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协会

 找回密码
 开只户头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52|回复: 3

区域一体化:长三角太大,环太湖先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 06: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7年05月15日 14:04


  中国宁波网讯新华网长三角频道记者姜帆5月15日报道:“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然而,在去年“中国十大最美湖泊” 评选中,太湖竟然榜上无名,这令太湖人无不扼腕叹息。在5月11日于苏州闭幕的第二届长三角(太湖)发展论坛上,众多专家、官员达成共识:为了进一步推进太湖的治理,应构建一个环太湖城市发展共同体,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先行。

  保卫太湖:环太湖共同体的利益根基

  “长三角的地域跨度很大,各城市间关系错综复杂,如果没有共同的利益纽带和合适的合作抓手,任何合作意向都只能是空谈。”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周罡说。而太湖本身,就是环太湖城市间的利益纽带和合作抓手。围绕太湖的合作,首先就是太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合作。

  “6年前我初到无锡的时候,第一个印象就是刷牙水有味道,当时的感想就是太湖水质必须要大力治理。”曾在无锡主政多年的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在论坛开幕式上回忆道。近年来,环太湖城市都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在局部地区取得了一些成功的范例。在无锡,五里湖治理使原来蓝藻覆盖、臭气熏天的湖滨变成风光秀丽、适宜人居的新城;在苏州,太湖污染也得到控制,目前整个苏州市区的水源都取自太湖。

  然而太湖毕竟是一个庞大的流域,流域面积36000多平方公里,承载人口3000多万。尽管环湖城市苏州、无锡、常州和湖州宣布COD排放年年下降,但巨大的人口压力形成的面源污染使太湖水富营养状态进一步升级,江浙交界地带由于水污染问题一再爆发冲突,太湖蓝藻污染也一再爆发……这进一步说明,各自为政治不好太湖,环太湖城市即使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必须联合起来。

  这一点也逐渐成为政府间的共识。4月,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在一次座谈中就指出:“长三角合作首先是流域发展合作,就目前来讲,我个人认为最直接的应该是太湖流域治理方面的合作。”

  苏州市政协主席冯瑞渡说:“太湖生态环境方面出现的问题,固然有技术层面的问题,但根本原因还是出在机制层面。”太湖流域囊括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太湖水面则与分属两省的4个市相邻,这种行政隶属上的分割局面,导致太湖的治理与保护一直处于无序状态。以历史上的太湖洪水出路问题为例,自1954年提出原则方案到1985年形成江浙沪都能接受的决议,三易规划单位,历时31年。围网养殖是造成太湖水质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但负责审批的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却隶属于江苏,这就造成了对其面积、规模各个机构和各地政府均无法控制的局面。

  有鉴于此,与会众多专家纷纷提出构建太湖流域跨行政区域治理机制的建议。

  区域发展共同体:太湖保护的“皮”

  对太湖进行管理的跨行政区域机构并非不存在,设在上海的“太湖流域管理局”就是这样的机构。但它不是权力机构,监控权、执行权有限,在太湖生态保护和恢复方面能起的作用也有限。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使新设一个对太湖进行综合管理的机构,没有可执行权力的基础,也发挥不了预期的作用。 “太湖区域发展共同体”因此成为专家热议的一个话题,它将是周边城市联手保护太湖的权力基础。

  “环太湖城市是长三角发展的源头和腹地,历史上就借水利之便结为一体。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环太湖城市先行一步,区域统一谋划,共同发展,是大势所趋。”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决策咨询中心副理事长王东说。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送审稿)》中,环太湖区域被定位为“沿湖生态服务带”。一方面,这说明了太湖在整个长三角地区环境、生态体系中的重要性,但在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没有在城市布局中确定环太湖城市圈的地位,也是规划中的缺憾。

  “《规划》确定长三角‘一核六带’的总体布局框架,但仅仅上海‘一核’就够了吗?从世界五大城市群现状来看,都是多核心的,单一城市不足以支撑整个经济带的发展。我个人认为环太湖城市圈应该成为长三角的‘极核’之一,其地位即使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杭州也无法取代。”原湖州市社科联主席李家彬说。共同拥有的太湖、互为依托的产业结构以及相近的发展水平,使环太湖城市间已经形成错综复杂的利益纽带,结成长三角“大圈子”中的“小圈子”。

