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jin 发表于 2007-3-6 20:06:29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江南”专辑简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6日 17:17 《中国国家地理》

  江南到底在哪里?

  这是一个关于地域文化的专辑。这片区域之所以特殊,就是因为它没有清晰的边界,每一个人都可以为它划定边界,划界的标准则因人而异、随心所欲。“江南”存在于中国人的心中,是一块由民意划出的地理区域,它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然而,“江南”在哪里呢?

  这个专辑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请历史地理学家、经济地理学家、自然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等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角度为“江南”划个圈儿,在这些学者的论述中,“江南”呈现出了迥然不同的面貌,它的边界也飘忽不定。杂志用多幅地图来解析专家们的“江南”概念,从而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在辨析“江南”的过程中,这块地域的特殊性也渐渐明了。

  专辑的第二部分勾勒出CNG认为的“江南核心地带”:以太湖和秦淮河为例,江南的湖泊、河流所织起的水网与江南文明发展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谚语中的苏州与杭州,依托着园林和西湖的这两座城市,在中国文化的建构过程中留下了怎样的迷人色彩?

  杂志还通过对最体现江南精神的12种风物的描绘,把最鲜活的“江南”展示出来:
扬州澡堂子、西湖龙井茶、阳澄湖大闸蟹、宜兴紫砂壶、绍兴酒、龙泉剑、油纸伞、乌篷船、辑里丝、印花布、霉干菜和黄泥螺……对这些事物的选择是基于这样的标准 ——只要它能充分透露出江南人对生活追求的品味之高、之优裕、之精致,因为这才是那块地方之所以被称作“人间天堂”的理由。

富春山越 发表于 2007-3-6 21:38:02

我今天也买了本看。其中有《方言学者说:“江南是方言”》。把吴语、闽语、粤语、客家方言区列为比较典型的南方方言,把湘语、赣语列为接近官话的南方方言。把徽语归入吴方言。

gojin 发表于 2007-3-8 10:32:04

南京不能算是江南? 专家意见让我们大吃一惊

http://cul.jschina.com.cn2007-3-7 9:02:21

  “杏花春雨江南”,农历年过后,南京在一片春雷中渐渐苏醒:梅花绽放、燕子归巢。绵延的细雨笼罩着老城,让一切宛如刚刚在“春晚”上惊艳的南京选送的舞蹈《小城雨巷》。

  不过,对于南京是不是江南这个问题,一些专家却给出了迥异的观点。在最近一期《中国国家地理》上,国内不同领域的专家对江南进行了定义,按照他们的定义,其中过半专家把南京排除在了江南之外。

  记者昨日一一采访了这些分学科领域内的专家。

  经济学者说:江南是赋税

  南京不是江南,却与江南息息相关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冯贤亮认为:江南的概念应该首先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现在,江南的核心指包括上海、苏南、浙西等地区在内的太湖平原。无疑,这个区域并不包括南京。

  冯贤亮认为:南京和江南的关系,正确表述应该是:南京虽不是江南,但却与江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历史上,江南地区的赋税都是运往南京的(明永乐之后,太湖流域的赋税上缴一分为二,一部分运往北京,另一部分运往南京)。因此可说,南京虽不是江南,大部分时候要高于江南。

  冯贤亮从经济层面上解释:赋税不仅仅是粮食构成的,更重要的还有丝织业、棉布等,在明清,松江的棉布都是通过南京出口,因此当时出口的棉布包装上都有一个单词“nankin”,外国人看到的这个单词,并不是指南京,而是指棉布。可见不能孤立地看待离开了南京的江南。

  冯贤亮还认为,江南的经济,其实是依托航运、河网、外埠码头等地理优势所构成的外向型贸易发展起来的,所以过去京杭大运河沿线的苏州、杭州、镇江以及后来的上海等城市,都是典型的江南城市,而南京并不具备这些理想条件。南京更多的是政治上、或者文化上与江南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语言学家说:江南是吴语

  南京人讲话和苏州、上海、杭州不一样

  从方言的角度上来说,北大中文系副教授、汉语方言学者项梦冰认为:南京(也包括宁镇扬地区)属于官话地区,和上海、苏南、浙江的吴语地区是迥异的。如果按照现在人们所理解的“小江南”即吴方言分布地区的观点来看,南京确实不算是江南。

  项梦冰在接受金陵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江南本是一个“地理方位”,用方言来进行划分并不精确。但是南京的方言很明显区别于沪、浙,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化也形成了不同,这还是为“江南”的划分提供了一些参考。

  项梦冰告诉记者,根据目前比较权威的研究,南京在较早的时候(唐宋、或者更早)就已经开始使用现在的方言——江淮官话。它的形成可能是历史上数次经济、政治大迁徙的直接后果——由北方移民所带来的优势语言,直接挤掉了南京本土的语言,并直接和间接影响了附近的沿江地带、近江地带的方言。

  南京官话后来一度被作为“金陵雅音”而成为官方书面语言的标准,其地位和吴语区不可同日而语,自然也脱离了以吴语为广泛特征的小江南这个区域。

  比较起来,苏州、上海以及浙江等地,由于长江有效地阻止了北方语言的继续扩散,吴语方言还保留得比较完整。

  但是浙江的杭州,由于历史上做过南下的宋政权的首都,其吴方言中也掺入了一定的北方方言,被专家们认为是一种混合方言,但归根结底还是吴方言地区。

gojin 发表于 2007-3-8 10:33:27

南京不能算是江南? 专家意见让我们大吃一惊(2)

http://cul.jschina.com.cn2007-3-7 9:13:10

  地理学者说:江南是丘陵

  南京不是,苏州杭州上海也不是

  不过,最让人大跌眼镜的观点却是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杨勤业提出来的。他认为,不要说南京,就连苏州、杭州都不是真正的江南。

  记者昨日也电话采访了杨勤业。

  杨勤业告诉记者:从区域自然地理来划分,“江南”是一个特指名词,即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湿润)地区里的江南丘陵。

  作为一个区域的概念,杨勤业告诉记者,“江南丘陵”最早是72年前由地理学者黄秉维所提出:是一个和云贵高原、东南沿海地区、两广丘陵地区等地理单元相平行的自然地理单元名称。通常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天目山以西、贵州高原以东的低山丘陵的总称,其特征为:范围在北纬25度-31度,东经110度-120度之间,包括湘、赣两省中南部和浙西、皖南地区的大片低山和丘陵,海拔多在200米至600米。因为在长江之南、且与长江水系有着直接关联,所以名称叫做“江南丘陵”。

  杨勤业说,依照这个概念来看,江南指的是“湘江和赣江的中下游”一带。而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江南”,在自然区域里则其实应该叫做“长三角平原”。所以严格地说,包括苏州、杭州、上海等地都不算是真正的“江南”。

  至于南京,杨勤业个人则认为,既不在“江南”,也不在“长三角平原”,依照新的划分,南京应该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洞庭湖—江汉-鄱阳湖”区域。

gojin 发表于 2007-3-8 10:33:55

南京不能算是江南? 专家意见让我们大吃一惊(3)

http://cul.jschina.com.cn2007-3-7 9:13:10

  是否江南,其实并不重要

  作家叶兆言如是说

  作为南京本土的著名作家,先锋派代表作家叶兆言被公认为也是最适合的秦淮文化的代言人,他的笔下有着浓厚的南京情结。但是,叶兆言在本期《中国国家地理》的署名文章中也提出了他对于“南京算不算得上江南”的疑虑。

  金陵晚报记者昨日也对叶兆言进行了专访。

  (以下叶兆言简称叶,记者简称记)

  记:能介绍一下您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吗?

  叶: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是应《中国国家地理》邀请写的一篇文章,全文共3000多字,主要写秦淮河和江南老大地位之间的关系。

  记:“南京,还能不能属于江南”这个怀疑是您自己的观点,还是别人的观点,或者大多数人的观点。您本人是怎么看待的?

  叶:首先,南京当然是江南。真正的江南很简单,按照唐宋时候的划分,长江以南分有东西路,即江南东、江南西,江南西路就是今天的皖南和江西,在习惯上早已经不被人称为江南了。剩下的长江以南(东路)地区,也就是过去所说的江东,才是真正地理意义上的江南。毫无疑问南京应该属于这个范围。

  不过现在大多数人提到的江南,还有更小的概念,从理论上即为吴越方言区,从经济上说是泛太湖地区。问一个上海人,或者问一个苏州人,他们都会这么理解,在这个观点基础上,上海人认为南京不属于江南,很常见。

  记:如果按照吴方言才是江南这个理解,那么南京倒真不算江南了。难道江南这个称谓对南京真没有所谓吗?

  叶:其实过去我们南京地区说话的方言,应该和苏南一样的,都属于吴方言,但是后来却翘着舌头学习北方官话,这是因为历史上,吴方言被视为夷蛮语言,北方的文化才是正统和先进的。但发展到后来,北方的经济却要远远落后于吴语地区。这是历史始料不及的。

  对南京人,是不是江南其实并没有太大所谓,南京按照现在的区划是江苏省会所在地,但传统意义上,江苏省会并不是南京而是苏州。

  从清代设立两江总督应该能看出来,南京的辖区更大,包括两江(江苏、安徽以及江西地区),如果再说大一些,南京在传统上就是中国文化副中心,是整个南方的首善之地。吴语地区的苏南只是一个小概念。

  记:就是您提到历史选择的合理性,是这个意思吗?

