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559|回复: 16

关于吴语标准语/通用语的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5 14: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isahara 于 2014-1-25 19:37 编辑

一、吴语是否需要标准语(通用语)

1.      一门现代化的语言都有标准语

开门见山地说,一门现代化的语言都有标准语。法语、德语、英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等等语言,都有经过规范的标准形式。这些书的教材都会明确告诉学习者,该语言有多少辅音,有多少元音,有几个声调,具体每个音素怎么发音;每个词怎么写,有什么含义;哪一个语法表达什么,都是明确的。这样的语言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规范,以保证语言的稳定性和相互交流的效果,广播电视用它,学校、军队用它,社会各层面在必要的时候(比如跨地区交流)用它。当你学习这样的一门语言的时候,你所学到的东西,跟另外一个人在别的国家学到的东西,应该是围绕同一个规范的。通用语跟标准语类似,只是不那么强调准确性和规范性,更侧重交流的效果。

当然因为种种原因,某些语言是有多个标准的。比如北方汉语,目前大陆一个标准,台湾一个标准,但是两者都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在具体的汉字读音上有少许差别。法语一般以巴黎法语为准,但是加拿大魁北克的法语也有一定的差异。西班牙语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也多少有差别。最熟悉的一个例子就是英语,英国英语、美国英语都有各自的标准,但两者仍旧是互通的,大同小异。

在现代社会,标准语具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保持同一语言内部相对一致,增强内部向心力,同时为各方言提供新词汇(如果它不打压方言的话)。在不考虑外来使用者的情况下,它让来自同一语言内部(有相互认同)但是相互交流有一定困难的人提供了交流的方便。标准语方便了各地人的沟通和交流,又加深了各地的协作和认同的构建。如果没有标准语的话,同一语言内部的各个方言会碎片化,差异会加大。如果有另外一种强势的语言影响,就会集体倒向另外一种语言。

一些大众文化产品,也是建立在标准语之上,才能有更多的受众。比如流行音乐、影视剧、小说等文学作品等等。流行文化和语言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使用标准语让流行文化走得更远,而流行文化又增加了该语言的使用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目前的推普政策,而对“标准语”这个名词有不好的看法。标准语让各地的人更方便地交流,而让各地本土语言流失的,是粗暴的语言政策。

2.      吴语需要现代化吗,需要标准语吗?

这一点取决于吴语的定位问题。如果使用者认为吴语是汉语的方言之一,由北方汉语来代表,那么可以说吴语已经有标准语了,那就是普通话。如果强调吴语不同于北方汉语的独特性,那么事实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吴语没有标准语。这一点和粤语相比很明显,如果说一个人想学粤语,那么他去上粤语课,或者是买粤语教材,所学到的其实都是广州话——这是公认的粤语标准语。而吴语没有。

吴语需要标准语(通用语吗)?这个就要看吴语的使用价值是什么。如果吴语仅仅用于家庭生活、私人交际,作为市井语言,那就是各地的吴语方言目前的样子,这样的吴语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各地交流的加深,会逐渐萎缩。如果希望吴语能全盘用于社会各领域,可以写诗写歌写论文写小说,可以播新闻唱歌剧,可以翻译外语片。那么它必须要经过标准化规范化,一是因为这样(字有定音,词有定型)才能让使用者有一个统一的尺度标准。二是因为这种情况下的使用已经超脱了日常生活的范围,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必然要求加入更多书面的东西。

所以我们可以说,吴语需要标准语。仍然重申一下,不能因为目前的推普政策,而对“标准语”这个名词产生不好的看法。

3.      各自标准化,还是选择一个标准?

那么如果吴语需要现代化,规范化,建立标准语的话,如何建立呢?