  李家彬说:“只有形成区域发展共同体,使太湖的环境治理、生态建设成为联结各方的共同利益纽带,才不会各打‘小九九’,把太湖保护好。”

  “不做什么”:共同发展规划的基调

  “环太湖城市带要想形成和谐发展的经济共同体,首先要从‘不做什么’做起。”苏州市经济学会会长陆咸指出。他认为,过去的规划主要从“做什么” 和“怎么做”角度入手,政府意志过于强烈,一个问题还没解决往往又带出若干新问题。特别是在松散形式的合作中,“做什么”的效率就更为低下。而由政府制订 “不做什么”的框框,由市场和民间力量自由发挥,其效果反而会更好。

  首先要确定不做的就是所有危害太湖流域生态环境的“发展项目”。

  “不蚕食太湖以及构成太湖流域的湿地面积,不排放超过协商一致水平的污染物,不将淘汰产业转移到上游地区……这些都是经济共同体成员间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陆咸说。

  另外,不鼓励过度发展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企业,不人为设置相邻区域间人、物、财流动的障碍,也是“不做”的基本内容,这些都需要在相应的规划中得以体现。

  因此,苏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徐伟荣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订统一的长三角发展规划,固然及时和必要,但由于其关注层面过于宏观、涉及范围过于庞大,要真正付诸实施,还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深化细化。此时如果能由环湖的4个市加上与太湖紧密关联的嘉兴联手制订统一的环太湖发展规划,正是对长三角发展规划的必要补充,其重点应放在构建区域内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上。”

  “长三角作为一个合作发展、努力实现一体化的区域,其空间跨度、发展水平跨度都相当巨大,这就为它的相互合作、统一规划设置了巨大障碍。而如果从地域相近、文化相近、发展水平也相近的环太湖城市圈入手,又天然存在太湖治理这样一个题材,相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济学家沈立人教授也这样认为。
稿源: 文汇报   编辑: 朱慧慧
 楼主| 发表于 2007-6-2 06: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强烈支持环太湖一体化

而如果从地域相近、文化相近、发展水平也相近的环太湖城市圈入手,又天然存在太湖治理这样一个题材,相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07-6-2 06: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和谐太湖”该如何构建?

——专家学者看环太湖城市圈合作路径
http://www.subaonet.com 2007年05月11日 苏州新闻网


    □本报记者 张波 施燕秋

     环太湖合则长三角兴。在“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太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作为环太湖城市圈的成员,苏州、无锡、常州、嘉兴和湖州五个长三角明星城市,如何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的桎梏,加速多赢合作步伐,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太湖”,这样的合作路径又在哪里?昨天举行的第二届长三角(太湖)发展论坛上,各路专家学者直抒胸意,畅言新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崭新的思想之窗。

    区域发展共同体助环太湖腾飞   

     苏州市政协副秘书长、苏州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徐伟荣:长三角区域在当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无论机遇,还是挑战,都与环太湖地区成败有着密切联系。但客观地看,长三角“一体化”一个时期以来成效甚微,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桎梏,对市场经济的分割阻滞作用比人家的国界还要厉害,这恐怕就是我们当前屡屡遭遇到体制性障碍的根本性原因。这就引发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有专家学者曾经提过的所谓“区域发展共同体主义”,即构建环太湖区域发展共同体的构想。环太湖区域发展共同体如何构建,当前可以做的事情可以概括为“一个高举,四个共同”。高举“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太湖”的旗帜进一步瓦解行政壁垒,增强区域范围内的号召力和内聚力,推动环太湖地区五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制度的形成,为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搭建政府层面的合作平台。“四个共同”是,制订共同的发展规划,构建区域内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形成共同的环保机制,联手保护环太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实施共同的产业导向政策,将使环太湖地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真正成为现实可能;建设区域性共同市场,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重复建设无序竞争,达到以市场为基础来合理配置资源的最终目的。

    环太湖地区应做“世界智慧型工厂”   

