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jin 发表于 2006-1-8 22:33:59

石汝杰:苏州方言,亲爱的母语,无价的财富

苏州方言:亲爱的母语,无价的财富,苏州人第一要读的书——话说苏州话

http://subaonet.com/images/2005-10/29/WB16a0D.JPG http://subaonet.com/images/2005-10/29/WB16a0E.JPG      
“牵磨”这样的词,今后也许就只生存在旅游体验中了    赵怡成摄

■撰文/石汝杰   

作为吴语的代表方言,苏州话是苏州人口中活的语言,是苏州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承载者,社会和生活都离不开它。在苏州生活,不能不会说苏州话,但苏州话也在变化中。

春秋至今    苏州话一直在变化

从春秋时代,就有吴和吴国的名称。当地方言叫做吴语,是从地名来的。六朝时,吴声歌曲中的“我”就用“侬”,这种说法直到现在,还留存在苏州郊县一些老农口中,并转声为“奴”。但那时的吴语总的来说和现代方言差距还很大。而从明代留存的小说、传奇、弹词、民歌、笑话等文献看,明清时代吴语面貌则与现代的苏州方言较接近。如冯梦龙编的《山歌》,就几乎完全是用吴语的。    到了清代,方言文献总量大增,成段成篇使用方言的很多。如清初的白话小说《豆棚闲话》第10则“虎丘山贾清客联盟”里清客的话:    我哩个生意,弗论高低,侪好同坐。得子时,就要充个豪杰;弗得时,囫囵是个臭癘。(我们的生意,不论高低,都可以同坐。得意时就要充个好汉,落魄时整个儿是个下三烂。)    其中的“我哩(我们)、个(的)、侪(都)”等方言词,多数能在现代方言里找到。    到清末,现代化印刷业发展起来,出现了著名的长篇苏白小说,如《海上花列传》、《九尾龟》、《九尾狐》、《海天鸿雪记》等。《海上花列传》第一回中有:    不多时,洪善卿匆匆出来。赵朴斋虽也久别,见他削骨脸,爆眼睛,却还认得。趋步上前,口称“娘舅”,行下礼去。洪善卿还礼不迭,请起上坐,随问:“令堂阿好?阿曾一淘来?寓来哚陆里?”(你妈好吗?跟你一起来了没有?住在哪里?)朴斋道:“小寓宝善街悦来客栈。无勿曾来,说搭娘舅请安。”(我住在宝善街悦来客栈。妈没有来,说[让我]跟舅舅请安。)    其中“爆眼睛、娘舅、阿、阿曾、一淘、来哚、陆里、无娒、勿曾、搭”等都是吴语,和现代苏州话区别不大了。值得注意的是,对话中敬谦语使用得当,是现代人应该学习的。    除了北京话、广州话外,有如此大量文献的汉语方言是不多的。这些都是显示苏州地方文化深厚渊源的瑰宝。

发展越快苏州话越“不标准”

历史上,苏州话是长江三角洲最发达、最有文化底蕴的方言,直到20世纪初,发展还比上海话快,对上海话的影响也很大。    现在,苏州方言的变化速度虽然没有上海话那么快了,但也是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时期。最近30多年发生了许多新情况。如“焦、千、西”本来的声母是“z(资)、c(此)、s(斯)”,和“浇、牵、希”不同音,现在年轻人的发音变得同音了。“丘、油、球”和“圈、圆、拳”同音的现象也已经成为主流。从前认为咬得不“准”的发音,如“我吃(七)点钟要搭晓(小)几(姊)妹一淘去听香(相)声”,现在可以说满街都是了。也许,若干年后,这种“不标准”的苏州话,却反而变成了“标准”。    有些人觉得可惜,说苏州话被“破坏”了,不“标准”了。而语言的演变是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在现代,过去长期不变的社会结构改变了,普通话在教育、广播电视等方面的全方位普及,极大地影响着方言的发展轨迹,从各地进来的语言要素,也产生一些影响。因此,越是发达的大城市,其生活状态和人流的变化越大,语言的变化也越迅速,这是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使然。

“吴侬软语”    为什么这样软

被称为“吴侬软语”的苏州话,跟周围的吴语比较,为什么一直特别的“软”?这主要表现在发音上。一是有一些特别的音,如“包、老、告”[?]和“蔡、矮、街”的韵母,很有包孕,给人软的感觉。二是声调的类型特别,如“照、瘦、冻”(去声)的声调,先下降然后略升,是曲折的,听起来就比直降调的发音“软”。此外,多字组合时,声调的变化较多,如“好人”“九胜巷”,都是先降后升;弯曲调的“瘦”和“替”,在组合成“瘦小、替身”等词时,又读成高平调;而且,这些组合还有吐字轻重的分别,一般是前一字重,后一字轻,节奏感明显,也强化了“软”的音乐质感。在表达方式上,苏州人也习惯“婉转”,如吵架时,有人会说“阿要拨倷记耳光搭搭!”如果翻译成普通话,就是“给你一个耳光尝尝,好吗?”这样的温良,岂能不软!所以,从前有“宁可跟苏州人相骂,也不愿跟某地人白话”的俗谚,显示了外地人对苏州话“软”、“嗲”的感受。   

