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 发表于 2012-3-21 19:34:24

【转载】小校场年画中的吴方言(组图)

                                                                http://photocdn.sohu.com/20120318/Img338099498.jpg新刻希奇一笑图http://photocdn.sohu.com/20120318/Img338099499.jpg市井各业http://photocdn.sohu.com/20120318/Img338099500.jpg三百六十行之一:算命郎中http://photocdn.sohu.com/20120318/Img338099502.jpg三百六十行之四:西洋景http://photocdn.sohu.com/20120318/Img338099503.jpg三百六十行之五:卖篦子http://photocdn.sohu.com/20120318/Img338099504.jpg新出清朝世界十怕妻
  张 伟

  严洁琼

  小校场年画的特色之一是拥有不少反映新型市民生活的画作,如《新出夷场十景》《市井各业》等,这些画作,不同于传统年画对农村风俗的描绘,而将着力点转向彼时上海这一转型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新气象,充分适应了新涌现的市民阶层的趣味。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画作不仅在题材上独树一帜,还往往配有注释文字,这些文字,细细推敲,无不带有明显的吴方言区特征,不但读来亲切有趣,能加深对画作的理解,也为我们了解那时的方言特色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壹

  吴语痕迹浓

  所谓吴语,通常指江浙话,其范围主要包括江苏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大部,另外在安徽省和江西省也有小块的分布。吴语作为一种方言,有其鲜明特征,借此特征,可以与其他方言画出泾渭分明的分界线。然而,在只见其字,不闻其声的年画作品中,我们很难从文字读音上去判断用了何地方言,幸好,每地方言总有一些自身特有的习惯用语,只要一看到这些词汇,立刻就会感受到浓浓的地方风味。比如请看《市井各业》一画中为每种职业配的文字说明:

  岁底要账穷相骂,元旦多穿皮袍褂,

  路上遇见称恭喜,俯腰曲背说好话。

  木匠司务本姓翁,贪做生意修马桶,

  娘娘尿急要等用,可怜今朝不完工。

  栗子竟然用糖炒,又香又甜滋味好,

  一筐只卖十四文,吃了当心脱眉毛。

  家在苏州本姓戴,六月天时卖蒲扇,

  不论细巧象牙柄,倘自坏了我能配。

  我姓蔡来叫月娥,等在码头摇摆渡,

  今朝有了大生意,挑水老头要吃醋。

  洋烟上瘾实情告,只得挑担卖白果,

  一个铜钱买三粒,寒天可当小手炉。

  这几段文字粗看起来和官话差别不大,即使非吴方言区的人,不用解释也读得明白。但在第一行就出现了“穷相骂”这一颇具地方特色的词汇,“相骂”表示“吵架”,在苏州话里还有“穷相骂,急相打”这一俗语,意思是人穷了容易吵架,急了就要打架,用在此处则形象地表现出年末收账时拿不出钱来的窘迫。其后,“司务”(师傅的谐音)、“今朝”(表示今天)、“脱眉毛”(吴方言区形容东西味道鲜美,有鲜得来眉毛要落脱的说法)等词语,也打上了鲜明的吴语痕迹。

  与这幅年画相类似的还有同样落款为嵩山道人的《三百六十行》系列,每幅画描写一种职业,并配上诗句说明,如描绘算命先生,就写“先生家住在松江,肩背弦子走四方,怕羞使弟叫算命,我姐何日配夫郎”;写卖蓖萁的,则是“常州蓖萁天下晓,恒顺货真价最巧,倘若诸公遇此过,买来送送思相好”;严谨的诗体格式与朴质的市井语言相结合,充满了底层市民喜闻乐见的喜剧因素,给人以扑面而来的真实生活感。

  贰

  杂处促演变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我们一直用吴语来统称小校场年画中所运用的方言,但其实吴语内部语系也有许多细微差异,比如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常州话等,听来就不尽相同。要是细究一下,这些说明文字究竟偏向于何地方言呢?如果根据年画出版地归属,自然应该是上海方言无疑,但仔细品品,却不仅和现在的上海话有所区别,还有几分苏白的味道。这就要说到上海方言形成的渊源问题了,一般认为存在有“新老”两种上海话,“老上海话”从700多年以前南宋形成名为“上海”的人口聚落开始,到现在还存在于上海城区四周的郊区;另一个是从上海开埠以后随着上海城区快速发展而形成的城区“新上海话”。这一“新上海话”形成于1843年上海开埠后之繁华居住区,至20世纪20年代后期基本定型,其标志性变化就是原来韵母读的“半、盘、男、穿、占”等字变读为(安)韵,此后随着时代变化,又不断更新、加入新词汇,其使用范围也从中心城区向郊区四周辐射,最终取代以松江方言为基础的“老上海话”成为上海话的代表,并在20世纪中叶逐步取代苏州方言在吴语区的权威地位,成为吴方言的代表。