    北京决策咨询中心主任钮德明:太湖是个整体,环太湖地区诸城市同饮一湖水,共享最先进的交通网络,理应紧密联合,发挥更强的整体优势。当前,环太湖地区发展面临着资源、环保、成本等巨大压力。下一步路子怎么走?这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当前,国际范围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我们的注意点集中于如何能争取到更多的转移。但当我们正在得意于成为“世界工厂”的时候,印度悄悄地抓住智慧含量更高的软件转移,成为“世界办公室”、“外包中心”!既然“世界是平的”,既然已进入“全球3.0时代”,既然印度能在软件产业上夺占世界鳌头,我们环太湖地区为什么不能在继续发展制造业和承担外包业务外,努力向制作、出口智慧型产品的“世界智慧工厂”方向努力?环太湖地区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多元多重文化的传承、交融、孕育的智慧宝库。这些“智慧”就是财富之源,也是发展经济的最珍贵资源。环太湖地区如何发展智慧型产业,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可以利用太湖的山水人文环境举办各种座谈会、论坛、报告会以及提供人文考察和写作的优惠条件,吸引全国、全球有识之士来这里交流信息、碰撞观点,我们则吸纳、汇总、提炼,为我所用,成为不断更新充实的智慧资源。发展智慧型产业也还是防治太湖污染的釜底抽薪的治本之道。在现阶段,工业经济为主的时代,生产与环保的矛盾,是解不开的扣。太湖地区如果转为以发展智慧型产业为主,则从产业结构上釜底抽薪,从根上堵住了污染源,这是治本之道。

    太湖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大手笔      

     江苏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张锋:构建“和谐太湖”,需要新思维,需要大手笔。当前,环太湖城市应采取切实措施,共同推进环太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在取得实施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规划较大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合力保护太湖水环境。努力削减区域内城镇生活污染物总量;深化跨界污染联防机制,联合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积极推进环太湖地区科技资源共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联合攻关和政策研究等工作。打造“信用环太湖”,依托浙江省企业信用发布查询中心,开通运行区域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进信用中介机构合作发展。推进环太湖地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建立定期基础地理数据采集、更新机制。

    区域旅游业和谐发展急需破题

     上海市信息中心主任陆国樑:旅游业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太湖”的重要一环。当前,长三角旅游经济圈正处在一个旺盛的发展势头之中,但无庸讳言的是,区域旅游经济的合作尚任重道远,阻碍长三角旅游经济一体化的问题依然不少。如,旅游业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现状不匹配、旅游市场的运营机制仍不成熟、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政策的协调性等方面还有待加强、长三角旅游产品联合开发力度还不够,区域品牌尚未形成、长三角旅游市场缺乏高质量的联合营销机制,等等。要破解这些难题,当前首先要在太湖地区乃至长三角城市建立不受行政区域限制的有一定权限的区域旅游协调委员会,定期协调区域内旅游一体化中的有关问题,就旅游产品联合发展、旅游线路一体化设计、旅游目的地共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等相关事宜进行一体化考虑,统一区域内旅游的行业标准、交通标识、建设布局、制度和行为保障等,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和资源共享。这既有利于旅游目的地的共同发展、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与知名度,也有利于旅游者旅游满意度的提高、丰富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机会。

    环太湖地区共同打造“文化太湖”

     原苏州市社科联主席苏简亚:目前的环太湖地区从总体上都已经步入了后工业化时代,人均GDP大都超过了5000美元大关,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文化太湖”不失为一个科学的“角色”定位。未来的太湖地区不仅应是中国的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还应当是一块文化高地。之所以要提出打造“文化太湖”这个问题,除了环太湖地区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外,更重要的还在于环太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这个阶段了,理应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乘势而上,把打造“文化太湖”的事情办好。

    值得高兴的是,目前环太湖地区的各个城市已经在思考如何着力发展文化这个问题了。例如在苏州,不仅在前几年就提出了“文化苏州”的概念和口号,并且还为此指定了一个“行动纲领”以便指导实践;在无锡,声势浩大地举办了首届吴文化节,并且将连续举办下去;在嘉兴,则举办了江南文化节,等等。打造“文化太湖”是环太湖地区一项共同的责任和任务,各有关城市都应当为此而共同作出努力。当前,在打造“文化太湖”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搭建起这样的一个协商和协调的平台来,不仅要在环太湖几个城市之间有这样的平台,而且在省市之间也应当有类似的机制,只有各方协调,共同努力,才能把好事办好。
发表于 2007-6-3 14: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行政的原因,太湖都挨不到浙江什么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开只户头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吴语协会 Wu Chinese Society ( 网友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GMT+8, 2024-5-19 00: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