  叶:作为作家我写的是事实。在一段时间内,历史只会选择一个点(来承担某种责任)。客观来说,越是新生的地区就越有力,1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很富裕,但是风水轮流转,后来就是长江流域的江南了;现在江苏的苏南更有活力,但未来一百年后,苏北也许就会起来。南京曾经是无可争议的江南的老大,但现在,上海是无可争议的老大。

  所以我说,是否江南的重心,并不用太去在意。历史是在发展的。

  记:不可否认,很多人在说江南的时候讲的主要是一个文化概念,唐诗宋词里面总是要说到金陵,那么在这个文化的江南里面,南京又该脱籍吗?

  叶:江南的评判标准有很多,主要是看由谁来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江南。

  比如在唐诗中,南京一定是江南最重要的地区。这一点是公认的、无法抹煞的。南京在整个江南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无法撼动。

  《CNG》执行总编单之蔷: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江南

  昨日,《中国国家地理》(CNG)的执行总编单之蔷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

  单之蔷告诉记者,事实上,对于江南这个地理概念,作为北方人,自己一直都是寄托着某种想象的。不过没有想到的是,在举行专家座谈的时候,每一个专家对于江南的定义都有自己的不同的见解。这令编辑部和他自己大吃一惊,甚至一度打算放弃做这个专题。

  “后来我们意识到,争论的本身其实还是有着很大卖点的”。单之蔷介绍说,一开始并没有想把江南做出像《选美中国》这样一个“颠覆”、“革命”的结论,但还是试图做出对于“江南”理解的答案。于是就把各个领域的专家们的“江南”进行“交集”,找一个“所有信息都包含的、没有争论的”江南,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得出了以下的结论:真正的江南,就是太湖和西湖流域。也就是苏州和杭州的周边区域。

  在这个交集中,包括南京在内的宁镇扬地区都被排除在了“江南”之外。

  对于这个答案,单之蔷告诉记者,以他是一个普通北方人的角度称还是比较客观的:北方人认为南京显然和江南是不可分割的,但却是一个屡屡受北方影响尤其是政治上的影响十分深远的城市,江南的特征还不算特别明显。但是江南某些特质,比如说纸醉金迷、比如说偏安一隅、比如说经济繁华、文学优美方面,南京却又十分突出,这不能不让各路专家有所争论。

  不过对于“江南”这个概念,单之蔷自己也有不同于专家的理解,他认为,“江南”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个文化心理的名词,是传统中国最美好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来说,高楼耸立的上海、还有日益现代化的苏州、杭州、或者南京,能否算江南都要打一个问号。

  单之蔷坦言: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江南。

gojin 发表于 2007-3-8 10:35:08

南京,为什么不算江南?!

(2007-03-07 08:37:35)

□本报记者 朱波

【金陵晚报报道】 “我们南京还算江南啊?”“怎么不算啊?”“可是我看,好像南京不太像江南唉!”“你瞎讲哦,难道是江北啊?”这是记者昨日一早在乘坐公交车时听到的一对情侣关于“南京算不算江南”的话题讨论。昨天,本报刊载了《南京不能算是江南?》一文,就《国家地理杂志》近日公布的由国内各领域专家给出的“江南定义”进行讨论:按照该杂志观点,南京(也包括镇江、扬州)显然被排除在“江南”的范围之外。话题一出,立刻就在南京市民中引起了一片喧哗和争鸣。直接参与报社话题讨论的信件、邮件和电话,更是如洪水一样涌来。

在昨日的反馈中,南京市民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咱南京当然是江南”!

“江南”不应是财富榜

署名“广陵龙”的读者发来邮件称:不应当以经济水平来作为“是否江南”的标准,而应当以“历史文化”、“山川田野“和“风土人情”作为标准。

针对经济学者提出的以地区富庶程度来衡量江南的说法,“广陵龙”表示:

“江南”难道是胡润的中国财富榜?也能大家排排队,轮着坐交椅。江南究竟指什么,至少也是个文化地理概念,毕竟文化的东西才是植根于人们内心的。古往今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南京都是文人墨客诗句下的“江南好”,而提到上海,数百年前,那里还只不过是个偏僻的小渔村,那时候,诗人要想赋诗赞美,也不会认定这是江南地区的重要所在。

可见,南京属不属于江南,应该是历史文化说了算。

诗词中南京都是“江南”

南京史家、学者严中则给出了具体的“南京就是江南”的依据,他认为,从历史和文化角度,南京永远是属于江南的。这一点历朝历代描写南京的古诗词都可以为证:

南齐著名诗人谢月兆的入朝曲中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句,句中的“江南”就是指“金陵”,也就是南京。

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描写南京典型的江南景色。

南唐韩熙载《感怀诗二首》之一:“我本江北人,去做江南客,还至江北时,举目无相识。清风吹我寒,明月为谁白,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诗中的江南也就是金陵(南京)。

宋张耒《怀金陵》:曾作金陵烂漫游,北归尘土变衣裘。芰荷声里孤舟雨,卧入江南第一州。诗中的江南第一洲,也是指南京。

文天祥《金陵驿》中也有“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诗中的“江南”即指金陵(南京)。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有“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其中出现江南一词,建康也是指南京。

清代纳兰性德《梦江南》,“江南好,建业旧长安,紫盖忽临双渡,翠华争拥六龙看。雄丽却高寒。”“江南好,怀古意谁传。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风景忆当年。”词中的“江南”就是指“金陵”。

是不是江南得自己说了算

不仅是本地,在《国家地理杂志》的博客网络讨论版里,专家关于“江南属地”的观点也激起了一片水花。网友FLEA认为:专家的观点和现实中的理解往往并不是一致的,对于专家的观点,没必要太认真。是否江南还得当地人自己说了算。

FLEA称,专家的专业,跟日常常识显然不能混淆。这就好像物理中对力的定义跟生活中力的理解区别很大一样。生活中力的概念往往同时有物理中功的概念。这样的例子很多。因此南京是否江南,还得自己说了算。

读者解释:南京为什么南北模糊

除观点“一边倒”以外,也有读者从较冷静的角度分析了为什么南京“南北模糊”、“南北兼容”的城市性格。

网名为“冀之”的网友,在南京上学工作,求学时系南京大学历史专业。首先,他肯定了南京的确是“江南”,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南京有着南北双重的属性”。“冀之”详细地解释了这种属性的形成原因。

他认为,江南的概念首先是地理上的,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它逐渐成了人文概念。所有具有江南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的地方都可以称为江南,所以才有“塞上江南”的说法。南京在地理位置上毫无疑问是江南,在东晋之前,更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城市。比如东吴,就是江南土著士族的政权,顾陆朱张等都是江南豪门。甚至当时南京的方言就是吴语。

但为什么到今天会有人质疑南京的江南属性呢?这和南京历史上一次次大起大落是分不开的。第一次就是永嘉南渡(西晋末年)。当时在南京甚至发生了该说吴语还是中原官话的争论,最终吴语受到打压。到了北宋,南京再次成为纯粹的江南城市。但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王朝后,将南京城内和江南地区的土著家族外迁,大量江淮家族涌入。南京江南文化特色再次受到江淮文化的削弱。而徽皖文化的特色加强了。

民国建立以后,孙中山蒋介石都是南方人,尤其是以蒋介石为首的江浙势力在南京相当兴盛,南京城的江南文化氛围很浓。民国以来的江南特色是保留着的。所以无论是远古还是近现代,只要不做首都南京都是一个江南城市。今天,南京的建筑、饮食习惯、艺术氛围、甚至学人治学风格都有着江南风度。南京的任何一样东西拿到济南、拿到郑州、甚至拿到合肥,你都会一眼看出这是江南。

“事实上,中国很少有城市像南京这样充满着悲情,一次次崛起一次次又被抹平。这种独特的经历让南京的性格中充满了低调和不张扬。这也许就是很多人对南京是不是江南充满疑惑的原因吧。”

本报今起继续开展“南京,还算不算江南?”讨论,欢迎读者们前来讨论。热线电话:84686500;e-mail:newaslo@163.com;来信地址:龙蟠中路223号金陵晚报综合新闻部,朱波收。

(编辑 小娜)

mandarin 发表于 2007-3-8 11:49:46

作家的话最不可信,书里看到扔掉书,电视里看到搁频道

gojin 发表于 2007-3-13 05:26:43

南京女孩算江南美女吗?

