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 发表于 2011-7-20 20:39:04

【转载】【钱乃荣】上海旧书店

“上海旧书店”是我少年时代的乐园,现今梦中常会到那里。


回忆我少年青年那段时期的生活,最难忘的经历,便是到上海旧书店里去看书和淘书。

五六十年代(到文革开始那年为止)的上海旧书店,真是一个开放的知识大宝库。当时国营的“上海旧书店”,有福州路、淮海路、四川路三大家。我在1956年考入向明中学之后,每天放学回家要走从瑞金一路到重庆南路这一段的淮海中路,不是去思南路附近的淮海中路新华书店,就是去成都南路附近的上海旧书店,如果时间空一点的话,会两个书店都去呆上很长时间。新华书店那时是不开架的,而旧书店是几乎完全对顾客开架,所以可以一本一本抽下来翻看,这样有时一呆可以一两小时在里面,看到夜幕降临才匆匆赶回家。

那时的旧书店铺面很大很进深,里面还有多个曲折转角地,每类图书分列齐整,重要的旧书还在大台面上陈列,一本本看过去十分方便。我的许多知识底子实际上都是在旧书店打下的。当时我对几类书特别感兴趣,常常一头栽在里面久久转不过神来。一类是文学书,特别是古典文学通俗读本,一类是气象、天文、地理类书,一类是生理卫生、动植物类书。遇到当时推行文字改革、拼音字母那些书也要购买。当时的旧书店,实际还传承着解放前的多元博采传统,除了新中国出版的书变成旧书有卖外,有些三四十年代出版的书也在卖。比如解放前出的一些医书写得很详细,我的生理疾病和青春期有关知识很多都是从这里得到的。那时的旧书有一个很好的周转链,收卖都有合理的价格。因为老百姓生活水准普遍很低,旧书的价钱都经仔细斟酌。发行不久的好书,如一本《宋词选》,原价卖1元3角,旧书卖1元;《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原价卖8角,旧书卖6角5分;又如《古文观之》因为解放前出过很多版本,旧版本就有只卖到8角钱一部的。

一些私人出版社在50年代初出版的书到57年以后都降价卖得很便宜,如中州路人世间出版社的一本《人体生理图解》,只卖4角;大中国图书局出版的一个《草本花卉栽培》硬纸转盘特价2角。许多新书或旧书,看完可以拿到瑞金路附近的旧书回收处估价,卖得钱来再去买自己看中的旧书,我和许多人就是这样周转着看旧书的,因为那时人们要买书是没有多少钱可以投入的,我常将母亲给我乘电车上学一天的零用钱 6分,积个好多天,就去买一本对它光顾了一次又一次、生怕被人买去的书。还有比如说家里原来有一本三十年代出的《儒林外史》,排版等反而没有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儒林外史》好,于是拿去卖掉,换回50年代版的旧书后,余钱还可多买两本旧书。那两个收旧书的人是非常懂行的,估价公道,有不少经济发生困难的人也乐于将家里原有不用的藏书或杂志拿去卖掉,所以旧书店经营得很活,好书频频露面,进书店去的人流也很踊跃,旧书店成了汇聚各类新旧知识的宝地,每次淘到好书,称心如意,心中无限欣喜。

卖得贵的书也是有的,如收旧书处的对外橱窗里,一直放着一套十本30年代良友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因是难得的左翼文学大集,标价100元,在那个时候,看了有些令人咋舌。我家里原来传下来的只有其中的六本,我就一直将它看作宝贝,一本一本认真读,读出了对现代文学的兴趣。1962年我进大学,每周回家,总要去福州路的上海旧书店去看看。那时书店设立了一个急需书登记处,我去登记了一本《大系》的“散文二集”,一周后通知便到我家,7元一本,我只好去中央商场卖掉几张家传的大中华老唱片,才凑得够钱买了这本书。收购唱片的店员还认真地问了我一句:你真愿意把这几张老唱片卖了吗?