  五方杂处也加速了上海方言的演变。我们现在可见的小校场年画大多出版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正处于“新上海话”的形成期。这一时期,就是开埠后从四方大量涌入的外籍移民成为语言革新的主要推动力量,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逃难而来的苏浙人士。各地人士五方杂处的结果之一就是加速了上海方言的演变进程,乃至最终形成了“新上海话”。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语言总是会随着时间流逝、社会变迁而改变,但这种改变是极其缓慢的,如同上海方言开埠前几百年的进程;而开埠后的迅速演变则与移民城市的形成密不可分。各个地方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在上海方言中留下自己的烙印,而苏浙地区,因为本就人数众多,加之语言天然的相近,对“新上海话”的形成影响很大,因此当时通用的上海话里夹杂苏州方言是很常见的。另外,小校场年画本就是由苏州桃花坞年画艺人大量迁入、重操旧业发展而来的,这一形成轨迹与上海方言受苏浙方言影响而改变的轨迹并行一致,所以年画说明语言中带有苏州味那是再自然不过了。

  除了移民人口的影响外,另一在当时对“新上海话”形成产生很大影响的因素是开埠后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租界的划分及各种新鲜洋事物的出现,冲击了原先的社会结构,也促进了语言的更新,这一点在年画中同样有所反映。比如在《三百六十行》系列中,就描绘了一个新的工种“西洋镜”放映师。西洋镜是旧时从欧美传入我国的一种逗乐装置,这一装置传入中国要比电光影戏电影早了几十年,到19世纪末已经催生了一批职业放映者,甚至,上海俗语中还专门有“看西洋镜”这一说法,指不花钱凑热闹图新鲜,年画商将其制版入画足见其紧跟潮流、与时俱进。

  叁

  特色“怕老婆”

  不过就整体看来,无论是《市井各业》还是《三百六十行》系列,其所用的语言与官话还是比较接近的,相较而言,另一则年画《新出清朝世界十怕妻》中所配的文字,则更有地方风味,用到的俗语也更多:

  第一老官本姓高,妻房面前会讨好,房务事体都周到,闲来还把大腿敲

  第二老官本姓邓,家小凶得无淘成,头上要俚顶子碗,还要教他钻板凳

  第三老官本姓谭,烟酒嫖赌弗敢犯,倘有朋友来请他,夜里定要跪踏板

  第四老官本姓冯,他的老婆实在凶,脚带袜套要他洗,再要叫他掇马桶

  第五老官本姓刘,六小老婆头弗周,日里时常寻相骂,夜夜打碎醋罐头

  第六老官本姓徐,平生最喜打野鸡,惹得妻子怒气冲,一脚踢进屁眼里

  第七老官本姓施,因为不懂养妮子,每晚打他三十板,还要自己脱裤子

  第八老官本姓何,一生最是怕老婆,夜夜罚他跪马桶,头上还要顶夜壶

  第九老官本姓曹,心里想要讨个小,妻子面前说勿出,瞎三话四鬼讨好

  第十老官本姓贝,只为怕妻发了财,每朝对妻下一跪,元宝自己滚进来

  以上用粗斜体标注的都是具有吴地特色的词汇,有些词如妻房(妻子)、妮子(儿子)、事体(事情)、弗敢犯(不敢犯)等较常见,容易理解。有些则必须加以解释才能明白,比如“淘成”是分寸、规矩的意思,而“无淘成”就表示没有分寸;“跪踏板”又叫“距踏板”(距为跪的口语音),踏板为搁在床前供踏脚的木板,跪踏板则指一种惩罚丈夫的方式,后引申为形容男人惧内;“头弗周”应是“兜不转”的谐音,表示不能操纵自如,不能自由活动,与“兜得转”表示有门路正好相对;“瞎三话四”,表妄语也,犹京语之瞎撩,扬州语之嚼蛆也,用信口开河来诠释最为准确;至于“掇马桶”,“掇”就是两手捧着的意思,顾名思义,“掇马桶”就是手捧马桶伺候人如厕。 这些都是极富地方特色的俗语,用在此处则不仅把妻子的泼辣、丈夫的窝囊表现得淋漓尽致,且喜感十足,十分契合画面。

