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 发表于 2011-10-5 22:16:48

【羊城晚报】先有平江路,再有姑苏城

2011年09月12日
                               
                               
                                                                                                                http://res.news.ifeng.com/dci_2011/0912/re_4e6da5a6590df.jpg孤舟自横,津梁古渡,舟筏桥舆,莫不古意盎然http://res.news.ifeng.com/dci_2011/0912/re_4e6da5a71bc42.jpg烟波桨声里,何处是江南http://res.news.ifeng.com/dci_2011/0912/ori_4e6da5a7bf5c8.jpeg烟雨、柳丝、古桥、扁舟,江南的味道http://res.news.ifeng.com/dci_2011/0912/re_4e6da5a84ba0a.jpg小桥流水人家,不变的旋律http://res.news.ifeng.com/dci_2011/0912/re_4e6da5a90e50f.jpg细雨中的果实,为素雅的民居添上色彩http://res.news.ifeng.com/dci_2011/0912/re_4e6da5a9ce7a0.jpg傍晚的悠闲时光http://res.news.ifeng.com/dci_2011/0912/re_4e6da5aa6f02b.jpg寻常巷陌,百姓人家文/图 许志伟

或许在几个世纪前,平江路这样的街巷在苏州比比皆是,我们的城市奔跑得太快,把本来属于自己的传统特征和文明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平江路在一片“拆”字中幸存了下来,他的存在让我们不至于忘记老苏州的样子,不至于忘记我们曾经拥有过多么精致、细腻、书卷气十足的生活……

在苏州博物馆寻古

在现代主义意味的展馆里,适宜的温度让观者和这些古代绘画都备感愉悦,我在泛着优雅淡黄色的画卷上搜寻着每一个细节,希望能找到那条熟悉的街道,有小河、石板路、河埠头、书院、白墙黛瓦……画卷的标签上,精致的小楷写着那些如雷贯耳的作者———文徵明、唐寅、沈周、仇英……或许明代的物质、文化实在过于精彩和奢华,吴门四家都不愿把一条普通的市井街道绘入他们的作品。熟视则无睹,再优秀的艺术家也会有审美疲劳吧。

苏州的老百姓却一直记着这条街道,“是先有的平江路,再有的苏州城咯”。

寻常巷陌 百姓人家

洋铁皮桶改造成的烘炉里,炭火逼人,香气肆意。似乎任何时间过来,这里都排着或长或短的队伍,这家简陋得甚至没有店名的小店,做着可能是整个苏州最地道的“蟹壳黄”,一种巴掌大的,烤得微焦的小烧饼。其实一炉子也出不了多少,而一买就是几十个的人却不在少数,队伍就这么越来越长。

“拿回去当点心,蛮好咯!”他们说。

很容易想象这样的生活:枕河的小平房、清洌的碧螺春、松脆的“蟹壳黄”、松松垮垮的小竹椅、冒着青烟的煤饼炉子、缠着牛皮筋的收音机里呢喃着的吴语……老苏州的生活或许本该就是这样,午后穿着老头衫,端着大茶缸,脚上一双人字拖,不紧不慢地踱着,到中张家巷里去听一下午的评弹,自然而理所应当,平淡、质朴但熨帖进生活的角角落落。

一个“蟹壳黄”还没嚼完,抹着嘴角的芝麻,你就晃进了平江路。如果这条有河有路的老街是动脉的话,和他平行或横穿的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悬桥巷、胡厢使巷、中张家巷、丁香巷……就是无数的毛细血管,水和路滋养着这座古城以及他的百姓、他的文明和气质。无数精巧的香糕砖以一种重复的秩序,显示着姑苏的细节,一种文人的审美意趣。

枕河人家的小平房几乎都是一个样子,人字形的屋顶、斑驳的老墙、晒褪了漆的阁楼气窗。粗陋的陶土花盆里,或兰或菊;逼仄的墙门过道里,挤满了自行车、蜂窝煤、支离破碎的家具;滴着水且震耳欲聋的空调外机……但正是生活的琐碎,才没有让这条南宋时期就标注在当时地图上的老街失去人间的烟火气,没有沦落成一个摄影的道具或主题公园,他依旧按自己的脉搏生存着,不疾不徐,不被觊觎,泰然处之,自顾自地注释着老苏州的关键字。

