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程仔 发表于 2012-10-26 21:13:00

澄清嘉善之历史

本帖最后由 乌程仔 于 2012-10-26 21:13 编辑

关于春秋时期吴越界湖的探讨(2010-05-25 13:36:57)
标签: 杂谈 分类: 嘉善文化的思考
                                       ——兼答读者

    有读者通过某种渠道,就报纸上刊登的一些介绍嘉善人文地理的文章发表看法,特别针对其中有关“汾湖实为分湖”,即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的分界线的说法,提出了异议。认为,按此说——“分湖北岸属吴,南岸为越”,那么嘉善在分湖之南,就是“嘉善越国论”了,并对此穿凿附会,声称:这是对“嘉善的历史归属”问题的混淆云云。

    多少年来,我们都说嘉善地处“吴根越角”;柳亚子先生在《七律·感事呈毛主席》那首诗的原注中,也说“分湖为吴越间巨浸”。尽管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术问题,但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

    那么,分湖究竟是不是吴越两国的界湖?在江浙沪交界的嘉善一带,是否曾经有过一段作为吴越分野的边界线?人们常说的“吴根越角之地”,其历史归属到底怎样呢?笔者就此查阅了有关的一些史料,并想就这些问题与读者一起探讨。



                     历史上“嘉善”之地初属吴后属越



    人们都知道,春秋时期嘉善地处“吴根越角”,但对于历史上的真正归属(究竟属吴国还是越国),却不甚了了。而我们要探讨前面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有必要先对春秋时期这一段历史作一个简要的回放。

    很早很早以前,应该说并没有“嘉善”这个地理概念,而这一块地域(参照明代建县后的行政区划)在春秋时为吴、越接壤的木隽李(又称长水)之地,初属吴后属越。战国时越被楚灭归于楚。而其区划沿革大致是这样的:在公元纪年约前11世纪至前771年(周朝)以及前770年至前476年(春秋),这一地域为吴、越两国边境之地。前一阶段属于于越族居地;后阶段归属木隽李。而在前475年至前221年(战国),属于越国、楚国,地域属于长水。到了秦朝、东汉时,又属于由拳县。再接下去,依次为:三国时属禾兴县;三国(赤乌五年)以及东晋和南朝前期,属嘉兴;南朝后期,属胥浦县东北、华亭西南;隋朝、唐初(高祖武德元年)属吴县。从唐高祖武德7年,一直到明宣德建县前,中间除了唐玄宗天宝元年和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外,这一地域大多数年代又属于嘉兴县。

    而到了宣德五年(1430),析出思贤(半)、胥山(半)、迁善、麟瑞(半)永安和奉贤6乡地域置嘉善县,定县治于魏塘,时辖6乡、8都、20区、207里,隶属于嘉兴府。至此,版图上才有了“嘉善”这个地域概念。也就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到嘉善立县前的1900多年间,嘉善这块参照区域(暂且这样定义),根本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建置单位。

    既然那时候,嘉善作为一个固定区域的主体(县治)并不存在,那么更遑论什么“嘉善越国论”,或者“嘉善吴国论”了。



                     “吴越争霸”引发的一系列战争



    大家知道,攻城掠地发动战争,是历史上各个王朝开拓疆域,建立霸业的主要手段。然而,在每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较量之后,交战国双方的军事实力和疆土总会发生一些变化。在春秋时期,吴越这两个共同处在长江下游的国家,曾发生了大小无数次争霸兼并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史称“木隽李之战”和“夫椒之战”。

    前者,史料是这样记载的: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阵,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师败于木隽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

    后者,史料上也有记载:“阖庐死,子夫差继位,于前494年伐越,败越于夫椒(今江苏吴县境内,太湖洞庭东山和西山之水域),围越王勾践于会稽。勾践求和,请为属国。”