有人提议吴语各片各自立标准,比如太湖片立一个,瓯江片立一个,或者更小的一个市立一个。笔者不反对这样的操作,实际上各片内部通话度较大,而且大多以各自的府城(一般是地级市区的口音)为基准,基本上如果各片内部不立标准音,大致也可以通话。但各片各立标准不能解决跨片交流问题,还会使吴语分化成不同的语言。

比如藏语。藏语有共同的书面语,记载的是古代的藏语发音。在现代,藏语大体分为卫藏、安多、康区三种口音。各地藏族根据自己的口音来读。各地藏语在教学或者生活中、广播电视里都是使用各自的口音,相互之间不能通话。如果两个藏族人来自不同的方言区,他们就只好用其他语言(或者是汉语,或者是英语)交流。所以最近越来越多的藏族学者呼吁建立藏语的“普通话”。这说明在有认同的人群内部,分片立标准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再如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两者其实非常接近,好比苏州话和上海话,或者说绍兴话与宁波话之间的差别,相互之间有一定的通话度。但是因为各自建立了标准语,所以他们一般被认为是两种语言,在很多地方都有了差异,两种语言的使用者之间,也就少了一些认同。

所以吴语区最好是建立一个标准。当然这个标准不是为了取代各地的现有的口音,也不是说吴语各地方言就是不标准的。只是起到上面所说的一门语言的通用语应该所起到的作用。就好比一个家族内(吴语区)的各个家庭(各地吴语)为了家族的发展,要推举一个代表或者族长,带领全族发展,而不会跟着别的家族(北方汉语)走。举一个西班牙的巴斯克语的例子,这门语言相当的独特和古老,使用人口不多,而且内部也有不能通话的方言,加上工业发展,外来人口涌入,语言持续流失。但是巴斯克语仍然建立了以某一方言为基础的标准巴斯克语,用来统合所有的巴斯克语言,对巴斯克人来说,这个标准语是一个补充。

有些人认为吴语、尤其是北吴太湖片的内部通话度相当高,所以吴语不需要标准语。这就好比一个讲北方汉语的人说,汉语不需要标准语,因为北方汉语的通话度极高。东北人遇到山东人、河南人也能顺畅地交流。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因为必须要考虑南部汉语的使用者,所以还是立了一个标准——普通话。吴语也是这个情况,北吴虽然通话度高,但是南吴的存在必须要考虑。宣称北吴通话度高所以吴语不需要标准语的人,其实潜意识里还是认为吴语的通用语就是北吴,只不过没有明确说是哪一个点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4: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isahara 于 2014-1-25 14:10 编辑

二、        标准语一般如何选择

一门语言选择标准语的条件一般是以下几种:
(1) 首都或者区域大城市: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比如法语以巴黎口音为准;汉语普通话以北京口音为基础;日语以东京方言为基础;韩语以首尔方言为基础;泰语以曼谷口音为基础;越南语以河内口音为基础。英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以哪里口音为准,但是有相当多的人推崇伦敦音。那些不具有国语地位的语言,一般是选择该文化区的中心城市。比如粤语以广州音为准,客家话以梅县为准,闽南语一般以厦漳泉为准,加泰罗尼亚语以巴塞罗那为准。

(2) 人口:选择该语言内部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为基础方言。比如壮语。约三分之二的壮语人口使用北部壮语,于是壮语的标准音就选择了北部方言区的武鸣。但这一选择受到了很多南部壮语使用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北部壮语受汉语影响太大,没有南部壮语保留本族的特色多,无法真正地代表正统壮语。

(3) 文学语言:比如意大利语,标准意大利语的基础并不是首都罗马的方言,而是佛罗伦萨的方言。因为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以佛罗伦萨方言写成的。而且相对其他一些地区的方言,这里的方言受到外来的影响较小,所以意大利建国后构建标准意大利语时选择了这里。另一个例子是德语,德国统一较晚,各地方言林立。后来马丁•路德以某地德语为基础翻译了圣经,圣经的普及使该地德语成了德语的通用语。但只是确定了文字形式,没有规定标准的发音。直到近代德国才规定了标准的发音,而且最初也是为了舞台表演等文学艺术的需要。

(4)对外交流传统:印度尼西亚独立之后,也需要选择一门标准语。它没有选择前宗主国荷兰的语言(印度就保留了英语),也没有选择该国人口最多的爪哇族所使用的爪哇语,而是选择了马来语。一个原因是爪哇语和日语类似,尊卑有别,有比较复杂的敬语使用,不适合独立国家追求平等的思想。另一个原因就是马来语是当时的南洋地区的市场交流语言,分布更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4: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isahara 于 2014-1-25 17:49 编辑