传统文化    离不开方言表达   

方言和普通话无所谓高低贵贱之分,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又吸取了各种方言的乳汁才丰富起来的。我们要努力学好普通话,但同时也要重视自己方言里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方言是各地文化、风俗更为直接、细致的记录。可以说,方言是地方文化的第一载体,很多民俗习惯,都有特殊的方言词语来表示。    如关于“筷子”。明代中叶太仓人陆容的《菽园杂记》告诉了我们“筷”的来历。在明代还用的“箸”,现在只作为语言化石存在于“筷箸笼”中了,而当时民间是为了避讳,将“箸”改称为“快”的,后来才加上了“竹”头。    又如清人顾禄的《清嘉录》,是记录吴地风俗的专著,各种风俗都有对应的方言词汇。如“请客风”,是指农历二月八日前后必有的风雨;“木犀蒸”,指秋季桂花开放时的燠热天气,反映了本地气候的特征;送“冬至盘”和过“冬至夜”,记录吴郡人最重视冬至节,冬至前亲朋间各以食物相馈,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至于“烧松盆”,是除夕“人家各于门首架松柴成井字形齐屋,举火焚之,烟焰烛天,烂如霞布”,所记录的当时的民俗活动,都离不开特定方言的表达。    方言还能很形象地再现历史上的当地出品,如清代《桐桥倚棹录》,苏州的“满汉大菜及汤炒小吃”中,有烧小猪、木犀肉、酒焖蹱、硝盐蹱、风鱼蹱、绉纱蹱、熝火蹱、蜜炙火蹱、熝火爪、煠排骨、煠紫盖、黄焖着甲、斑鱼汤、炒蟹斑、汤蟹斑、鱼翅蟹粉、炒肫干、煠肫干、烂熩脚鱼、出骨脚鱼、煠面筋、拌胡菜、口蘑细汤等。其中的“蹱”指猪蹄,“脚鱼”今写作“甲鱼”,“熝”(方音“笃”)、“煠”(方音“闸”)都是烹调方法。这些留在纸上的方言,记录了当时的生活实态。    民间曲艺也是借助于方言产生和发展的,如昆曲。虽然不能否认在流行音乐和现代传播手段冲击下,一些方言曲艺面临濒危,但更重要的还是因其语言和现代的方言口语差别太大,以致听众难以亲近。相比之下,苏州评弹至少目前还没有这样迫切的危险,因为其艺术语言和现代苏州方言基本相同,容易为广大的百姓接受,还拥有大量的忠实听众,一些著名的曲目反复演出,照样能引人入胜,百听不厌。这也提示我们,如果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注意给方言留下适当的空间,很多有相当艺术价值的地方戏曲,就还不至于出现生存危机。   

会说“双语”,    才是全面发展

现在,普通话的推广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同时,许多年轻人,包括中小学生,却不会熟练地说自己的方言了。这并不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方言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负载者,更是汉语历史的活化石,是语言的宝库。苏州话里保存了大量古汉语的成分,如站说“立”、藏东西叫“囥”(音抗)、端(凳子)说“掇”(音得)、腿叫“髈”(音近胖,上声)、浮叫“氽”、油炸也叫“氽”、睡一觉说“睏一寣”(寣音忽)等。如果这些方言都从我们的口中消失了,那么阅读含有这些词汇的浅近的白话小说,也会被认为是“天书”而“读不懂”,而轻易虚掷了先人留下的财富。   

苏州方言还保留着古代的浊声母,如“定”是浊声母,“订”是清声母。这对于学习外语是极为有利的条件,能很准确地读出英语的pit(坑)和bid(请求,出牌),不会像北方人那样,把bidding(bid的变化形式)读成“毕订”。    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普通话的推广,特别是发音标准、用词准确、语法无误的普通话,也要培养孩子们具有普通话和方言“双语”的能力,这比学一些英语更为要紧。这既是保护方言、继承地方文化传统的有效措施,也是开发少年儿童智力的重要手段。    好在苏州全社会已重视方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作为苏州人,我们应举双手赞成。   

本版彩图来自《周庄风情摄影作品集》,历史图片选自《老苏州》

离冥 发表于 2006-1-9 20:49:47

苏州人爱苏州话。

gojin 发表于 2006-2-6 21:41:13

[转载]绝大多数苏州孩子已基本不会说苏州话??

本报讯(记者 姚萍)
有大学语言研究者最近在对苏州方言的一次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苏州孩子已基本不会说苏州话,尤其在15岁左右的初中生中,用普通话交流的比例已高达100%,担心照此下去,这批孩子成为社会主流人群后,苏州人的母语将由苏州话变成普通话,而苏州方言所包含的丰富文化也将由此丢失。呼吁多给方言使用空间,春节团聚、社交增多,应是一个极好机会。

这位学者在调查中发现,对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说,普通话已取代苏州话,而成为更为运用自如的交际工具;只有15%的中小学生认为用苏州话更熟练;很多孩子即使在苏州本地交谈苏州的日常生活,用的也是普通话;而调查中遇到的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是,有一辈子住在苏州、全家都是苏州人的老人在家里用苏州话和小外孙女交谈,孩子竟用普通话拒绝说:“你不要跟我说苏州话,我听不懂的!”于是,这位70多岁的老奶奶只好努力学说普通话,带着很重的苏州口音。

这位老奶奶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在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拥挤人群里,在节假日团聚吃饭的餐馆等公共场所,人们已到处都可以听到这种“老苏州学说的普通话”。

调查者举例说,方言的寿命与使用人数成正比关系,如果某种方言使用的人数在1万人以下,那么这种方言就面临着濒危,与之相关的文化,如歌曲、戏剧等因为丧失了依赖的语境,也会一起消亡,国际上,已有其他民族语因此消逝的先例。

调查呼吁说,不能等到方言消亡后才想到保护方言,不能眼看着仅仅在几十年后,古老的苏州方言就离我们而去,应在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给方言留下生存空间,尤其在年轻人中。

随着外地人大量进入苏州工作,很多幼儿园、小学里操普通话的外地教师越来越多,小孩子从小就说普通话。在加上方言灭绝政策,苏州话的处境很艰难。

有人说吴文化,苏州文化只有苏州话吗?当然不是,但是苏州的文化分物质和非物质。非物质例如评弹,昆曲都以苏州方言为基础。一旦这个基础消失了,苏州文化就消失了一半。形式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了。

gojin 发表于 2006-2-7 16:09:19

[转载]你家宝宝讲不讲苏州话

2005-01-15
 

  本报讯:(记者 周游)普通话在苏州普及得如此之好,以至于最近5年出生的宝宝们,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后,就操着一口普通话回家来了。很多父母始而感到欣慰,继而觉得犯愁。因为,孩子和家里的老人交流出现了问题。