秋水已苍颜,老街的呓语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通常是江南人用来显示资历或辈分的话语。没有桥的江南是不可想象的,相当于罗马城失去了竞技场,而江南的桥更是一种生活必需品,至今如是,上下班的自行车、遛狗的闲人、菜贩子甚至拍婚纱照的新人,此岸、彼岸,或许短得只有几步路,没有桥,咫尺即天涯。

平江路最宜烟雨,若即若离却渐湿新衣。孤舟自横,津梁古渡,舟筏桥舆,莫不古意盎然,恍若隔世。沿河民居灰白的墙壁上满是掉光了叶子的爬山虎,在雨天柔和的散射光里,如哥窑瓷器上的冰裂纹,清雅隽永。河岸的条石颇有年份,无序的堆叠中却有巧妙的构成,或许也从苏作家具的榫卯结构中获得了感觉,简约而不简陋。河水把它们冲刷得温润细腻,野蒿从石缝中顽强生长,伴随着古桥上模糊的铭文,一起见证老街的荣辱兴衰。

河的一岸多是商铺,也是老底子的样式,老木头门板、酒幌子、方桌、条凳、冰裂窗,卖些小食或零碎。旗袍店里,贴着店主收藏的民国旧上海广告画。也会有些咖啡屋,小黑板上,中英文写着品种和价格,高大的玻璃窗里,人影绰绰,混杂在对岸斑驳而迷离的镜像里。我却更愿意踱进河岸边的小食店里,找个窗边的位子,点上一客葱煎包,一碗泡泡小馄饨,几碟小菜,听着水巷子里由远及近的摇橹声。浅酌低唱或许更适合这等有些颓靡而满是历史积淀的场景,亦适合把酒凭栏任遥想:“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苏州繁华了十几个世纪,连曹雪芹在《石头记》开篇里都写道:
“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吴越争霸的金戈铁马也好,莼鲈之思的淡定超然也罢,文修武偃,都似这岸边青灰色的河埠头,一任岁月的洗刷。

小食店不远的伏羲琴馆最适宜奢侈地挥霍时光,要上一壶碧螺春,且听丝竹悠扬管弦疾。“灯影桨声里,天犹寒,水犹寒。梦中丝竹轻唱,楼外楼,山外山。”窗外,桥上人自顾行路,桥下则舟楫交错,零金碎玉, 颇得古趣。

如果说每条老街都有自己的灵魂,那平江路的魂一定是枕河人家的点点滴滴。笛声寒,窗影残,烟波桨声里,何处是江南 ?过去的人和事,那些琐碎的江南水乡人文,只是被延伸,从未被遗忘。他们被刻在河埠头的拴船石上、写入老街铺子的旧门板里……走一段老街,便可细细把玩这件巨大的古董,寻常巷陌,百姓人家,历史触手可及,厚重且绵长。

出行攻略
1、平江路位于苏州老城区,南起干将东路,北接白塔东路和东北街。
2、住宿可选择平江路上的明堂青年旅社,为古建筑改建,极有味道。
3、中张家巷的评弹和昆曲都值得一听,昆曲每周六中午有售票,地点在中张家巷的昆曲博物馆内,夏季停演。
4、老街上各色小点心很多,推荐品芳的葱煎包和小馄饨。卖各色小物件的杂店也很多,可适当还价。
5、拙政园和苏州博物馆都很近,可顺道游览。
许志伟




http://wu-chinese.com/bbs/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吴人的微博

热度 发表于 2011-10-6 12:12:49

爲啥經常能看見男性洋大人搭女性中華人?

乌程仔 发表于 2011-10-11 11:17:52

谁说先有平江路,后有苏州城了?外公家原来住在凤凰街桐桥浜,斜穿过干将路便是平江路,呵呵呵。

苦露酷亿 发表于 2011-10-11 12:40:58

羊城晚报啊

乌程仔 发表于 2011-10-11 16:48:56

苦露酷亿 发表于 2011-10-11 12: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羊城晚报啊

它说错了呀,不过苏州最早的居民区风池乡的确在平江路钮家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羊城晚报】先有平江路,再有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