三、  传统的吴语代表点苏州/上海

接下来看一下传统的吴语代表点——苏州/上海。
因为苏州历史上的地位,苏州话一直都是吴语的代表,也有众多的文学艺术形式,如评弹等。而近代上海开埠后,江浙各地移民涌入,吴语各地方言交杂,最终苏州话、宁波话、本地话糅合,形成了现在的上海市区方言。上海经济发展后来居上,上海话也取代苏州话成了吴语的代表。至今,上海话的人口仍旧是吴语人口中的大头。

如果建立标准语,直接以苏州话或者上海话为基础,可以吗?我们分析一下。

1.        优点
苏州话和上海话都是名气在外,都属于太湖片吴语,人口数量大,在整个吴语区能听懂的人较多。而且两地经济、文化发达,有一定影响力,也有一定的文学传统。尤其上海市区方言,对于各地吴语人来说易学易懂。

2.        缺点

(1) 这两地方言受官话影响较大,文读发达。对比各地文白读的调查表可以发现,从南吴往北吴,越往北文读越多。同一个字词,南吴偏白读,北吴会偏文读。比如日母文读z从南往北逐渐增多。不光是字音,在词汇、语法上,较之南吴,受官话的影响也略大。

(2) 上海市区方言声韵调合并严重,同音字较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般吴语都有七八个声调,而上海市区方言只有五个声调。阳平阳上阳去合并,阴上阴去合并(姓氏的曹赵邵同音)。韵母有较多合并。很多人的口音中,衣烟不分,打党不分,ah、aeh、eh都合并为eh,等等。

(3) 总体偏北,未能体现南吴特色。无论苏州还是上海,都处于太湖片偏北位置,很多南部吴语的特征没有得到体现。如语音上,吴语很多地区的章组念舌面、舌叶;词汇上,南吴保留了更多较古老的词汇,等等。限于篇幅,不再详细展开。

总的来说,苏州话或者上海话是太湖片吴语中名望较大的,可以很好地代表太湖片吴语的某些特点。但从整个吴语的格局来考虑,建立标准语时必须要适当考虑南吴的成分。可以类比一下汉语建立普通话,它以北京话语音为基础,这在北方方言中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他没有适当考虑南部汉语的一些因素,尤其是在北方话中已消失而在南部汉语中保留的古汉语的因素,所以在南部汉语中遭遇了一些阻力,有很多人都出来论证普通话之不存古。说明要想成为真正让人信服的标准音,应该多考虑一些传统的东西在内。那么为了构建让人信服的吴语通用语,就不能囿于北吴太湖片的范围,而是要从整个吴语的角度来看。

我们列出以下几条,作为构建吴语通用语的条件:
(1) 要兼顾南吴和北吴。
(2) 要保留有较多的吴语的传统发音词汇语法。
(3) 考虑到人口因素和吴语文学的传统,通用语不能和太湖片北吴差距太大。

据此,笔者思索能否不局限在某一地的吴语,而是综合各地吴语,拟构一个综合音系,在这个音系的基础上构建通用语,类似于人工语。这个人工语有比较“完美”的音系,有兼容南北吴的语法和词汇。但完全人工的话,又会有空中楼阁的感觉,不易实现。所以最好这个人工语要比较接近某一个现实存在的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4: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isahara 于 2014-1-26 17:00 编辑

四、关于构建综合音系

首先比较各地的音系,还好,因为吴语内部相对一致,尤其是北吴太湖片,各地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在某些音韵的分合上各地小有差异,那么大体上从分不从合即可。考虑到太湖片人数占绝对优势,所以在分析综合音系时仍旧是建立在太湖片的基础上。具体有以下几点。


