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qsqsqs 发表于 2008-6-19 13:51:00

发几个泾县话的

欢迎篇
fe ying pi

欢迎尔!

feingng!
尔人好!
ning hau!

欢迎大家!
feyingtdogo!
feying daga!
欢迎大家到我拉泾县嬉下之
feying tdogo dau ngo la jing i xi 'o zi。



注释:一“尔人”为泾县话的敬语式,合音为ning
二td为泾县话特殊的声母,同样的声母在 同 亭等字中出现,请体会。
三 嬉,玩的意思

qsqsqsqs 发表于 2008-6-19 13:52:03

泾县县城话是明朝国语的活化石之一。
特点是, 五个声调。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阳入)。
我们读很多东西到现在还是压韵的。
囥(藏起)

枵:读音如,消。东西很薄。

潽:(和水有关系的词汇)

嗍:用嘴巴吸。读音是suak ,suek。和英语SUCK意思完全一样。

困:睡的意思。困觉。

沰(雨)

驰(地下滑行,淮语多用滑驰)

滗:挡住容器里的固体物质把液体倾倒出来。

笃:慢笃笃。

速:速毫(sok hao)快点的意思

毫:一毫毫读音是(yiek hao hao阴平)一点点的意思。

艮:读音如“梗”,正字为言字旁加艮(言艮)。例如,这人头脑很艮。

唊:读音如“夹(gak)”。意思是发音不清。如把讲不清话者称为“唊舌头”。
搿:读音如“格”。意思是“这个”。
眗:读音如“抠”。意思是眼眶凹陷。如:“几日没困觉,眼睛也眗下去了”。

浞:读音如笃,意思是淋湿。

掴:读音如“刮”。用手打他人的脸。

劗:读音如“簪”,用刀子等剁。

搣:读音如“灭”。用手指捻动某物以使其转动。如:“搣螺丝”。另外还指将糖果等食品含于口中,如“拿一粒话梅放到嘴巴里搣搣。”

厾:读音如“笃”。抛掷.

qsqsqsqs 发表于 2008-6-19 13:53:02

泾县县城音声母系统:

泾县县城音声母系统:
b 不 玻 本
p 铺 颇 魄
m 米 蔑 某
f 风 放 发
d 嗲 丁 掉
t 团 同 吞
n 牛 奶 娘 研
l 来 论 刘
z (ds)站 怎 照
c (ts) 冲 葱 擦
s 十 是 射 书 驯
zr(z)锐 入 让 禳
j 九 犟 假
q (ch) 樵 峭 雀 桥 千 寻 请 圈
x (sh) 小 写 薰 殉 性 笑
g 感 钢 间 家 角 教 讲 街 虹
k 敲 掐 哭 嵌
h 先 线 下 虾 蟹 鞋
y 晕 容 融 妖
w吴 无 为 忘 闻 挖
v 武 五 雾
ng 鸭 丫 晏 俄 讹 硬 眼

人人头 发表于 2008-6-19 14:23:46

想问下以下的:(最好注国际音标)




我们
咱们
你们
他们
谁(哪个)
这里
那里
哪里
这个
那个
哪个
这样
那样
怎么样
这么{多}
那么
为什么
和{我和你}
为、替{替我去买包糖}
被{被开除了}
把{把门开开}
在(在家里)
正在(正在吃饭)
着{躺着}
了(吃了饭了)
的(我的、红的、好的)
地(轻轻地、大口大口地吃)

