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 发表于 2007-11-20 23:40:33

《浦东、浦东人、浦东话》

http://cbqs.blogbus.com/logs/4612285.html

《浦东、浦东人、浦东话》(一)

    在改革开放的当今年代,浦东这块热土,也许已经被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大多数人们所熟悉、所认知,但是,浦东的很多古老的民风民俗,或许不会有太多的人知晓,网页上介绍的资料也不多,笔者有了闲趣,编辑一些断片资料,供来者鉴赏。
对家人、亲戚的称呼

    浦东人家办喜事,对称呼都很有讲究,结婚场合,新郎新娘到各桌敬酒,初次见面,称呼都不能叫错了。这就需要自己的父母逐一介绍。

一、父亲身边的亲戚:

1、          曾祖父母――不管男女,都称呼“太太”(thatha)曾祖父的父母应该叫“太里太”

2、          祖父――“大大”(dada)祖母――“阿奶”(ahna)

3、          祖父平辈的弟兄――“公公”,公公的老婆----“婆婆”

4、          父亲――“阿爸”(ahpa)母亲――“阿妈”

5、          父亲的哥哥――“伯伯”(pahpah)伯伯的老婆――“妈妈”

6、          父亲的弟弟――“爷叔”(yasoh)爷叔的老婆――“婶婶”

7、          父亲的姐姐――“度度”(dudu)度度的老公――“寄爹”

8、          父亲的妹妹――“娘娘”('niannian)娘娘的老公――“寄爹”

二、母亲身边的亲戚:

1、          外曾祖父母――不管男女,都称呼“太太”(thatha)

2、          外祖父――“外公大大”外祖母――“外婆阿奶”(ahna)

3、          母亲的哥哥、弟弟,都叫“娘舅”,娘舅的老婆叫“舅妈”

4、          母亲的姐姐叫“大姨妈”, 大姨妈的老公――“寄爹”

5、          母亲的妹妹叫“娘娘”(阿姨),“娘娘”的老公――“寄爹”

6、          外公、外婆的平辈,都叫大大、阿奶。

三、自己的平辈

1、          阿哥、小弟、阿姐、阿妹,

2、          丈夫的哥嫂――阿伯、阿嫂,

3、          丈夫的弟弟――阿叔、阿婶,

4、          丈夫的姐姐――阿姐

5、          丈夫的姐夫――姐夫

6、          丈夫的妹妹――阿妹(姑娘)

7、          丈夫的妹夫――妹夫

8、          妻子的兄叫“阿舅”(阿哥)

9、          妻子的嫂嫂――“嫂嫂”(舅嫂)

10、   妻子的弟叫“阿舅”(小弟)

11、   妻子的弟媳妇――“小妹”

12、   妻子的姐姐――“大姨阿姐”

13、   妻子的姐夫――“大连襟”

14、   妻子的妹妹——“阿姨妹妹”

15、   妻子的妹夫――“小连襟”

四、特殊称呼

1、          丈夫称呼妻子――“娘子、老婆、大(du)娘子”

2、          妻子称呼丈夫――“男人、老公、官人”

3、          妻子的父亲――“老丈人、爹爹、丈人阿爸”

4、          妻子的母亲――“老丈母、丈母娘”

5、          丈夫的父亲――“公阿爹”

6、          丈夫的母亲――“婆阿妈”

注:转帖者已将拼音系统转为吴语拼音

吴人 发表于 2007-11-20 23:43:37

《浦东、浦东人、浦东话》(二)

在改革开放的当今年代,浦东这块热土,也许已经被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大多数人们所熟悉、所认知,但是,浦东的很多古老的民风民俗,或许不会有太多的人知晓,网页上介绍的资料也不多,笔者有了闲趣,编辑一些断片资料,供来者鉴赏。

