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 发表于 2008-4-5 00:20:29

江阴方言作为文化遗产受保护

2008-04-02 08:27:20   来源:江南晚报
  4月1日从江阴文化等多部门了解到,属吴方言的江阴方言作为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江阴请65周岁以上的当地居民口录,并以电子版形式载入地方志。

  世代居住江阴澄江镇的老许讲着一口地道的江阴话。日前,他被邀请录音,江阴将这些录音资料完整保存后入地方志。据了解,江阴正在编修的地方志将重点记载1988―2007年来江阴方言的变化。江阴有关部门还特邀南京等地的有关专家对江阴方言进行研究,确定澄江街道、青阳、利港、华士等地作为方言的调研点。目前,有关专家已调研了江阴方言中的1000个词汇,今年年底前也将以电子版形式载入地方志。 (澄记)

姬远清 发表于 2008-4-5 08:48:04

江南晚报。。。:lonely:

guoguo 发表于 2008-4-5 10:01:03

确定澄江街道、青阳、利港、华士等地作为方言的调研点。
---------------------------------------------
看来某人的8调江阴话不在保护之列。。

人人头 发表于 2008-4-5 10:04:16

除了所谓"代表点"的记录外,我觉得还是要到乡下去广泛的调查,至少每个镇都要有几个点...

当时苏州方言志就是这样做的.应该推广

cocolzq 发表于 2008-4-5 10:47:16

可惜啊,好多乡镇被撤并了,不知道被并掉的乡镇会不会调查下。。

cocolzq 发表于 2008-4-5 10:59:14

自己的帖子怎么不能编辑的:L
原先江阴县志上的乡镇方言就是每个镇都有的,比武进无锡常熟的县志要好很多。我的那篇 江阴各镇方言贴 就是从县志上摘下来的。就怕这次被撤并掉的乡镇不调查,那可是巨大的损失啊。。。
如果还是按照老调查点调查,再加上各镇连调,那就完美了:happyrun:

沈小三 发表于 2008-4-17 23:17:34

原帖由 吴人 于 2008-4-5 00:20 发表 http://www.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属吴方言的江阴方言作为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
所谓保护,实质上是……
以电子版形式载入地方志

吴人 发表于 2008-5-4 03:55:37

江阴方言有5个片区

http://www.jydaily.cn 2008-4-8 江阴日报
       
  江阴历史上长期隶属常州府,其语言归属北部吴语区太湖片的常州小区,以市政府所在地澄江街道为代表。

  江阴辖区内语言大致可分为5个片区

  澄西片(申港、西石桥、利港(上乡)、石庄、璜土),该片语音接近武进,“什么”说“爹佬”,用“佬”作结构助词,如红佬(红的)、黑佬(黑的),指示代词“这”说“记”,如“记头”(这里),“那”说“过”,如“过头”,“猪肝”称“潮头子”,全区除申港外,“玩”说“调”,申港为澄西片话与澄江街道话的过渡地带;

  澄要片(澄江街道、夏港、西郊、南闸、要塞、山观、云亭、长山、周庄、长寿、峭岐),“他”说、“去”说,“这样”说“十梗”、“什么”说“叨则”,“猪肝”说“肝油”、“割稻”称“扎稻”,动词“给”说“把”。有儿尾如“饺儿、把儿、筷儿”;

  澄东片(华士、新桥、陆桥、北-、顾山、长泾、祝塘、河塘),华士、新桥接近张家港语言,顾山、北-接近常熟语言,该片用“啥”作疑问代词,如“啥场化”(地方),用“脱”(了)表示完成,如“走脱、吃脱”,“里面”谓“里向”,“刚刚”谓“恰罗”,顾山、北-、新桥、长泾将“许多”说成“杭杭情情”,长泾、北-、顾山还有“那能”(怎样)一词;

  澄南片(青阳、桐岐、月城、璜塘、文林、马镇),与锡山交界,马镇、璜塘、文林有翘舌音,“小女孩”称“毛丫头”。

  此外,还有非吴语的利港下乡片,属江淮方言,人称“滩里话”,人口二万余,沿长江呈带状分布。这些人的祖先主要来自对江,也有来自南通、盐城等地,该方言以利港长征村语言为代表。