乌程仔 发表于 2008-6-19 14:28:11

好像比苏州话离北方话更远

夷州海客 发表于 2008-6-19 14:56:41

不像吴语阿

guoguo 发表于 2008-6-19 15:46:17

泾县的韵母还有点吴语特点
什么南陵、石台、芜湖县根本就是保守江北话

qsqsqsqs 发表于 2008-6-19 16:49:46

黄田村的风俗,同泾县别的地方大致相似,但也有相异之处。其特点表现为民风崇尚俭朴,而且含有较高雅的文化韵味,现将采写到的数则分列于后:
  一、黄 田 话
  泾县方言总属吴越语系,专家称它为宣州吴语。但县内四境的方言在发音和用词方面也稍有不同。黄田人说的是泾县东乡话,而新县志则将东乡话规范称“黄田话”,举例的词语都用国际音标注音,指出这一方言的语音的特点为“中古全浊声母读的演变特证是‘塞音擦化’、‘浊音清化’、‘送气强化’”,“一般是演变为‘先清后浊’”等。黄田话与县城话最接近,但又有发音较轻,节奏较慢,阴平声字读阳平声等等的特点。也有一些较为特殊的词语,如称谓爸爸为“大大”(da1 da),叫姑妈为:布娃(bu1 wa)等。黄田人常有一句礼貌语,叫做“拐赛恩(音)”。旧县志谐音译义为“刮削你”,新县志译为“谢谢你”。黄田话是泾县方言中最好听的一种方言,说起来轻、柔、舒缓,有乐感和情感,像是吟诵,娓娓动听,能够娱人心,静人气,制人怒。加上黄田人历来文化素养较好,用词文明高雅。因此人们说黄田话是“轻言巧语”。黄田人还能用沿江一带的普通话与人交流,所以人们来此,不必担心有语言障碍。
  二、山歌、民歌
旧时黄田村虽然几乎家家有人出外为商贾,而仍保留了不少农耕社会的文化遗产,很多民歌流传到了20世纪的上半叶。有一组山歌曾经久唱不衰,内容分为“荤点的”、“素点的”,荤点的是情歌;素点的是咏叹。这组山歌唱完需要一多小时。开头的段落是:
  身披蓑衣头戴箬。 手拿牛鞭唱山歌。
  山歌好唱口难开。 粑粑好吃磨难捱。
  白米好吃田难种。 果子好吃树难栽。
  什么人知口难开? 什么人知磨难捱?
  什么人知田难种? 什么人知树难栽?
  张果老知口难开。 李三娘知磨难捱。
  庄稼汉知田难种。 插花娘知树难栽。
  哪里看到张果老? 哪里看到李三娘?
  哪里看到庄稼汉? 哪里看到插花娘?
  云帐里看到张果老。磨房里看到李三娘。
  田边上看到庄稼汉。花园里看到插花娘。
  又有牧童歌:
  小小牛角 对 ,放牛娃子好不难。
  天晴想不到热饭吃,落雨穿不到干衣裳……
   三、戏曲
  泾县自古流行徽调、青弋腔。京剧诞生后,被地方统治者定为“大戏”,敬神、祭祖唱的戏,都必须是大戏。这时清唱的堂戏和木偶戏都改唱了京腔,青阳腔则和安庆一带传来的黄梅调合流,称为“青槐调”,(最后称黄梅调),被统治者视为有伤风化的“小戏”。由于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而屡禁不绝,多在偏僻农村进行“游击战”式的演出。另有目莲戏,唱曲用高腔,道白用南陵圩区方言,伴奏用锣鼓无丝弦,一唱众和,演唱形式像川剧。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黄田村按乡规民约立禁碑规定,犯有偷窃稻麦、杂粮、蔬菜、瓜果、花叶、竹笋等项,都要被罚戏一台,可见戏曲在黄田广为流传。
  按照各宗族的族规,族人是不许为伶优的。但富家客串、贫人家子弟唱堂戏(不扮)是被默许的。
  抗日战争期间,仅上海黄田裔难胞三千多人回到故乡避难。因对文化生活渴求,黄田社会青年与培风中学教员整合了村中的锣鼓班和堂戏班成立了一个“平(京)剧研究所”,由培中教师葛成山教戏,培养出有数十人的生旦净末丑行当俱全的业余京剧团,演出剧目达23个。抗战胜利后剧团解散。新中国刚成立又组成业余团,演出京剧和黄梅戏。
  四、节日风俗和庙会
  黄田村有与全县共同的民俗,也有较为特殊的民俗。如,过农历年前除尘(大扫除、方言叫掸屋圾)只选单日;接送灶神可在腊月十九、二十四和除夕这三天中任何一天进行;家家户户除夕接天地(神),正月初四送天地两次祭祀;家中男丁于腊月二十四去社坛以背负的姿势背祖宗回家过年,正月十五送祖;腊月十五日开始在大门前点灯,直至正月十五才熄灯等都是较为特殊的习俗。
  黄田最隆重的庙会是盂兰会,用五张桌子叠成五层神台,用多个五升斗盛砂,插上佛教诸神的牌位分别列在每层神台上受祭,请李园村宝应寺诸和尚在台上念经作法,由一人扮演闻太师手执钢鞭,在隆隆的火炮声中奔跑,驱赶“邪神、恶鬼”出村。
  五、筵席和食品
  黄田人旧时婚嫁、寿诞、殡葬等的仪礼所办的宴席菜肴,按照祖先的定制只有“九碗头”,菜谱也有定规,荤素塔配。但在新年办春酒不受此限。每年过年,总有一些在远地经商、就业的人回家过年,到了正月要做一些外地特色的菜请家乡的亲友品尝,这不仅是联谊的聚餐,而且是各地饮食文化的介绍和交流。
  黄田传统的特色菜肴有1、烘肉,将猪身的鲜五花肉或猪头,用刀按菱形或方格纹划裂,放在茶叶、米、豆(有的还用荷叶或艾叶)烧燃的火上烘烤,然后下锅滹去重油,再加佐料烹调而成。2、 米糊,是用红烧肉或鸡的汤汁加淀粉、 仁、糖、姜、葱、炒熟的花生米调成的糊羹。3、菇汤,用香菇做成的鲜汤。4、酥鸡或酥鸭,用鲜鸡或鲜鸭的瘦肉,沾上用面粉和淀粉调成的芡粉,下锅沸植物油炸黄,再加佐料烹制而成。
  黄田吃到鲜笋的时间很长,当其它竹类鲜笋收园,当地有一种金竹笋随即出园上人们的餐桌。每到秋季,在松树林间采到的野生菇,味极鲜美,山野菜资源丰富。有的野菜,它的吃法、风味,其它地方闻所未闻。
  泾县民间自制的种种食品,黄田人都会制作,而黄田人所做“晚米饼”则风味独特。

