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darin 发表于 2008-5-26 12:11:21

明代甬绍片人口语

戊寅,同秦一生诣天童访金粟和尚。到山门,见万工池绿净,可鉴须眉,旁有大锅覆地,问僧,僧曰:“天童山有龙藏,龙常下饮池水,故此水刍秽不入。正德间,二龙斗,寺僧五六百人撞钟鼓撼之,龙怒,扫寺成白地,锅其遗也。”入大殿,宏丽庄严。折入方丈,通名刺。老和尚见人便打,曰“棒喝”。余坐方丈,老和尚迟迟出,二侍者执杖、执如意先导之,南向立,曰:“老和尚出。”又曰:“怎么行礼?”盖官长见者皆下拜,无抗礼,余屹立不动,老和尚下行宾主礼。侍者又曰:“老和尚怎么坐?”余又屹立不动,老和尚肃余坐。坐定,余曰:“二生门外汉,不知佛理,亦不知佛法,望老和尚慈悲,明白开示。勿劳棒喝,勿落机锋,只求如家常白话,老实商量,求个下落。”老和尚首肯余言,导余随喜。早晚斋方丈,敬礼特甚。余遍观寺中僧匠千五百人,俱春者、碓者、磨者、甑者、汲者、爨者、锯者、劈者、菜者、饭者,狰狞急遽,大似吴道子一幅《地狱变相》。老和尚规矩严肃,常自起撞人,不止“棒喝”。

——张岱《陶庵梦忆》

mandarin 发表于 2008-5-26 13:19:02

介绍下背景资料

1)张岱(1597-1679)山阴人,明末小品文大家,这个大家都知道

2)金粟和尚就是金粟天童密云圆悟禅师

密云圆悟禅师(一五六六—一六四二)
  字觉初,号密云。俗姓蒋,江苏宜兴人。幼时即知念佛,初习儒典,年长从耕樵以养亲。夙有出家之念,偶读《六祖坛经》有省。乃于二十九风,安置妻孥,投龙门寺幻有传禅师出家。服劳受詈凡四载,三十三岁始剃发。煅粹勘念又六年,传公入都,以院事嘱师。一日,过铜馆山顶,豁然大悟。寻,北上觐见传公。未几,南返。传公嘱以书曰:“但适意,断不可住;不适意处,作急走过;凭么行去,不要记数;待十字路口,有个跛足阿师,与汝印证,我自来召汝。”师于是归龙池,登九年,讯补蛇,任龙池寺祖庭住持。天启三年(一六二三)迁住天台通玄寺。继住嘉兴金粟寺、福建黄檗寺、明之育王寺。明崇祯四年(一六三一)住持天童。连续主寺十一载。时天童古刹遭水灾后,全殿久芜。师苦心经营,筹募诸方。即定天童寺永久之规模,嗣后又丕振宗风,弘扬佛法,通圆万众,灯传四方,顶礼者自中华以至外域,海涌云归,住僧常逾万指,每逢讲经,徒众达三万,被尊为天童重兴之祖,崇祯十四年,怀宗命皇戚田弘遇进香补陀之际,责赐师紫衣之一袭。将以留都(即南京)大报恩延师住持。以老疾固辞。师于该年延江阴黄毓祺重修寺志。翌年七月七日,示寂于天台通玄寺。世寿七十有七,僧腊四十有四。还塔全身于天童南山。后毁圯,今建塔于东谷太白精舍东隅。遗著有《碧岩录》十卷,《语录》十二卷,《天童直说》四册,《辟妄救略录》三卷。
http://www.ttscn.com/newEbiz1/EbizPortalFG/portal/html/gsxl01.html?GeneralContentShow_DocID=c373e9062aa196c18ffbe4c5d55f863f

3)“戊寅” 明末清初满打满算四个戊寅,分别是1518年, 1578年,1638年, 1698年 。以张岱生卒年(1597-1679)算,戊寅只可能是1638年。正是金粟和尚住持天童寺时期。

