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 发表于 2007-3-23 00:49:20

无锡启动江浙沪锡剧票友大赛

无锡启动江浙沪锡剧票友大赛
文章来源:新华网 | 时间:2007年03月09日

由无锡市委宣传部和省戏剧家协会等联合主办的“尚德杯”江浙沪锡剧票友大赛今启动。锡剧观众“版图”遍及江、浙、沪和安徽、山东的部分地区,票友众多。无锡首次举行江、浙、沪锡剧票友大赛,就是为了培养锡剧观众,培育锡剧市场。本次锡剧票友大赛分预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锡剧爱好者即日起可以到无锡市锡剧院、省锡剧团、苏州市锡剧团、张家港市锡剧团、江阴市锡剧团、宜兴市文化馆、常州市文化馆以及浙江省嘉兴市群艺馆、上海市黄浦区、嘉定区文化馆等14个预赛点报名参赛。最后产生的50—70名复赛选手和20名决赛选手,将分别在3月底和4月中旬登上无锡市锡剧博物馆戏楼一展风采,并最终决出票友大赛金、银、铜奖。

吴人 发表于 2007-3-23 00:49:49

明天有苏剧专场演出

明天有苏剧专场演出
http://www.subaonet.com 2007年03月22日 苏州新闻网

  本报讯(记者 李婷)明天下午1点30分,与观众久违的苏剧折子戏——《春香闹学》、《断桥》将在市锡剧团小剧场内公开演出,这次演出敲响了苏州市锡剧团“苏剧保护传承”计划的开场锣。

  苏剧与锡剧同宗同源,锡剧的许多唱腔、戏目都源于苏剧。去年5月,苏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剧团有义务、有责任、有能力来排演苏剧。”市锡剧团团长龚平说。从去年9月份开始,市锡剧团就请来了退休苏剧老艺人丁杰,从目前尚有希望重现舞台的20多本苏剧中挑选了《春香闹学》、《断桥》、《岳雷招亲》、《窦公送子》等8个前滩折子戏,进行实验排演。在春节前,剧团特意请来领导和专家对这两台折子戏进行“验收”,获得肯定后,这两本戏正式成为锡剧团“苏剧保护传承”的首场演出剧目。

弗是吴人 发表于 2007-3-23 10:08:45

苏剧?弗错啘。。想听听看。。
阿是苏州闲话版个锡剧啘?