  家住园区的小王就碰到了问题。他家的老人都是从昆山乡下来的,孩子在幼儿园受教育后,回家后外语的使用甚至也超过方言,听他嘴里讲讲“I′msorry”、“Goodmorning”是不稀奇的,但是要他把吃饭说成“且反”倒是很难。而且孩子还听不明白爷爷奶奶的话,常常发脾气,有时候还数落老人。

  孩子不会说苏州话确实成了问题。一位小学的老师说,我们这些老教师小时候没有好好受过普通话的培训,讲出来的普通话很多都是按着苏州话的发音翻译过去的。前几年要求必须通过普通话资格考试才能继续当教师,那段时间我们这帮老教师重新从汉语拼音学起,太辛苦了。虽然后来总算及格了,但我的普通话仍然被大家笑称为“苏普”(苏州普通话)。所以,我们对附属幼儿园的普通话教学特别严格。

  从教育的层面上,普通话正在越来越成为孩子交流的“主流语言”。而从社会交往中,现在能说苏州话的机会确实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在园区和高新区,新移民集中的地方,孩子的父母都是外地人,孩子之间也都用普通话。哪怕是苏州本地年轻人,搬迁到这样的语言氛围中之后,也会潜移默化的说起普通话。很多人甚至觉得,不讲方言,生活中并没有觉得少了些什么。难怪孩子也慢慢忘记苏州话了。

  苏州大学的一位社会学家认为,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各式各样的方言说到底其实是因为交流不畅而引起的,随着各地之间的阻隔被日渐打通,各种文化都在交流之中。在国内,是各地通行的普通话打破了各自坚守的方言阵地,在国际上,英语正在起着一种世界通行语言的作用。使用通行语言是一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方言的退化是一种自然现象。

  但是,也有不少人士认为,现在,很多“新苏州人”倒是在努力学习苏州话,社会上和媒体上的苏州话培训班和苏州话节目都很红火。而会讲一口标准苏州话的小朋友却已经越来越难得了,吴方言是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吴方言只能通过人们“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实际运用才能传承下去。这根文化的传播链切不能在我们这一代身上断掉。难道要等到他们长大了,才学苏州话吗?所以还不如从小给他们一点苏州话的环境,在家里讲苏州话,把方言保存在他们的小脑子里,否则发展下去真要成为“只会听、不会讲苏州话”的苏州人了。

吴人 发表于 2006-8-2 04:44:12

普通话和苏州话在苏州的消长研究

  汪 平

  提要 本文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调查和研究当今普通话和苏州话在苏州的消长情况。总体上说是苏消普长 ,其变化速度之快 ,令人瞩目。但对同一个人来说 ,从 8岁到 1 8岁 ,苏州话略有增长。

  关键词 普通话 ;苏州话 ;社会语言学

  苏州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 ,有两千多年历史 ,是众所周知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方言一向被认为是吴语的代表。自改革开放以来 ,苏州因其优越的自然历史条件和强大的区位优势 ,经济和社会出现迅猛的发展 ,当年小桥流水的宁静水乡变成了繁忙喧嚣的都市 ,大街巷

  到处可见来自全国以至海外的外来客 ,耳畔听到的是各种方言口音的普通话 ,吴侬软语的一统天下被打破了。苏州方言正处在迅速变化之中。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一 材料

   1 .1调查对象和方法

  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年龄是 8岁到 1 8岁。 91 - 92 %的学生父母是苏州人。方法主要用问卷调查 ,也配以若干个别访谈 (主要是对这些学生的老师 )。

   1 .2调查内容

  调查主题是学生什么场合说普通话 ,什么场合说苏州话。下面是问卷的主要问题。

   (1 )你的父亲是哪儿人 ?母亲是哪儿人 ?

   (2 )你生在哪儿 ?如果不是生在苏州的 ,你是几岁时到苏州的 ?

   (3 )你的普通话是在哪儿学的 ?

   (4)你最熟练的方言是什么 ?跟谁学的 ?

   (5)你还会说别的方言吗 ?

   (6)你先开口说话时 :

   ①在家里 :跟父母主要讲什么话 ?跟祖父母主要讲什么话 ?跟外祖父母主要讲什么话 ?跟家里的其他人主要讲什么话 ?

   ②在课堂上 :跟老师主要讲什么话 ?跟同学主要讲什么话 ?

   ③在课下 :跟老师主要讲什么话 ?跟同学主要讲什么话 ?

   ④在校外 :跟老师主要讲什么话 ?跟同学主要讲什么话 ?如果你知道对方是苏州人 ,跟他讲什么话 ?如果你知道对方不是苏州人 ,跟他讲什么话 ?

   ⑤在跟陌生人交谈时 ,如果你不知道对方是哪儿人 ,跟他讲什么话 ?

   (7)你在回答别人说话时 :如果对方是苏州人 ,他跟你讲苏州话 ,你回答什么话 ?如果对方是苏州人 ,但跟你讲普通话 ,你回答什么话 ?

   (8)在谈日常生活时 ,你更习惯讲什么话 ?

   (9)在谈学习方面的内容时 ,讲苏州话行不行 ?

   (1 0 )你觉得讲哪种话更熟练 ,更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

   (1 1 )你更喜欢讲哪种话 ?

   1 .3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主要用表格反映 ,下面各表格的问句就是问卷中的问题。限于篇幅 ,不能列出上述问题的全部调查表 ,列出的是最主要的表格。

  二 讨论

   2 .1苏州话使用范围的缩小和普通话的扩张

  表 1 跟父母主要讲什么话 ?

