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椿 发表于 2006-11-5 22:01:12

老无锡百业

岁月如歌,江南旧时360行聊可掩映时代民风民俗,尽管诸多老行当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但多半还让人记忆犹新,有一点咀嚼的余地……

小文粗陋,忆旧而已,还望大虾们批评。


:) :) :) :)

大椿 发表于 2006-11-5 22:07:24

做道场

:) :)

    “蛳螺壳里做道场”是句老掉牙的俗语,江南人皆知其含义。早年间,“做道场”相当兴盛,是道家的法事活动,也是香火道人的一种有偿专业。只要邻里间有这类热闹场面,我们小孩子无不趋之若骛。
    从前,大凡有人亡故,或家里有人生疑难病症久治不愈,再或者以为宅中有“狐仙”、“蛇精”之类鬼怪作祟,就需雇请道观里的道士来做道场了。无论“回夜”、“五七”,还是“谢土”、“镇宅”,全是禳解消灾的意思。做法事的道士均穿青布道袍,戴那种一面坡的道冠。如不戴帽,头顶则扎有一个发结。这些道人二三人、七八人不等,事先总是用一根扁担将一应法器挑到事主家。其中“镇宅”最闹猛,道人点烛上香之余,即刻吹笛吹笙吹唢呐,摇铃击鼓碰钹镲(有时乐器众多,声响喧腾。道士有手段的还能将大钹镲甩飞到空中)。他们除了念诵经文,在必要时还时时吹响一只大法螺,“呜呜”的有点阴森森,每每吓得人们心惊肉跳。继而,法师开始在黄裱纸上用朱砂画符咒,画毕即四处悬挂张贴以示驱鬼。最后,当家法师在供桌前用铁剑宰杀一只活鸡,倘用桃木剑,鸡头实际靠特殊手法拧下,就手插在剑尖上,鸡身则归法师所有。道场停当,往往已是深更半夜了。
    说起来,道教音乐十分美妙悦耳,聆听之下,只觉着庄严之中不乏江南丝竹韵味,怪不得已公认为民族音乐中的一支奇葩。
    因为对上述的一些细节不甚了了,曾数次求教于一位从金融单位退休下来的林姓老友,因建国前其父即为老法师也。老林大我6岁,不意年上病逝,如今人鬼殊途,再也无法笑谈往事,可伤。

    (图片zt)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7-11-7 11:28 编辑 ]

大椿 发表于 2006-11-7 10:56:36

换糖佬佬

:) :)

    用一根扁担,挑两只竹篾编的箩筐走街穿巷的都是老头子,担子一头覆一方木板,板上是那种说硬不硬说软不软、白里透黄的盘条状粗糖。老人不卖糖,他用这种糖换破烂。这行当旧时锡城常见,大人小孩管他们叫“换糖佬佬”。    只要听到“叮叮当当”的铁片敲击声,小孩子们会搜出家中的碎玻璃、酒瓶子、烂铁丝、破脸盆去换糖吃,换糖佬佬手中拿一把缺了把的旧菜刀,还有一截小铁棍,除了用这东西敲出声响来做“广告”,也就用这两样东西切割那条形的粗糖。    老人根据破烂的价值决定糖的长短,只见他将刀子压切到糖条上,再以小铁棍击打刀面,一小条糖便分离断开。小孩们若嚷嚷嫌少,老人就会说好好好,再饶点再饶点,于是“叮叮当当”再敲一块下来。粗糖的主要成分恐怕是糖稀之类的东西,现在来讲并不好吃,但生长在那个时代的儿童,口袋中常有零化钱的能有几个?我小辰光,绝对是站在跟前干看的时候居多,因为家中并非经常有破旧东西的……到后来渐渐不再听见叮当声,不知何故他们改吹短笛了,吹来吹去翻来覆去是一两段简单的调调,他们肩挑箩筐,从弄堂的这头吹到那头,照样对小孩子有号召力。做这种小生意的多苏北穷苦人,他们身披破衣烂衫,整日里腿脚不停不知能否换个温饱。现在新村里固然还有流动收废品的外地人,但“换糖佬佬”好多年间已失去了踪影。
       (原刊《江南晚报》 唐丁华 图)

gojin 发表于 2006-11-8 18:06:54

道士做好事末有劲个。吹吹打打,还要转团团。

换糖末像煞是一种白个糖,石白硬,用物事敲下来个。小头里还有,居歇已经看弗见咧。

大椿 发表于 2006-11-8 21:09:35

格种糖,小辰光像刹蛮好吃,现在去把小人吃,不吐出来也要骂山门个!

