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jin 发表于 2007-11-3 13:30:00

走近苏州

很早以前,读戴望舒的《雨巷》时,就对苏州有着朦胧的印象,说起苏州,眼前仿佛就出现了这样一幅画:悠长悠长的小巷中,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般的姑娘娉婷走来。直到去年春天,方才遂了心愿,走近了心仪已久的苏州。
  
  我曾多次到过江苏徐州,对苏州的感觉完全不同于徐州,如果将徐州比作一位豪爽的北方硬汉子,那苏州则像一位娟秀的南方佳丽,温文尔雅,美丽端庄。我们江南人走进苏州,很快就会融进去,与她很亲近。逗留几日,因公务缠身,只能抽出闲暇,小游了几处景点,说是游览,其实是浏览。尽管是走马观花,却也有不少感受。
  
  苏州园林是苏州的特色和骄傲,到苏州不去园林走走算不得去过苏州。苏州人造的园林十分精致巧妙,简直可谓之纳五岳于方寸之间,是大自然的缩影。造假山的石头大多为太湖石与黄石,其中太湖石为上品,如留园中的天下名石“冠云峰”,是一块高七米的完整太湖石,具有“皱、瘦、透、漏”的特点,为江南假山之冠。黄石次之,却也有自己的特色,粗犷,不事雕琢,如耦园里的黄石假山,与太湖石相比,更加朴实无华。漫步在如诗、如梦、如画的苏州园林中,错落有致的楼、堂、馆、榭、轩、亭,精美玲珑之至,那精湛的雕刻、砖刻技术,那精美的古玩、字画、家具,无不浸透浓浓的古文化意韵,无不让人感受着造园者的文化修养,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园林内部隐而不露,曲径通幽,步移景异。在这里,您随处都能体会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信步间透过一个个漏窗,便能欣赏到一幅幅不同的画面。回廊尽头、转角处、竹影花影绰约,一漏窗、一巧石、一丛竹、一株树,都让人目不穷尽,都在悄声告诉你春的信息。
  
  在耦园,我们不仅欣赏了满园春色,还登上木楼聆听了一场苏州评弹,尽管甜糯的吴侬软语没听懂几句,仅那叮叮咚咚的琵琶声已令人消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那韵味、那场景,让人疑惑是在看一场二、三十年代的精典老影片。评弹与昆曲、苏剧被称作“姑苏三枝花”,有文化的苏州人正不断继承和发展着传统文化。出耦园是走水路的,几只乌篷船,每只最多乘十位游客,来回穿梭于苏州河上。每只船上一位四、五十岁的渔家大嫂,着花布衫,腰间系着花围裙,头上戴着竹笠,一边唱着渔歌,一边划着船儿,将客人送上岸。让人遗憾的有两点:一是苏州河水太脏,水色发黑,且散发着阵阵臭气;二是渔家大嫂一律很健壮,肤色黝黑,妆扮显得有些粗俗,歌声也不美,嗓音沙哑。耦园像一篇优美的散文,但文章的尾没有结好。
  
  坐上一辆独具特色的人力车,慢悠悠绕到古城老居民区,在小巷里走走,体会到的又是另一番情趣了。唐代诗人杜荀鹤在《送人游吴》中这样写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这是苏州古城景观的真实写照。深不见尽头的幽巷、缓缓流淌的河水、横卧水上的飞虹、临水而建的古宅,徜徉其间,仿佛翻开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一时半刻不仅难以读完,而且难以读懂。“小巷深深深几许”,站在窄窄的小巷口,我在想,千百年来,这里走出过多少文人墨客,他们用饱蘸情感的笔墨为苏州写下多少不朽的诗篇。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愧为礼仪之邦、文化之邦。苏州人的儒雅之气或许与古城渊远的历史有关,这又要追溯到唐代了。“何似姑苏诗太守,吟咏相继有三人”,唐代有三位大诗人都在苏州当过刺史,这恐怕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三位大诗人即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诗人主政苏州时间都不长,人品与文品一样,都为官清廉,为苏州人办了许多实事,均赢得苏州人的尊敬和爱戴,最主要的还是他们开了一代文风,带动了地方文化的发展,使得苏州的文化与经济同步前进。
  
  华灯初上的苏州夜景也是那么迷人,繁华的观前街,游客摩肩擦踵,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也挤在人群中,争着品尝各种风味小吃,抢着购买精致的工艺品。观前街是苏州最繁华热闹的商业街,街的两旁布满各种传统店铺,其中有很多是百年老店。苏州人喜吃甜食、糯米食,卖五色汤团、粽子、粢饭、糯米藕的小店、小摊随处可见。在市区一家水果店,我们居然遇到了老乡,这是一位年轻姑娘,很早就出来闯世界,如今已在苏州成家立业,并将家乡的父母也接了来,一同在苏州发展。姑娘已完全被苏州人同化,一口地道的苏州方言,举止言谈间透着苏州人的文雅。我们一行中有位曾是姑娘的老师,师恩难忘,姑娘热情地将我们请进小店,拿出水果招待我们。她的父母更是亲热,拉着我们急切地询问家乡的一切,并告诉我们,他乡再好也没有家乡好,他们还是要回家乡的。
  
  苏州是一座爱书的城市,书香一脉,绵延传承。市区有大小书店300多家,人均购书额居全国首位。“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从1995年起,苏州市开展评选民间十大藏书家活动,每两年一次。2000年开馆的市图书馆新馆位于寸土寸金的城区中部,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资1亿多元,难能可贵的是新馆所在地原为市人大、市政府大院。近年来,苏州市政府主要精力不是就经济而抓经济,而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规范社会环境来吸引海内外人士投资。
  
  走近苏州,周身沉浸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我不禁将她与我们黄山市相比较,我们有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有大自然造就的名山胜水、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有同样重文惜才的领导者,我们能否学习、借鉴苏州的好做法、好经验,在提高全民素质上多下功夫呢?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如此,一座城市同样如此。

dorp 发表于 2007-11-3 18:12:44

徽南苏南~本来就一家么~

热度 发表于 2007-11-3 20:45:25

姑蘇,吳國之中心

piggy 发表于 2007-11-4 19:04:23

最近连着2周在园林里混
一次在艺圃喝茶
一次在虎丘“野餐”
总之是从头吃到尾

热度 发表于 2007-11-4 19:19:15

喝講茶
喫虎頭 食蛇尾
:cool: 嚄嚄

嘉善仔 发表于 2007-11-26 16:55:29

很早以前,读戴望舒的《雨巷》时,就对苏州有着朦胧的印象,
戴望舒的《雨巷》好像讲的是杭州上城区之大塔儿巷呀,不是讲苏城的,不过和苏城倒蛮像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近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