  年龄,人数,普通话,占 %,苏州话,占 %,其他方言,占 % ,,两种差不多,占 %

   8岁 12, 03, 025 ,5 ,42 ,1 ,8 ,3 ,2 5

   9岁 03 ,03 ,100 ,0,0 ,0 ,0, 0, 0

   1 0岁 10 ,02 ,020 ,6 ,60 ,1 ,1 0 ,1 ,1 0

   1 1岁 17 ,05, 024, 9, 53 , 3 , 1 7 ,0 ,0

   1 3岁 27,11, 041 ,1 3, 48,0, 0 ,3 ,1 1

   1 4岁 05,01 ,020, 3, 60 ,1 ,2 0, 0 ,0

   1 5岁 05,03, 060 ,2, 40 ,0 ,0 ,0, 0

   1 6岁 09,03, 033 ,4,44,0, 0 ,2, 2 2

   1 7岁 13, 00 ,000 ,1 2, 92, 0 ,0, 1 ,8

   1 8岁 09,01 ,011, 8,89,0 ,0, 0 ,0

  合计 1 1 0, 32 ,2 9,62, 56,6,5,1 0, 9

    表 2 跟祖父母主要讲什么话 ?

  年龄,人数,普通话,占 %,苏州话,占 %,其他方言,占 %两种差不多,占 %

   8岁 1 2 ,1 87581 83 2 5

   9岁 3 ,1 3 3 1 3 3 1 3 3 0 0

   1 0岁 1 0, 2 2 0 770 1 1 0 0 0

   1 1岁 1 7,42 41 1 651 61 6

   1 3岁 2 7,62 2 1 65941 51 4

   1 4岁 5,1 2 0 2 40 2 40 0 0

   1 5岁 5,3 60 2 40 0 0 0 0

   1 6岁 9,1 1 1 7780 0 1 1 1

   1 7岁 1 3 ,0, 0, 1 3 ,1 0 0, 0 ,0, 0, 0

   1 8岁 9,0, 0 ,8,89,1, 1 1, 0, 0

  合计 1 1 0 ,1 9,1 7,74,67,1 1, 1 0, 6,5

  笔者在苏州出生、成长。在五十年代 ,苏州基本是苏州方言的一统天下。当时外地人不多 ,其中约一半是苏州周围各地的人 ,他们的方言也属吴语 ,互相能通话 ,本地人不必换说别的什么话 ;另一半来自非吴语地区 ,主要是苏北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 ,他们绝大多数从事体力劳动或服务行业 ,处于社会的底层。本地人一般不会因为他们听不懂苏州话而说普通话 ,而只管说苏州话 ,他们只能努力学习听懂苏州话。经常能听到一些外地人说着带外地口音的苏州话。这样的话叫“强苏州白”。笔者从小学到中学 ,虽然有些老师是外地人 ,但不管他们是吴语地区的 ,还是非吴语地区的 ,学生都跟他们说苏州话。老师 (不管是本地还是外地的 )在课堂上说普通话的也很少 ,即使是语文老师 ,也不大说普通话 ,即使说 ,方言口音也很重 ,普通话的水平较低。学生无论在什么场合 ,基本都是百分之百地说苏州话。普通话只能在广播、电影中听到 ,或者在课本、词典上见到 ,却没有说的机会。

  表 3 在课堂上 ,跟老师主要讲什么话 ?

  年龄人数普通话占 %苏州话占 %两种差不多占 %

   8岁 1 2 1 2 1 0 0 0 0 0 0

   9岁 3 3 1 0 0 0 0 0 0

   1 0岁 1 0 1 0 1 0 0 0 0 0 0

   1 1岁 1 71 71 0 0 0 0 0 0

   1 3岁 2 72 592 1 41 4

   1 4岁 551 0 0 0 0 0 0

   1 5岁 551 0 0 0 0 0 0

   1 6岁 991 0 0 0 0 0 0

   1 7岁 1 3 1 3 1 0 0 0 0 0 0

   1 8岁 981 0 0 0 0 1 1 1

  合计 1 1 0 1 0 7971 1 2 2

    表 4 在课下 ,跟老师主要讲什么话 ?

  年龄人数普通话占 %苏州话占 %两种差不多占 %

   8岁 1 2 1 1 92 0 0 1 8

   9岁 3 2 670 0 1 3 3

   1 0岁 1 0 990 1 1 0 0 0

   1 1岁 1 71 6941 60 0

   1 3岁 2 72 3 851 43 1 1

   1 4岁 5480 0 0 1 2 0

   1 5岁 551 0 0 0 0 0 0

   1 6岁 98890 0 1 1 1

   1 7岁 1 3 43 1 2 1 5754

   1 8岁 97781 1 1 1 1 1

  合计 1 1 0 8981 651 51 4

    但是看上面的调查结果 ,我们发现五十年后的情况竟完全不同了。学生们在课堂上几乎

  全部说普通话 ,只有 1 3岁和 1 8岁组共三个人没有完全说普通话 (表 3 )。在课下说普通话的比例略低一些 ,但跟老师说普通话还高达 81 % ,即使跟父母和祖父母说普通话也高达 62 -74%。从前面所述可知 ,孩子的祖父母和父母应该都是说苏州话的 ,即使说普通话也不会说得怎么好 ,但孩子们跟他们却以说普通话为主。笔者的表姐 (73岁 )一辈子住在苏州 ,家里都是苏州人 ,我听到她跟外孙女说苏州话时 ,那孩子竟然用普通话说 :“你不要跟我说苏州话 ,我听不懂”。于是 ,表姐只能用带了很重苏州口音的普通话说起来。这是一个最让我吃惊的现象。

  表 5 在课下 ,跟同学主要讲什么话 ?