浦东俗语

    浦东俗语,是浦东人经过长年累月日常劳动、日常生活积累创作出来的,词语生动形象,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沉淀在东海滩涂上的文化瑰宝,浦东话也是整个“上海闲话”的母语。早年的上海滩黄戏(沪剧)都是用标准的浦东话来作为台词的,纯正的浦东话诙谐幽默,尤其是浦东俗语,更是绝顶的语言浓缩精品。下面介绍的只是部分俗语,供喜爱“上海闲话”的朋友们学习参考。

1、一本三正经:讽刺同仁中装腔作势充作一贯正确的正人君子教训他人的人。

2、一报还一报:比喻做了损人利己的事,最后害自己而告终。

3、十三点:指言行轻浮的女性,也有“男十三 ”之称,言行出轨,就像已经坏的时钟,十二点钟敲了十三下。

4、七翘八裂:形容班子不团结,亦指调皮捣蛋、处处作梗的人。

5、人来疯:比喻喜怒无常越劝告越来“疯”劲者。

6、大亨:有权有势,方方面面都通行无阻的人。

7、大佬倌:兄弟之间对长兄的称呼,五个手指中的大拇指“翘大佬倌”

8、三脚猫:指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都不精。三脚猫的功夫。

9、三长两短:比喻死亡,棺材用六片木板,上下左右是长料,前后是短料,,盖子打开不算。所以也比喻有什么不测。

10、三角六砖:不规则的砖块,比喻难以管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就是三角六砖。

11、万三句:一贯吹牛,满口谎言,一万句里只有三句是真话、

12、小尖钻:比喻爱贪小便宜的人。

13、木头木脑:感觉迟钝,行为呆板,也称“木醺醺”木里木托.

14、五斤喝六斤:气势汹汹,仗势欺人。

15、无牛狗拖犁:自谦词语,小材大用,勉为其难。

16、勿识相:不会看人家的脸色行事,“勿识相,要吃辣糊酱”。

17、巴结:生活节俭(褒义),奉承拍马(贬义)

18、轧苗头:看人的脸色行事,见机行事。

19、打秋风:向人家索取财物或赠礼。

20、打圆场:在双方僵持的情况下,出面调停。

21、只会吃饭,不会拜纤:不顺心的学徒 。

22、白头白脑:说话粗浅,不登大雅之堂,空口说白话。

23、杠木梢:受人欺骗而做舍本求末的事。

24,夹水揿: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欺负受难之人。

25、老鸟脱毛:老道失算,

26、夹忙头里膀牵筋:越忙越出乱子。

27、肉麻:对意外损失损坏物品的惋惜;也指说轻佻话、庸俗的举动、虚伪的言语所引起的厌恶感觉。

28、吃瘪:在纠纷中失败,有如轮胎被戳破漏气而瘪。

29、吃排头:受批评。

30、犯条款:行为不端,超出常规范围。

31、来三:能办事、能干、

32、坍台:失面子。

33、赤佬:骂人话,鬼。“碰着赤佬了”“小赤佬”

34、连当码子,敲边朋友。

35.抬轿子:互相吹捧。

36、卖野人头:花言巧语推销伪劣产品。

37、刮皮:吝啬。专想占他人便宜。

38、夜不收:晚间在外赌博或寻欢作乐深夜不归的人。

39、垫刀头:替死鬼。

40、牵丝攀藤:办事拖拉、纠缠不清。

41、空心大佬倌:没有实力却口气很大的人。

42、临到上轿穿耳朵:做事无准备而手忙脚乱。

43、笃定泰山:坚固牢靠有把握。

44、出老绷:穿绷、骗局被戳穿。

45、鸭屎臭:有不光彩的事情被人家发现遭人鄙视。

46、脱底棺材:吃喝嫖赌、不务正业的败家子。

47、船梢朝前:妻子出头办事,丈夫退缩在后。

48、假吃三官素:讽刺假作正经或办事有意不诚心的人。

49、搭浆:做事马虎,办事不牢靠,手艺低下,产品质量低劣。

50、嗲:女子对男子卖弄风骚的行为,称为“发嗲”;小孩子撒娇;女子外貌娇嫩、口气轻软、娇滴滴的样子;高质量的精致产品。

吴人 发表于 2007-11-20 23:44:24

《浦东、浦东人、浦东话》(三)

