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洲散客 发表于 2015-9-8 13:17:25

漢字簡化之聲旁變換

本帖最后由 鹦鹉洲散客 于 2015-9-22 09:37 编辑

前幾日偶然看到台灣人整理的正(繁)簡漢字對照表,粗粗看了看,不很全,然而令我忽然想到一個“五毛”、“美分”與“民粉”們極少論及的問題:漢字簡化是否會對語言發展有任何影響。這個題目太大,足夠語言文字學家以之作一篇大論文,在此先簡單說說其中的一個小問題:形聲字之聲旁變換與漢字正統問題。

中國大陸的漢字簡化方案中聲旁變換的例子不少,有些是把原有的聲旁換成不搭界的字符(e.g. 漢-->汉 雞-->鸡 禮-->礼),有少數是把聲符換成義符(e.g. 陽-->阳),另外的則是將原聲旁換成(在某些方言裏)讀音相近或相同的新聲旁;在此僅僅討論最後一種情況。先隨便列出一批被簡化的傳統漢字:滬遼遷園證憲進瓊。“滬”、“遼”可以代表聲旁變化而讀音不受明顯影響的情況,因為在各支漢語中變化前後聲旁讀音一樣或僅有聲調的細微區別。“遷”代表聲旁變化而使少數或極少數方言無法以聲旁辨音的情況,因為保留山攝三四等對立的方言已不多見(然而義烏吳語及閩北部份方言點仍舊保留)。“園”、“憲”、“證”代表聲旁變化而使相當數量的方言無法以聲旁辨音的情況:隋唐時“園”、“元”聲母不同(“園”云母,“元”疑母),至今絕大多數吳語、閩語方言及梅縣客家話中此二字聲母仍然不同;隋唐時“證”、“正”韻母有別,此對立在閩語中保存較好(老湘語部份方言兩韻亦有區別),尤其是在潮汕全片和閩北全片,兩韻涇渭分明;隋唐時“憲”、“先”聲母完全不同(“憲”曉母,“先”心母),韻母亦有區別(義烏吳語能分),故而今日所有喉牙音不齶化或分尖團的漢語(粵語、閩語、蘇錫上山等地吳語、梅縣惠州等地客家語、多數平話方言、部份湘語、少數贛語)都無法以聲旁“先”推導出“憲”的讀音。“進”、“瓊”可以代表少數不依照官話方言(尤其是北京官話)的語音更換聲旁的例子:“進”、“井”在多數低地吳語中同聲同韻,而在保留n/ng對立的官話、粵語等漢語中則並不同韻;隋唐時“瓊”與“京”讀音相去甚遠,在多數粵語、閩北閩中閩東語以及惠州客語中兩字已同韻,而在其他各支漢語(包括絕大多數吳語)中一般不同韻。


如上所示,依照一部份方言的語言來更換聲旁以達到簡化漢字的目的無疑會對其他各支漢語的使用者造成不便,甚至有地域文化沙文主義之嫌,其對漢字正統性的影響值得語言文化學者深思。


热度 发表于 2015-9-9 22:14:45

嘿嘿

鹦鹉洲散客 发表于 2015-9-22 21:39:25

對吳語危害最大的應該還是“並併”、“復複”這一類的簡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漢字簡化之聲旁變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