qsqsqsqs 发表于 2008-6-19 16:50:30

称呼篇

称呼篇
ceng hu pi
爸爸baba - 爹die-阿伯aboq(部分地区)
妈妈mama-姆妈m-ma-/m-mo娘niew
奶奶nana
姥姥(父之父)laulau
家公爹爹 gogongdiedie 家爹爹godiedie
家奶奶gonana
叔叔sousou/soq soq
伯伯 baebae/boq boq
姨娘yiniew

妹儿mae-ng 丫姑ogu
娃儿ngo-ng 小把戏 xiau bo xi

清头丫姑(qingtdei ogu)
清头郎(qing tdei lew)

妯娌zouli
连襟lijing

娭毑aeji
家内 golae
老相德 lau xiew dae
亲家qinggo
亲家妈qinggo-m-mo
姐姐:jiajia
姐夫:jiafu
弟弟:tditdi
弟妹:tdimae
兄弟:xiongtdi
家门(堂兄弟)gomen

qsqsqsqs 发表于 2008-6-19 16:58:06

《近代苏浙皖交界地区人口迁移研究》

《近代苏浙皖交界地区人口迁移研究》这本书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先生的弟子写的。葛先生就是湖州南浔人,他的爸爸是浙南移民,妈妈是徽州移民。
宣统三年,宣城县有百分之九十是外来移民.泾县,旌德,太平团练势力很强,有力地阻止
了移民的渗入。有趣的是泾旌太人居然不满居于本地,形成了著名的“泾旌太”商帮(可能
"泾县鬼子"就源于此).这和1864年前的宣城,宁国不一样的,原来这两地的本土吴民也安土重
迁,而泾县人足以和整个徽洲商帮抗衡,还要说明的是太平天国前的泾县有64万人,光绪
三十年泾县只有十一万,移民是一万,是苏浙皖移民最少的地区之一,而且移民主要集中
在东乡和东北乡。
个人认为这本书史料相对翔实,但缺乏思想,因此不免落入旧的思维模式中.
作者居然用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鼓吹战争缓解了人口压力,试想当初的江南在太平天国战争前也没有出现人地矛盾,反而是移民地区的河南,湖北人口爆多,更重要的是当时东北,西北地广人稀,干吗往江南移,如果战后江南用西方先进的机械农恳技术,我们就提前进入现代化啦,当时的本土绅士向政府提议,腐朽的清政府否决啦.
其二要反思的是封建时代的文明就一定是腐朽的吗?建立在西方中心论的线形历史进化观诠释不同空间是很困难的,至少这片乡土,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就是中国士大夫向往的"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太平天国屠杀了当地的僧,宣州大族--梅家(梅文鼎是和牛顿齐名的世界科学家)被全部屠宰.充满仇恨向精英层开刀的太平军是不是刀子甩的太远啦?