农民一生辛苦为了啥?浦东人讲:为了房子、娘子、儿子、孙子,苦煞老子一生一世。围绕这四个“子”,我就讲讲浦东的习俗小故事。也可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

上正梁的《上梁歌》与《抛梁馒头歌》

    造房子看风水,选地址,在当今寸土寸金的浦东,已经不再流行了,但开挖地基,也要在划线地桩木上涂上红漆,包上红纸,取个动土避邪气图吉利,待到房子要上梁时候,就显得十分隆重神圣,造新房,上正梁是新建房屋的关键,浦东人对此等大事是从不马虎的。

    择定吉日良辰,梁上贴有“福星高照”的大红纸,正梁下悬挂万年青、铜钿、沉香、和装有米的荷包袋,取意“万年常青”、“金钱满堂”、“香气四溢”、“代代五谷丰登”。柱子上贴“立柱喜逢黄道日,上梁巧遇紫薇星”的对联。

    上梁前,房主用红漆方盘装满了馒头、糕点、糖果、钱币、红包,交给匠人作头师傅,一般以木工作头为主,泥工作头为辅。接过红盘,先拜祭鲁班祖师,然后匠人们齐齐站立在山墙上,准备上梁。按照农村建房的风俗习惯行事。首先是由建造房屋的主人大声说:“上梁!”,接着负责承建新房的当家建筑师傅立即跟着说一声:“上梁!”,并高唱《上梁歌》。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朋友家的上正梁,负责上正梁的作头师傅是个78岁的老木匠,老手艺,最绝的是他会唱完整的“抛梁歌”当时我就配合在他的身边,听得很清晰,很仔细。
《上梁歌》唱道:
时辰正,正时辰,请出金梁对喜神。
新造房屋朝南开,门前摆起鲁班台。
一敬天来二敬地,二请鲁班下凡来。
脚踏扶梯步步高,金斧响声透九霄。
当家师傅边上梁边唱:
一记敲金鸡鸣叫,二记敲凤凰展翅。
三记敲三星高照,四记敲四季发财。
五记敲五子登科,六记敲六路顺风。
七记敲七仙下凡,八记敲八仙过海。
九记敲九龙抢珠,十记敲十全称心。

    待到正梁不偏不倚精确放正,此时鞭炮齐鸣,作头师傅手托方盘,脚踏七星步,开始抛洒馒头、糕点、糖果,第一把馒头抛向东家的红绒毡里,接着抛向四面八方,当家师傅接着就唱《抛梁馒头歌》,边唱边向前来观看和祝贺的亲朋好友与当地乡民们抛下上梁馒头和各色糖果糕点等以示吉祥如意。

《抛梁馒头歌》唱道:   

抛梁馒头抛得开,好比青龙游四海。

抛梁馒头抛得高,王母娘娘献蟠桃。

馒头抛到东,日出东方曜金龙,

金龙衔来红太阳,照得满堂暖烘烘。

馒头抛到西,买田买到太湖西,

养鱼种稻吃勿完,子孙足食又丰衣。

馒头抛到南,南海观音送子来,

造了新房娶媳妇,多子多孙福禄全。

馒头抛到北,金玉满堂全家福,

子孙代代学问高,东家屋里出状元。

   当然还有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位,都有歌词,只是现在有点记忆不详全部歌词。馒头抛向新房子的四方八面,来看抛梁热闹的人们嬉闹争抢着,抢到越多,越吉利。抛馒头结束,作头师傅走下梯子,随手抛洒钱币在地上,取意“金钱落地,状元出在此地”。

