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ojan 发表于 2008-9-16 16:09:51

关于吴语的调研报告

——(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07测控技术与仪器暑期社会实践小组

2008-9-10 13:52:39
来自:http://youth.suda.edu.cn/newsview.aspx?Artcle_id=5089

      吴语,因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行政区划上基本属于江浙(包括上海)两省,因而又称“江南话”、“江浙话”,而习惯上称为“吴语”,则是因为吴语是从 “三吴”(现苏州、湖州、绍兴)地区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宁绍平原发展起来的。需要注意的是,吴语不是指“吴国”的语言,因为春秋时期的吴国除了上层人士,百姓讲的是侗台语而不是汉语,三国的吴国则包括了东南各大方言区。又称吴越语、南方雅言。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支,在中国被认为是汉语的一支方言,在联合国则被认为是一门语言。

      吴语,因声音委婉动听,又有俗称吴侬软语.吴,既可狭义上指苏州地区,或者广义上至古代吴国所属范围,大致是现在的太湖流域和长江以南的大运河沿岸,也可指江南地区。侬,古吴语以及现在闽语中是指人。吴侬软语,就是说吴人说的话很软。

      吴语是汉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用的汉语方言。现代的吴语,仍然保存着一些在多数现代汉语方言中已经消失的古汉语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保持了浊音和清音声母的分别,即所谓“浊音”,现在吴语中的“浊音”包括“清音浊流”(分布在北部吴语区)和“真”浊音(分布在浙南)。浊音的发音需要振动声带,比如英语中的b、d、g、z都是和吴语一样的浊音,普通话的b、d、g、z则是清音。

      吴语是汉语使用者中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亦有说它是汉语中第二大方言。使用人数曾一度达到一亿,目前保守估计在7000万左右.此外在香港、台湾以及海外如旧金山等有大量的吴语族群;不过其实使用者的分布地域并不是很广阔,江苏长江以南除南京、镇江地区(丹阳、高淳仍是吴语)、江北靖江海门启东通州、上海市、江西上饶市、福建浦城北部和浙江除淳安、建德、苍南、平阳外基本都讲吴语。皖南北部的铜陵、太平地区讲吴语宣州话,但是当地人一般对外使用江淮官话,吴语只在家庭内部使用,而且宣州吴语受到官话的严重渗透。吴语分布的总面积约13.75万平方公里。这其中大致的,又可分为三区六片,三区是指北部吴语和南部吴语,以及西南吴语.北吴特指吴语太湖片.西南吴语大约指婺州片和处衢片.南吴的构成则比较复杂,包括了目前台州、丽水全境以及温州市区及以北地区即台州片、瓯江片,宣州片(由于参考资料有无从考究,此处稍有偏颇).北吴和南吴的接触点大致位于宁波南部,而宁波作为北吴和南吴的过渡区域,兼有两者特征,太湖片特征为主,故算进北吴.吴语太湖片内部一致程度较高,使用人口也较多,各小片之间基本可以通话,其中上海市区方言使用人数最多,影响力也最大.而西南吴语和南部吴语内部之间分歧即已较大,很难进行通话,更别说互相之间沟通了。吴语区北部散布有零星的河南方言点,南部和西南部有客家方言点.温州市区说吴语东瓯片,市区以南基本为闽语闽南片和莆田片.

      吴语虽然是我国第二大语言,它的兴衰关系到昆曲、评弹、越剧等艺术形式的兴衰,但它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当下上海人多用普通话交流,这是推普工作的成就,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有的人却将推普工作做变了味,将推普工作理解为就是消灭吴语,将保存吴语文化与推广普通话对立起来,处处限制吴语的使用。这就使得吴语处于一种十分危险的境地,不少上海长大的孩子不会讲吴语,甚至听不懂吴语的书面语,他们能听懂评弹、越剧的越来越少,如果吴语不存在了,那么势必导致这些以吴语为载体的艺术形式的灭亡。这样的推普工作是否极端了一些?还有,现在有人说吴语应向普通话靠拢,并滥用文读,滥造文读。这样势必会影响吴语的文化特色,降低吴语文化价值。如果吴语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的话,那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现在吴语区的人民群众已经普遍接受了普通话,那我们说普通话的人们是否也应该多一点包容呢?

      解放前,昆曲、评弹在北方也是有不少听众的;解放初,绍剧《大闹天宫》也曾风靡全国,毛主席亲提:“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开国大典上,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就是用上海话做报告的······可见,吴语在民间是有它的生命力的,它广泛地受到吴语区和非吴语区人民群众的欢迎。

      而现在,吴语被认为是一种走不出江浙沪、也不该走出江浙沪,亟待消灭、不上台面的土话。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的大有人在。近来有沪剧电视剧遭禁播,有人还不依不饶地称另一未遭禁播的沪剧电视剧造成了集恶劣的影响。这简直是在胡扯!中央电视台有粤语、闽南语节目,但没有中国第二大语——吴语新闻节目,这公平吗?这种现象正常吗?

