砇玟旼 发表于 2007-2-7 19:43:19

汪平:关于正确处理方言与普通话关系的刍议

关于正确处理方言与普通话关系的刍议

汪平
http://wang1ping2.bokee.com


    近年来,一些学者发出了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的呼吁,并就此做了许多工作。我们认为这是非常正确和重要的,对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起了很大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发现,光是保护使用者极少的语言和方言已经不够了。在此,我向方言学界、语言学界,以及全社会发出保护汉语方言的呼吁。

一、历史的回顾
    谈保护方言,就关系到推广普通话工作。这里先回顾一下普通话与方言在五十年前的使用情况。
    中国的汉语方言众多,并且差别巨大而复杂,是世界上任何语言所没有的。自古以来,从无一种统一的话,作为汉语的代表在全国通行。所谓“官话”,主要流行于官场,它没有统一标准,不同方言背景的人说的官话都带有各自很重的乡音,即所谓“蓝青官话”,仅能勉强应付不同方言区人们的交流。因方言分歧而交际发生误会或无法交流的事常常发生。但是,在几千年小农经济社会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方言的消极影响虽然存在,还不很严重。进入现代社会,影响就大大加剧,到了非采取措施不可的地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国不久,国家推出了推广普通话的重大政策,这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普通百姓都只会说方言,人们接受教育用的是方言,知识分子通常也只说方言。人们不会,也不习惯说普通话。因此,推普存在很大阻力。就我本人的经历而言,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开放的苏州城里,五十年代在中学时期,虽然在学校已基本学会了普通话,但日常生活中没有说普通话的环境。在周围强大的方言包围下,说普通话,或者对方反而听不懂,或者会遭到嘲笑,因此,即使会说普通话也说不成。也就是说,在语言态度上,人们普遍持排斥普通话的态度。
    在这种形势下,就有必要实行带一定强制性的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是在各级学校推广普通话时,要求教师必须用普通话教学,把普通话水平当作教师上岗的必要条件,有些学校甚至对师生在学校,无论课上课下都禁止说方言。这就使教师不再有说方言的自由,从而学生也不会以方言为接受知识的工具,从进幼儿园开始,普通话就成为儿童少年接受知识的唯一传送工具。我把这称为对方言的“釜底抽薪”,普通话有可能成为以学习为主要生活内容的孩子们使用最熟练的语言,他们不再有自己的母语方言,普通话就是他们的母语。