1.      韵母
韵母相对简单,对各地分合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整理,尽量从分不从合。
(1) 分ai/ei/ae。如,来lai,雷lei,蓝lae。
(2) 分aoh/oh。如,落laoh,绿loh。
(3) 分an/aon。如,冷lan,郎laon。
(4) 分aeh/ah/eh。如,八paeh,百pah,得teh。
(5) 分i/ie。如,衣i,烟ie。
(6) 分o/uo。如,虾ho,花huo。家ko,瓜kuo。(家这一类字也读o,上海苏州读a有可能是受官话影响而停止了高化)。
(7) 分u/ou。如,乌u,窝ou;古ku,果kou。
(8) 分oe/uoe。如,安oe,豌uoe。

另外还有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
(1)  oeh需不需要从eh分出来,因为仍旧保持对立的吴语已经不多。拼写上分出来是没有问题的。
(2)  ih/ieh的对立需不需要保留。
(3)  咸山摄如何分韵,即e/oe的具体划分。考虑到苏州上海的影响力,建议按照苏州上海的分法,但可以把上海苏州读oe的字当中来自覃谈韵的字分出为e。如甘ke(对比干koe),男ne。
详细留待另文讨论。


2.      声母

基本上,各地的区别除去有特殊变化的情况外,差别较大的在精组、见组、知庄章组。精组细音团化与否,见组细音腭化与否,知庄章三组到底归入哪一组等等。(涉及“书”念sy还是shiu的问题)。同时还有w/v,f/hu的分合等问题。考虑到存古和尽量分开同音字,我们建议这么处理声母。

(1)  精组细音不团化,仍旧读尖音。如心念sin,精念tsin。这一点太湖片北吴保存较好。同时恢复尖音后面的撮口呼。如选sioe,需siu

(2) 章组念c(如章cian,水shiu)。这一点没有采取上海和苏州的发音方式,但是和宁波、台州以及南吴很多地方一致。这样“书”念shiu,和“思”sy区分开。 但这样会和见组细音混,所以有下面一条。

(3) 见组细音不腭化,仍旧读舌根。这一点台州和上饶吴语保存较好,宁波也有部分地区见组细音没有腭化。这一点比较存古,而且可以扩充音节,让k/kh/h等声母可以和齐齿/撮口相拼。如见念kie,近念gin,金念kin。

(4)  庄组有很多地方读如翘舌tʂ或者tʃ,也有很多地方读如精组。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庄组可以在书面上设置为翘舌音tʂ或者tʃ,日常口语中读成精组ts。

(5)  知组做如下处理。知二并入庄组,知三并入章组。

(6)  关于见组的疑母,即ng声母特别提一下。各地吴语都有所丢失,仅在开口呼前保留(昂ngaon),齐齿呼和撮口呼中变为ny(严nyie),合口呼基本丢失,比如最早的吴(ngu)这一组字,基本读成wu,仅有为数不多的ng白读残留。各地仍旧很一致。

(7)  区分w/v,区分f/hu。如湖wu,武vu;夫fu,呼hu。

其他细节上的问题不再一一列出。留待另文讨论。


3.      文白读
因为受到官话的影响大小不一,各地文白读的分布情况不尽一致。那么为了保持吴语自身的特性,文白读要如何处理。

考虑到吴语自身的独立性,我比较推崇吴语自身的系统读音,吴语系统读音能读的,就不用模拟官话的文读官音。这里我不再使用文读白读的说法,分别使用吴语正音(吴语自身的系统读音)、官音(模拟北方官话而产生的读音)、滞古音(吴语自身保存的较古的发音)、吴语惯用音(不合韵书反切,也不见于其他语言,但是各地吴语普遍都有的读音)等说法。具体如下:

(1)      日母一律念ny。南吴的日母一般是口语音n,读书音ny。北吴日母口语音ny,读书音z。日母统一念ny并不是大问题。如人民念nyin min,人口念nyin kheu。台州片的日母就是如此,只有少数几个词用官音。

(2)      二等不带i介音。二等字的i介音应该是从北方汉语进入吴语的。比如家、江、间、咸等字,吴语自身读音都是没有i介音的。从吴语自身特性考虑,应该念成吴语正音。可能太湖片的人会觉得很不习惯,因为这些字的官音已经影响很深。但是台州片吴语就是如此,除了很少的字词,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带i介音的。比如郊区念kau khiu,教育念kau yoh。

(3)      梗摄二等念an/ah。这类字,吴语正音是an/ah,官音是en/eh。比如生,分别念san/sen。梗,分别念kan/ken。一律按照吴语正音念的话,人生念nyin san。可是为什么不可以?为什么一定要模仿北方话念成zen sen呢?