(2007-03-12 09:43:44)

□本报记者 朱波

【金陵晚报报道】 前言:“我认为扬州不是江南,正是因为扬州女子虽然柔美,说话却不太好听,而南京方言也有这致命的硬伤,看陈洪芹的《听我韶韶》,你不会将她与江南女子联系在一起吧?那个靠说南京方言而红透半边天的‘秦虹一枝花’长大后会成为江南女子的代表吗?天晓得。”

这是读者吴洪彬昨日给记者寄来的讨论稿中的一段文字,他对“南京算不算江南”这个问题上,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不是从历史,也不是从文化,更不是从经济,他的观点是,看看南京女孩算不算江南女子,就知道南京算不算江南了。

这个话题看似很无聊,但是把这个话题放在我们的“南京算不算江南”的大讨论背景之下,编辑们立刻就哑口无言了。也确实有不少读者向我们提出这个问题:什么词汇最能够常和江南联系在一起,除了“水乡”外,就只有“女子”了,那么,南京有没有“江南女子”这个问题是不是很重要呢?

记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判断“江南女子”的特征标准是什么?

专门负责空姐专业招募的金陵旅馆管理干部学院空乘专业管委会主任郭文的定义是:灵、秀、柔。

江苏省美协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李香君故居陈列馆馆长傅邦华的定义是:传统、典雅、有文化修养。

华薇模特经纪公司的资深教练、顾问徐笑芳的定义是:温柔、清纯、小巧。

依照这个标准,那么,南京女子有没有江南佳丽的气质呢?

读者:不说吴侬软语怎算江南美女

金庸在《天龙八部》笔下曾描写过一个吴侬软语的江南美女阿碧。她人未亮相,就先闻她一段动人的吴歌,待见面时,一口甜美的“软语”,加上她肤色白皙,如新剥鲜菱。让段誉自觉:虽不如木婉清清丽,当然更比不上王语嫣美貌,但这个少女却有自己的味道。

这个味道于是被锁定为“江南”,而吴侬软语就成为“江南”的一个重要特征。

有不少读者因此认为,南京姑娘缺乏江南女子的气质:

一名网友搬出了早两年在某网站上十分著名的一个帖子《南京无美女》向记者证明:南京女孩的“出口不凡”是出了名的。文章说:“南京的本土方言,南京人自己都觉得实在不能登大雅之堂。显得土气且不说,总觉得凶神恶煞,充满暴力倾向。无论多温柔的语调讲起来都好像在吵架。南京女孩子偏偏走到什么地方都不懂得收起喉咙小声说话,购物中心里、公共汽车上,即使在上档次的西餐厅、咖啡座,你依然能很容易地接收到高分贝的南京骂——“呆×”。回头寻找发源地,若是女声,多半是看上去还算顺眼的年轻姑娘。”

读者吴洪彬更是感叹说,“看春晚中的舞蹈《小城雨巷》,我们大约能领悟到江南女子婉约和洒脱的风情,举手投足间尽显柔美与灵动。这虽然是南京前线文工团的作品,但是领舞的胡琴心却是温州人。而南京的女主持人中,《非常周末》的陈怡算是最具江南特征的女子之一,但她也不是南京人,却是镇江人。南京人看陈洪芹的《听我韶韶》,你不会将她与江南女子联系在一起吧?那个靠说南京方言而红透半边天的‘秦虹一枝花’长大后会成为江南女子的代表吗?天晓得。”

网友和读者的观点,在记者采访市民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支持。相当一部分市民表示:南京女孩,确实有不少和“江南女子”的形象脱节了。

那么专门和美女们打交道的人又是怎么看“南京女孩”有没有“江南气质”的呢?

空姐评委:南京空姐很受欢迎

金陵旅馆管理干部学院空乘专业管委会主任郭文,每年专门负责该院空乘专业的招生:他告诉记者,其实江苏的空姐数量和质量在全国而言算非常高的,整个江苏,约 60%的空姐出自南京;还有一个现象也同样具有说服力,全国所有的航空公司、包括具备空乘专业的院校,都喜欢来宁招空姐,每年6月全国高考高校自主招生时,就有超过15家单位来宁。这些选拔空姐的专家之所以青睐南京,就是因为南京姑娘身上还是有着其余地区女孩身上不太一样的“灵、秀和柔美”的。尤其是 “柔”——温柔,对于空乘这种服务行业来说非常重要。

郭文认为,如果能以“空姐”来代表“丽人气质”,南京女孩的江南气质还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不过,郭文自己也认为,从他们接触到的江苏各地空姐来看,南京女孩比苏州、无锡、常州的女孩要多一些“纯朴”、“大方”,少一些“婉约”。

模特教练:南京模特做事“刷刮”

华薇模特经纪公司的资深教练、顾问徐笑芳更是“阅”美女无数。她告诉记者,南京美女比起苏州、无锡等地的女孩,更“刷刮”些。

由于公司主要在华东地区,华薇旗下的模特基本都是来自上海、江苏以及浙江的美女。和其他地区比较起来,南京女孩算不太重视形象的,比如喜欢聚餐吃东西,且喜欢抢着付账,不像上海的模特们矜持;再比如,模特都忌辣,但是不少南京籍模特吃起辣来却“烦不了”;还有平时开玩笑比较放得开,比较团结、说话不像苏州模特那么嗲……

徐笑芳认为这是南京美女们可爱的地方,用南京话就是“刷刮”。

至于有些南京女孩会说话不文明,徐笑芳告诉记者,其实像常州、无锡等吴语区现在也有说话不文明现象,这是社会问题,并非南京独有的。不能以此认定南京女孩不够江南。

美学家:人口复杂抑制“江南气质”

李香君故居陈列馆馆长傅邦华的身份很特殊,作为唯一以“金陵八艳”为主题的纪念馆馆长,他是书画家、还是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他对南京女孩的“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他告诉记者,秦淮八艳中大部分是苏州、无锡、昆山一带人,但是这些美女全都是在南京接受了文化熏陶。实际上,这也构成了江南美女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在中心的苏锡常,江南美女偏自然美,在较边缘的南京,则重素质美。他认为,南京女孩的江南女孩气质中最重要的就是身上有一种典雅的美,这些在受过良好教育的南京女孩身上表现得很好;其实从长相上来看,南京、苏锡常的女孩们都是瓜子脸,个子较小,皮肤白皙;和北方女孩大不一样。

不过傅邦华还提出:由于南京的历史很特殊,现在具有江南女子特征的女孩在南京确实比苏锡常地区少。这主要是,南京移民现象十分严重,从明清以来,就有南京本土居民不断因各种原因迁出、外地人不断迁来的习惯,河南、山东、安徽、江西等地的移民,构成了现在大多数南京人的祖先。南京人口构成越来越杂,或多或少地抑制了南京女孩“江南”特征。

(编辑 小娜)

gojin 发表于 2007-3-15 07:23:10

美丽的江南在哪里?

美丽的江南在哪里?

2007-03-13 09:11:04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裴回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采莲曲》王勃
  江南在哪里?

  苏州人说最早的江南只包括由南京起至苏州的一小块地方。的确,与苏州相比,杭州的江南味都有点过于硬朗了。那种吴侬软语、纤姿弱态、柔风拂面、连空气都能把你熏醉的江南,就在苏州。

  乍嘉苏高速将苏州与杭州连了起来,自从高速通车后,再也难见这样的景象了:出了杭州,沿京杭大运河一路行进,进入苏州地界,一排连一排的大小船只拥满了绵延的河道,一直涌进苏州城,仿佛那舟来舟往橹桨不绝、鱼丰米足太平盛世的繁华旧江南又重回到了你眼前。

  江南自吴越争霸以后就很少出现战乱,所以倍出名人,却少出改朝换代之士。这里百姓习惯了永恒的宁静,于一举一动间都不慌不忙、有姿有态。北方人心目中都怀着一个最甜的江南梦,我想除了诗画般的风景,就是对那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了吧。

  一波三摇地荡进苏州、荡进园林、荡进那如画的风景。园林是苏州的名片,来了苏州当然要看园林。看园林又有个看法:你可不要和颐和园相比,也不要和避暑山庄相比。北方的园林都是皇家园林,苏州却是私家园林,如何相提并论?而中国四大园林(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苏州就占了两个,是否足以说明其绝呢?

  园林发展到及至就出现了拙政园,走进拙政园还没几步你就惊呆了!单不说风景如何,就脚下那铺路石就足以令你张大嘴巴合不拢了。迈开步去,一步一个图案,步步不同!那细碎的石子要铺满整座园林,花费的是怎样的心血!难以想象!苏南特有的那种细长方砖铺的地面整洁朴素高雅,最让我流连。

  苏轼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在园林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当你进门一眼瞥见左侧那片竹林时,就可以眉开眼笑了。柔美之物没有竹子的点缀,就只柔而不美。竹子就如同婀娜女子的腰,就是让这柔美之态立起来的节。踏着碎石,闻着草香,一步步踏向园林深处。拙政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不同赏景之处,看你该上赏春亭还是该上赏秋居。四季亭的尽头一道长长的白色回廊蜿蜒曲折地从水面迂回而过,是我国迄今为止最长的一条水上回廊。站在洞门回望过去,楼台楦榭与水面融为了和谐一体。关于拙政园的故事已记不清了,大抵讲这是明代一个颇具争议的“清官”的私家园林,且不管他清不清吧!徜徉在这醉心的田园里,还有什么值得争辩的呢?