二、对当前形势的估计
    推普工作至今已有五十年,当前的情况跟五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现在,主要在城市、相对发达地区,除了已退出社会舞台的退休人员外,活跃在社会上的六十岁以下的人,几乎全都接受过普通话教育。绝大部分乡镇以上的地区(在经济、交通发达地区,甚至包括乡镇以下的农村),很少再有人听不懂普通话,多数人都不同程度地会说普通话。并且,越是方言复杂的地区,往往普通话普及程度越高,例如福建省。凡是方言跟普通话距离小,或方言区内部差别小的地区,普通话普及程度反而较低,例如东北、华北、西南地区。但这些地区的方言跟普通话差别小,改说普通话的必要性也比较小,也就是说,他们不说普通话也不怎么影响交际,而推广普通话的目的就是为了顺畅的交际。[i]
    据本人的调查,现在人们对方言和普通话的态度已跟几十年前大不相同。人们一遇到外地人,普通话就会脱口而出,自然之极,再不存在被人嗤笑的事。即使是老人,普通话水平不高,也能结结巴巴地说上几句。
    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因为上述推普所用的“釜底抽薪”的政策,在一些地区,年轻人使用普通话的熟练程度已经超出方言,很多年轻人只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遇到稍有文化色彩的交际内容,就要用普通话。同一句话夹用方言和普通话的现象越来越常见。方言使用的范围在严重萎缩,方言使用的文化含量越来越低。原来我们知道,很多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没有文字和使用人数很少的语言,近几十年来,汉语借词越来越多,本民族语只限于很狭窄的日常生活范围,从而成为濒危语言。现在,汉语方言也正在出现同样的现象,越来越多带有一定文化层次的词语都要用普通话说,对很常见的字,年轻人也读不出方言语音,只会读普通话语音。
    在普通话使用的必要性方面,几十年后的今天,也出现了巨大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小,连地球也被称作“村”。北京、广州聚集着全国所有地方的打工者,温州人飞到新疆做生意,东北人前往海南跑买卖。不同方言地区的人出现了空前大交流。做生意、谋生存的动机决定他们必须用大家都能懂的普通话交流,别说不需要谁动员他们说普通话,即使谁想阻挡他们说普通话也阻挡不了。这种说普通话的动力比任何推普政策都更加有效,哪里还需要推普的官员们操心呢?普通话就是以那样一种气势在全国普及,谁也无法阻挡。
    笔者家乡是苏州,在这样的地方,问题显得更为严重。苏州有用本方言表达的戏曲(昆曲、苏剧)、曲艺(评弹),现在的年轻人不但不欣赏这些艺术,甚至听不懂其中的方言。也就是说,这些中国文化的瑰宝,年轻人不能接受的不仅仅是其艺术形式,还有传递信息的工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保护就成空话,摆在这些艺术及其方言面前的只有消亡一条路了。这样的情况,当然并不限于苏州一地。
    当然,就全国来看,也有很大的不平衡。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城市化程度不同的地区间不平衡;二是在接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群间不平衡。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普通话普及程度也越高,相比而言,较为偏僻的农村普通话普及率要低得多;教育程度高的人群中,普通话普及率很高,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显然普通话差得多。而这两个方面又密切相关,多数情况下是伴生的,即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同时教育程度也普遍较高,反之亦然。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飞速发展,低的一方正在向高的一方前进,包括城市化步伐的迅速加快和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首先是社会的发展成为推广普通话的主要动力,推普已经不必依靠推普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了。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的建议主要是针对城市化高的地区和教育程度高的人群,而这二者是在迅速扩展之中的。