qsqsqsqs 发表于 2008-6-19 16:58:42

泾旌太的关系:

泾旌太的关系:
   咸丰四年(1854)六月,太平(今黄山区)知县欧阳藜照致函石埭、青阳、旌德、泾县,倡办五县联防局,筹建团练抵御太平军。凡二十至六十岁男丁,均编入队。是时,泾阳杜作舟,新丰王祥储以新丰为中心,合新丰王,查村查等主办泾、太二十七姓团练。咸丰六年(1856)三月,太平军翼王石达开部临县境九日在兴村白沙岭全歼太平县八百团练,知县欧阳藜照、把总戴廷干、乡绅方昭文均战死。二十日,太平军首次进入太平县城,随即离太平向泾、宣而去。
   泾旌太的在革命史里的再一次认同是1947年以洪林为首的泾旌太革命根据地,据点是铜山和樵山。而市民社会的背景是茂林已经成为三县边界重要的商镇。
   而建国后,太平干脆改名(小)黄山市。旌德划给了徽州地区,又在七十年代竣工了安徽省第一大水库,导致太平境内的人工湖--太平湖的出现,北岸的龙门,新华,新丰和泾县联系较紧,甘棠往往向汤口,黄山那边靠。而太平人更愿意说自己是黄山的人,当然一些黄山人认为说自己黄山是因为没有文化象征,只好拿世界自然风景充当自己文化的象征,因此这些年,黄山更要想“徽州”牌。

qsqsqsqs 发表于 2008-6-19 16:59:17

所以泾县的吴语是团练几十万性命换来的。比宁国府强多了

人人头 发表于 2008-6-19 17:25:52

楼上可以回答下我4楼提的问题吗~~谢谢!

qsqsqsqs 发表于 2008-6-19 17:29:53

我不是文科的,……我不懂

人人头 发表于 2008-6-19 17:32:44

就是泾县话怎么讲的啊,你用拼音也行的

qsqsqsqs 发表于 2008-6-19 17:45:07

我们那也有移民,我家就是,说的怪味的,不过有好多是一样的,而且我在学校里住,比他们接触的也少……下次找个章渡的给你注音

qsqsqsqs 发表于 2008-6-19 17:46:48

那些字有的我也是第一次见,那么读过来,哪知还有字

人人头 发表于 2008-6-19 17:54:56

不是很理解。。。问得基本都是一开口就要说到的词啊

比如:你,上面你注音是n;我们,是ngo la;他么可能说“其”(不知你具体发音)。。。

我是写的普通话,问问你口语是怎么说的,不是要一对一用方言读这些书面语哦。可能我说的不清楚

[ 本帖最后由 蔡佞 于 2008-6-19 17:56 编辑 ]

qsqsqsqs 发表于 2008-6-19 18:11:55

我 wo

你ning

我们wo la
咱们wo la
你们ning la
他们
谁(哪个)le guo
这里kan en
那里mei lei
哪里le kan en
这个yi guo
那个mei guo
哪个le guo
这样ge zhen de
那样mei ga de
怎么样hen guo
这么{多}geng 多
那么mei xien men
为什么wei hen men de
和{我和你}gen
为、替{替我去买包糖}
被{被开除了}tou
把{把门开开}ba
在(在家里)deng
正在(正在吃饭)ha fan en
着{躺着}
了(吃了饭了)le
的(我的、红的、好的)de
地(轻轻地、大口大口地吃)de

人人头 发表于 2008-6-19 18:19:10

我,也是uo/ngo两读的啊。。
第三人称你们用什么的啊?

多谢提供资料。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发几个泾县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