  年龄人数普通话占 %苏州话占 %两种差不多占 %

   8岁 1 2 1 0 83 0 0 2 1 6

   9岁 3 2 660 0 1 3 3

   1 0岁 1 0 990 1 1 0 0 0

   1 1岁 1 71 71 0 0 0 0 0 0

   1 3岁 2 71 6592 793 3

   1 4岁 5480 1 2 0 0 0

   1 5岁 52 40 2 40 1 2 0

   1 6岁 96660 0 3 3 3

   1 7岁 1 3 1 875453 8

   1 8岁 91 1 1 444444

  合计 1 1 0 6862 1 71 52 52 4

    说话对象相同 ,说话场合不同 ,学生们说的话有不同。在课堂上说普通话最多 ,在课下和在校外差别不大。这是因为课堂的场合最为正式和严肃 ,所谈的内容几乎没有日常生活。而在其他场合就要随便得多 ,说苏州话的比例也高一些。说话场合相同 ,说话对象不同 ,说的话也不同。跟老师说普通话更多。在课下 ,跟老师说普通话的比例比跟同学说的比例高 2 1 % ,在校外 ,高 2 2 %。其原因 ,除了因为老师中有部分是外地人 ,学生基本都是苏州人外 ,也跟老师是推广普通话的主要承担者有关。

  表 6 如果对方是苏州人 ,他跟你讲苏州话 ,你回答什么话 ?

  年龄人数普通话占 %苏州话占 %不一定占 %

   8岁 1 2 2 1 71 0 83 0 0

   9岁 3 2 671 3 3 0 0

   1 0岁 1 0 550 550 0 0

   1 1岁 1 763 51 1 650 0

   1 3岁 2 751 92 1 781 4

   1 4岁 52 40 3 60 0 0

   1 5岁 52 40 2 40 1 2 0

   1 6岁 92 2 2 6671 1 1

   1 7岁 1 3 0 0 1 2 92 1 8

   1 8岁 90 0 91 0 0 0 0

  合计 1 1 0 2 62 3 80 73 44

    表 7 如果对方是苏州人 ,但跟你讲普通话 ,你回答什么话 ?

  年龄人数普通话占 %苏州话占 %不一定占 %

   8岁 1 2 1 1 92 1 80 0

   9岁 3 2 671 3 3 0 0

   1 0岁 1 0 1 0 1 0 0 0 0 0 0

   1 1岁 1 71 6941 60 0

   1 3岁 2 72 1 7851 91 4

   1 4岁 551 0 0 0 0 0 0

   1 5岁 551 0 0 0 0 0 0

   1 6岁 991 0 0 0 0 0 0

   1 7岁 1 3 75443 1 2 1 5

   1 8岁 97781 1 1 1 1 1

  合计 1 1 0 93 851 3 1 2 43

  表 8、表 9问的是谈话内容跟说什么话的关系。在谈学习内容时 ,我们预先已假设学生主要用普通话 ,我们的问题是 ,能否用苏州话谈学习 ?得到的回答是 ,超过半数 (55% )不行 , 2 1 %勉强 ,只有 2 4%可以。而在笔者幼年时 ,谈学习几乎也全用苏州话。在谈日常生活时 ,我们想象应该主要用方言 ,但实际上 ,用普通话的竟然也占 3 9% ,几个苏州人在苏州本地谈日常生活 ,用的也是普通话。

  表 8 在谈学习方面的内容时 ,讲苏州话行不行 ?

  年龄人数行占 %不行占 %勉强占 %

   8岁 1 2 1 81 1 92 0 0

   9岁 3 2 671 3 3 0 0

   1 0岁 1 0 1 1 0 880 1 1 0

   1 1岁 1 71 61 482 2 1 2

   1 3岁 2 762 2 1 8673 1 1

   1 4岁 53 60 2 40 0 0

   1 5岁 50 0 1 2 0 480

   1 6岁 92 2 2 4443 3 3

   1 7岁 1 3 862 1 843 1

   1 8岁 92 2 2 1 1 1 667

  合计 1 1 0 2 62 461 552 3 2 1

    表 9 在谈日常生活时 ,你更习惯讲什么话 ?

  年龄人数普通话占 %苏州话占 %其他方言占 %两种差不多占 %

   8岁 1 2 542 542 1 81 8

   9岁 3 2 671 3 3 0 0 0 0

   1 0岁 1 0 550 550 0 0 0 0

   1 1岁 1 71 1 6563 50 0 0 0

   1 3岁 2 772 61 6591 43 1 1

   1 4岁 53 60 2 40 0 0 0 0

   1 5岁 5480 1 2 0 0 0 0 0

   1 6岁 93 3 3 4440 0 2 2 2

   1 7岁 1 3 0 0 1 0 770 0 3 2 3

   1 8岁 93 3 3 5560 0 1 1 1

  合计 1 1 0 43 3 95550 2 2 1 0 9

    表 1 0显示 ,对多数 (70 % )学生来说 ,普通话已取代家乡话成为更为运用自如的交际工具 ,只能 1 5%的学生认为家乡话更熟练。这两个比例的差距是巨大的。

  表 1 0 你觉得讲哪种话更熟练 ,更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

  年龄人数普通话占 %苏州话占 %其他方言占 %两种差不多占 %

   8岁 1 2 542 3 2 53 2 51 8

   9岁 3 3 1 0 0 0 0 0 0 0 0

   1 0岁 1 0 990 1 1 0 0 0 0 0

   1 1岁 1 71 6941 60 0 0 0

   1 3岁 2 72 1 7851 90 0 1 4

   1 4岁 5480 1 2 0 0 0 0 0

   1 5岁 551 0 0 0 0 0 0 0 0

   1 6岁 96670 0 0 0 3 3 3

   1 7岁 1 3 43 1 3 2 3 0 0 646

   1 8岁 94442 2 2 0 0 3 3 3

  合计 1 1 0 7770 1 61 53 2 1 41 3

     2 .2对苏州话、普通话的评价

  这里涉及的是对语言的评价问题。五十年前 ,苏州话在苏州享有崇高的威望。因为苏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苏州人向来以自己的城市为骄傲 ,苏州话作为吴侬软语的代表 ,远有昆曲 ,近有评弹的支持。更像铁打江山一般牢固 ,即使有庞大的上海在身边 ,也不为所动。当年笔者母亲的话或许有一定典型性 :“只有伲 我们 苏州闲话顶清爽 清楚 、顶好听 !”说普通话会被人嘲笑 ,因而难以坚持下去。

  但是表 1 1显示 ,现在的年轻学生有半数以上 (60 % )更喜欢普通话 ,只有 2 5%更喜欢家乡话。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表 1 1 你更喜欢讲哪种话 ?