    等到上梁结束,东家就摆开八仙桌,开宴上梁喜酒,也叫“待匠酒”。款待匠人师傅,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这就是浦东民间古老的风俗习惯,也能算作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吴人 发表于 2007-11-20 23:45:08

《浦东、浦东人、浦东话》(四)

农民一生辛苦为了啥?浦东人讲:为了房子、娘子、儿子、孙子,苦煞老子一生一世。围绕这四个“子”,我就讲讲浦东的习俗小故事。也可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

婚嫁习俗三部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迎娶,各地风俗各异,在浦东地区,大致可以归纳为走通脚、订婚、大礼完婚,三部曲。其中大礼完婚最繁琐,且听我把缘由细细道来:

一、       走通脚

    所谓通脚,就是一对恋人开始在两家来去出面走动的第一次,男的称为“毛脚女婿”,女的称为“新小姐”。第一次进门,父母会用热气腾腾的“糖滚蛋”招待新人。

    有一段笑话:说是有一个很老实的毛脚女婿上门,丈母娘给他端来“糖滚蛋”,吃了以后,丈母娘问他甜不甜,他说不甜,其实是因为吃的太快了,碗底的糖还没有溶化,丈母娘嫌这样的人太老实,就回断了这门亲事。

    又有一个毛脚女婿初次上门,当时因为定口粮,肚子饿,吃了三大碗,丈母娘说太会吃了,要把家里吃穷了,就回断了。这个人又找了一家,上门第一次,不敢多吃了,结果,人家嫌他吃的太少,以为他有病,就也回断了。综上所述,只是要求毛脚女婿初次上门,处处小心,过好第一关,——丈母娘的“面试”。“新小姐”第一次上门,未来的婆婆一般喜欢的多,很少嫌弃的,此所谓“丑女不愁嫁”。

二、订婚

    现在的浦东婚姻习俗,还是有先订婚,再结婚的习惯,订婚的礼数还是比较简易的,摆几桌酒席,叫几家至亲长辈到场,大家吃一顿,也算有点告知的味道。其实,订婚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只是一种形式习惯罢了。

三、婚礼进行曲

1、男家下聘礼:定出结婚日期,给女家送去三金四银、彩礼现金、太礼、离娘肉、喜糖、、、、、、。

2、女家备嫁妆:以前,浦东地区的女子从小就纺纱织布,(浦东新区原名川沙,据传,川沙地区原来竹园很多,人们在竹园里经布,纱要穿来穿去,所以川沙成名)这些纺出的布匹除了供家人的穿用外,很大一部分是用来作为姑娘今后的陪嫁品,作为填箱的陪嫁带到男家。女孩子喜欢把心爱的衣服储存着,作为嫁衣裳。父母准备了被子几十条,花花绿绿的,还有衣箱、柜子、红木八仙桌、梳妆台、洗刷用具、马桶、子孙碗、等等等等。

3、男家到女家取嫁妆:老娘舅或者爷叔领队,新郎官带队,男男女女队伍庞大,当取嫁妆的人走到女家村外时,就得停下来休息,而且不准说话,也不准抽烟。直到女方家中有人到村口张望招呼时,取嫁妆的人才能进到女方的家门,当地的风俗认为取嫁妆的人象旧时的强盗抢劫、当官的勒索一样,因此把取嫁妆的人叫做“当官强盗”。也有叫“日白强盗”的。