;P :Q

大椿 发表于 2006-11-10 21:04:12

绸布店

:)

衣食住行,穿衣为首。往昔人们做衣裳,无论请裁缝加工制作,抑或自家手制,都需先光顾绸布店选购料作。因为,早五六十年,无疑还谈不上有多少现成服装面市。其时,锡城北大街的的“时和”、中山路上的“世泰盛”便是颇负盛名的大布店。
    绸布店无论大小,多半开架销售,顾客可以横挑竖拣。呢绒布料成匹成匹竖插在柜架上,丝绸、锦缎陈列在玻璃柜内。衣着整洁的店伙颈间挂根软尺,代客挑选花色,,量身估算用料,有问必答,唯恐做不成生意。可实际上,一到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的岁月里,普通百姓购买衣料布头只注重结实耐磨了,能有几多人敢讲究时尚,追求时髦?故而绸布店几十年如一日主要经营黑、灰、蓝、白色的粗细棉布。
    待到20世纪“文革”后期,“的确良”、“中长”、“涤卡”等化纤织物流行过后,人们服装才开始稍有起色。若说真正畅销毛货、丝绸等料头,敢情已是改革开放后的事了。咳,较长时间以来,人民百姓光知道绫罗绸缎、哔叽毛货全是旧社会地主资本家享受的……
    近一二十年间,服装店、时装屋风起云涌越开越多生意越做越大。款式新颖超前,档次不一的成品服装争奇斗艳应有尽有,致使传统布店商情一落千丈。连私人家中的缝纫机都成了摆设,那么街面上大大小小的裁缝店、成衣摊风光不再就不再希奇……但是,曾几何时,市面上已悄然兴起能满足现代人情趣的“布吧”、“布艺坊”。高品位的装潢设施,典雅的环境,使热中于赶超时尚的女士们有了消闲的新去处。自行设计,自动手精心制作的衣物饰品尽善尽美,呢绒绸布店之类的纺织品零售业自然成了明日黄花。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7-11-13 11:21 编辑 ]

大椿 发表于 2006-11-11 21:50:24

;P ;P

哈哈!别说我神经不正常啊,上面的字那么大非我所愿。是论坛自行生成的……呀!:loveliness:

gojin 发表于 2006-11-11 22:30:08

原帖由 大椿 于 2006-11-11 21:50 发表
;P ;P

哈哈!别说我神经不正常啊,上面的字那么大非我所愿。是论坛自行生成的……呀!:loveliness:

哈哈,你可以改字体大小啊...工具条上"大小"下拉菜单.

大椿 发表于 2006-11-11 23:18:34

啊呀,兄以为我没改?改了好几回就是不行啊。现在也许是管理员代改了的,就这样我还嫌字大了一号。;P

好嘛,附件图片又出不来了……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6-11-11 23:27 编辑 ]

gojin 发表于 2006-11-11 23:30:46

原帖由 大椿 于 2006-11-11 23:18 发表
啊呀,兄以为我没改?改了好几回就是不行啊。现在也许是管理员代改了的,就这样我还嫌字大了一号。;P

好嘛,附件图片又出不来了……

附件系统由于服务器的问题,恐怕暂时用不了了。
还是先用外部链接罢。

大椿 发表于 2006-11-11 23:32:31

OK,谢谢。

同时感谢吴人先生加为精华!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6-11-11 23:48 编辑 ]

小老虎 发表于 2006-11-12 09:42:38

大椿兄能不能介绍一下无锡街巷里的手工行业:)

laker 发表于 2006-11-12 11:44:53

铁匠是无锡最有代表性的.