  年龄人数普通话占 %苏州话占 %其他方言占 %两种差不多占 %

   8岁 1 2 7582 1 73 2 50 0

   9岁 3 3 1 0 0 0 0 0 0 0 0

   1 0岁 1 0 880 2 2 0 0 0 0 0

   1 1岁 1 71 482 2 1 2 0 0 1 6

   1 3岁 2 71 86772 60 0 2 7

   1 4岁 5480 1 2 0 0 0 0 0

   1 5岁 551 0 0 0 0 0 0 0 0

   1 6岁 94442 2 2 0 0 3 3 3

   1 7岁 1 3 3 2 3 862 0 0 2 1 5

   1 8岁 93 3 3 2 2 2 0 0 444

  合计 1 1 0 6960 2 62 53 3 1 2 1 1

    大约在三十年前 ,笔者发现 ,苏州人在遇到北部吴语地区的人时 ,往往会用上海话交谈 ,那时三十岁上下的苏州人往往都能说一点上海话。尤其在沪宁铁路的火车上 ,常常听到苏州、无锡、常州一带的人用上海话交谈。这说明上海作为中心城市 ,其强大的辐射能力也在方言中显现出来 ,无怪有的学者主张吴语的代表应改为上海话。

  但现在上海话的这种势头似已被普通话代替。笔者在调查学生还能说别的什么方言时 ,有四个小学生回答自己还能说上海话 ,其中两个学生的父母是上海或浙江人 ,还有两个的父母是苏州人。这说明上海话可能还有一定影响 ,但极其有限。① 根据我们对苏州大学来自江苏省吴语地区的学生的调查 ,他们几乎全部说普通话 ,没有说上海话的。

   2 .3变化的原因

  我们认为 ,出现这么重大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 )语言政策

  近几十年来 ,我国普通话推广工作成绩越来越大 ,一方面 ,在各级师范学校强制推行普通话 ,普通话达不到要求就不能毕业。这使年轻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大大提高 ,为在初等教学中推广普通话打下坚实基础。同时 ,从幼儿园到小学 ,大力推广普通话 ,要求学生说普通话。特别是语文老师教学生认字 ,全部都用普通话 ,没有用苏州话的 (一般来说 ,老师自己认字也是用普通话 ,对一些口语不常用的字 ,他们也不知道用苏州话怎么读 )。从幼儿园开始 ,正是孩子迅速增长知识的时期 ,而这些知识几乎全是用普通话传递给孩子的 ,这就必然给孩子以深刻印象 ,并且有力地排斥了方言作为母语的重要地位 ,以致学生在思考从学校得到的各种知识时 ,只能用普通话 ,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用苏州话表示这些信息。用作思考的工具 ,可以说是母语的特权。但现在这个特权被动摇了。推普从根本上动摇了母语的地位 ,我们把这个现象称作“釜底抽薪”。

   (2 )社会发展速度的大大加快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本文开头所述 ,苏州现在正处于空前的发展时期 ,苏州的外地人从来没有像现在那么多。所从来的地区早已不限于本省 ,而是来自几乎全国所有省份 ,包括台湾省。走在马路上 ,或在商店里 ,跟一个陌生人说苏州话 ,随时有可能对方表示听不懂。就按笔者目前在苏州生活的经验 ,为了交流的顺畅 ,对陌生人说话 ,最好还是用普通话 ,以免对方没听懂 ,还得用普通话重说一遍。我发现我的一些长期生活在苏州的亲友 ,现在说普通话也都很自然 ,哪怕说得不标准 ,而这种情况在五十年前是完全不存在的。这必然使那些不想说普通话的人 (多半是老年人 ) ,为了交际的需要 ,也不得不结结巴巴地说起普通话来。对年轻人来说 ,普通话不再是学校学的一门功课 ,而是随处可以使用的交流工具。普通话的广为流行当然是十分自然了。

   2 .4对方言变化的预测

  按传统的语言学理论 ,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变化是逐渐发生的 ,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 ,不会在有限的时期里消亡。因此 ,我们方言工作者大都比较乐观 ,不怕哪一天突然没有了方言而没有饭吃。但从上述调查结果看 ,情况却显得有些悲观。对现在十岁到二十岁的苏州年轻人来说 ,最熟练的话不是苏州话而是普通话 ,他们遇到书名、电视剧名或人名 ,都要用普通话。苏州方言退缩到日常生活的狭小范围 ,成为一种缺少文化含量的低层次符号系统。昆曲、评弹对年轻人来说 ,不仅其艺术形式不为他们欣赏 ,因为听不懂苏州话 ,即使愿意欣赏也欣赏不了。这就让人很容易地推想到 ,在这些年轻人进入社会中坚时 ,成为苏州社会主要交际工具的 ,很可能是普通话 ,而不再是当地方言了。而且 ,比他们更年轻的一代 ,说苏州话的比例可能继续下降 ,以致在不很远的将来 ,苏州话就会基本退出交际领域。