疁城小囡 发表于 2008-5-26 14:55:14

老和尚不是宜兴人么,不能算甬绍片。

mandarin 发表于 2008-5-26 15:02:53

讲话的不是金粟和尚

疁城小囡 发表于 2008-5-26 15:07:46

那先介绍下侍者籍贯。

疁城小囡 发表于 2008-5-26 15:09:08

前面还有个 僧曰:“天童山有龙藏,龙常下饮池水,故此水刍秽不入。正德间,二龙斗,寺僧五六百人撞钟鼓撼之,龙怒,扫寺成白地,锅其遗也。”

很难想象这种话是口语的忠实记录。

mandarin 发表于 2008-5-26 15:16:25

不知道侍者籍贯,无从推知。

天童山有龙藏,龙常下饮池水一段不是口语。这是古文写法的常理。但张岱章法活泼,经常援口语入文,溶文言白话于一炉,是其特色。主贴标出来的几句就是掺入白话的典型例子。

[ 本帖最后由 mandarin 于 2008-5-26 15:17 编辑 ]

疁城小囡 发表于 2008-5-26 15:20:18

即使是白话,也是精简提炼过的,掺入口语不等于口语,因此所谓口语只不过推测而已。

疁城小囡 发表于 2008-5-26 15:22:08

好像我们现在写文章都是白话文,但不等于说我们日常说话就是这个样子。

mandarin 发表于 2008-5-26 15:26:01

精简提炼的是具体的一句句话,但提炼出来的依旧是口语,不能说就不是口语了。你把“语言”和“言语”混淆起来了。

mandarin 发表于 2008-5-26 15:28:06

原帖由 疁城小囡 于 2008-5-26 15:22 发表 http://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好像我们现在写文章都是白话文,但不等于说我们日常说话就是这个样子。

你怎么知道古人不是日常说话就那样呢?

疁城小囡 发表于 2008-5-26 15:29:21

你怎么就知道哪句是口语,哪句不是呢?现在是你在立论,应该首先拿出证据的难道不是你?

疁城小囡 发表于 2008-5-26 15:30:29

原帖由 mandarin 于 2008-5-26 15:26 发表 http://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精简提炼的是具体的一句句话,但提炼出来的依旧是口语,不能说就不是口语了。你把“语言”和“言语”混淆起来了。

口语提炼出来就不是口语了,要不然还叫啥文言小品。

mandarin 发表于 2008-5-26 15:35:51

我不知道哪一句是一字不改记下来的

但红字标出来的就是地道的明代口语
你可以和同时期的已经认定是口语材料的戏曲小说比较一下
也不能一见形诸笔墨的就认定是书面,那样中国就没有近代汉语口语材料了

[ 本帖最后由 mandarin 于 2008-5-26 15:38 编辑 ]

mandarin 发表于 2008-5-26 15:36:55

原帖由 疁城小囡 于 2008-5-26 15:30 发表 http://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口语提炼出来就不是口语了,要不然还叫啥文言小品。

白话小说里人物对话都经过提炼的,能说这些对话是书面语么

吴人 发表于 2008-5-26 15:38:09

是口语也是蓝青官话。

mandarin 发表于 2008-5-26 15:40:00

原帖由 吴人 于 2008-5-26 15:38 发表 http://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是口语也是蓝青官话。

我也这么想,张岱他们当时就是说蓝青官话的

疁城小囡 发表于 2008-5-26 15:40:44

原帖由 mandarin 于 2008-5-26 15:36 发表 http://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白话小说里人物对话都经过提炼的,能说这些对话是书面语么

戏曲小说都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当然更不可能是日常对话了。

现代流行歌曲够白话了吧?日常生活中有人按照歌词一字不拉那么讲话的么?

mandarin 发表于 2008-5-26 16:02:45

原帖由 疁城小囡 于 2008-5-26 15:40 发表 http://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戏曲小说都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当然更不可能是日常对话了。

现代流行歌曲够白话了吧?日常生活中有人按照歌词一字不拉那么讲话的么?


口语进入文学只要不改变语体就仍然是口语。

所谓“一字不拉”,这是言语问题。判别书面作品中的口语是语言问题。

疁城小囡 发表于 2008-5-26 16:14:34

不要狡辩,你现在要介绍的是甬绍片吴语口语,不是书面体口语。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明代甬绍片人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