吴人 发表于 2007-3-28 01:39:46

――江浙沪锡剧票友大赛预赛无锡赛区现场记本报记者胡琦

一样的锡剧别样的精彩

2007/03/25

  丝竹声声,戏韵绵绵。昨天上午,清扬路上的文艺大楼内,一场别开生面的锡剧票友“大PK”在这里精彩上演。这是“尚德杯”首届江浙沪锡剧票友大赛预赛无锡赛区的比赛现场,从不到十岁的小朋友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从唱了几十年锡剧的老戏迷到接触锡剧不到两个星期的留学生,锡剧爱好者的广泛参与让现场精彩不断、看点不断。本场比赛虽然是14个分赛区中最后一个开场的,但是作为本次票友大赛的“主战场”,高手云集的无锡赛区无疑将整个预赛阶段的比赛推向了最高潮。
  人小志高
  八岁的张涵飞是参加本次票友大赛的年龄最小的选手,参赛选段是《珍珠塔 跌雪》,虽然他的个头只比评委面前的桌子高出一点点,但是在演唱过程中他镇定自若、中气十足――真的很难想象一个才上一年级的小朋友能把《珍珠塔 跌雪》唱得如此有板有眼。一曲唱罢,掌声雷动,在啧啧赞叹声中,小涵飞走回到奶奶身边。奶奶是小涵飞的锡剧“启蒙老师”,在奶奶的熏陶下小涵飞喜欢上锡剧,虽然没有学多长时间,但是聪颖的他已经唱得很“像样”了。
  比赛中显得十分“老练”的小涵飞在场下流露出孩子固有的天真,在接受记者采访后没多久,他又跑过来表示要再写一遍自己的名字,调皮的笑容挂在他的脸上。翻开笔记本,拿着笔的小手在纸上认真地写下五个字――“小小王彬彬”,稚嫩的字体,但是小涵飞的雄心壮志却显露无遗。
  洋人唱戏
  整场比赛的最高潮无疑出现在两个由江南大学留学生表演的节目中――来自俄罗斯的纳塔莉娅和来自巴基斯坦的萨尔曼唱的《双推磨》以及由来自比利时的莱拉等六人表演的小合唱《太湖美》赢得了满堂喝彩。
  这些都是刚来无锡才几个月的留学生,除了纳塔莉娅和莱拉能用中文和别人对话之外,其他参与表演的留学生尚只能用英文进行交流。但是从报名参赛到正式表演,这短短的两个星期中这些老外就能唱起以吴地方言为表演载体的锡剧,在锡剧院辅导老师的训练下,这些留学生们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表演中,这些留学生自信十足,没有一丝“班门弄斧”的担心,在唱好每一个唱段、做好每一个动作之余,更在表演中加入了即兴发挥的东西。难怪担当现场评委的谢志英和顾国英两位国家一级演员都对留学生的表演赞不绝口:这些留学生们太不容易了,他们表演放松、咬字到位,表现得非常好,肯定入围复赛。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参与,锡剧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播和普及,本次锡剧票友大赛为锡剧的推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老将新姿
  在比赛过程中,穿着一身戏服,怀抱一把琵琶的蒯女士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她自弹自唱了一首《摘石榴》选段,虽然最后得分并不是特别高,但是以这种独特而新颖的方式为大家表演,她也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掌声。蒯女士今年59岁,平时唱越剧、唱民歌,通过自学,也会弹琵琶、拉二胡、吹笛子,多才多艺的她本来要去浙江参加一个越剧比赛,但是为了支持本地的锡剧,蒯女士在先生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本次票友大赛。
  和蒯女士一样参加本次比赛的老戏迷很多,今年54岁、唱戏有35年的朱玉珍对于大家来说已经是“老面孔”了。跟梅兰珍老师学过戏、在各类比赛中拿过大奖、担任文化宫一支表演队伍的队长……这些经历都让朱玉珍这个“票友”多了一点“专业”的色彩。因为喜欢锡剧、酷爱锡剧,所以只要有表演和比赛,朱玉珍都会尽力参加,只为了能更好地为无锡本地的戏曲助兴。
  在昨天的比赛中,朱玉珍全新演绎了一段难度颇高的《红色的种子》选段,穿着一套醒目的红色服装,朱玉珍以她精彩的表现征服了现场所有的观众。由于本次比赛选手在各个阶段的参赛曲目不能相同,所以朱玉珍这次选择了《红色的种子》选段,而她的拿手戏《拔兰花》,将留到后面的比赛中使用。
  整个无锡赛区的初赛在紧张而又热闹的气氛中举行,28个节目精彩纷呈、亮点不断,但是由于本次比赛竞争相当激烈,和早先结束的其他13个赛区一样,高手云集的无锡赛区也最多只能有五个节目的选手参加将于本月29、30日举行的复赛。但是在昨天的比赛现场,选手们似乎并没有把太多关注放在分数上,重在参与、以戏会友,锡城广大的票友们用精彩的表现为本次大赛奉献了一场精彩的“锡剧PARTY”。

编辑:wlxwb         来源:无锡日报

吴人 发表于 2007-3-28 01:42:09

打响文化品牌:锡剧

打响文化品牌:锡剧
www.wx.xinhuanet.com         2005年09月01日 14:50:10 来源:无锡外宣办

    锡剧是无锡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它不仅在无锡有阵地,在江南其他地区,包括沪上、苏北等广大地区都非常有听众缘。由于时下中青年人缺乏对锡剧的了解和热 爱,加之近年来锡剧舞台缺乏有时代气息的力作,锡剧的确少了一些生机。要把无锡建设成为文化大市,繁荣锡剧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

    创新电视、电台栏目,加大锡剧的宣传推介力度。电视、电台是声像制品的主要载体,我市文化主管部门应牵好头,搞好协调,成为各家媒体和演出团体之间的桥 梁和纽带。

    演出团体要敢于送戏上台。电视台、电台要摸透百姓的要求和口味,与时俱进,创新栏目,开辟诸如“锡剧教室”、“梁溪戏苑”、“名家名段”、“新人新作” 等栏目,在宣传推广锡剧的同时,丰富内容,活跃视屏。演出团体要大胆解放思想,让名角名段新秀走进电视和广播。如此,既增强了电视、电台的吸引力,也更多地把锡 剧送给了观众和听众。