  留园的规模比拙政园小的多,但精巧秀丽却不输。这里还有一个特点:透过不同的窗棂望过去,移步换景,都有不同的细微风景。我不懂美术,但从美术上讲据说苏州园林都形成了一种构图上的对称与和谐。无论是窗棂后的一小片画面,还是屹立在水边的一座假山。据说曾有一个美国组织或是个人欲以20亿美圆购下留园,苏州市政府坚持没有出售。

  狮子园、惘园、沧浪亭……痴迷于园林艺术的人来这里自是不会失望,而苏城之美一半在景、一半在人。说过了苏州园林,当然该来说说苏州美女。

  说到美女,常听到有游客抱怨:“都说苏杭出美女,我怎么一个都没看见?”的确,我也没见着多少。即使出美女你也不能指望着走在大街上一瞪眼一个美人吧!这都是人们的传闻误区,看见一朵桃花就说见到了春天,最后把一说成十了。客观地说,由于苏杭二州鱼丰米足、空气湿润,这里的女子皮肤都异于他处地白皙。但至于美女,第一,正如我在南京路闲坐时当地导游问我的:“感觉上海美女很少吧!”我点点头。“上班时间都在写字楼里呆着呢,谁会大白天没事在街上走?”第二,其实真正的美女并不出在苏州,而在扬州。

  古时扬州与苏州繁华相当,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过去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在位置上甚至更加显赫,是商业、交通和行政重镇。但凡商业发达之地,总会聚集众多青楼女子,所以扬州出美女,更出美妓,她们带着流浪的心走出了扬州,来到了金陵秦淮河畔、来到了繁华的苏州城,点缀了城市的靡靡之音。

  而苏州美女的美一半在自身,一半又在身上的绸缎。丝绸似乎是专为苏杭美女而生的,那桑蚕吐出的细细白丝,一如她们婀娜的身段,摇曳多姿。苏杭二州的特产本就类似,杭州出名茶龙井,苏州出碧螺春;杭州出丝绸,苏州也出丝绸。而且苏州更发展出了种特色手艺--苏绣。苏州人的心灵手巧真让人赞叹啊!我见到的正宗苏绣,绣出的小花猫毛茸茸的,连身上的绒毛都惟妙惟肖,不现丝毫破绽。那双面绣就在如纸薄的一层纱上绣出正反两面两种图案,真的让人叹服!后来我在浙江一处见到了一幅针脚如亚麻布粗的双猫图案,老板说是苏绣,我看都懒得看就扔在了一边。

  我的地陪导游就是个典型的苏州美女,脸上写满江南味,做起事来温柔和善,穿上一身淡淡的衣服,如《神雕侠侣》里陆无双和程英般的民间女子。离开苏州时她一直把我们送出城外,我还是问她:“然后走哪条路去上海啊?”她笑着象看外星人般瞪起眼睛疑惑地看着我,不知我是带团还是来玩地说:“当然是沪宁!”惊讶之状也蕴满江南韵味。送我们上路后微笑挥手言别,我扭过头,看到那张苏州式的脸,渐飘渐远。

  摇着扑扇赏虎丘,2500年前的虎丘是苏州城的旅游标志。春秋时吴王夫差常携西施于此游玩赏月,虎丘自古多盛会,江南许多才子都曾在此吟风弄月、集会耍乐。2000年的步履将条条石阶磨得光滑圆润,反射出雪亮的光。颜真卿浑厚的二字--“剑池”和前面“虎丘”两字如桑蚕般卧在那块大石上。去过的朋友不知是否还记得旁边还有三个字:“千人石”,如果你看成了“坐月子”那很正常,当我们游客这样说出来时笑得不亦乐乎。山势高处,苍翠掩映的那座斜塔简直可和比萨斜塔一较高下,从侧面看去高耸的塔身摇摇欲坠,揪紧了人心。如果伽利略当初不在比萨而是在苏州做他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怕是它的名声早已超过前者了吧。只是现在都已屹立了多年,不知谁先倒掉呢。

  这是历史上一种普遍现象:某处平淡无奇之地因踏过某人足迹而名扬天下,成了人潮涌动的景点,寒山寺就是这样。这处小寺庙的原迹不知还找不找的到,但原来城外的荒郊现在早已划进市区并成了著名旅游胜地。也不知是张继的诗流传了它的名,还是它光耀了张继的诗。如果来此只为逛庙,那你可大失所望了,不出十分钟小寺庙就逛个遍。拥挤的院内香火缭绕,很多都是新建筑,惟有那口大钟余音袅绕,敲不尽的历史沉浮。苏州和日本池田市是友好城市,来此寻源的日本游客络绎不绝,大有超越中国游客之势,一小片刻着“中日友谊林”的青翠小林立在园子里,也不知能否茁壮成长。来此应该寻找一种意境--“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种于静处听钟声的顿觉。也不用管枫桥在还是不在,尽可泛一叶扁舟在一座叫"枫桥"的桥下梦回唐朝。

  苏州人说话自是好听,唱出来就更加醉人。苏州评弹悠扬婉转,虽不知所唱为何,但曲调里就听的出故事的缠绵。靠近上海的昆山一带又诞生了我国经典戏曲的源头--昆曲,现今几大剧种无不从中吸取营养成分,它的艺术性我认为在数百种地方戏曲中也是最高的,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说了苏州的这许多好,其实也许初入苏州城并没带给你惊喜,还扑面而来些许遗憾吧。和杭州一样,苏州的城市建设其实没有传闻的那样美丽。1972年尼克松访杭州后留下了一句话:“美丽的西湖,破烂的杭州。”我想可以同样移用到苏州:“美丽的园林,破烂的苏州。”

  而苏州分为新城区、老城区和工业园区,苏杭的城市建设这些年都有了很大发展,杭州的都市味可能还有些欠缺,苏州新城区却已经挺气派了:开阔的大道、高耸的新楼、大气的苏州乐园……一切都掩饰不住苏州强劲的冲劲。

  傍着三分之一的太湖,实实在在的鱼米之乡。然而不要带着过多的奢望,不要带着经历或占有的欲望,你只需在淡淡的气息中徜徉在大街小巷里,听着软软的吴语,轻轻走过苏州。

gojin 发表于 2007-3-15 07:26:43

个一波江南潮,弗知要到啥辰光再好平歇;P

gojin 发表于 2007-3-15 07:40:54

解读南京的"江南"性格

解读南京的"江南"性格
2007年3月14日 07:14
来源:金陵晚报 作者:朱波 选稿:李宏洋

  无论是专家意见,还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理解的江南,江南给人的感觉都是秀丽、柔美、小巧和偏安一隅的繁华似锦,但人们对江南同时也存在着缺少铮铮风骨、缺少豪迈胸襟的印象。这个柔弱性格的江南印象也始终伴随着“南京还该不该算江南”的争论,并几乎成了一种评审“是否江南”的标准。然而,当记者昨天寻访完南京的众多“江南”时,却发现了另一种江南性格,或者江南性格的另一面。

  江南贡院:文学冠天下的江南

  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城夫子庙,它东接桃叶渡,南抵秦淮河,西邻状元境,北对建康路,是秦淮文化的腹心地段。“她”也是昨天记者所寻访到南京最早被冠以 “江南”的遗存。馆长周道祥告诉记者:江南贡院最初在南宋时候叫做建康贡院,到了明末清初,江苏省、安徽省被设置为“上江南”、“下江南”,江南贡院于是得名,至今南京城南地区还留有上江考棚、下江考棚的地名。800多年来,从江南贡院走出来的名人成千上万。仅以清代为例,全国共产生112名状元,而从江南贡院考出的有58名,占一半以上;当时全国有县级以上官员2000多个,有一半多是从江南贡院走出来的。他们中不仅有像唐寅、郑板桥、方苞、袁枚这样的文人,也有林则徐、张謇、徐光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顾炎武、陈独秀这样的思想家、政治家、实业家。至于如吴承恩、吴敬梓这些“落榜名人”那就更多了。周道祥认为,“江南贡院”的“江南”,正是江南文化冠天下的时候,从江南贡院出来的人才中,不少都胸怀经略兼济天下,这至少涤荡了江南人太文弱的形象。

  江南图书馆:最早的公共图书馆

  南京龙蟠里9号有一座中国最早的官办公共图书馆遗迹——“江南图书馆”,不过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个名称,而是以更早的“惜阴书院”或者以主体建筑“陶风楼”的名称称呼,现在则是南京图书馆的古籍图书部。据看门人介绍,眼前这座楼,其实是不久前重建的。南京市鼓楼区文化局副局长王四骏向记者讲述了“江南图书馆”的来历。19世纪末,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当时任两江总督的满清大臣端方出国考察欧美国家后,认识到公共图书馆可以“开益神智,增进文明”,于是回国后在南京创建了这座图书馆。它是政府首次将知识让民众共享转变的直接见证。王四骏说,这里的“江南”,显然比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江南”更大气一些。