  不过 ,当我们仔细查看调查资料中不同年龄层次的表现后 ,发现情况可能会比上述担忧要好一些。表 1 0显示 ,说普通话更熟练的比例最高的是 9- 1 1岁 ,此后 ,除了 1 5岁达到 1 0 0 %外 , ② 其他各年龄层次比例都有所下降 ,年龄最大的 1 7、1 8岁两组都不到一半。表 1 1的情况相近 ,更喜欢普通话的也集中在 9- 1 1岁 , 1 6- 1 8岁组都不到 50 % , 1 7岁组更喜欢苏州话的达到了 62 % ,是唯一超过普通话的。这些信息说明 ,孩子们对苏州话的认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增加。这可能跟孩子们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有关。小学时期 ,知识面窄 ,知识结构单纯 ,主要是老师传授的知识。社会知识 ,特别是当地社会的知识很少接触。随着年龄的增长 ,

  跟当地社会的接触有所增加 ,而当地社会的交流工具毕竟用当地方言较多。因此 ,我们推测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只要他们仍住在苏州 ,对苏州社会的接触一定会继续增加 ,苏州话使用的机会也会增多 ,普通话和苏州话使用的比例可能会有所逆转。因此苏州话可能还不至于在可预见的将来就退出交际领域。当然 ,到底如何 ,还需要长期的观察。

   2 .5关于语言规范、语言政策的一些想法

  作为一项既定国策 ,推广普通话是不可动摇的。在我国这样一个方言众多的国家 ,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 ,没有一种共同语言是不可想象的。但是 ,在普通话得到成功普及的情况下 ,方言应居于什么地位 ?是听之任之 ,让它自生自灭 ,还是在它濒于消亡时 ,采取适当措施 ,为它保留一席之地 ?以往 ,因为普通话还没有普及 ,方言的势力还很强 ,还不存在方言的命运问题。

  但是 ,随着普通话的迅速普及 ,连苏州这样有重大影响的方言也在受到威胁 ,更不用说众多小地方的方言。这个问题就要提到日程上来了。我们认为 ,对此 ,语言学家们应有所考虑并提出对策。方言的多样性是文化的多样性的一部分。方言的单一化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众多戏剧、曲艺等艺术都是以方言为传播工具的 ,方言的消亡无疑也会导致这些艺术形式的消亡。同时 ,方言的消亡跟物种的消亡一样 ,也是不可再生的。

  方言消亡的原因有两种 ,一种是自然消亡 ,另一种则是人为的 ,严格说 ,这不是消亡 ,而是消灭。上述苏州方言的变化 ,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应属于自然原因。对此 ,我们无法阻挡 ,可能只能用较为消极的、以各种方式保留方言资料的办法来应对。但语言政策及推广普通话却是人为的原因 ,是可以通过调整政策的方法避免的。具体地说 ,我们认为 ,像目前这样从幼儿园就开始的带强制性的推普工作 ,即本文所说的“釜底抽薪”式的办法应予调整。我们认为 ,应该给方言留出一块空间 ,或者说把这块空间还给母语。让孩子脑中仍然有一个有特点的母语留存 ,而不是全部都是划一的普通话。这包括把推普工作推后到小学开始 ,而不是从幼儿园就开始 ;同时 ,适当减轻强度 ,更多地依靠宣传和鼓励 ,取消那些带强制性的措施 ,如不通过普通话测试就不能通过各种资格评定。

  实际上 ,由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 ,实际需要的增加 ,不采取强制措施 ,人们也会自觉地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对此能予以关注。

  本文的调查和讨论是本课题最初步的探索 ,由于时间的限制 ,我们的调查规模还很小。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主要依靠概率性的量的表达 ,调查的规模越大 ,其准确率就越高。我们的研究还刚开始 ,希望不久有更进一步的成果贡献给学界。

  附注

   ①小学生的回答其实存在一定的误差率 ,有可能只是他们自己的感觉 ,实际是否真会上海话 ,尚待证实。这样的答卷需要一定数量的支撑 ,一两个人的回答可信度不高。

   ②这一组仅 5人 ,人数偏少 ,可能不太典型。

   (汪 平  2 1 50 2 1 苏州大学文学院 )

   (责任编辑 高晓虹 )

  语言教学与研究 2 0 0 3年第 1期

吴人 发表于 2006-9-20 03:59:36

苏州话

2006-7-21
[ 程昊 ]
  我不是苏州人,但我随父母在苏州居住过,所以能操一口与太湖水一样清纯恬淡的苏州话。
  苏州话这一吴地的语种,是千百种方言里最为典型最为源远流长的一脉。多少名年轻时满怀憧憬越洋过海的中华学子,当他们与五湖四海的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成功地协作,并在异国他乡闯出辉煌几番之后;当他们数十年后衣锦还乡,再次听到“你回来啦”那一声出自家乡亲人之口的土得要掉渣的乡音的时候,哪个不是激动得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用同样土得掉渣的乡音哽咽着回应道:“我,回来啦!”
  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能让血肉之躯寻到化育之根的文化;乡音,是人类恋土情结中最最解不开的那一环链接,是能够让人终其一生而魂牵梦绕的尤物。
  语言,绝不仅仅是沟通和交流的一种工具。吴中土语中有曾经崇尚一时的往事,用吴方言唱演的昆曲曾经风靡明清戏坛300余年,引得“四方歌者,必宗吴门” 的史实,向我们昭示了一个社会学原理:每种方言,都是非本土化或全球化过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地域性存在;每一种方言,都牵引着一群生灵的沉浮兴衰,牵引着生活在一方特定水土之上的人们走向域外和世界时所迈步履的矫健和蹒跚,牵引着关于这方水土的一部经济和文化的历史。
  城市化、国际化———乡土化、地方化,表面上看似乎是悖论。仔细想想,却是一对难分难离的孪生子,忽略了任何一端,都会使得一群生命要么染上找不到归属甚至生活在文化沙漠的浮游症,要么患有埋头于本土山水或者悠然于蹩仄小巷的偏安症;忽略了任何一端,都会使一方水土失却阔大的气象,或使生息其上的人们透出一种只是小家碧玉的气息。
  只有把这两端融入同一片湖山,那种纵然走遍海角天涯却始终扎根于大地河山的恢弘气概才能显现;只有把这两端渗进同一方水土上的子子孙孙的心间,那种即使身居乡野也不忘放眼世界的深广胸襟就会自然敞开———只有在说好普通话,说好外来语的同时,说好属于吴文化和苏州人根本性标记的吴语乡音,一个富有张力的真正的“苏州人”才会降生。这样的“苏州人”才会深切省悟苏州话的哲理所蕴涵的深长意味。