    政府和媒体搭建舞台,培养锡剧观众群。近闻我市锡剧院演出锡剧《青蛇》,台下观众寥寥。稍作分析,不难发现,原因之一是我市缺乏热爱锡剧的观众群体。不 妨可以借鉴周边省市的做法,城市露天舞台定期搞些家庭类的锡剧演唱会,搞些团体“锡剧演唱对抗赛”,举办周末“速学速唱”类的娱乐节目,举办“彬彬杯”、“嘉兰 杯”、“太湖杯”等锡剧大赛。有了群众的参与,百姓的“戏情”必将调动起来,未来的锡剧舞台上下就会是另一番热闹情景了。

    结合无锡特色,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无锡特色明显,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存在繁荣锡剧的物质与精神基础。目前资金仍是困扰锡剧发展的 主要问题之一,可以通过唱企业文化,唱企业精英名人,唱能吸引年轻人的“梁祝”,唱无锡人的时代精神,融企业与演出团体为一体,生成诸如“小天鹅锡剧团”、“红 豆锡剧团”、“阳光剧社”等以企业名称冠名的演出团体,给企业铸就可以搭载企业文化、企业品牌的“文化航母”,企业和演出团体都会收益匪浅。

    让锡剧出市跨江,拓出锡剧新天地。近年来,西到扬州部分县市,东到南通,北至盐城市北部一带,有为数不少的锡剧迷。这些地方因缺乏地方戏,还因此产生了 一些业余锡剧团体。可以肯定地说,是锡剧优美的旋律,吴侬软语的细腻动人吸引了这些地方的人们。据此,锡剧团体除了巩固江南阵地外,更要出市跨江,采取举办锡剧 专场,结合当地重大庆典、民间活动,既有交流,又有商业演出,把锡剧艺术送给江北民众,发展锡剧演出空间,以演促兴,促进锡剧的繁荣。

双相障碍 发表于 2007-3-28 10:36:35

呜呜,现在常州个年轻人居然弗晓则锡剧也是常州本地个戏。

弗是吴人 发表于 2007-3-28 16:29:24

作兴是因为“锡剧”兹个名字,佗家以为是无锡个ua,兹个就好像浙江人弗认同“吴语”一式一样
建议锡剧正名为“常锡剧”或“常锡滩簧”:loveliness:

吴人 发表于 2007-3-28 21:30:56

锡剧名家,王彬彬啊梅兰珍啊王兰英了啥侪是现在常州地界个。。。

吴人 发表于 2007-3-28 21:40:27

原帖由 弗是吴人 于 2007-3-28 16:29 发表
作兴是因为“锡剧”兹个名字,佗家以为是无锡个ua,兹个就好像浙江人弗认同“吴语”一式一样
建议锡剧正名为“常锡剧”或“常锡滩簧”:loveliness:

还有苏州人要叫苏锡剧唻。。。哪亨办法。。。

小老虎 发表于 2007-3-28 22:31:05

叫吴越剧好了

吴人 发表于 2007-3-28 23:51:00

原帖由 小老虎 于 2007-3-28 22:31 发表
叫吴越剧好了

既然已经有越剧哉,何不叫吴剧,hehe。

吴人 发表于 2007-3-28 23:57:33

吴剧有个问题,容易搭 沪剧 混

建议沪剧叫回“申曲”。。。

弗是吴人 发表于 2007-3-29 16:34:21

吴剧,这个好的。。。

双相障碍 发表于 2007-3-30 22:12:58

恶好恶好。

双相障碍 发表于 2007-3-30 22:13:54

赵元任时代常州“很”用“恶”,有星恶趣味。:lol:

吴人 发表于 2007-3-31 00:16:10

锡剧团哼起苏剧 初次“登台”受好评
(2007-3-23 18:02)
  苏州有苏剧,无锡有锡剧,今天这两个剧种来了一次亲密接触,从无锡远道而来的锡剧演员居然熟门熟路的唱起了苏剧,唱的像不像,赶紧去听听。

  台上表演的这是苏剧名戏《春香闹学》,但表演者却是来自无锡锡剧团的演员。而在舞台的一角指导的正是咱们的苏剧名家丁伯伯

  原来这出苏剧是丁伯伯手把手教出来的,按理说,苏剧是苏州话唱腔,怎么会找锡剧团来表演呢?丁伯伯告诉我们,苏剧是始于明代中叶的苏州地方戏,有别于昆曲的“字正、腔圆、板准”,苏剧轻柔委婉、圆润幽妙,一直都很受苏州老百姓的欢迎,但是自从01年昆剧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大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昆剧上,苏剧就走了几年低潮,近两年基本都没有过整场演出,这让很多喜欢苏剧的老戏迷们着了急。

  于是,丁伯伯就跟唱腔接近的锡剧团一起实验排演了几场苏剧,目的就是为了传承这一传统文化遗产。但是,让无锡人、江阴人来学苏式唱腔,唱得地不地道呢?