  江南水师学堂:国人自强的尝试

  几乎在江南图书馆同时,另一个冠以“江南”称谓的近现代教育机构出现在南京城北,它就是鲁迅曾在此念书的江南水师学堂。历史学者吴昊文向记者介绍说:光绪十六年(1890年),作为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张之洞在南京建立了江南水师学堂。这座学校完全按西方的办学模式开办,是一所海军学校。堂内开设驾驶、轮机、鱼雷3个班,每期学员120名左右,教员大多为英国人。不过,没有多久就因为辛亥革命爆发,学堂大约只存在了20余年。学堂后来其建筑先后改为南京临时政府海军部的办公地,后又为海军军官学校、国民政府海军部、海军司令部等单位驻地。在历史上继续发挥着作用。吴昊文说,其实,当时在南京命名为“江南”的洋务运动场所,远远不止水师学堂一个,还有江南铁路学堂等。“江南”在南京,因为战略意义而主要指的是“中国副中心”。

  江南水泥厂:民族经济的气节

  江南水泥厂办公室副主任张新华则为记者讲述了另一个“江南”——江南水泥厂的传奇。厂志记载:1935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当时,中国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是位于京畿的唐山启新水泥厂,北平政府因为惧怕战事扩大,迫切需要转移水泥这样重要的战争物资生产基地。科学工作人员在江南一带寻找具备适合生产物资条件的地方,最终定于南京栖霞地区。新组建的江南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中国最大的几个民族工业资本家如陈范有等作为股东,并正式定名为江南水泥厂。当时,江南水泥厂的硬件条件堪称世界一流。不料此时抗战全面爆发,不久后的南京就遭到了日本铁蹄蹂躏。为了不使得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落入日本人手中,江南水泥厂有组织地将工作人员和大量重要机器设备内迁。同时厂方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总共庇佑难民3万人。对于江南水泥厂的设备,日本人窥视已久,1943年7月,日军部以山东张店制铝厂急需扩大生产飞机原料为由,无视陈范有等人的坚决反对,组织日本技术人员和工人强行拆除、运走水泥厂的机器设备。一年后,江南水泥厂终于被肢解。1950年11月,在周恩来的关心下,体现了民族大义的江南水泥厂终于重新开工,才生产出第一批水泥,被苏联专家称为“远东水泥之冠”。由于历史、体制等原因,江南水泥厂现在已经完全不从事水泥生产了,但是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却永远被后人记载下来。其实南京冠以 “江南”之名的单位、场所还有很多。江南剧院、江南饭店、江南诗词协会,还有报纸以江南命名的。足见“江南”对南京影响深远。但是,记者采访的上述“江南”,却似乎有一条更清晰的脉络,使得这些“江南”不同于众“江南”。它们叫做江南,却无不是立足于全国,或者办学堂、或者开工厂、或者治新学,大有振臂一呼、领袖中国的风范。这还是人们眼中传统的江南吗?其实专家解释,江南和中原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当中原政权和主权受到威胁时,秦淮河边的江南就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寄托,这个江南,应该是和风光迤逦的“太湖畔江南”有所区别的。他不仅展示了江南的柔美面,也展示了江南的阳刚面。就好像南京的地理位置,坐北朝南,南北兼容,也具备了不同的性格。

吴人 发表于 2007-3-19 22:52:46

市民强烈质疑:南京怎么不算江南

来源:江苏新闻网 2007年03月18日 00:28

  中新江苏网3月18日电:(朱晓颖)近日,南京当地媒体发起“南京算不算江南”的讨论引起很大反响。记者在随机采访了数位当地市民之后发现,绝大多数市民对南京不属于江南的说法表示强烈不满。

  “如果南京都不算江南,那上海扬州更排不上号了”。年过五旬的李先生表示,他家祖辈三代都定居于宁,他本人也是地地道道的老城南。“我在夫子庙这边住了几十年,秦淮河就是江南特色的典型,历朝历代文人留下诗句还少啊?”

  前期,《中国国家地理》联合新浪网展开了题为“何处是江南”的民意调查,随后南京本地媒体发起“南京算不算江南”的讨论。调查结果显示,73%以上市民赞同南京属于江南的说法,85%投票者认为金陵文学和历史元素积淀最具“江南”味道。

  观察发现,持有南京不属江南地区观点的学者不占少数,他们分别从地理、语言、气象、经济等领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其中,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杨勤业的观点。他以为,不要说南京,就连苏州、杭州都不是真正的江南。

  更受市民争议的是,同一个学术领域内部,居然也发出了大相径庭的声音。

  气象领域中,气象学者林之光认为,梅雨覆盖地区为江南,其范围北至淮河,南到南岭,西起湖北宜昌,东至大海。所以,南京应属江南,毋庸置疑。

  与此同时,中央气象台短期天气预报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却表示,南京长江以南位置按理应属江南地区,但在气象介绍中,并不说南京属江南地区,而更多描述为属华东地区或者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

  据了解,南京是我国历史上的六朝古都,是江淮文化的中心,曾因史上永嘉南渡(东晋末年)吴语和江淮官话之争以及北宋城内居民外迁,使得江南文化遭受严重削弱,致使众多人士至今仍怀疑南京的江南属性。

吴人 发表于 2007-3-21 07:55:52

千年前南京人自称“侬”

千年前南京人自称“侬”
(2007-03-16 08:38:36)

□本报记者 朱波

【金陵晚报报道】“侬”是典型的吴语,吴人自称我侬,称别人为他侬、渠侬、个侬,至今,吴语区的上海仍称你为侬,主宾虽发生变化,但是“侬”的字音字形和称谓却保留着。吴语也因此被人称作“吴侬软语”。

但是你知道吗?南京人在千年前也曾自称“侬”。方志学家陈济民(原《南京史志》杂志执行主编、南京地方志办公室副编审、《南京民俗志》主编)日前也参与了本报关于“南京该不该算江南”的大讨论。陈济民经过考证指出:以现在南京人不说吴语来判断南京不算江南,是错误的,事实上据史载,南京也是“吴声”的发祥地区之一。

1500多年前建康人自称侬

陈济民告诉记者:有人说南京说的是“下江官话”,不是吴语,而江南人说吴语。这个观点其实是片面的,至少过去南京是典型的吴语区。

陈济民解释:一地之方言不是固定不变的,南京本土人在南朝以前,也就是1600多年前是说吴语的,直到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几十万中原儿女南渡避难,其中,至少20万人口落籍在建康(南京)及周边地区,使得建康外来人口超过了本地人口。一时间,“建康街头皆中原衣冠”,这座单一的南方城市,逐渐发展为全国性大城市,语言、习俗也随之改变。但是,陈济民称:建康本地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说的是吴语。南朝文献中就有一个北方人讥笑建康人说“我”为“阿侬”的小故事。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派遣大将沈庆之出使北魏,北魏杨元慎取笑建康人说的是蛮语:“吴人之鬼,佳居建康。小做冠帽,短制衣裳。自称阿侬,语则阿傍……”“阿”和 “侬”是吴语中最常见的词语,而建康人因为说“阿侬”,竟被北方人耻笑。可见,南京土语当时和“洛阳官话”的差别有多大。

从“侬”这个典型的词汇来看,建康此时的土语正是典型的吴语。

民歌道出南京曾盛行吴歌

其实,孙吴至南朝,建康流行的民歌《吴声歌曲》也多为吴语,著名学者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即指出:吴歌实以江南之建业(今南京)为发源地。

《乐府诗集》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晋书·乐志》曰:‘吴歌乐曲,并处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南渡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陈济民解释,这段文字非常明确地指出,从东晋到宋齐梁陈的六朝期间,江南的吴歌逐渐由简单的“徒歌”(清唱)演变成繁复华丽有丝竹伴奏的“乐曲”,而发祥地,就是今天的南京。

有一首著名的南朝民歌,叫作《华山畿》。

内容是这样的: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依开。陈济民告诉记者,《华山畿》现存世共二十五首,这里的华山并非陕西华山,而是江苏句容市(今属镇江、六朝时属建康下的乔郡)北面的一座山。

畿是指山边的意思,以这座山为题创作了那么多“吴歌”,足见吴歌在建康一地的流行。

这一首《华山畿》就是写华山附近一对青年男女的殉情悲剧。看歌词中的称谓,则是更典型的吴语,比如女子自称“侬”、称心爱的男子为“欢”等。这和《通典》中的说法:“江南皆谓情人为欢”是一样的。

陈济民还以南京广为流传的桃叶渡传说举证,王献之为迎爱妾作《桃叶词》:“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这首歌被广为流传数百年,史学家甚至把它正儿八经的写进了史书,《隋书·五行志》中说:“陈时,江南盛歌王献之《桃叶词》”,一首情歌流传整个江南地区数百年,足见南京作为文化中心对整个江南地区的影响力。陈济民认为,南京说吴语、唱吴歌,足以说明自古以来其正宗的“江南”地位。

他还引用唐朝史学家李延寿《南史》对南朝刘宋时的江南都城建康(南京)的精彩记述: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

这里,一座“天府之国、帝王之州”,“山川明媚、水土和柔”的建康所特有的江南特性在文学语言描绘下风格毕现,到今天,南京这番景观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是南京的方言,却因为历史的变迁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济民指出:语言的证据足以说明南京的江南归属问题,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南京从江南的核心地区逐渐成为江南的北缘地区,但是这更赋予了南京新的城市性格:南北兼容。

(编辑 小娜)

bobo 发表于 2007-3-25 19:24:22

反正南京话是淮话~~跟吴语不搭噶的~~杭州话也受北方话影响很大~~

砇玟旼 发表于 2007-5-26 19:57:29

江南在哪里?