(4)      支微入鱼。即蟹摄和止摄的三四等合口字,吴语有念成iu的。如贵鬼念kiu(别忘了不腭化),围念yu,等等。但是太湖片的支微入鱼仅存在于口语音中,遇到书面的词语是仍旧是官音。那这个怎么处理呢?这时我们又发现,台州片的支微入鱼非常彻底,“为位伟胃惠”念yu,“归桂鬼规季”念kiu,只有少数书面词中念官音。说明即使全部念吴语正音,也没什么不可以。

(5)      微母的问题。微母北吴基本念v,残存几个字念m。而南吴念m更多。这时只有取一个折中。我们建议微母的正音层定为v,如文ven,味vi。把微母字念m的情况视为滞古音。如果一个字只有m声母的念法,那么可以定位唯一音,如袜maeh,网maon。如果同时存在v和m的读法,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区分使用。如闻,一般情况念ven,个别词中保留men的念法。

其他还有一些细节问题,也留待另文详述。


4.      声调
大体来说,吴语大多数是七八个声调,保留了中古汉语四声八调的传统。这是值得自豪的地方。所以综合音系必须要有阴平、阴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这八个声调。

但是同时,各地吴语存在连读变调现象。各地吴语的连读变调都很复杂,很难掌握规律,给各地相互学习也带来了不少的难度,太湖片内部高度互通,但互相学习时难度仍旧不小,就是因为某些词的变调真的是只有本地人才知道为什么。(相比北方汉语人基本是改一个调子就可以学会另一处的方言)。而且变调后,汉字单字调的辨义作用经常失去,所以建议不采用连读变调,只念原单字调。

不采用连读变调,只念单字调,就要求八个声调的调值调型不能太复杂,这样才方便掌握。查看各地音系,我们发现松江府音系的调值非常简单。阴平53、阴平31、阴上44、阳上22、阴去35、阳去13,阴入5、阳入2。考虑到阳调都是浊声母,自然而然就会比清声母音调低,这样八个声调大致可以分为平声降调、上声平调、去声升调,入声短调。这样就可以大大简化发音难度。


5.      词汇和语法框架问题

解决了音系问题之后,就要考虑具体的词汇和语法框架构建。如果各地吴语人只是使用这个音系,而词汇和语法仍旧采用自己原来的样子,似乎也能做到交流。但从规范的角度考虑,势必还是要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词汇和语法框架。


基础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以及各类虚词以何地为基础呢?

词汇可以从各地吸收,按照对应的音韵关系导入。人称代词可以参考吴语祖语形式,分别使用“我侬”、“尔侬”、“佢(渠)侬”的形式,这和各地的现在的吴语也很接近。


语法框架就不能各地杂糅了,而只能是以某一地为基础,适当参照各地吴语。那么究竟以哪里的吴语为语法的框架基础呢?如果不能以某一地为基础,那这个综合音系的吴语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了。

我们花了较多笔墨来描写综合音系,拿这个综合音系和各地吴语音系做一个比较,会发现,台州吴语和宁波吴语比较接近这个综合音系,尤其台州,见组不腭化,章组读c,文读官音少,甚至台州府城临海音系的声调调值都和综合音系所建议的松江府调值接近。那么台州是不是可以承担这个任务呢?以下来详细说说台州片吴语。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4: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isahara 于 2014-1-25 19:30 编辑