    当他们进到女家后,阿舅要出面接待,这时候阿舅就开始指挥按礼仪规矩来摆堂了。早已等待在这里的女方家的亲友傧相们,随即将所有的嫁妆都摆放在堂屋中。床上用品、室内摆设、生活用具等等,一一分门别类,每件嫁妆还都贴上小条。摆的时候,不能把物品搞破,也不能碰撞或走形,被子叠好的,不能弄乱,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摆好堂后,也不能把嫁妆随意地就搬走,取也是有一番讲究的。发送前一定要等阿舅发一句话,说“这点破家俱侬拿仔去”,然后随手就把子孙桶(脚桶、马桶)递给取嫁妆的代表。也就是带队的老娘舅,这时鞭炮齐鸣,取嫁妆的人才开始正式搬运。嫁妆出堂门要按摆堂的秩序先后进行,尤其是被子,要按被面的色彩红男绿女的规矩排列,秩序颠倒或者被山(被子叠的象小山一样高)走形是搬嫁妆时的大忌,因此取嫁妆的人一般都是比较有经验的中年人,女家原来摆堂的人这时就在一旁监督,偶有失误,可以立即纠正并且重来。拿嫁妆的人这时绝不会发火,只会连连陪小心。为了避免失误,女家在取嫁妆的人到来时,即向主要的人员分送红包,免得他们中的一些人到时找岔子。

    嫁妆出村口,会有女家的邻居用一条贴有红纸的长凳拦着挡路,称之为“拦嫁妆”。意思要喜糖红包,这时候媒人出面打发,分发喜糖小红包,拦嫁妆的人满意了就放行,不能强行通过。嫁妆上车船时,为了避免晃动,还要用整匹的土布系住。在路途上也有一定的规矩。对于运嫁妆的要求是嫁妆在路上走的方向一定要朝东南方,称为“走上风”,民间认为东南方属阳气,俗称“青龙头”,而且嫁妆在路上走的时候不能停下来,不能转手,抬嫁妆的人还要装出很重的样子,以显示嫁妆的价值。如果男方的家不顺东南方向的道,也要想办法从东南方向绕道走一段时间再改道。即使两家离得很近,也要这样做做样子,一方面是求吉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炫耀一番,出出风头。

    嫁妆出了女家村口,取嫁妆的人可以开始在嫁妆里掏去吃的喜蛋、糖果、甘蔗、甚至是红包,但是不能把嫁妆搞得散乱了。喜蛋一般是放在“子孙桶”(红漆马桶)里的,取意新娘子会生孩子;甘蔗一般放在衣柜抽屉里,红包则是放在叠好的被子里,需要掏出来。

4、迎新娘:迎亲的队伍是新郎官亲自带队的,媒人负责指挥协调周旋。一般在中午之前赶到女家,酒宴后,等到新娘子梳妆打扮完毕,有“请新小姐“三邀四请”催促着新娘,而新娘子则要磨磨蹭蹭,哭哭啼啼。浦东地区,以前的哭嫁很有趣,出嫁前一天的传填箱时开始的,首先是母亲哭,接着女儿跟着哭唱,内容是感谢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临到出门前一刻,先是父母哭叹女儿出嫁后的艰难处境,接着哭教女儿在新家中尽妇道孝道。随后新娘又跟着哭唱,内容是谢父母、谢哥嫂、亲友、媒人,姑娘一直要哭到哥嫂上前请三遍,才止住声。哭嫁中,哥嫂一直处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出嫁女要对哥嫂说很多的感激话,希望哥嫂在自己万一在婆家受气时能够出面为自己说几句话。新娘子出门,需要有尚未出嫁过的平辈姐妹做伴娘小姐,可以六七个一起陪去。

5、做阿舅:新娘子出门了,新阿舅在新郎官的多次催促邀请下,随后一起到男家去做阿舅,吃糕点,喝喜酒,做阿舅的就是新娘子的亲兄弟,堂兄弟,表兄弟,凑满七个,亲兄弟叫作“真舅”。其余统称“新阿舅”。阿舅不到场,男家的酒宴不能开场,等新阿舅在新房间里糖果糕点吃过瘾了,就请入席,在客堂里坐正位子,(过去,有人喜欢捉弄小阿舅,在阿舅坐的櫈子上,放一个菜根垫屁股,阿舅机灵的,就随手拿掉,否则闹笑话了)。