子川
  一个办报的朋友打电话来,让我读一读2007年3期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并关注一下最近几天的报纸。这朋友平时不怎么打电话来,总在忙,从偶尔通电话的语气中,可以听出这一点。不过,今天的这个电话,除了听出那种忙人才会有的急促味道,还可以听出声音里似乎有一种逮住什么东西的兴奋。这个办报人朋友到底逮住什么了呢?
  我找来2007年3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据说,《中国国家地理》近来一直以“颠覆”式的学术观点,引起多方关注,在年轻知识分子中销量十分看好。我不年轻,也不敢说自己知识分子,这本杂志也是第一次见到。该期《中国国家地理》增印了16个页码,以总156页的扩大版做了一个“江南”专辑。读完这一专辑,我终于明白我那办报的朋友兴奋的原因:一本擅长提出“颠覆”式学术观点的杂志,做了一个“颠覆”式的话题,引起了对“颠覆”高度敏感的报人的兴趣。
  2007年3期《中国国家地理》的封面,采用一幅太湖流域的图片,画面取俯视角度,视域范围开阔,应是航拍的图片。“图片上水网密集,人们沿河而居、顺水而行,”秧田碧绿。在大块绿底色的封面上,用黄、白、桃红颜色,做了五条文字要目,分别是:

江南到底在哪里?
地理学家说:江南是丘陵
气象学家说:江南是梅雨
文学家说:江南是天堂
最能体现江南精神的12种风物

江南/到底在哪里?应当是江南专辑的总标题,文字分行,文字颜色采用鲜艳的黄与透亮的白搭配,做成一条加大、加粗的标题和一个大问号。对江南迷失的焦灼以及对呼唤江南归来的期待,策划者做得很醒目,很有点抓住眼球,也多少有那么点振聋发聩的味道。
  打开内页,地理学家是这么说的:“在综合自然区划中的江南丘陵区……它集中在湖南湘江的中下游、江西赣江的中下游地区和安徽南部的部分地区。”地理学家谈的是江南丘陵区域,按照他的划分,苏州、杭州都在江南之外。这种说法很有趣。试想一下,如果苏州、杭州都算不了江南,在江南这个话题上,地理学家说的话还能着数吗?
  气象学家说的是梅雨:“……长江并非气候学上的一条分界线。实际上,江南这种春雨、梅雨、伏旱等特殊气候,并不止于长江,而是一直向北扩展到了淮河。”很显然,把江南的北边界推过长江,并向北推移到数百里之外的淮河,以此来确定江南的方位也是一个荒谬的凭据。
  专辑策划者沿着这一思路,让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中文学者和语言学者等等,一个一个说过来,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些标题:《历史学者说:江南是沿革》、《经济学者说:江南是财赋》、《语言学者说:江南是方言》。再加上《地理学者说:江南是丘陵》和《气象学者说:江南是梅雨》,简直是一个典型的“瞎子摸象”的现代版。一个有着历史传承、人文涵义、以及自然景观特征的确凿无疑的江南,经过这样一通“瞎摸”,竟然连边儿也找不着了。人们都知道,在那个古老寓言里,不同瞎子从不同部位摸出来的所谓大象,与真实的大象并没有什么关系,即便把所有瞎子摸出来的结论全部叠加、复合,依旧不是大象。这也就是说,原本有一个大象在那里,让瞎子们一摸,大象被“摸”没了。大象成了 “一根柱”、“一堵墙”这样一些似是而非、支离破碎的东西。
  最不着边际的是那条《文学家说:江南是天堂》的要目。我把杂志翻遍,只在16页读到于坚的署名文章《江南:中国人的天堂》,和在118页读到车前子的署名文章《江南天堂——园林与苏州》。不知哪一篇是指向封面要目的文章?于坚和车前子是文学家,这应当不算错,问题是,在于坚和车前子写出这篇文章前,在于坚和车前子成为文学家前,甚或在于坚和车前子诞生前,“江南是天堂”难道是一个无人定义的概念么?印象里,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场合多是街坊邻居闲嗑聊天,说话人身份多是引车卖浆者流,也有剃头匠、缝鞋匠、坐在门前小凳上洗衣择菜的家庭妇女,只是没有一个文学家。当然,不排除这些市井街民有可能生出未来的文学家。车前子写的是园林与苏州,“江南天堂”除了出现在标题上,文章中几乎只字未涉。于坚倒是写到了“江南天堂”。不过,与擅长“颠覆”术的编辑相比,于坚先生要实在得多,在文章开头他写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五代人的俗语,透露的是传统中国人对于天堂的理解。”这句俗语是不是“透露的是传统中国人对天堂的理解”咱且不说。于坚写此文章前一定考证过,这句话是五代时期民间的俗语。这里,“五代时期”与“俗语”两个概念很明确。可到编辑策划家手中,怎么竟成了《文学家说:江南是天堂》?
  说到文学家,其实,同一期《中国国家地理》上还有叶兆言的一篇长文《偏安的江南——秦淮河与南京》。叶兆言的文章从历史、文化、经济、自然风物诸角度阐说江南,以及历史上南京在江南的核心地位,有凭有据,文字也好,端的是一篇佳文。殊不知编者需要的恰恰不是立论有凭有据,着眼点也不在佳文与否,而是“颠覆”与“学术”。不知道约稿时,编者有无强调过这一点。叶先生是严谨的作家,写文章讲究的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所以就不大贴近编者的“颠覆”的意图。大约也正因为这一点,在处理叶的文章时,编者便运用了一些技术,比如:不见于要目;目录上位于不太引人注目处;其标题文字还有意用上了不太醒目的色彩。我是从报纸上得知叶兆言也给《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写了文章,有的放矢来翻检这本杂志,才好不容易在第110页读到了叶兆言的这篇文章。
  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江南专辑策划者的心思与手法:他们要的就是“瞎子摸象”的效果!什么文章能出效果,他们就强调什么文章。
  就是这么一本杂志,就是这么一种“颠覆”性的学术观点,我不知道它因何得到了年轻知识分子的青睐?真的不明白。读完《中国国家地理》江南专辑,办报的朋友又来电话,他在电话里说,能否给写一个文章,给你一整版。我说这文章没法写。整本杂志都读了,专辑的立意以及编者的手法,似乎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可写文章总得说理吧,没道理的东西你怎么跟它说理?再说,写此类文章总得有个角度吧,是写成一篇讨檄文章?还是写成一篇动员号召文章,动员号召被颠覆出江南的城市打一场属于江南的荣誉保卫战?还有,写此类文章也得有个靶子吧,你让我跟谁去较劲?总不能一头钻进古老寓言里,逮住那几个摸象的瞎子,然后跟他们辩论:大象并不是“一根柱子”、不是“一堵墙”,甚至也不是摸出来的所有结论之和!
  令我惊讶的还有报纸及网络媒体的过度反应:
  3月6日南京某报头版,头号黑字标题:《南京,还算不算江南?》文章说:“历史上始终位于江南核心地位的南京,还有被赋予了无数诗词的扬州、镇江为何会不是江南了呢?”显然,在这里,南京已被假定为不是江南——“瞎子摸象”的片面结论成了大象的真实形态。接下来,文章还煽情地说,“记者注意到,在网络上,关于‘南京是否还是江南’话题的讨论显然已经掀起了不少网友的争论和喧哗,赞成和反对的各占一半左右。甚至有网友激烈地提出:南京、扬州、镇江应当脱籍江南,谁想当江南谁去当吧。”呵呵“脱籍江南!”写出如此煽情文字的网友,弱智得有趣。
  同一天报纸的A2版头条“总编辑推荐”栏目文章《我心目中南京就是美丽的江南》也是把“瞎子摸象”的结论作为前提,然后提出了近乎保卫战的口号:“南京就是美丽的江南”!该文还写到南京有一六旬老人,计划用五年时间,寻找记录南京古今的100门、路上100树、山水100景、金陵100石、水上100桥。这位老人真了不起,为了南京属于江南的荣誉,竟然制定如此宏大的计划,来寻找南京属于江南的凭据。不愧是应时的英雄,难怪报纸要在“封二要闻”的头条文章里写到他。可是,南京属不属于江南难道真需要六旬老人这么费心吗?A5版“封面报道”栏目还用一个整版做了《南京不能算是江南——专家意见,让我们大吃一惊》专题。
  同一天里,同一家报纸拿出这么多版面来做这个话题,足见得《中国国家地理》这一“颠覆”式学术,果然“颠覆”有术。
  网络也不落后,或者说,网络对此类话题尤有兴趣。
  新浪博客频道在第一时间里,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联合开展了“何处是江南?”的问卷调查。一时间,网民们纷纷参与,对问卷里列出的7座城市进行投票。扬州媒体报道说:“昨天,《中国国家地理》、新浪博客频道联合开展了“何处是江南?”的问卷调查,扬州有幸荣登被调查的7座城市之一。至昨晚7时,‘扬州属于江南’得选票已高达81.06%,高于南京、上海、镇江等城市,位居被调查城市第一位;在‘最能代表江南的城市’方面,扬州得票17.2%,排第三。”扬州作为长江北岸的城市,得票高于长江南岸的南京、镇江,其沾沾自喜之情溢于言表。扬州媒体报道这一消息的新闻标题是:《何处是江南?扬州很“江南”!》
