怕。有一年,一条恶龙霸占了东海,一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大雨,把整个东海大洋淹没,人们死伤无数。庄稼淹没,尸横遍野,一片荒凉,好容易熬过水灾,紧接着恶龙又收雨为旱,一连旱了三个月,眼巴巴看着成片的庄稼枯死,正当这危急关头,犴从大山爬了出来,与恶龙展开了殊死搏斗,一直战了八八六十四个回合,最后终于战胜恶龙,恶龙的血染红了犴的短须,从此,犴的短须变成了红色。犴觉得水多了要成灾,没有水也不利庄稼的生长,于是犴就化出一种似水非水,似烟非烟的雾水,一连化了九九八十一天,雾水滋润了禾苗,稻禾熟,粮仓实,帮助人们渡过了灾荒,人们万分感激犴的及时到来,帮助百姓战胜恶魔,解脱苦难,于是,人们就尊犴为神。以后,百姓为防止其他邪恶怪兽侵袭,纷纷把犴的神像贴在自己的家门口,以求驱邪逐怪保太平,并时时敬奉,节节朝拜。
    古代人们为了便于舞蹈,人们把本来类似"狐狸和狗"的犴延伸,这一创新便产生了最早的犴舞。
    据记载,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杭州湾南岸时,当地就是用犴舞来迎接的,这个地方就位于现在的浙江省余姚市马渚镇。那时犴舞在江南很普遍,早年余姚的马渚等11个乡镇都有犴舞。
    据传犴舞在余姚已流传了一千多年。由于各种原因,到上世纪初,惟有张家村铜钱桥的那支犴舞队对祖上留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顽强地支撑着。余姚泗门镇铜钱桥张家是在北宋南迁时过来的,其祖先是军旅出身的武将,喜欢讲阵法、摆阵局是必然之事,他们到张家村一接触犴舞,犴舞就改头换面了。
    史前文化的河姆渡,是犴的神话起源的摇篮,是古越文化追溯到史前文化的一种文化图腾。溶铸于神话,风习于一炉,越地马渚《竹枝词》有"老犴本是苍龙生,祖上传承祈家兴,巧制老犴用黄绫(一种布料),犴舞纷纷祈祈阳春,三月传家迎岳神,比户忙煞求雨顺,十番锣鼓趁东风,从此田畴稻草青"。此词开宗明义点出舞犴是求神赐雨露,免灾疫,显示出越地对犴崇拜的鲜明个性特征。
    寻找犴舞
    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有一个文化代表团访问日本,东道主安排了许多文化交流活动。其中一项民间文艺演出活动中,日本演出团有一个形似中国舞龙的民间舞蹈给代表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问到这种艺术样式的起源时,对方明白无误地告诉代表团人员,这叫犴舞,起源在中国,是从中国浙江一个叫张村的地方传来的。
    这个消息对浙江文化代表团的震动很大,这个来自浙江的具有独特风味的民间舞蹈,在浙江不曾听说过,却在异国他乡见到了,真是太出乎意料了。
    1981年,国家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舞蹈家协会联合发出了"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通知",根据这个通知精神,浙江省文化厅在发动普查工作的同时,口头布置了查找张村的任务。尔后,余姚市文化部门尽管发掘了很多当地民间艺术,但没有半点犴舞的下落。
    1984年,中央有关部门又联合发出了关于编纂《民间文学三集成》(故事、民谣、谚语)的通知,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大普查。按照这一通知精神,余姚市在这次地毯式的普查过程中,发现了原马渚区东蒲公社张家大队(现属泗门镇张家村)有过一个民间文艺组织,该组织曾有一个民间舞蹈队,舞的是一种叫"黄鳝精"的东西,确切叫什么名字谁也说不清。
    当时,东蒲公社召开妇女代表大会,文化站站长杨霞尔很偶然地提到查找"张村犴舞"未果之事。回到家,妇女主任在饭桌上问起63岁的公公张银耀。张银耀一听乐开了怀:"这全国就浙江有犴舞,浙江就余姚有犴舞,这犴舞就出在我们张家村,不会错。我年轻时就是舞犴头的,只是已40多年没舞了。"妇女主任一听高兴地跳了起来,放下饭碗就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杨霞尔。
为使犴舞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重见天日,并发掘和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1991年6月,在老舞犴手张银耀、张申裕的回忆及帮助指导下,重新制作了失传半个世纪的古犴,并培养了有32位青年参加的舞犴手。
据老艺人回忆:1942年,日本侵华期间,曾经在进入余姚时截下了一支赶庙会的犴舞队伍,让他们在现场连续表演,此后犴舞便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曾被聘为日本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的原浙江农业大学游修龄教授也证实日本犴舞由浙东一带传过去的。上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一个文化代表团访问日本时,看到了由东道主安排的犴舞表演,对方言明这种犴舞起源在中国,是从中国浙江一个叫张村的地方传来的。后经多方查实(见2006年1月10日青年时报网——《南方龙舞——犴舞的前世今生》一文),确定张村就是今天的余姚市泗门镇东蒲村的张家。
1991年,当时的泗门乡把犴舞作为“一乡一品”正式推出,犴舞终于又展现在世人面前了。犴舞表演队当年在余姚第一届杨梅节和宁波国际文化旅游节上表演,日本客人看了大为惊奇——— ——原来日本犴舞的源头就在此!
    根据回忆和追溯,文化保护专家吴露生说:"我们从老艺人的回忆中可以肯定一点,犴舞是一种驱邪、避鬼的民间祈祷方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开只户头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9 07: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