6、叫称呼:酒宴到三分之一时候你,就要请新人到各桌上敬酒敬烟,有自己的父母领着挨个叫过去,做长辈的不能白白领受一声“尊称”,都要给新人红包,算作见面礼(叫钿)。男家、女家的酒宴上都是这样的规矩,只是,女家的长辈红包给新郎官,男家的长辈红包给新娘子,七大姑八大姨,阿奶,太太,谁都免不了。一对新人两面收“叫钿”。收入可观呢。

7、闹新房:不分辈分,尊卑、气氛活跃,诙谐,俗语说:“三天里头无大小,老公老婆都可闹”。有文闹,即动口不动手;有武闹,少数人趁着酒性胡乱闹喜。一般是说说风骚话,或者把新郎的父辈、兄弟辈拖来,在新娘面前嘻戏,并不动及新娘。具体闹法看大家的发挥,闹新房,节目不少,什么点香烟、滚鸡蛋、摸鼻子之类,最后把新郎新娘逼进被窝,将身上的衣服一件件脱干净扔出来,大家才心满意足的离去。浦东人称为“吵新房”,越吵越发,所以新娘子一般不能发火,动气,否则会被大家吵的更凶,三天不得安睡。

8、暖堂夜饭:男家在喝喜酒的客人散尽后,将近半夜之前,要在新房间的外间,摆上长桌,放上很多酒菜、水果、三牲、点上香烛、化红色元宝纸锭,拜祭祖宗。最显赫的是要放一只羽毛丰满、肉冠漂亮的大公鸡在桌子上,然后请新婚夫妇双双跪拜祖先,神灵保佑早生贵子。

9、“分箱布”: 在婚后的第二天,做儿媳的对老人表示的一种孝敬之意。浦东地区有“分箱布”的习俗。“分箱布”,顾名思义就是要拿出自己箱子中的一些布料等分给别人,这一分布的主人就是新娘。新娘要向公婆赠送礼物,送给公婆的是一对新被子、布料和头巾等用品。有太公太婆的也要送“太礼”,这是当地晚辈的媳妇孝敬长辈的一种习俗,也有给小叔小姑送衣服,给小辈红包做压岁钱,意在求得全家和睦。

10.新娘子回门红楼梦里的皇帝贵妃结婚能回娘家省亲,咱们的普通百姓的新娘子也是如此。新娘子结婚后的第二天或者第三天都要回到娘家去一趟,这在中国的婚姻习俗中也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无论汉族抑或某些少数民族都存在这一种习俗,一般回门都在当天就返回。浦东地区的习俗认为,新婚夫妇的新房一个月之内不能空着,所以女方家在这一个月之内,不能留新人在家中住,直到一个月以后,女方的父母才可以接女儿和女婿回来同住,这种习俗在当地叫做“一月不空房”。因为早年婚礼一般都选择在春节举行,所以有段民谣:“正月媳妇不空房,空了新房,烂脱婆妈大脚膀”。所以,新娘子回娘家后,一般娘家人早早催促新娘子回婆家。省得婆婆今后责怪多闲话。

11.邀老客:第三天,男家要把女家的亲戚都请到男家来。摆上酒宴絮絮亲,也好让女家的亲戚认得新娘子的新家,也好今后新娘子生小孩后,来“望小姆”认得路。这一天。新娘子就要象新主妇一样,在婆家招待自己的父、母、兄、嫂、弟、弟媳妇、姐夫、姐姐、妹夫、妹妹,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娘娘,阿姨,姑夫姨父,娘舅舅妈、、、、、、。两亲家大人也可以在这一天,同桌而坐,边吃边聊,叙叙情感,攀谈家常,充满着相互敬重的情分。

    繁杂的婚礼进行曲到此基本告已结束。一对新婚夫妇开始过期甜蜜的岁月。但是,也许是财力上的支出透支,或许是精神上的连日来的紧张,两家大人都显示出疲惫不堪的神色,喜悦中掺杂着些许的无奈和期待。