五、台州片:较少受到官话影响的北吴。


1.      台州片的音系

(1) 台州片的音系,基本属于北吴,和太湖片较一致。

(2) 见组细音不腭化。如“见”的声母是k,“喜”的声母是h,“舅”的声母是g。“地区”读作di khiu。

(3) 知三、章念舌面,同宁波。和南部吴语类似。如“身”念shin,“主”念ciu。在整个吴语中这样的发音也是属于比较普遍的,并不是特殊现象。

(4) 受官话影响产生的文读较少。多为吴语自身的系统读音。
    ① 日母多数读ny,“人”在任何词中都读成nyin,“人民”读nyin min而不是苏州上海的zen min。
    ② 见系二等无i介音。如“交”基本读作kau,“郊区”读作kau khiu,“教育”读作kau yoh,“幸福”读作ghan foh,“文雅”读作ven ngo。
    ③ 支微入鱼很彻底。支微入鱼也是太湖片常见的现象,但只是零散地存在于白读当中。台州则是基本完成这个变化。比如“为位偉胃惠”念yu,“歸桂鬼規季”念kiu。可以看出台州在不受官话影响的情况下完成了这个变化,太湖片受到官话介入,停止了支微入鱼的变化。
    ④ 通三仍有i介音。比如“弓”读作kion(对应北吴的白读cion),“共”讀作gion,“縱”讀作cion,“宿”讀作shioh。北吴各地基本跟着官话读音,丢失了i,只剩下残留,比如“龚”读作cion/ciuin,“弓”只有表示弹棉花的工具时才念cion,其他场合都念kon。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台州音系其实就是北吴太湖片音系,更确切地说,是受到官话影响较小的、比较存古的音系。


2.      台州片的词汇和语法

(1) 词汇上,台州兼有南北吴词汇,有一部分词汇和太湖片接近,另一部分则和南吴接近。

(2) 语法属于南北吴过渡的状态,兼有南北吴的一些语法现象。举例如下:
    ① 台州片常用的後置程度副词“险”,表示“很、非常”之义。通用于台州片、瓯江片、上丽片等。金华地区亦有亲缘关系的后置程度副词「危险」。例句:我忙险(我很忙)。
    ② 助词——爻,相当于普通话之「了」。通用于台州片、瓯江片、西南吴语区等。也作连词用。例句:妆爻清爽(弄干净)。


总体来说,词汇和语法处于南北吴之间。当初学者对台州片分类时就遇到了“音系近北吴,词汇语法近南吴”的尴尬,不知道该不该把台州吴语划入太湖片,最后还是单独设立了一片。


3.      以台州片为基础的优势:

(1) 音系属于太湖片,便于太湖片学习,也便于直接导入太湖片词汇。

(2) 词汇上南北交汇,无论从南吴还是从北吴吸收词汇都不会太奇怪。也就是说台州片本身就具备了面对南吴和北吴的词汇接口。

(3) 台州地形多样,有山有海有平原,有多样的生活形态,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词语丰富。

(4) 语法上也有明显的南北吴过渡特点,方便各地学习,也方便必要时从南吴或者北吴引入语法。

(5) 地理上台州的位置,东面是大海,北面是太湖片的宁波、绍兴,西面是金衢片的金华,西南是上丽片的丽水,南面是瓯江片的温州(徽州片有争议,暂不考虑;宣州片已处于碎片状态),地处几大片吴语的合围之中,各地学习时不会有太大隔阂感。这一点是台州的区位优势。

总结,无论发音词汇语法还是地理,台州都是南北之中。


4.      台州片的不足之处

(1) 人口少于苏州上海,在吴语区影响较小。

(2) 精组细音团化,和章组字混。没有北部吴语所强调的尖音。如“心身”同音,都念shin,“精真”同音都念cin。

(3) 部分地区阳平并入阳上,四声八调只剩七调。词语中连读变调时则阳平阳去混。

(4) 有比较独特的自身发展,有一些韵母合并方式和太湖片不一致。如部分地区“eu”增生i介音,“割”读成kih,等等。

(5) 台州片内部也不完全一致。台州下辖临海、仙居、天台、黄岩、温岭、玉环等市县,各地口音均有差异,包括见组腭化程度也有不同。

(6) 历史上没有足够丰富的书面文学传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4: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isahara 于 2014-1-25 19:32 编辑