大椿 发表于 2006-11-12 12:45:49

好的,就贴《铁匠铺》吧。

大椿 发表于 2006-11-12 13:08:57

铁匠铺

:D :D

    在如今的无锡城里,恐怕已经看不见什么铁匠铺了,而几十年前是有的,那通红的炉子,“劈劈啪啪”的风箱声,加上“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行人老远就晓得附近有家铁匠铺。
    这种铺子一般都是夫妻店,店主就是当家铁匠,间或也带徒弟雇伙计。大凡一应小件的家用农用铁器家什,如菜刀、铁勺、火钳、锄头、铁耙、镰刀、铁铲……铁匠铺都打制。铁匠将铁料先放进火里烧炼,为使火旺,徒弟或老婆就拉动大风箱往炉中鼓风。铁料烧红,用火钳夹取放到铁砧上与下手一起锤打。师傅用小锤,下手使大锤,叮叮当当一阵有板有眼的锤打后,铁料再放到火中烧,烧红烧软夹出再打,加上蘸火什么的,直至打制出成品来。
    铁匠铺给商家打制供出售的各色铁器用品(也自销),也为居民定制各种铁件。那时代无锡城里城外的铁匠铺有好多,但都不大,烟熏火燎的,条件极差,所以没听说过打铁能发大财。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公私合营的大趋势中手工作坊全部合并联合,个体不再存在,这一古老行当在街巷里失踪了。

http://www.yihequanyuan.com/bbs/UploadFile/2006-11/2006111212472617154.jpg

http://www.yihequanyuan.com/bbs/UploadFile/2006-11/2006111212535681795.jpg

大椿 发表于 2006-11-12 13:21:31

:) :)

以上彩图系转帖,下面是小文见报时的配图,唐丁华画:



:D :D

[ 本帖最后由 大椿 于 2007-11-5 14:34 编辑 ]

laker 发表于 2006-11-12 21:22:00

厉害! 佩服!

大椿 发表于 2006-11-13 10:14:04

:handshake :handshake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常见的,不足为奇啊。

不过,还是要谢谢鼓励。:loveliness:

大椿 发表于 2006-11-15 14:24:09

生铁补镬子

:loveliness: :loveliness:

    家里的炒菜铁锅使用日久,盛菜时不小心锅铲碰得重了些,一下子就是一个窟窿眼,老妻问我怎么办,我笑说去寻“生铁补镬子”的补一补,说得她也乐了。是啊,现在哪里还有什么补锅匠啊!还什么“生铁补镬子”哩。
    然而在早先,千家万户烧菜煮饭均使用铁锅(无锡方言叫铁镬子,后来有了铝锅还叫洋镬子),铁锅锈蚀、磨损易洞穿,于是便有流动的补锅匠担子为民服务。说来,这行当在20年前的无锡街头巷尾还能时常看到。那时,人们习惯于精打细算,生活节俭啊。
    补锅匠一担挑来,二人搭档。下手“噼噼啪啪”的拉小风箱,在一只小风炉上将坩埚烧得通红,使丢进去的碎铁片熬炼成铁汁。有人提着铁锅来修补了,当家师傅先是举锅迎亮找到洞眼,然后用刮刀擦刮去洞口的锈迹烂斑,再去坩埚内用小铁勺子舀取铁汁,倒一滴到铺有土灰的布上,再移到锅外面迅速摁住破洞。锅内,则用石棉布卷将快要凝固的铁汁摁平弄光洁。这就是他们招徕生意时一声声吆喝的“生铁补镬子”。如果破洞较大,他们也有法子:剪一块铁片按在窟窿上,而后在拼接处摁上一个又一个的铁汁补丁,这样此锅又可照用经年。我们小的时候对这一活计极感兴趣,放学路上一旦遇到,一定会挤在人堆里看得津津有味。这无疑缘于过去年代课外活动单调乏味,不像眼下做完作业有五彩缤纷的电视节目等着你……
    现在,新颖美观的电饭锅、电炒锅、电暖锅以及微波炉在好多家庭几乎一应俱全,就算煤气灶上的炒菜锅也以铝锅、搪瓷锅居多,好象只有比较老派的家庭,或认为铁锅能为人体补充铁质才会专门去寻购铁制炒锅,“生铁补镬子”这一说法也就越来越难以听到。但估计老行当还存在,因为这种补锅匠全国很多地方有,无非在大城市鲜见罢了。

    原刊《无锡日报•新滨湖》已修订

http://www.yihequanyuan.com/bbs/UploadFile/2006-11/200611151495926481.jpg

大椿 发表于 2006-11-15 21:53:39

图片均系转帖,最下图为街头雕塑

http://www.yihequanyuan.com/bbs/UploadFile/2006-11/2006111521353061986.jpg

http://www.yihequanyuan.com/bbs/UploadFile/2006-11/2006111521354019456.jpg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老无锡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