    随着时代的发展,浦东的婚礼进行曲很多习俗则在不断演变,不文明的陋习在逐渐被淘汰,文明的习俗在延续、传承、发扬。古老的风土民俗正在充实着现代的文明礼仪。

大椿 发表于 2007-11-21 10:39:22

2楼个所有俗语,搭我里无锡说法基本一样个:夹忙头里膀牵筋,几化形象啊——北方人就弄弗清这个“膀”指的是啥。:freelaugh:

沈小三 发表于 2007-11-21 11:07:14

“浦东话”应该自信地正名为“上海话”
目前的情形太自卑太扭曲

lieukehli 发表于 2007-11-21 16:05:48

回复 #6 沈小三 的帖子

果然是正名论坛坛主:sweat:

mandarin 发表于 2007-11-21 16:28:02

pih ye tsen min (r)hu~~~

mandarin 发表于 2007-11-21 16:35:54

不是弟弟么:??:

疁城小囡 发表于 2007-11-21 16:39:07

原帖由 z200052 于 2007-11-21 16:35 发表 http://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浦东人称“儿子”为“猴子”。以前听见的时候只好忍着不笑出来。

其实就是 儿 文读。嘉定乡下也有这么叫的,平湖也是,怀疑本地都有这么一个层次。

mandarin 发表于 2007-11-21 16:45:29

我也觉得叫“浦东”不合适,还是本地好。虽则有细部差异,但听感就是那么像。一开始听西郊人说话心想怎么都是浦东人,其实人家本就是一片,是市区自己横插一脚,才看上去分出了东/西。

纯属主观感受,不知道对不对,不是本地人的说~~

大椿 发表于 2007-11-21 17:07:02

对浦东话的认识,一脚就觉着有趣、幽默,有浓浓的乡下腔——哪亨来的呢,?从前看滑稽戏看得来个,因为搭浦东人呒不接触。一笑!:D

疁城小囡 发表于 2007-11-21 17:11:03

我对浦东人的印象也是滑稽,幽默。以前楼下邻居就是浦东人,喝醉酒老爱开浦东腔讲笑话,光是听他的语腔语调往往就能逗得我们几个小孩子大笑不止。

大椿 发表于 2007-11-21 17:12:19

还有就是无锡话,在滑稽戏中也是叫人发笑的语种。乡音被演员进行了加工,于是听起来的感觉只有天晓得了。:lol:

沈小三 发表于 2007-11-21 17:57:08

上海话vs本地话
北京话vs东北话

showay 发表于 2007-11-21 23:52:46

原帖由 z200052 于 2007-11-21 16:35 发表 http://www.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浦东人称“儿子”为“猴子”。以前听见的时候只好忍着不笑出来。
某老太太说另一老太太,怎么把“猴子”唤作“哑子”……

小竹原 发表于 2007-11-22 12:00:28

原帖由 疁城小囡 于 2007-11-21 16:39 发表 http://www.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其实就是 儿 文读。嘉定乡下也有这么叫的,平湖也是,怀疑本地都有这么一个层次。


本土是说“囡”的~“儿子”大概是来自南宋时南渡带来的北方话,说明上海,浙北当时有大量的北方南渡移民

mandarin 发表于 2007-11-22 12:04:55

囡可能是也是什么儿再音变的结果

小竹原 发表于 2007-11-22 12:05:28

你们说的所谓的“浦东闲话”其实是广义上的“浦东闲话”,细分的话,还分川沙话,金桥话,花木话,南汇话等等,我一个川沙朋友就和我说的~他们的川沙话和其它浦东话比如金桥,花木,南汇等地话明显有区别,一开口就知道对方是金桥人或花木等地人而非“川沙人”。

mandarin 发表于 2007-11-22 12:09:10

我一开口还知道对方徐汇还是黄埔。。。
S. 话题   V.    从句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浦东、浦东人、浦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