六、 以台州片为基础的通用语构建

因此,我们可以在台州吴语的基础上,按照上文所说的来构建吴语通用语。我们可以这么解释,因为基础音系采用的是总体来说仍旧属于北吴的音系,那么就要求词汇和语法上能够容纳南吴的成分,而台州的现实情况也非常适合。


1. 音系

如上文所说,采用各地折中后的综合音系。这个音系仍旧是北吴音系。其实,上海市区方言也是各地吴语方言的折中音系,但是它呈现的是各地的最大公约数的形式,所以音韵合并很厉害。这一点新的综合音系可以克服这个问题。

2. 词汇

(1)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可以参考吴语祖语形式。如人称代词使用“我侬”、“尔侬”、“佢(渠)侬”的形式。

(2) 可根据需要从各地吴语中吸收各类词汇,即在词汇上不似现在的汉语普通话那般封闭,而是采取开放接口的形式,吸收各地吴语词汇。

(3) 现代新词可取自普通话,外国人名地名采用吴语音译。

3. 语法

采用台州的语法为基础语法框架,并根据需要从各地吴语吸收,以扩充通用语的表达。

关于具体的词汇和语法内容,留待另文讨论。


4. 书面文学

可以以现实口语为基础,从古汉语文言文、吴语传统文学、近现代汉语白话文等当中,根据情况适当吸收营养,以创建现代吴语书面文学。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4: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isahara 于 2014-1-25 19:33 编辑

七、 以台州片为基础不表示全盘照搬台州

以台州片为基础,不表示全盘照搬台州临海方言,从上文可以看出,吴语通用语对台州片做了一定的修改。某种程度上,它已经不是原来的台州话,甚至有了很大的距离。或者说我们综合各地的音系,发现台州话比较接近这个音系,于是就借台州片的壳子,来创建我们所需要的现代吴语标准语。

我们也可以参考北京话和普通话、东京话和标准日语、首尔话和标准韩语的关系。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构建的,但并不是说前者所有的语音、词汇、语法特征都被吸收,而是有选择地吸收。站在北方汉语的角度,当初不管基础方言点选择的是哪里,所构建出来的普通话应该都是大同小异的,只是音系有所不同。因为传统文学都是那些内容。

跟基础方言相比,构建出来的通用语具有如下特点:

(1) 从各地方言中吸收了更多的词汇和语法表达。除了构建语言时出于主观目的而引入各地词汇之外,各地的人在使用时也会不自觉地加入本地的词汇和表达。英语词汇量巨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各地使用者把自己的词语带入了英语。

(2) 从文献和书面文学作品中吸收了更多的词汇,使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更丰富、准确。当需要表达日常口语中不太经常表达的内容时,不会有人抗议说:“这不是正宗的××话。”

(3) 发音上,音韵经过调整,从而呈现出更整齐有规律的局面。

最后再次要强调的是,构建通用语/标准语,并不是为了吞并或者消灭各地吴语口音,而是为了让吴语更好地发展。正如普通话的建立,让北方汉语得以现代化。我们所反对的,是独尊普通话的文化沙文主义。
发表于 2014-1-25 15: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标准语,上海话。
发表于 2014-1-25 18: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麼選擇校長口音?
发表于 2014-1-26 04: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见系齐齿呼也不颚化应该是台州老派了吧?
要存古咸山两摄的鼻音也该完全保留。
 楼主| 发表于 2014-1-26 13: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ensoleillé 发表于 2014-1-26 04:51
见系齐齿呼也不颚化应该是台州老派了吧?
要存古咸山两摄的鼻音也该完全保留。 ...