    在越国“归顺”之后,还有这样一个插曲:吴王因勾践恭顺已极,命人加封越国东至句甬,西至木隽李,南至姑蔑,北至平原,纵横八百余里的土地,完全皆归越国。

    后来(前482年),吴又与晋、鲁的国君及周天子的代表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因当时越王勾践已开始进攻吴国,夫差让霸主与晋定公而回师吴国。公元前473年,越再伐吴,夫差战败自杀,吴遂亡。勾践灭吴后,成为江、淮下游最强大的国家。

    有人曾对“夫椒之战”以后,吴越两国发生的战争作过统计。认为,在文种、范蠡这两位智勇双全的楚国人进入越国都城后,这两个国家的征战日益频繁。在俟后的30余年间,吴、越之间有过8次大规模的军事较量,其频率几乎达到每4年一次,直到最后将吴国从版图上彻底抹去为止。

    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打了三四十年仗。应该说,交战两国的“边界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越国大举反攻的阶段,两国边界线的定位就更加不稳固了。所以,分湖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曾经是吴越两国的分界线,这种说法在理论上也是说得通的。



                        分湖到底是不是吴越两国“界湖”



    那么,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边境线”到底在哪里?当地有好几种说法:一说在木隽李(现嘉兴郊区的南、北草荡一带),那里曾是吴越争霸的古战场,历史上有著名的“木隽李之战”,现存“国界桥”遗址;一说是在现桐乡(崇福)至海宁(古地名为“语儿”)一带;还有一说则是在江浙交界处的分湖。

    但笔者认为,这几种说法都不是十分确切。因为既然是两国边陲,肯定有一条比较完整的边界线。而且吴越两国的边界线应该是绵长而曲折的,其长度至少该有几百公里吧。而前面说到的几个地方,不是国界线的全部,而可能只是其中的某一段,或者说是某一段上的某一个点。

    问题还是回到“分湖究竟是不是吴越两国的界湖”,笔者对此持肯定的态度。其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作为国内惟一的一本分湖湖志——《分湖志》,对此有这样记载:春秋时代分湖北属于吴,南属于越,所以有分湖之名。吴亡入越,从此南北并了家。而乾嘉年间,寓居嘉善的才子郭频伽在题《分湖秋泛图》后,又在其《灵芬馆诗话》上加以注释,说“分湖”之名始于《吴越春秋》。可见“分湖”称谓由来已久。尽管今人在查阅此书时,未曾发现“分湖”字样,但很有可能这本书有几个不同的版本,而郭引文的那个版本,早已流失了。因而,笔者主张还是以“存疑”为好。

    其二,明代沈遇黄的《分湖赋》中,有两句道:“吴军呼渡而南来,伍相引兵而遥跨”。意思是说春秋时代,吴越战争,伍子胥曾在这儿领兵去侧袭越军的,而现在分湖边上还有子胥滩等古迹。对此,柳亚子曾经做过这样的分析。他说,照现在的地理讲起来,夫差与勾践战争的焦点,当在苏嘉铁路旁边,盛泽(属吴江)、王江泾(属嘉兴)一带。那么,倘然伍子胥真的用奇兵,从分湖南趋嘉善,以扼嘉兴之背,在军事战略上也未始不可以讲得通吧。

    其三,柳亚子先生曾对分湖之名的由来作过考证。他在《分湖访旧图记》中,详细地记述了分湖的沿革。他说:“(分)湖固为吴越分界之区,因以得名。有伍子滩在东南石底荡口,相传为子胥结水寨备越兵处。王庭润诗云‘云开山口如吞越,潮怒江心似恨吴’”,“案吴王夫差,败越木隽李,则当日玄黄龙战,当在闻溪合路间。越人或以偏师由分湖北犯为掎角之势,故子胥结寨以备之,征诸地势,讵曰无因。自勾践败北,廑保稽山,而分湖全入于吴矣。吴亡入越,越亡入楚,秦为会稽郡,由汉及唐,建置纷如。吴越钱王,始割吴县建吴江县,以分湖北半属之,而南半则属秀州。于是分湖之名复著。”由此可见,分湖曾经确是吴越两国的边界所在。所以,称其是“吴越界湖”也是名副其实的。

更正一下:地名木隽里应该写作槜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澄清嘉善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