三、保存方言的必要性
    鉴于历史上方言的过于强大,人们看到的只是方言分歧阻碍交际的消极面,当局只是一味宣传普通话的重要。几十年来,谁也没想到和提到方言消亡的可能性,更不存在论证保留方言的必要性。好像方言是不会消亡的,或者说即使消亡也不必关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议题到了该论证的时候了,否则,将是认识上的又一次严重滞后。其情形正如当年只知冒烟的烟囱越多越好,等到造成严重污染后才醒悟需要保护环境,而此时已经付出了太多的“学费”。
    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在某些文化领域,方言甚至是其主要载体,例如戏曲、曲艺、民歌。各地方丰富多样的习俗也常常要用方言作为载体,离开了方言,将会严重影响其表现力。不能想象,老舍的小说离开了京味方言,会是什么样子。
    这一问题在苏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更为突出。因为昆曲已被列为我国唯一的世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而昆曲(南昆)用的是苏州方言,不保护苏州方言,“保护昆曲”就是一句空话。有幸的是,这一问题被苏州市主要领导所注意,他明确提出了保护苏州话的意见,并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在苏州形成了一定影响和效果。“保护方言”的口号首先在苏州出现,不是偶然的。我们语言、方言工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竟然落后于一个日理万机的行政领导人,是应该引起大家深刻反思的。
    多样的世界才是有生气的、有发展前途的世界。因此大家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方言作为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同样必须允许其存在千差万别,而不是完全统一于一种共同语之下。
    就口语而言,普通话其实是各方言的最大公约数。比如甲方言是15,乙方言是12,普通话就是3,普通话大大小于方言。方言中大量生动活泼的成分普通话都不存在。[ii]一本小说,一个剧本,没有方言,只用普通话是很难成功的。
    当然,保证交际的畅通,是保存方言差别的前提。就像保证人类安全是保护狮子、老虎的前提一样。问题的症结是,当前人被狮虎伤害的危险已大大小于狮虎被人消灭的危险。方言的情况也与此相似,普及普通话固然必须实行,但当前其势头已不可阻挡,方言却处在消亡之中。聪明的选择是什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前几年已经有学者提出抢救濒危方言。如前所述,现在的状况是,濒危方言已不仅仅限于少数偏僻地区使用人数极少的方言,而已扩展至全部汉语方言,城市规模越大的方言受到的冲击越大,甚至包括北京方言。
    通常确定濒危语言或方言的标准是使用人数,使用人数在一万人以下就有些危险,如在一千人以下就很危险了。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标准,那就是使用的语境范围。在推普前,各汉语方言的语境范围几乎是全面的。用方言可以读出任何一个字的音,任何谈话场合和内容都可以用方言交谈。但随着普通话教学的垄断,方言使用的语境范围,一代人比一代人窄。表面上看,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仍有千万以上的人在说上海话,实际上,年轻人使用上海话的范围越来越窄。任何来自书面或媒体的信息,都要用普通话表达。上海话只能用在几乎没有文化层次的吃饭、睡觉之类日常生活的狭小范围内。上海话可说正走向名存实亡的道路。其实,很多民族语早已出现这种现象,只是始终不为人们关注而已。由此让人想起法国常常出现的保卫法语运动。如果拿来做比较的话,当今法语中英语的渗透一定远远小于各汉语方言中普通话的渗透程度。在汉语内部,虽然不存在民族问题,但方言的消亡,却同样会出现。
    污染了的环境总还能想办法改善,消亡了的方言却如消失的物种,不可再生。我们知道,有关当局制定了2010年内初步普及普通话、2050年内全面普及普通话的战略目标。我们认为,在当前全国普通话普及水平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对不同地区不加区别地推普是不行的。
这里又引发出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那就是普及普通话的目的和标准。普及普通话是为了让全国十几亿人只说一种完全一致、毫无差别的话吗?
    让我们环顾一下世界各国的语言使用情况。世界各国因民族、政治的原因,为确定哪一种语言为官方语言而大费斟酌的国家确实不少,但像汉语普通话那样人为制定一种话作为全国的标准用语的,好像主要就是中国。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以一种自然语言为官方语言或标准语,既然如此,其标准就不会那么苛严,不同地区的人说话时带一点家乡口音就不存在违规因而必须纠正的问题。比如我们请一个美国人来当英语教师,考察的是他的教育程度、教学经验方面的资格,几乎很少考察他的方言口音情况,有时连上述资格也不考察,只要是美国人就行。这固然跟美国英语内部方言差别太小有关,但显然也跟美国自己就没有一个普通话那样的书面规定有关。[iii]
    由此可知,让全国人说毫无差别的话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提出普及普通话的原因是中国有分歧太多的汉语方言,以致影响了人们的交际。只要基本解决这一交际问题,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具体地说,存在一种共同语——普通话,它对外代表汉语(这一目标早已实现),中国人都会听(在电视普及的今天,这一目标绝大多数地区已经达到)、会说(在初等教育所及的范围内,这一目标已基本达到,在少数经济不发达地区也已有很大进展),还必须说明,这里说的中国人,不应该包括有自己语言的少数民族,他们有说本民族语言的权利,不能要求他们必须说汉语普通话。尽管实际情况是,他们中的多数人也在自发地说普通话,说白了就是,即使政府不推广,老百姓自己也在推广。
实际上,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每一个人都说绝对标准的普通话。或者说,这是一种不智的做法。为达到这一目标所面临的困难太大(估计到2050年也不见得能完全达到),所耗费的代价,除了推普工作中的大量人力物力外,使方言消亡是一个无可挽回的损失。而另一方面,因为普通话不完全标准而给人们交际带来的不利影响,却是十分微小的。无数的事实证明,斤斤计较于某一个字的发音、或某个词语的选用,只是语言学家们的怪癖。对广大老百姓来说,只要达到交流的目的就成,他们是没时间和兴趣去咬文嚼字的。
    当然,“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我们应该宣传、倡导标准的普通话,我的意思决不是有意让普通话不标准。但是,宣传、倡导跟采取强制性的推普政策,完全是两回事。
    大约在一个世纪前,在当时中国反封建的大环境下,出现了改革语言文字的强大呼声,其中不乏一些激进主张(包括废除汉字)。总的来说,他们都是站在时代前面的改革者,其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他们也确实在当时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整个人类,包括我们中国人,都变得大大睿智和有远见了,我们已经在许多方面看到了当时先进中国人的种种不足。环境保护意识的出现和增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我们语言文字领域,对汉字认识的转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想当年,连鲁迅这样最先进的中国人都把汉字当作中国积弱积贫的罪魁,何况于他人?直到大半个世纪之后,才终于认识到这是一个误会,终于把“改革委员会”变成了“工作委员会”。
    遗憾的是,在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问题上,至今仍没有新的认识,还在锲而不舍地大力推普。难道一定要到方言消亡后才想到保护方言吗?