我是先想到章组念c,这个更常见。而如果见组保留不腭化就能和章组分开。
咸山摄的鼻音我没有意见,因为有鼻音和没有鼻音,仍旧是独立的音位。
发表于 2014-1-27 22: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鹦鹉洲散客 于 2014-2-3 20:55 编辑

參考台州寧波無錫三地音,標準吳語之知章莊組或可分為:
知組(舌上)二等:ʧ/ʧʰ/ʤ; 知組(舌上)三等:ʧj/ʧʰj/ʤj;
莊組(正齒)二等:ʦ/ʦʰ/ʣ/s/z 【併入精組(齒頭)】;莊組(正齒)三等:ʧj/ʧʰj/ʤj/ʃj/ʒj【同知三】;
章組(正齒)三等:ʨj/ʨʰj/ʥj/ɕj/ʑj;
除台州外似乎絕少有吳語不顎化的,已顎化的要退回去可不容易,大概只好與章組混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3: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鹦鹉洲散客 发表于 2014-1-27 22:10
參考台州寧波無錫三地音,標準吳語之知章莊組或可分為:
知組(舌上)二等:ʧ/ʧʰ/ʤ; 知組(舌上)三等 ...

见组不腭化我是觉得至少拼写上可以保留着。
发表于 2014-1-28 19: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hisahara 发表于 2014-1-28 13:02
见组不腭化我是觉得至少拼写上可以保留着。

不可能
发表于 2014-2-7 11: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hisahara 发表于 2014-1-28 01:02
见组不腭化我是觉得至少拼写上可以保留着。

應該保留,台州就可以這樣拼,作為同位異音。
陌陌人  发表于 2014-2-7 16:17:58
苏州闲话
发表于 2017-8-28 02: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hisahara 发表于 2014-1-25 02:08
四、关于构建综合音系
首先比较各地的音系,还好,因为吴语内部相对一致,尤其是北吴太湖片,各地的差异并 ...

論“支微入魚”

    首先要說這個名稱有點問題,因為吳語(包括不少北吳方言)白讀層裡魚韻一般是讀作前不圓脣元音的(常見的如“去”、“渠”、“許”、“鋸”的白讀,部分地區還有“魚”、“箸”等字),所以“支微入魚”實際上說的是支微等韻的合口字讀如魚韻文讀(一般是/y/)的語音現象,或許應當改稱“支微入虞”較為妥當。

    然後問題來了,支微等韻到底包括哪些韻?首先肯定不止支微兩韻,“龜”、“櫃”等脂韻合口字在好些方言裡也“入魚”了,為了弄清有哪些韻,先來一張綜合各北吳方言的“支微入魚”字表:
支韻:虧跪餵;微韻:歸鬼貴尉圍緯;脂韻:龜馗櫃;
    上表中的支微脂三韻均屬止攝,也可以說止攝除了沒有合口字的之韻,其他三韻在現代吳語白讀中(南吳一般“支微入魚”字更多,暫時無視杭州話)都有轉入虞韻的實例,似乎是經歷了*-ui>-y的音變;這三韻其他的“胃”、“規”等字在台州的白讀應該是可以看作存古。但是同時有一點值得注意:以上這些字全是止攝字,沒有一個蟹攝字。

    這樣一來,樓主所說的“惠桂”這些屬蟹攝四等而在台州也“入魚”的字就顯得非常可疑。當然樓主可以說蟹攝齊韻祭韻合口字本來有類似魚虞韻的白讀,只不過在北吳方言裏被文讀層覆盖了;但是這樣其實是說不通的:原始官話大約在北宋後期“貴-桂”這種對立就已經消失了,這之後進入吳語的文讀層能覆蓋蟹攝字就也能覆蓋止攝字,那又怎麼會有現代北吳白讀層“支微入魚”的止攝字還有十幾個,蟹攝字卻一個不剩的情況?

    現在看來,“支微入魚”最初應該就是止攝支微脂三韻合口字單元音化的現象,地域至少應該包括現在的吳語區、徽語區局部(屯溪、黟縣等地)以及閩北語區(建甌、建陽等地);而蟹攝字的“齊祭入魚”應該是更晚近的音變,地域也要小很多(似乎限於台州溫州處州三片)。綜上所述,樓主所說的“支微入魚”實際上是兩條語音變化,即止攝的“支微入魚”與蟹攝的“齊祭入魚”,就目前已知的語言歷史來看,“齊祭入魚”恐怕只能算作方言現象,還不足以進入標準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3-29 03: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