klutz 发表于 2006-11-6 11:40:41

最近接觸幾個70末的上海人說到蘇州蘇州人都跟他們說上海話
另外 確實是越大越對吳語有認同其他地方應該也是這樣吧

[ 本帖最后由 klutz 于 2006-11-6 11:42 编辑 ]

teazeh 发表于 2006-11-8 10:28:32

连学校中的老师现在也有分“苏北帮”,“本地帮”。。。认同问题。

明争暗斗中,“本地帮”自然是受学生欢迎的。

klutz 发表于 2006-11-8 10:49:28

本地老師 即使很年輕的課下也跟我們說蘇州話的

teazeh 发表于 2006-11-8 10:59:21

;P 想念沫沫哟偶。。。

当年扬州来的什么浣熊阿,松鼠阿,大家见一个反一个。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victory:

klutz 发表于 2006-11-8 11:50:51

像倪班主任就是揚州來個側那忒垃圾哉

teazeh 发表于 2006-11-8 12:08:43

原帖由 klutz 于 2006-11-8 11:50 发表
像倪班主任就是揚州來個側那忒垃圾哉

其人尊名? 亦总比徐州来揩油的好徕:L

btw, 避免歧义,忌用“倪“字。:loveliness:

gojin 发表于 2006-11-8 18:02:43

倪 有啥歧义,吴语小说就用倪个。

klutz 发表于 2006-11-11 11:30:51

原帖由 teazeh 于 2006-11-8 12:08 发表


其人尊名? 亦总比徐州来揩油的好徕:L

btw, 避免歧义,忌用“倪“字。:loveliness:

倷弗會阿是蘇高中畢業個罷? 搿個女人姓俞。。。
打弗出搿個“人尼”字   只好用ni校長個姓哉

mandarin 发表于 2006-11-11 18:06:17

繁体字库应该有伲、倷

klutz 发表于 2006-11-12 09:21:21

微軟拼音裏頭沒有伲 阿

laker 发表于 2006-11-12 11:42:18

偶搞不懂苏州中小学要那么多江北老师干什么?!
滑稽.

吴人 发表于 2007-1-23 19:47:34

外地司机修理工赛苏州方言

http://www.subaonet.com 2007年01月19日 苏州新闻网
     本报讯(通讯员 祝孝坚)前天下午,苏州公交公司100多名外地驾驶员和修理工欢聚在公司俱乐部,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外地驾驶员、修理工听讲苏州方言技能比赛”,这是公交公司举办的由新苏州人唱主角的首届活动,也是进入新年后举办的第一项服务竞赛活动。

  由劳动部门统计,到目前为止,外地驾驶员和修理工已达到587人,占公司驾修人员总数的40%%。苏州公交印制了“听讲苏州方言50句,介绍苏州线路站点,回答乘客的礼貌用语”等学习资料,加强了对他们的语言辅导。

弗是吴人 发表于 2007-2-2 21:30:11

听讲苏州方言五十句这类东西估计又是用汉字替音乱注的……
50句么,弗大可能用吴拼个宛

吴人 发表于 2007-3-26 23:31:37

学说苏州话

学说苏州话
http://www.subaonet.com 2006年09月01日 苏州新闻网
  

    □王欣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一定也猜到了,我不是苏州人。屈指算来,来苏州也五六年了,上班时间都讲普通话,所以苏州话对我而言仍然是门“外语”。

    今年初,我产生了学说苏州话的强烈欲望。办公室庄大姐生在苏州、长在苏州,她自告奋勇当了我的“外语老师”。我坚持从简单的苏州话学起,每天一句。不过庄大姐总说我“青肚皮猢狲(不长记性)”,为此,我专门准备了小本子,一句句记下来,工作之余,就翻出来,练练。

   那天我正练得起劲,办公室电话响了,我拿起话筒,很熟练地说:“内海(你好),萨宁(哪位)?”对方愣了三秒,说:“对不起,打错了!”一分钟后,电话又响了起来,“内海,萨宁?”对方又愣了起来,没有任何回答。我正要挂断电话,听筒里传出“我找王欣”,仔细一听声音,是北方老家大嫂的声音,我说我就是,她竟然一本正经地说:“你们上班要求真严格,接电话都要说外语!?”听她这么一说,我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其实,说苏州话我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可是同事都说我是“洋泾浜”,把苏州话说得跟外语一样。

   那天,我想检验一下自己苏州话学得到底怎么样了。午饭时,看大家吃得正津津有味,我就夹起一筷子青菜,然后非常惊讶地大叫一声:“菜里香一碟松”!我如此高分贝地一声喊叫,大家吓了一跳,都呆呆地看着我,见此情景,我心里窃喜:我说的“菜里面一条虫”,还真把他们吓住了,他们还真信了!

    我脸色一转,眉开眼笑正要跟大家解释,坐在边上的老苏州胡大哥半开玩笑地说:“吃饭你还叽里咕噜地喊什么啊?神经啦?”说着用手摸摸我的额头。他们居然没有一个人听懂我在喊什么?!颇感尴尬的我赶紧低下头,狼吞虎咽起来。

    饭后,我把此事如实告诉了庄大姐,她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学说苏州话,闹了不少笑话,但我这个新苏州人,仍然乐此不疲地在别人的笑声中坚持着,一遍一遍练习。我还准备“学说苏州话从娃娃抓起”,找个苏州阿姨带牙牙学语的女儿,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我不信,我和女儿不能说出一口字正腔圆的苏州话!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石汝杰:苏州方言,亲爱的母语,无价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