  扬州自古以来即被视作江南,有诸多历史、人文、经济方面的背景与因素,更有那么多颂写扬州(江南)的诗篇摆在那里,白纸黑字,可谓有诗为证。可一旦背离历史、人文渊源说事儿,直以为长江北岸之扬州,比南京或其他长江南岸的城市更江南,当是一段笑谈。
  还有,这得票多少又能说明什么?一座城市是否属于江南,自有其自然景观因素以及历史文化传承的背景,你总不能期望像超女大赛那样,靠粉丝街头拉票,然后凭得票多少来改变自然景观环境与历史文化传承吧。
  显而易见,这有点像闹剧,更像一个荒诞剧,编剧人与推广者,是“颠覆”式的所谓学术策划与那些对“颠覆”有着浓厚兴趣的报纸、网络媒体。事实上,生活在今天这个特定的时代,隔三岔五,我们总能看到一出两出这样的剧目。也正因为你方唱罢我登场,更迭太快了,所有这些剧目的生命力都很短暂,即便剧本编得到再好,依旧昙花一现。进入3月以来,江南何在?作为一个“颠覆”式的“学术”话题,在纸质与网络媒体上,喧哗了一阵子,转眼之间,已销声匿迹。像一个在短时间内发出高分贝噪音的机械操作,随着操作者忙于下一个“颠覆”性策划,而告歇手。其结果也显而易见:江南还是江南,从地域上没有因之扩大或缩小一圈,曾作为偏安的半壁江山其历史价值未有改变,其文化特征没有因之发生变化,其经济地位也没有因此下降。
  那些忙于制造噪音的人群,像狗熊掰棒子那样,掰着扔着,噪音从他们经过的地方不断传出。我们身边总有许多这样那样的制造噪音的策划高手,整天忙于制造一堆又一堆噪音。而那些被制造出来的一堆堆噪音,你追我赶,此起彼伏,各领风骚三五天,迅速被另一堆噪音覆盖。
  我那办报的朋友和他们的报纸,兴奋点早已转移,他们又赶着去追逐新的能钓起他们兴奋点的话题。我却一时平静不下来。
  应当说,“颠覆”本身原无可非议,甚至可以说,“颠覆”乃是做学问的一种境界。所谓颠覆,盖因求变的需要,中国古代思想中历来有“变”的智慧。梁启超先生说:“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维新者,对旧的一种颠覆也。
  然而,颠覆文章却很难做。尤其在学术上,真想颠覆一个定论或者定理,需要付出的力气有时要比做常规文章大得多,其艰难程度绝非常人可以想象,有些人皓首穷经,毕其一生精力也未必能颠覆前人的一点半点。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大都喜欢看颠覆(翻案)文章的理由所在。如果“颠覆”真像狗熊掰棒子那么容易,一掰一个,一掰一扔,这种“颠覆”,颠覆的恐怕将是“颠覆”的本义以及“颠覆文章”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做颠覆文章,一般都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情结,这一点不仅没有错,有时还几乎是颠覆文章之所以好看的看点,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境界。需要警惕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有一个临界点,如果过了这个点,就不好说。故作惊人之语的“故作”二字,大约就是一不小心越界的缘故吧。如果不是无意越界,而是有意或刻意越界,则应当是“伪作”惊人之语,而做学问恰恰容不得半点作伪。
  随着科技进步,时代发展,现代性作为现代这个历史概念和现代化这个历史进程的总体性特征,它的“流动性”,加剧了变的可能以及人们对求变的焦灼心态。保罗·瓦累利(Paud Valely)说:“突然中断、前后矛盾和出其不意,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遍情况。对许多人来说,这些东西甚至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现实需求,除了突然变卦和接连更换自己的刺激物之外,他们的想法不再得到满足……我们已经不再能够承受任何具有持续性的事物。”保罗·瓦累利的这段话,重点强调了现代人对“求变”的焦灼以至于产生了某种依赖。齐格蒙特·鲍曼(英)在《流动的现代性》一书中说:“像所有流体一样……塑造它们的形状比保持它们的形状更为容易……‘流动的’现代性的到来,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状况,否认甚至贬低这种深刻的变化都是草率的。” 这位英国当代的著名社会学家,曾于1990年获艾玛尔菲欧洲奖,于1998年获阿多尔诺奖,这些奖项都是给社会学家的最高荣誉。(引自《个体化社会》译序·上海三联学术文库)具有“流动特征”的现代性,使固体的东西,时间持久性强的东西受到挑战,意味着“超越”成为一种恒定的状态。这种焦灼的、浮躁的心态,使人们从渴望变化(对求变的焦灼)到对“求变”产生依赖。这有点像马克斯·韦伯说的那样:“我们实施行动并注定要继续行动,不是因为‘满足的衰减’,而是因为不可能得到满足;满足的范围、努力的目标和平静的自得其乐都以最快的速度发生了变化。”现代性问题虽然发轫于西方,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履加快,它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成为一种世界现象。
  有了这样一种社会心态作为大前提,“颠覆”就更容易成为当今时代吸引眼球的一种行为举止。而“眼球经济”的理论,作为另一种时代的蛊惑,引来众多趋利人群对种种吸引眼球的行为举止的关注。尤其是发展到网媒时代,“抢眼球”、获取点击率,已激进到了极其荒谬的境地。只要能有效地获取高点击率,甚至可以置起码的社会道德于不顾。关于这一点,人们可从以下得到证明:几乎所有商业性的网站都直接或间接提供或链接黄色信息,以收获它们的点击率,包括新开辟的移动梦网(通过手机上网的无线网络增值信息服务)也一无例外。在一定程度上,“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有点吸引眼球的意味,可那总是建筑在“语”的基础上,到了网媒时代,吸引眼球的“死不休”的东西其实可以在文本之外,比如芙蓉姐姐之类的网络恶搞。这样一些所谓“眼球经济”的花招,有点像跑江湖玩把戏的,舞刀弄枪,吞宝剑,绷铁索,滚钉板,劈石头,弄出许多惊险动作,吸引诸多眼球,最后坐实到卖“包治跌打损伤”的大力丸上来。对于赢利性的纸质与网络媒体而言,其趋利动机也大同小异,毕竟获取尽可能多的发行量与点击率,才可以做出更多的广告营业额。
  以“颠覆”式学术为其吸引眼球之要术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打开来即是彩色广告,插页,折页,连页……其经济目的也一目了然。2007年3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版权页,印有当期广告目录,信手摘记于下:
  
  封二跨拉页  新BMW 5系Li
  版权对页   ROLEX 劳力士
  目录对页   NewJeep
  目录对页   Intel 英特尔
  目录后跨页   REIZ丰田锐志
  视点对页   VOLVO汽车
  封选对页   Microsoft 微软
  行动对页   Microsoft 微软
  内  页   CISCO 思科
  内  页   CROWN 丰田皇冠
  内页拉页   SAMSUNG 三星
  内  页   NEWSTE 新姿偏光太阳镜
  内  页   LINGTU 灵图软件
  内  页   壳牌超凡喜力
  内  页   CASIO 卡西欧手表
  世界遗产   水井坊
  内  页   JACK DANIEL’S 杰克丹尼
  内  页   探路者户外用品
  封三对页   NORTHLAND
  封  三   长城汽车
  封  底   NIKON 尼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流动的”现代性面前,在那些正在发生异化的“眼球经济”的蛊惑下,某些所谓的“颠覆”式学术,其背后往往有着学术的与趋利的两种动机,由于时代的、个人的、利益群体的共谋等诸多原因,其动机的重心正不断朝趋利方向倾斜。如果将“颠覆”式学术仅作为一种策划方略,作为经营市场的一种操作,所谓“颠覆”的效果就不好说。顶多也就是可以喧嚣一时的噪音。一种或可以贴上时尚标签的噪音。
  《中国国家地理》江南专辑,对江南的颠覆以“颠而不覆”告终,并非专家们说得不对,亦非文学家文章写得不好,甚至都怪不得策划者企图迎合的“趋新求变”的现代社会心态。问题就在于,颠覆者的学术动机小于趋利动机,结果把一个学术话题,策划成了轻“学”重“术”的话题,仅此而已。晚明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吕坤说:“射之不中也,弓无罪,矢无罪,鹄无罪。书之弗工也,笔无罪,墨无罪,纸无罪。”
  
  2007年3月25日星期日

砇玟旼 发表于 2007-5-26 19:58:04

都市化的上海还是江南吗

陈江 文 发布时间: 2007-05-19 12:13 文摘报


  有读者问:前不久一本地理杂志说,现在的上海高楼大厦太多,缺乏“杏花春雨江南”的韵味。作为一个太过现代化的城市,上海已不能算作江南的一分子。这种说法对吗?