  这幅年画不但用词充满地方风味,画面内容也颇有地域特色。惧内一词在中国由来已久,历朝历代都有代表人物,可近年来要说到“怕老婆”的地方代表,则非上海男人莫属。1997年,台湾女作家龙应台曾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啊!上海男人》,对上海男人这一世间珍稀品种种种怕老婆的行为做了入木三分的描写,此文一出顿时引起轩然大波,“上海男人”们纷纷打电话到报社大骂作者“侮蔑”上海男人,上海男人其实仍是真正“大丈夫”。 那些义愤填膺的上海男人如果早看到这幅画,也许就会心平气和一些,原来“怕老婆”这一现象在上海早有传统,还有过之而不及,诸如做家务、敲大腿、洗袜套都不算什么,竟然还要钻板凳、跪踏板、打板子、顶夜壶,简直就是酷刑。而且这可不是外省人戴着有色眼镜刻意嘲弄,而是自揭其短、自嘲自笑。在提倡妇女三从四德的旧式社会,很难想象竟有这样的特例,不过或许正因为稀少,所以才值得入画。当然,这里面难免有作者夸张的成分,却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晚清以降妇女在家庭生活中地位的提高,起码“怕老婆”不用再藏着掖着,而是可以成为当众调笑的话题。更有甚者,还有当众承认的,比如曾在上海就学、曾任上海公学校长的著名学者胡适。关于胡适怕老婆的趣事不少,甚至,他还发表了一番“怕老婆”的“宏论”:“一个国家,怕老婆的故事多,则容易民主;反之则否。德国文学极少怕老婆的故事,故不易民主;中国怕老婆的故事特多,故将来必能民主。”“怕老婆”也要上升到理论高度,还要和民主联系起来,的确是学者行径,不过,这个口一开,倒也是让普天下怕老婆的男人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挺起腰杆也理直气壮一回了。

  肆

  生动歇后语

  不过《新出清朝世界十怕妻》一画中所用的俗语,比较多的还是惯用语和成语,另一幅同样反映市井百态的《新刻希奇一笑图》,则运用了俗语的另一类分支歇后语,与戏谑的画面互为对照,同样具有深刻的喜剧效果。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作为一种民间智慧的结晶,几乎每个方言区都会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歇后语,吴方言区自然也不例外,《新刻希奇一笑图》一画中就出现了20多条歇后语,如“腌鲤鱼放生死活勿得知”、“屁古(股)浪戴眼镜屯光”、“歪嘴吹喇叭一团邪气”、“告花子戴眼镜穷昏”等,不仅生动形象,而且用了不少吴语谐音字,如用“勿”代替“不”,“浪”表示“上”,把“叫花子”称作“告花子”等,洋溢着浓郁的吴地风情。虽然语言稍显粗鄙,有些话现在也不用了,对于了解当时底层市民的生活语言却不无助益。

  后记

  年画中配有文字多是为了画面情节需要,而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俗语,则不仅贴合百姓生活,又增加幽默感,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手法。而在现代人看来,这种以画面文字互为交融,表现世情百态的作品,无疑更具真实感,也为后人探寻当时底层百姓的生活情景和生活语言保存了珍贵的一手资料。来源人民网)                       



http://wu-chinese.com/bbs/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吴人的微博

热度 发表于 2012-3-22 10:43:11

:happynewyear: 老倌10人眞有勁

mandarin 发表于 2012-3-22 11:41:39

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 僖公/ 附釋音春秋左傳注疏卷第十六/ 二十八年:[疏]注:盬,啑也○正義曰:盬之為啑,未見正訓。葢相傳為然。服虔云:如俗語相罵云。

北史/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流求:兩軍相當,勇者三五人出前跳噪,交言相罵,因相擊射。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盧損:盧損,其先范陽人也,近世任於嶺表。父穎,遊宦於京師。損少學為文,梁開平初,舉 進士,性頗剛介,以高情遠致自許。與任贊、劉昌素、薛鈞、高總同年擢第,所在相詬,時人謂之「相罵榜」。

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廿一、父母恩重經講經文(一):家內諍喧拗父娘,門前相罵牽宗祖。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二 本朝六/中興至今日人物下:二人皆懼邊將之怨己不敢出師,上前至以鄙語相罵

永樂大典戲文/卷之一萬三千九百九十一 張協狀元:秀才相罵殢人羞。

金瓶梅詞話/第九十九回 劉二醉罵王六兒 張勝忿殺陳經濟:又和老韓娘子兩個相罵,踢了一腳,烘的滿街人看。

喻世明言/第一卷至第十卷/第二卷 陳御史巧勘金釵鈿:有心去調他人婦,無福難招自己妻。可惜田家賢慧女,一場相罵便分離。

醒世姻緣/第八十七回:相罵沒好口,相打沒好手,只許你百聲葉氣罵俺爺的麼?

醒世姻緣/第一百回:夢中劉舉人還與狄希陳爭持相罵。

/紅樓夢校注/第十七回至十八回 大觀園試才題對額 榮國府歸省慶元宵:齡官自為此二齣原非本角之戲,執意不作,定要作《相約》《相罵》二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小校场年画中的吴方言(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