四、新的对策
    以往谈保护濒危语言,其措施仅仅限于用笔记录下语言资料,有了录音技术后,可以留下录音资料,但并未提出采取措施,维持其作为交际工具在人们口中的存在。其原因可能是囿于人们对语言的认识,认为在语言的发展、消亡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的。
    我们承认,我们不能绝对阻止语言的发展和消亡,但是,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语言的发展,延缓语言的消亡。人类对自己发明的这一重要工具,不应该那么消极和束手无策,而是应该选择积极进取的态度。
    那么,面对上述情况,我们可以有些什么对策呢?
    首先要区别不同情况,不能一刀切。在制定一个普通话普及标准的前提下,要对全国各地区推行普通话的状况作全面普查评估。像对个人进行达标测试那样,对各省、市、县确定达到的标准,就此分别确定今后的推普政策。重点要改的是普通话普及最广、方言已受威胁的地区。
对这样的地区,我认为,只要愿意做,新的对策很简单。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只要取消上文说到的那个“釜底抽薪”的政策就可以了。具体地说,就是取消在各级学校,尤其是幼儿园、小学推行的带强制性的推普政策。例如规定教师必须用普通话教学,其中最主要的是不把普通话达标作为教师上岗的条件,而改为欢迎师生使用普通话,为师生学习普通话提供各种方便和机会。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轨的过程中,一项普遍实行的办法是,将指令性计划转变为指导性计划。同理,在推普工作中,也应该将带强制性的指令性政策改为指导性计划。
    绝不能误解的是,我们不是主张不要推广普通话,更不是推广方言。我们主张的是在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为方言留下一片生存空间。
语言学界对于双语、双方言问题的研究证明,只要在实际生活中存在需要和可能,人完全具有使用双语、双方言的能力,有好些地方,由于其特殊的语言环境,人们还具有熟练使用超过两种语言或方言的能力。因此,普遍地让人们在比较熟练和准确使用普通话的同时,仍会使用一种方言,是完全可能的,二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由于现在方言还没有消亡,在保存方言的问题上,我们也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听其自然,方言就能凭历史留下来的传统,得以生存下去。当然,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要想不让方言变化是不可能的。但自然的变化跟人为的挤压是两回事,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在五十年前,这样的政策必然导致普通话的无法推行。但是,如前面所分析的,由于五十年后巨大的变化,普通话不但已经站稳脚跟,而且已经成为中国的最优势语言,特别在年轻人(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中,普通话已经成为无法离开的交际工具。就像一个曾经必须大人扶着走路的孩子,现在他已经长大,不但不用人扶着走,独自就能飞跑了。
    在苏州这样的地区,孩子们已不会讲本地方言,苏州方言已受到严重威胁,而苏州方言又是一种重要方言,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这就有必要采取适当措施,恢复方言的影响。像现在苏州市已经做的那样,在电视台开办一定时段的方言节目,开办若干方言培训班,或结合昆曲、评弹办班。[iv]以抢救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避免他们(包括方言)在可见的将来就永远离我们而去。
对于其他普通话普及程度不同的地区,可以有各种相应的措施。在普通话普及最差的地区,仍可在一定时期内维持原有政策。