  华东师范大学江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江对此撰文说:从历史
上看,“江南”原本是与“江北”、“中原”等相对而言的区域概念。秦汉以后,其含义逐渐具有了一些特定意味,主要是指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唐代开始,“江南”的概念渐趋明朗。基于地形地貌、社会经济、文化特色等因素而形成的狭义的江南概念,约出现于元明时期。当代学者对“江南”的界定虽不统一,但将苏、松、常、嘉、湖及杭州、镇江、南京所在的太湖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视为其核心,则是比较一致的。

  当然,常人谈及江南,一般不太计较其精确的地理位置,而更关注的是在大致区域内颇具共通性的自然景观、经济方式、社会形态和人文特征等。元人虞集的词句“杏花春雨江南”是如此的优美动人,以致后人常与“骏马秋风蓟北”相对照,来分别凸显江南的优美和北地的阳刚,并引申出精巧细腻、婉约灵秀、温润柔和、风流蕴藉等词语,用以概括江南的文化特性。而更多的文人骚客、丹青高手,遂以其诗词、彩墨刻意描摹出一幅幽谷轻岚、溪桥渔浦、烟水冥迷、洲渚掩映的江南图景,固化并定格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明代以来,商业的发展和市镇的兴起又使昔日平静而悠闲的乡村气氛被工商贸易的喧嚣热闹所打破,江南文化日益明显地体现出庞杂多样的特点。有学者将近百年来的“海派文化”特征概括为创新、开放、灵活、多样、宽容,显然,这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江南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伸。因此,在内在精神上,都市化了的上海仍应是“文化江南”中的一分子。

  任何自然景观和人文特征都不可能一成不变,“时过境迁”总会引起人们或多或少的感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在享受现代城市所提供的便利时,也必定会失去许多。不说上海,即便苏、杭,除几处旅游景点外,究竟还有多少江南的韵味呢?而京、津的闹市,还留存几分“骏马秋风”的意趣呢?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和反思,难道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只能从古典文艺作品中去寻觅小桥流水、莲舟翩翩的江南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回归自然,持守内心的淡泊与宁静,是对“江南在何处”疑问的现实回答。(《解放日报》5.14)

showay 发表于 2007-5-27 02:15:53

生气了!激动了!
竟然说江南“缺少铮铮风骨”,无视历史嘛,江南没气势我承认,骨头可是多多的,不管五胡、辽金……一直到日本人,但凡有人入侵,每每都是在江南推进最慢,包括平原……要说偏安,没江南的硬骨头基础,怎可能偏安在此:lauloe

showay 发表于 2007-5-27 02:18:37

都市化也是有基础的,和北方相比,江南历来比较平等,阶级性弱,地主老财的“万恶”指数都低。这样堡、城和镇,才有容易进化为“城市”

吴人 发表于 2007-5-27 08:11:33

南京不算“江南”?戴立平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7-05-10 第08版 )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images/2007-05/10/11787364890007753738560444297.jpg  南京雨花阁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一曲白居易的《忆江南》,如诗如画,宛若梦境。江南到底在哪里?最近,“江南之争”成为舆论的热点。  《中国国家地理》今年第3期的“江南专辑”中,通过邀请一些历史、文化、地理、气象等方面的专家学者阐述各自心中的“江南”,发现每个人对于江南的定义都有不同的见解。于是“我们做了这样一件事,就是让各类学者把他们心目中的江南在地图上圈出来,最后我们把这些地图重叠起来,看它们共有的部分——也就是所有集合的交集在哪里?他们认为这个共有的部分就是真正的江南。这个江南在哪里?当我们把结果揭示出来时,我们看到这个江南就是太湖和西湖流域,就是苏州和杭州周边地区”。这一结果将南京、镇江、上海等地排斥在了“江南”范围之外。

  随后,《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在接受《金陵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他是一个普通北方人的视角来看,“南京显然和江南是不可分割的,但却是一个屡屡受北方影响尤其是政治上的影响十分深远的城市,江南的特征还不算特别明显。但是江南某些特质,比如说纸醉金迷、比如说偏安一隅、比如说经济繁华、文学优美方面,南京却又十分突出,这不能不让各路专家有所争论。”

  “江南”是南京城市形象的一个要素

  说南京不属于江南,一贯温文尔雅的南京人这次可是真急了。“南京,为什么不算江南?”“南京不能算是江南?”“解读南京江南性格”甚至于“南京女孩算江南美女吗”等讨论连续见诸报端,从这些标题中,我们都“闻”到了南京人浓浓的火药味。

  换一个角度,南京的城市形象包括哪些要素?金陵艺评人、秦淮文化研究专家周安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学术上讲,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城市形象是其外在景观与内在要素、硬件与软件的综合体现,也是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自身行为长期以来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不同时期始终发展变化着。他认为,南京城市形象要素尤其突出,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待,南京素为华夏“四大文化古都”之一,享有“六朝金粉、十代都会”之誉。南京先民在秦淮河流域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之后的六朝文化、南唐文化、明文化、太平天国文化、民国文化和革命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曾经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新时期南京城市精神就是“厚德载物、同进文明”,市民精神则为“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二是从人文地理角度看待,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既是南京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分显著的人文特征所在,像明代南京城墙就是依地势而建造的。历史文化与山川形胜和谐交融,在南京得到了充分体现。

  关于“江南之争”,周安庆说:“‘江南’在人们的认同感中既是地理、环境概念,也是历史、人文等方面的概念。六朝时期的南京就是江南中心,明清时期的南京同样也是江南重镇。源远流长的金陵文化中就弥漫着大量有关江南的信息。因此‘江南’自然应当成为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誉的南京城市形象要素之一了。”

  再换一个角度,南京文化在整个江南文化中分量如何?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向民说:东晋定都南京,以及后来六朝时期定都南京,使南京成为一个南北文化交流的枢纽地,也是北方文化影响江南的中转站。南京文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吴文化,南北交融,但归根到底,南京的江南文化特点非常明显。苏州文化、杭州文化、扬州文化、南京文化都是江南文化,他们各有区别、各有侧重。同样以园林来比较,杭州园林更加体现了一种山水自然景观的延续,苏州园林更多地体现了诗意和文人趣味,而扬州的园林则体现出以盐商为代表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盐商的审美趣味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和文化相交融的特点,南京的园林更多带有皇家色彩、政治权威,带有更多的政治意味。南京文化本身不是江南文化的另类,而是江南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除了争论,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南京人说《中国国家地理》是在“炒作”,是在对一个不需要争论的问题进行的没有意义的争论,而且该期刊执行总编在接受《金陵晚报》记者采访时也说过“后来我们意识到,争论的本身其实还是有着很大卖点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再次换位思考,除了争论,南京是不是还能做些其他有价值的事情呢?

  目前,“博爱之都——世界第一城垣”是南京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周安庆认为:这一定位对南京城市的广泛宣传与建设发展来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众所周知,孙中山曾经提出过著名的“博爱”思想,中山陵“博爱坊”上的“博爱”就系其手迹。因此“博爱之都”既蕴含了金陵文化南北交融、东西荟萃这一多元化特征,也体现了“开明宽容”、“开放包容”的南京城市品质,同样还表现出南京人民豁达热情、从善如流的博大胸怀和淳朴好客民俗风情。明太祖朱元璋建造的南京城墙雄伟壮观,历经沧桑风雨依旧蜿蜒盘桓,堪称“世界第一城垣”,也是南京城市形象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但是由于受到不同管理体制和条块隶属关系等因素制约,南京旅游业在对外宣传策划、整体规划建设以及资源优化整合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差距或不足之处。相关部门要不断提高人员素质水平,积极运用系统工程等科学方法,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及措施手段,促使旅游业在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小桥流水、雨巷纸伞、中山陵、总统府、南京大屠杀……这些纷繁的元素都是大众对于南京的“符号记忆”。宣传主题形象,强化主题形象,尽情展现南京魅力,这是地方政府要做的事。同时,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是不是也可以趁着“江南之争”做点事呢?全国百强旅行社南京风华旅行社董事长孙竹坦言,“一直忙于业务,对这场争论没有特别关注。我们旅行社做了十几年了,接待这部分一直是以‘江南游’、‘走遍江南’、‘江南直通车’、‘畅游江南’等为主题。”

  在这场“江南之争”的讨论中,《金陵晚报》做了市民调查,南京市民对于最能代表“江南”的城市排名情况是苏州第一,杭州第二,南京第三,扬州第四,上海第五。那么,其他地区,如北京,对此问题的看法如何,是不是可以借势策划一个以“寻找我心中的江南”为题的主题旅游产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7-05-10 第08版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江南”专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