      王朔说过:南方作家写不出他那样的作品,因为不能像他那样在作品中自如地使用生活语言。可见对方言的禁锢已是文坛巨大损失。在历史上,江南曾经出现过多少名著啊,是名副其实的名著之乡,现在却落得这般田地,不能不叫人扼腕叹息。

      毁林容易,造林难;消灭一种文化是可能的,重造一种文化是不可能的。现在吴语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如果假借推普之名,行文化灭绝之实将使我们愧对子孙。保护吴语的任务实在是刻不容缓啊!

      国家推广普通话,是为了全国人民可以顺利交流,而在普通话已经大大普及的今天,这一目的可以讲已经基本实现了〔至少在教育比较发达的吴语地区已经可以基本实现了〕。而同时,方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方言的变迁又折射出社会的变迁,这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将推广普通话和消灭江南话等同的做法〔浙江金华小学生讲了两句方言被老师打掉门牙—令人联想到日据时期倭寇对台湾同胞的做法〕,实在是令人遗憾的。

      随着人类的历史走进21世纪,对语言多样性的认识也逐渐深刻,欧盟将2001年定为“欧洲语言年”,对各少数语言和方言进行保护,一贯对本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采用灭绝政策的法国,也终于认识到语言多样性的重要,对巴斯克语、布里多尼语等语言采用了宽容的政策。对于吴语这样一种使用人口比世界上大多数语言都多的汉语方言来说,如果在未来的一天,不只是江南的悲哀,也是整个中国的悲哀。

      现在受普通话教育的年轻人书面语言不会用吴语讲,反而称吴语词汇少,有些词不能说,好像昆剧不曾是百剧之祖,评弹不曾是明清小说的温床。有人称不少成语无法用吴语讲:事实是,我们今天使用的大量成语来自明朝苏州才子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而当时不带入声调的北方话还没有完全形成。其实,吴语比较合乎古汉语音韵结构,再生僻的字也可按古音推出读法;而北方话不符合古汉语音韵结构,比如入声的字在普通话中分派四声并无规律,全浊音字母或归入不送气清音,或归入送气清音,若非普通话经过多年规范化的,有些字就很难读了。如:阴入声字“击、级、戟、髻”,在普通话中分派四声,同为“并”母字的“平、病”,在普通话中分属不同声母。

      吴语全浊生母的读音特点早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20世纪20年代刘复用浪文针证实吴语的浊音声母不是典型的浊音,提出“浊音不浊”的说法。以后许多学者对此有过各种描写;有人认为是半清半浊或先清后浊;有人认为是清音后接一个浊气流;有人认为是送气的;有人认为是不送气的等等。描写和研究最为详尽的首推赵元任:“一个带有浊声母的字在单念时和跟在另一个字后面一起念时,那个浊音字母时不一样的,前者处在开首位置上读成”清音浊流“,后者处在两个元音当中,就读成真的带音的辅音,也即真正的“浊音“。19世纪中叶已有语言学家注意到上海话中浊声母的发音特点。Edkins和赵元任认为上海话中古浊塞声母在单念或作为连续上字时读清音,在连续下字时读浊音。

      曹剑芬《常阴沙话古全浊声母的发音特点》利用语图仪得出实验结论:单字,连续字的前字的全浊声母不是清音浊流,而是完全不带音的清音,在两字组后才是真浊音。石峰《苏州话浊塞音的声特征》用声学特征的理论,对苏州话的自然音节进行实验分析,得出与前人基本相同的结论。说明吴语浊音是元音的一种形容性成分,而不是一个元音前的字母。石峰《苏州话浊音字母的再分析》(《吴语研究》1995),徐云扬《上海话古浊音声母今读语图仪之研究》(《吴语研究》1995),刘民钢《上海方言全浊声母的再研究》(《吴语研究》2003),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吴语的全浊声母提出看法。

      对吴语全浊声母读音的试验都集中在北部,特别是上海和苏州一带。对南部吴语的语音实验至今未见报道。这始终时一种遗憾。

      李荣先生的《温岭话“咸淡“倒过来听还是“咸淡“》一文时所有上述文章中最短小的,也是最富有启发性的。现代吴语”调分阴阳,声分浊清“只是表一种表层特征。从汉语演变的历史看,调分阴阳取代了声分浊清的辨义的作用。吴语的特别之处在于在调分阴阳的同时,浊作为阳调的一种形容性的多数方言中依然残留,作为一种羡余特征。从音位学的观点和声调发展的大趋势看,这种浊是一种信息羡余,并不像平常强调的那么重要。其实在有的吴语方言里,形容性的浊已经消失。

      总的说来,吴语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吴语带给我们的益处也是无穷的。我们要好好保护这门语言,不能让祖先的遗产在我们手中消失。

钱塘知府 发表于 2008-9-16 16:22:46

这种毁灭早就是不可逆的了

Terrist 发表于 2008-9-16 18:46:49

貌似很多都是网上搜来的

guoguo 发表于 2008-9-17 18:19:30

貌似前半段是我和闲话的文章的杂糅。。。。。

疁城小囡 发表于 2008-9-17 18:31:45

天下文章一大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吴语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