  江阴方言的地区差异较大

  江阴面积虽然只有988平方公里,但江阴方言却有“江阴十八蛮”之称,也就是方言种类多。江阴方言的地区差异为何大呢?对此,南师大课题组博士宋益丹分析认为由以下原因造成:首先,吴语本身比较复杂,有“三里不同音”说;其次,江阴历史上的行政区域与目前的行政区域并不一样,再加上北倚长江,曾有被屠城的经历,人口迁徙规模较大,大量移民涌入江阴,来自各地的人用各自的语言交际,形成了今天的江阴方言。

  江阴方言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通过一周的语音录音,课题组认为,近20年来江阴话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语音特点、词汇特点、语法特点都有被普通话取代的趋势。这与其他地区的方言发展方向是一致的。从声调上说,调类变少了,7个声调向6个声调合并。从词汇上说,具有地方特色的老词汇正在消失;从语法上说,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法也减少,如“人客”,现已说“客人”,“到快了人”,现在说成“人快到了”。

沈小三 发表于 2008-5-4 09:44:34

  土族语言文字得到有效保护
  2008-1-11 教育部语信司网站

  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的土族语言文字应用与保护项目,现已全部实施完毕。

  据了解,自2005年12月土族语言文字应用与保护项目立项以来,青海省民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与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宗局民族语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深入互助、民和、大通三县的土族聚居地区调研,掌握了土族语言文字的推广使用现状,搜集整理了土族语言材料和土文创制20多年来出版印刷的资料,结合当地语言文化活动,收集了语言文化资料,包括文字资料、教学资料、民间故事资料、民间文艺资料等。

  土族是我国世居青海高原的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20万人左右。由于人口少,文化底蕴相对单薄,土族原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上世纪80年代,语言工作者为土族创制了文字。
对于当局嘴里吐出的“语言保护”一词,现阶段切忌寄予过高期望
本质上绝对不会超出博物馆路线,所以完全不必跟着他们欢呼雀跃

guoguo 发表于 2008-5-4 10:24:28

7个声调向6个声调合并

吴人 发表于 2008-5-4 11:36:43

原帖由 吴人 于 2008-5-4 03:55 发表 http://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对此,南师大课题组博士宋益丹分析认为由以下原因造成:首先,吴语本身比较复杂,有“三里不同音”说;

跟讲废话一样的。就要解释怎么复杂,说本身比较复杂。。。

cocolzq 发表于 2008-5-4 12:50:47

原帖由 吴人 于 2008-5-4 03:55 发表 http://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http://www.jydaily.cn 2008-4-8 江阴日报
       
  江阴历史上长期隶属常州府,其语言归属北部吴语区太湖片的常州小区,以市政府所在地澄江街道为代表。

  江阴辖区内语言大致可分为5个片区

  澄西片(申港、西石桥、 ...

分片的那些内容不就是市志上记载的。。。。。。。

市志记载市区是7个声调,哈哈

人人头 发表于 2008-5-4 15:20:49

很多XX不自己去调查,都是抄来抄去的。最后签个名而已:sweat:

cocolzq 发表于 2008-5-4 22:25:41

是啊,所以有关江阴市区的单字调值众说纷纭:aaa:

cocolzq 发表于 2008-5-6 20:39:52

普通话VS方言

自从1955年10月我国内地开始推广普通话,50多年来会说普通话的已经占到一半以上。普通话对方言造成冲击,这种现象在江阴也无法避免。
  经济的发达、人员的交融,使得江阴方言本土特色越来越褪化
  江阴方言属吴语区太湖片常州小片。对江阴方言的调查,最早有上世纪20年代赵元任先生《现代吴语的研究》,上个世纪60年代出版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黄坤的《江阴市志·四十·方言谚语》,钱乃荣先生的《当代吴语研究》,《江苏省志·方言志》以及散见于《方言》等杂志中的一些论述。因江阴境内方言的地域差异较大,他们都以市政府所在地澄江作为主要论述对象。随着1999年江阴长江大桥的开通,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江阴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5年第一,江阴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龙头城市,江阴方言越来越被人认识。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江阴方言的本土特色越来越褪化。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年轻一代使用普通话的熟练程度早已超出方言。“江阴方言发生变化,就是受推广普通话、外来文化以及流动人口流入我市三重影响。如今,江阴方言有被普通话同化的倾向。譬如,以前子女喊父母‘阿爹’、‘姆妈’,现在没有这种称呼了,而是‘老爸’、‘妈妈’,‘地点’不再说成‘地头脚跟’,‘现在’不再说成‘记下’。”市史志办主任李阳说。
  江阴方言有归属感,普通话无法取代其传神性、多样性,
  “横戳枪”、“三脚锚”、“起根发脉”……这些无意中从江阴人嘴中迸出的土话,不经意就过去了。一个有心人却将其忠实地记录下来。
  市文联副主席邬丽雅研究整理江阴方言已有近两年,在江阴日报副刊上开辟了名为“江阴话搭子”的专栏。她收集方言的办法主要靠和别人聊天。“有时候聊半天才能收集一两句。有时脑袋里突然蹦出一个词儿,也要马上记下来,生怕过后给忘了。”邬丽雅说。有时,听到的方言只是有读音,具体用哪个字来标注,这让她颇花费心思。邬丽雅翻阅了大量资料,并广泛征求文化圈内人的意见。记者看到,她整理好的方言条目有注音、释意、引申义、举例等等。“方言就是文化的‘活化石’。地方语言音像化入志的做法非常好,这么宝贵的财富应该保存。区分一个民族就以文字、文化、种族血脉为准,而方言是文字的一部分。古时候作家写小说很喜欢用土话,因为土话保存了地方区域文化特色,是含义最丰富最深刻的语态,可以使文字充满张力、更传神,只有传神了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邬丽雅认为。
  电视本土节目中《闲话三元坊》的主题曲脍炙人口,原因就在于它是一首原汁原味的江阴方言歌。作为填词者,市文化局副局长刘卫星称,,她是从《文林风情》中所记录的儿歌中获取的创作灵感。“在方言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应该坚持本土特色。刘半农先生写了一本书叫做《何典》,通篇都是江阴白话。读过之后我发现,相比起普通话来,用江阴白话写的文章表达起来更加传神到位,读起来更加原汁原味。现在的孩子应该学方言,至少要听得懂。我女儿就是一口地道的月城话,我觉得非常好听。将来出门在外,若碰到江阴老乡,说上几句江阴土话,归属感和认同感会油然而生。”
  提倡普通话同时,应继承、发扬江阴方言本土特色
  文化界人士庄铁生对江阴方言特别有感情,在他看来,提倡普通话并没有错,提倡方言也没有错。国家提倡普通话是为了语言沟通需要。“试想南方人和北方人做生意,如果一个说着吴侬软语,另一个说着东北话,沟通起来不就是鸡同鸭讲了么?所以不会讲普通话就不利于经济建设、不利于改革开放。而地方方言能体现语言文化,通过方言能反映祖先在土地上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底蕴。”庄铁生认为,“怎样做到两者兼顾?我认为作为普通大众,年轻人应该提倡讲普通话,因为世界是他们的。但是地方方言不能丢掉,可以让少数专家研究地方方言,保留语言特色。不会讲方言等于丢掉祖宗,可是片面提倡方言而丢掉普通话,就等于时光倒退。要想保持纯正的地方语言也许不可能,但是一定要有人说下去,要让现在的孩子们知道、了解方言。”
  同样,刘卫星也认为:“讲方言没有什么不利因素,而且这和推广普通话也没有冲突。就如同世界上英语是通用语言,但是我们却照样要学中文、说好中国话一样,不能因为英语用的地方多而放弃中文。”