  戏迷们能接受,丁伯伯和锡剧团的演员也都欣慰了,他们说,接下来还要计划在三年之内,排演8个苏剧名戏,一方面是把这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也是培养一些苏剧的接班人。传真记者报道。


(肖平摘自苏州广电总台社会经济频道)

吴人 发表于 2007-3-31 00:17:06

“锡剧王子”周东亮志挑江苏地方戏大梁

新华网江苏频道 文化
      
www.JSxinhuanet.com
      
2006-06-16 10:57:04
      
来源: 新华日报


    第一次约访周东亮,他在外地演出。第二次约好下午采访,4点记者来到江苏省锡剧团,周东亮和团里其他负责人还在开会,商讨省锡赴上海大剧院演出事宜,一直到5点多钟会议结束,周东亮才有时间坐下来和我聊聊。

    在等待采访的时间里,记者没有丝毫的焦躁与不耐烦,可能是因为看多了戏曲市场的冷清,今天看到周东亮和他所在的锡剧团如此忙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愉快和欣慰。

    江苏最年轻的梅花、文华双奖演员

    记者印象:好几年前,周东亮30出头的时候,记者第一次看他演戏,“锡剧王子”的俊逸潇洒自不必说,他的老成和深厚更令我惊讶,这个有些瘦弱的身体怎么能发出如此有穿透力的声音?他年纪轻轻怎么能如此自在地驾驭舞台全局?

    东亮自述:我父亲周林华是江阴市锡剧团团长,也是唱小生的。我们家就住在团里,从小,父亲排练、演出我都在旁边看着,觉得很好玩,就跟在大人后边比划着学唱。也有坐不住的时候,父亲闲下来就拿饼干做诱饵,教我唱戏,学会一句给一块饼干。就这样,到我上小学,已经学会了不少完整的唱段,节日里我总要上台表演,成了学校的小明星。

    上初三的时候,省戏校把我招去。从戏校毕业,进了省锡剧团,虽然也主演过几部大戏,但是有几年还是很迷茫。当时剧团一个月只有 70块钱工资,经常不排戏,闲得无聊,我就去舞厅唱了3年流行歌曲。虽然唱歌每天有300块收入,但内心还是空荡荡的,觉着活得没了理想。

    1997年,省里举办“省属青年演员会演”,我演了《跌雪》、《庵堂认母》,当时的文化厅副厅长顾欣看完后点名表扬了我。当时自己除了激动,还有一种苏醒的感觉,醒来才发现锡剧是我最喜欢的生活。

    也是在1997年,团里复排《珍珠塔》,我主演方卿,获得省第二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由我主演的《珍珠塔》到今天已经演了400多场,也让我获得了很多荣誉,包括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和文华奖,那年我34岁,成为江苏省最年轻的梅花、文华双奖演员。

    带领锡剧跑码头闯市场

    记者印象:那年冬天记者跟着省锡剧团到高淳送戏下乡,风雪交加,演员们薄衣单衫在台上一丝不苟地演戏,名角周东亮也不例外,台下黑压压的观众站在风雪中打着伞起劲地鼓掌,台上台下一样叫人感动。

    东亮自述:像这种送戏下乡的演出,是农村搞庙会,家家户户凑钱请我们去的,一场也就给几千块钱,刨去运输、演员劳务费等成本,没钱可赚,但我们每年都去。

    去年我们团演出近100场,今年上半年已经演了60场,平均每三天演一场。我们跑码头跑得这么勤,一是因为省演艺集团改革以后,每个剧团都要到市场找饭吃,有演出才有效益有收入;二是因为锡剧要拓展市场,既要进城市剧院,也要赶农村庙会。每次我们团下农村演出场面都很火爆,虽然苦点累点,挣得也不多,但看到农民朋友那么喜欢我们的戏,需要我们的戏,我们心里就热乎乎的,感觉到一个演员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在苏南地区的演出,很多靠当地企业家赞助,一场要赞助两三万元才能消化演出成本。这些老板都是锡剧迷,在他们眼里,我算是个明星,所以经常我出面,能给团里多拉些赞助。这些企业家对锡剧大多有一份令人尊敬的责任感,对我们演戏也是一种鞭策。

