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 发表于 2009-5-12 19:31:27

【转载】“烧野米饭”江南吴方言地区立夏特色饭

来源 :嘉兴日报

   说起立夏日,儿时在乡下的时候,最起劲的就是去烧野米饭。“烧野米饭”只是我们江南吴方言地区的叫法,其实就是野炊。每年立夏日,农村里都有烧野米饭的习俗。

    早在立夏日之前十多天,我和小伙伴就去物色好地方挖灶,一般是选择在港滩边的岸上,那儿相对干爽,又有坡,取水也方便,而且容易备足柴火。对于挖灶,我是很讲究的——灶膛口的大小正好与要用的锅子吻合,有出烟的“烟囱”通道,膛里做了两层的,用铁条架好,下层便于漏毛灰;竟还做了灶台面,平整,光洁。这个土灶的摹本就是家里的灶头,只不过是个单灶而已,但也常常要花费我们几个人半天的工夫。做好之后,还欣赏一下自己的杰作,然后找些树枝、茅草把它遮盖好,防止被别人发现占用或损坏。   等到立夏日那天,我们一大早就分好工,谁负责锅碗瓢盆,谁负责油盐酱醋,谁解决柴米豆笋,各司其职。按习俗,这天烧野米饭用的东西除了锅勺碗筷之类可以从家里带来,其他都得去讨或干脆偷来。我经常被委以去讨米的重任。“讨米”在我们那儿也叫“化米”,就像和尚化缘一样。我一家一家地去“化”,“化”了粳米,还要有糯米,运气好的话,还会“化”到一小块咸肉。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简直是奢侈品了;你想呀,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切成薄薄一片、精红肥亮、皮黄喷香的咸肉片,是多么的诱人!就在当时家家口粮都很紧张的情形下,凭着一张嘴,挨家挨户地“化”米,每家只能“化”到一小把,要“化”到两三斤的“百家米”才够。所以要吃“百家饭”也是很不容易的,做个“叫花子”,扮个假和尚,也真是充满乡趣而又锻炼了人。

    烧野米饭必备的其他佐料诸如笋啊豆啊之类,就不用“化”了,直接猫进人家的地里去“偷”。蚕豆是不能在自家地里摘的,据说那样会变味,所以只能从生产队的田里或别人家的自留地里去摘;我们不管是谁的,只挑大的,但会掌握一个规矩——不能只盯着一棵采,每棵最多采三下。至于笋嘛,就只能从私人家的竹园里去偷了,因为生产队里没有竹园。偷笋是不能直接伸手去掰,必须是用脚去踢,所以叫“踢脚笋”。说起“踢脚笋”,真让我觉得乡情的温馨。其实乡下人是很看重自家的竹园的,笋鲜是上等的美味,吃不完可以卖了补贴家用,长成竹子还要派派用场;所以,完全不像偷去几只番薯、萝卜那样不太在意。出笋的时节,进出竹园是有禁忌的。立夏日小孩子溜进竹园无非是要偷笋,却装作“不小心”踢断了鲜笋,已经断根了的笋,也就拿去烧小菜了。对着怀里抱着竹笋的孩子只好象征性地“骂”上一句:“小鬼头,拆烂污,眼睛生在额骨头上哦!”如果是被看中要留笋长竹的,那更心疼得不得了。

    至于烧饭用的柴火,就不必操心了,很省力,河岸上有的是干枯的芦苇和茅草,实在不够,还可以去捡些竹爿、笋壳或者木桩头,有时干脆到生产队公房那边的柴堆里去拔抽一点。淘米和煮饭用的水,就地取材,小河里有的是清澈而干净的水。做饭对于我们这些乡下孩子们来说,根本不成问题——剥好切好,下油翻炒,竹笋、苣笋、新蚕豆加上咸肉片,倒入米,舀点水,盖上就烧。

    如果土灶的方向正好和那天的风向相对,那我们可都要被烟熏得眼泪直流了。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都乐在其中。哪怕毛灰飘得满是,谁也不在乎,照样吃得喷喷香。民间有个说法,野米饭吃了会祛除百病,强身健体,所以我们还会分给前来讨吃野米饭的邻家孩子,甚至大人们。

    记忆中,烧野米饭的日子总是阳光灿烂,天蓝得没有一丝杂色,风也柔柔的,吹在身上舒服极了。


    邓中肯

蘇武宰羊 发表于 2009-5-13 02:30:39

学校不是每年都要组织野炊的,回来还要写作文:L

运河之畔 发表于 2009-5-21 15:48:53

前一腔搿立夏日,吾同淘一班小年轻去乡下烧野米饭,上一日特意去钓龙虾,当然米和配料像新蚕豆和咸肉都是有个小丫家里挪来的,而烧饭家生瓶甏罐头则归另一个小丫生意,一个小句头负责开车,吾呢当然是悠栽游栽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烧野米饭”江南吴方言地区立夏特色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