    最后,我们想用一个当前用得最多的词语来总结本文:“与时俱进”。我这绝不是要赶时髦,而是确确实实感到,此语用在保护方言问题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中国发生了真正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还用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前的观念来推行文字改革政策,犯错误是必然的,并且这将是一个无法改正的错误。

[i]不过,并非方言跟普通话距离越大的地区,普通话普及程度越高。向广东粤语,内部差别较小,内部通话没有困难,普通话普及程度就远不如福建

[ii]就书面语说,普通话有更丰富的内容。但这是另外一个系统

[iii]英语词典的正音,属于教育、文化层次。这里说的是方言分歧问题

[iv]在即将完成此文时,又接到通知,苏州市将举行苏州话演讲比赛,笔者将作为评委参加此活动

gojin 发表于 2007-2-8 04:38:51

汪平先生个个人主页上趟坏落得再也寻弗着...原来搬到居答来咧...

gojin 发表于 2007-2-8 04:51:45

该篇文章拨mandarin看见个说话又要闹猛哉.;P

lieukehli 发表于 2007-2-8 13:46:45

原帖由 wtzdj 于 2007-2-8 04:51 发表
该篇文章拨mandarin看见个说话又要闹猛哉.;P

未必。倷兩個人之间始终有些误解。

gojin 发表于 2007-2-8 15:55:32

原帖由 lieukehli 于 2007-2-8 13:46 发表


未必。倷兩個人之间始终有些误解。

渠看见讲昆曲是苏州闲话唱个罗里一趟弗跳出来,;P,渠就个点爱好。。。。

cocolzq 发表于 2007-2-8 17:12:57

推普推的很多人觉得说方言上不了台面。。。
那些说方言难听的人完全就是一种自卑心理。。。

laker 发表于 2007-2-10 18:26:04

八股文.

疁城小囡 发表于 2007-11-16 13:05:10

汪先生写勒弗错个。

mandarin 发表于 2007-11-16 14:01:44

姐姐快来看欧~~

沈小三 发表于 2007-11-16 16:01:55

原帖由 砇玟旼 于 2007-2-7 19:43 发表 http://www.wu-chinese.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不保护苏州方言,“保护昆曲”就是一句空话。
都是忽悠

通东人 发表于 2008-1-18 13:35:26

为我们吴人创制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字吧:help:

沈小三 发表于 2008-1-18 15:18:11

北京师范大学丁崇明的《防止方言的快速同化》
发表在06年9月出版的《第四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讲得比汪老师的还要重一点。不过思路仍然没能突破“分工论”,局限得很

鹦鹉洲散客 发表于 2013-4-16 09:23:48

分工啊和諧啊啥西儕是唱高調,把各種“方言”規定為地區官方語言才是正事。

鹦鹉洲散客 发表于 2013-4-16 10:02:38

z200052 发表于 2013-4-16 09: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算起来,北、上、广,被同化的可能性最大的是上海。北京话跟普语最靠近,许多演员努力讲的是北京话,至少要 ...

普語應該就是北京讀書音,粵語麼,政策上就有區別,
上海話境況簡直連閩南話都不如了,推普之下內憂外患。

王臣杰 发表于 2014-3-19 11:55:43

沙发,板凳都没偶的份了。

乌程仔 发表于 2014-3-19 18:08:16

沈小三 发表于 2007-11-16 16: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都是忽悠

沈小三的头像系谁?

湖北老王189 发表于 2015-10-25 23:58:56

谢谢楼主。。。。。。











static/image/common/sigline.gif
你若花香,蝴蝶自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汪平:关于正确处理方言与普通话关系的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