    对锡剧明天的思考

    记者印象:中国戏曲大多给人程式化的沉闷感,而周东亮的戏,却总能给人惊喜:在《珍珠塔》的“跌雪”里,他竟跳起了现代舞;在现代锡剧《红色恋人》里,他的唱腔让人听着像流行歌曲,很亲切。他是一个根植于传统又很善于创新的锡剧表演者,他看好锡剧的明天。

    东亮自述:因为我的戏是演给现代观众看的,所以一定要有打动现代观众的东西,但不管加进多少现代元素,锡剧的本体不能丢失;我喜欢尝试各种新生事物,比如唱流行歌曲,学现代舞,演影视剧,但我还是最喜欢锡剧,其它都是副业,锡剧永远是主业。

    要想让锡剧真正热起来,当然不能坐等。这两年政府等社会各方面对锡剧的推广给予了不少支持,但锡剧仍然被看作一个小戏种而在发展上受限。浙江有越剧,河南有豫剧,安徽有黄梅戏,江苏的代表戏种是什么呢?有人说是昆曲,我认为昆曲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戏曲的代表,严格意义上说,它已经不是地方戏了。从目前江苏几个地方戏的影响看,锡剧最有可能挑起大梁,成为江苏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如果江苏人对锡剧都能有这样的认识,锡剧就有了发展的大希望。 (汪秋萍)

吴人 发表于 2007-3-31 00:18:16

到底是无锡锡剧团还是苏州锡剧团排苏剧。。。

吴人 发表于 2007-3-31 00:21:31

苏锡文戏。。。

苏州市锡剧团

http://www.jscnt.gov.cn   2005-11-07 09:34:41   


  锡剧流行于苏州的一支称苏锡文戏,1939年10月杨云祥筹建的北局戏院落成,为苏锡文戏在城内的专业戏院,首场演出《珍珠塔》。嗣后,每年例行锡剧会串,著名锡剧演员姚澄、王兰英、顾嘉生、陈菊林、吴雅童等都曾应邀参加。
  苏锡文戏在舞台实践中渐趋成熟,发展了常锡文戏中的主要曲调,吸收了大陆调、玲玲调、迷婚调、太平调和民间的春调,拖腔舒缓,音调柔圆,书卷气浓,注重抒情,念白接近苏滩,以苏白为主,形成苏派特色。
  1939年“苏锡文戏研究会”成立,凡来苏参加演出的常锡文戏演员照例入会。
  1940年,会员发展到三百余人,苏州城内外经常上演苏锡文戏的戏院达30处。
  常演剧目有《三请樊梨花》、《珍珠塔》、《双珠凤》、《梁祝》、《啼笑姻缘》、《玉堂春》、《包公案》、《三约牡丹亭》、《王老虎抢亲》、《李三娘》、《洛阳桥》、《玉连环》、《孟姜女》、《二度梅》等。
  1952年,苏南行署在苏州举行地方戏曲集训班,参加集训的全是锡剧团,共计15个,集训后分别分到全省各市县登记,归属各地政府领导。
  1984年,江苏省首届锡剧节在无锡市举行,沙洲县锡剧团的《不是父亲的父亲》获创作一等奖,苏州市锡剧团的《后珍珠塔》、常熟市锡剧团《龙凤合同》获二等奖。王春楼、王小平、钟天乐、杨文良、高惠法获优秀演员奖。苏州市现有苏州市、常熟市和张家港市三个锡剧团。
  苏州市锡剧团著名演员有张唐彬/张美华等,常演的剧目有《朱元璋搭沈万三》、《三请樊梨花》、《荒坟产子》、《后珍珠塔》、《孟姜女过关》等。

吴人 发表于 2007-3-31 06:00:03

看来这个记者弄错了,不是什么从无锡远道而来的锡剧团,而是苏州本地的锡剧团。。。。

还无锡人了江阴人。。。:L弄到临天亮是自家苏州人。。。

锡剧弗光光是无锡地方戏。常锡文戏、苏锡文戏,54年之后再统一叫成所谓“锡剧”。

锡剧弗光光是无锡,也弗光光是苏锡常,北到苏北大丰也有过锡剧团,嘉定青浦嘉兴也有过。

西到吴语边缘地区高淳丹阳金坛也侪有。

从核心部分来看,锡剧是苏南地方戏,老早苏南行政专署个重点培养戏种。

锡剧,有段辰光是扮演江苏个越剧角色个,华东地区三大剧之一,所谓“锡老大”。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无锡启动江浙沪锡剧票友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