cocolzq 发表于 2008-5-6 20:42:13

江阴方言首次音像化入市志

昨天,记者从市史志办获悉,第二轮地方志修编工作正在进行,江阴方言将首次音像化入志。4月4日,负责对江阴方言进行专题研究的南师大文学院课题组已经结束了江阴方言的初步录音调查工作。
  方言是政区志书记载的重要内容之一,1992年出版的第一本《江阴市志》已将方言归入文化类别入志。正在修编的《江阴市志(1998~2007)》将重点记载1998年以来江阴方言在推广普通话、外来文化和流动人口影响下发生的变化。
  为增强此项记载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市史志办特邀南师大文学院对江阴方言进行专题研究。经双方协商,南师大文学院组成以博士生导师刘俐李为首的课题组,确定利港、青阳、华士三镇和澄江街道为江阴方言的调研点。3月中旬,课题组正式启动调研工作,在4个调研点调查了江阴方言的1000多个词汇。3月31日,课题组开始了录音调查。他们在全市各乡镇选取了18位录音合作人、6位备选人,分65岁左右的老派、25岁左右的新派进行为期4天的方言录音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用江阴话读出预先准备的词表;根据意义说出江阴话中的词语;根据普通话的句子意思说出江阴话的说法等。
  录音调查结束后,课题组将返校对语音带进行检查、补录和语音实验分析。整个调研工作将于今年11月完成,调研成果将以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载入《江阴市志(1988~2007)》。

cocolzq 发表于 2008-5-6 20:46:35

三代人谈江阴话的“味”

家庭妇女沈爱珍(60岁)
  我的母亲是东台人,父亲是江阴人。从小,母亲和父亲都抢着教我说方言。所以现在我既会说东台话,又会说江阴话。相比之下,我觉得直白、形象是江阴方言的最大特色。像清汤刮水,是指油水少;又如紫血,就是说冻疮;骆驼说的是驼背。要学江阴话,靠单单背诵几个江阴话单词是远远不够的,你掌握得再多,也只是形似,其精华内涵是一个外地人根本无法体会的,也是初来乍到的人无法掌握的。比如普通话里有,但不这么用;而江阴人用,说出来普普通通,但却是江阴人独享的词。我想,这样的词才是精髓。

幽默风趣的江阴话
  企业工人张建华(40岁):

  贾樟柯的《站台》里,让人最遗憾的事恐怕就是不懂山西话,那里边也许有许多只有山西人或者懂山西话的人才能体会出的幽默。就像江阴话,只有江阴人或者懂江阴话的才能体会出那种幽默风趣。

  在我念小学的时候,教我们的语文老师喜欢用江阴方言讲课,很逗,也很风趣。有次她说,有毛乌头趁教师节来家里搞促销。毛乌头先是说祝贺教师节,然后委婉地把她的化妆品推销了出去。毛乌头说,这化妆品用起来“否得了灵”。短短的“否得了灵”四个字,其中的妙处是无法形容的,这“否得了灵”恐怕只有地道的江阴人才体会得出其中的味道。

  现在,我喜欢在周末去逛菜市场,因为在那里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操着各种各样的方言说话,是很有趣的事。听习惯了江阴方言的生动,再去听别的话,都会觉得江阴方言的魅力是别的方言所无法比拟的。

羞涩含蓄的江阴话
  中学教师王宇洲(28岁):

  我是土生土长的江阴人,除了上课都用江阴话。在我成年以前的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感觉出江阴话的魅力来。因为从小学开始就推广普通话,反而喜欢上了普通话。

  对于江阴话的看法有所改观是在我一次“出乎其外”之后。男友是北方人,他习惯用普通话说“我爱你!”,可我总觉得用普通话说“我爱你”有一种演戏的味道,不够醇厚。然后他问我爱不爱他,却坚持要我用江阴话回答,我忽然难以说出话来,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用江阴话去表达这样的感情,似乎也没有听见江阴话里有这样直接轻率的表达。江阴话是如此的含蓄而羞涩,即使说“我爱你”的时候都是怕羞地表达着其他意思,没有直白的“爱”字,而是用“欢喜”替代。后来在心底练习了好多次,也还是说不出口,因为觉得这样缠绵暧昧的语音承载着厚重而芳醇的感情,不是轻易能够说出口的。

吴人 发表于 2008-5-6 21:43:42

60岁大妈水平高。。。

人人头 发表于 2008-5-6 21:55:42

紫血,就是说冻疮

无锡很多讲“死血”的好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阴方言作为文化遗产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