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 发表于 2007-2-20 13:31:48

苏州话“隔壁”的“隔”读前元音

苏州话有前后 a 的对立,但是现在这种界限已经有混淆的趋势。丁邦新先生《一百年前的苏州话》“隔壁”的“隔”读 kaʔ,与“隔一层”的“隔”kɑʔ 不同,这跟现在的这种混淆没什么关系。书中引用韩哲夫的说法,认为“壁”的声母是 p ,使“隔”字的 -k 韵尾(这该是指苏州以前的情形)产生同化作用,进一步使元音变成了前 a 。

在一些赣语中有类似情形,比如南昌话“隔壁”的“隔”读同“夹”而与“隔”字单念的白读(音“格”)不同,这跟韩哲夫说的是一个道理。

gojin 发表于 2007-2-20 18:12:19

我记得 丁 还说过,读前a是较早的层次,反映了梗二前元音的古老特征。。。。

对应的鼻音是读前a的。

双相障碍 发表于 2007-2-22 08:49:23

就是常州该种前后a弗对立个地方我还是觉着“隔壁”中个a特别前。

在山 发表于 2007-2-22 20:54:28

苏州话的 aʔ ɑʔ应该是以前 at( ap 并入 at) ak 对立的反映。 an/t aŋ/k 中的 a 常因为韵尾的影响而有音值上的差异,这方面大家最清楚的普通话的 an aŋ 之别。其他比如《汉语方言概要》说梅县 am an ap at 中的 a 要前些; aŋ ak 中的 a 介乎 A 和 ɑ 之间。如果 at ɑk 中的 -t -k 变成 -ʔ ,那就变成苏州这种情形了。

对于梗宕江诸摄的元音,李荣曾经说:汉语“从古音演变到现代方言,当中有一个阶段,梗摄的元音接近前[ a ]。区别于梗摄,宕摄的元音接近于后[ a ]。”上海等地 ã :ɑ̃(ɑ̃ 或标成 ɒ̃)的对立格局可能反映了古一点的面貌。在赣客粤诸语中,也许是由于梗摄占住了前 a 的位置,为了加大区别,使得宕江的元音后高化为 ɔ 或 o 。

gojin 发表于 2007-2-23 00:45:41

原帖由 在山 于 2007-2-22 20:54 发表
上海等地 ã :ɑ̃(ɑ̃ 或标成 ɒ̃)的对立格局可能反映了古一点的面貌。在赣客粤诸语中,也许是由于梗摄占住了前 a 的位置,为了加大区别,使得宕江的元音后高化为 ɔ 或 o 。

北部吴语里面这个对立有几种实现方式。

一种是上海苏州这种,最后变成中间音A合并掉。北部太湖片吴语大多是这一型
一种是宁波台州那种,宕江主元音高化成 ɔ,舟山有些地方鼻化失落变成了o。
再一种是上海郊区的松江那种,梗摄主元音高化成ɛ,而宕江是A。

另,温州话的结果是失落鼻音变成ɔ。

不过从百年前的圣经资料来看,苏州与宁波宕江均标为ông,这个ô音值应该是[ɒ]或者[ɔ];而上海罗马字的宕江主元音和效摄相同,标为aung,这个au的音值也很可能是[ɒ]。当然咯,前后这是两个罗马字体系,并不具有完全可比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州话“隔壁”的“隔”读前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