其实去福州路旧书店和南京路的朵云轩是在我读高中三的时候已经开始,抽星期天常去的,有时还要等开门买每天新拿出的好书。上海除了那三家大型旧书店之外,小的书店遍布热闹地区,尤其在解放后不久,我家附近就有好多家书店、书局,都是私营的,继续着原来的惯性,兼卖新书和旧书,有的还卖点文具。各种书店卖自己和其他书店出版的书多种多样,很会做生意。56年公私合营之后大部分关闭,但是还有一些书铺依然开着,在那里我买到过一些很有特色的书籍和清朝民国时出版的好书,许多是打折的,价钱更加便宜。直到60年代初,还有一些私人开的小书店,他们兼向平民收购旧书古书,随收随卖,内中往往可以买到店主很便宜收到的书,如我买过一部线装书《纲鉴易知录》12本,只卖2元;一部小字线装书《史记》,有两块木板夹着,只卖8角钱。我买那部《纲鉴易知录》还有这样的一个经历:1962年临近高考,我想报考复旦大学中文系,听说那儿古典文学教授特多,我怕古文程度不够,看到一张广告,贴着万宜坊有私家可补习《古文观止》,一个短期10次收4元,我便去那家人家张望了一下,正好被那老先生看到,我说我只有2元,他说看到你身上打着补丁,就依你两元钱吧,跟着两个上海中学的学生一起学吧。在读书时,我倒学到了一些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如挨腔拖调地朗读古文的方法。老师还常拿出一部《纲鉴易知录》,翻到某页给我们读讲某篇古文的时代背景,有时我们也加读一段《纲鉴》,两次一来,我就喜欢上了这部书。但是不多几时,我居然在附近的一家旧书铺里见到了这部书,看到每本上面的“卷一”、“卷二”字样,就是那位教书先生写的字。我十分感叹,马上买下这部书,就打算考完大学认真读。在那个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岁月里,有多少人的生活是如此艰难,连藏书也朝不保夕。后来我考进复旦,我父亲在复兴公园的座椅上交谈的朋友中居然就有这位老学者,父亲说到自己儿子考取了复旦中文系,那位老先生问了我的名字后,对我父亲说:你的儿子到我家里来补过古文。老先生听到他曾教授过的学生考取了复旦很高兴,我父亲当然也高兴地知道了我瞒着他用两元钱去学古文。在那一年,大学因逢困难时期招生很少,向明只有百分之二十几的录取率。我父亲穷极无聊,非常希望我直接找工作来养家,但因我考上了复旦,他也终于放弃了坚持要我去做工的打算,让我读书去。

直到63、64年,上海的旧书店还有不少。比如在复兴中路长城电影院的附近,就有三四家小型旧书铺,还有一家是专卖旧杂志的。我不时去看看,如看了好电影后,就去买一本有关的旧《电影故事》或《上影画报》,1963年我还买一本看一本,共买了一年的62年编得很好的《上海文学》。

我大学毕业时,正值“文革”高潮期,旧书新书都没有买了,“上海旧书店”也因“破四旧”永远破掉了一个“旧”字,成了“上海书店”,当时里面尽买毛选、语录等。从此以后,上海的旧书业便一蹶不振。90年代初,我在日本,看到《人民日报》海外版上说:上海徐家汇要建设成日本的西新宿,我想这不可能吧。日本西新宿繁华而现代,地价极高,能容得下几十家历史悠久的旧书店,经营完全自如,足见那里早稻田大学(1881)文化之底蕴深厚。徐家汇能行吗?虽然徐家汇也有历史悠久的交通大学(1896)和徐汇中学(1850)。回沪一看果然,连一家小门面的“新华书店”在原地也容纳不下,得搬家动身,至于旧书店,一家也没有。

最特殊的一段时间可以说是文革中的70年代,有几年,如“评法批儒”的时候,“上海书店”开出一个小小的窗口,凭单位证明可以买极小部分的旧书,以助“大批判”,那时的旧书竟便宜得很,如一部《十八家诗抄》只卖2元钱。后来不凭证明了,记得我赶去一看,有对胃口的旧书,买了一部装有6个蓝布书套的涵芬楼版线装书《资治通鉴》,只要16元。当时,一套平装的《资治通鉴》还要32元呢。我如获至宝,要是现在去买,恐怕一万元还不止吧。还有中华书局出版的无标点本《东坡七集》,只需8角钱。1978年我在上海旧书店买到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郭璞注扬雄著的一部《方言》,只有2角5分。从上海有的书店还流走了一批珍贵的旧书,如线装的《落金扇》、《珍珠塔》、《描金凤》等曲艺本子,还有方言词典课本等,被一些外国人轻易地买去。还在改革开放前,日本的学者即已闻声率先来到上海,用一二万日元就能使得有的民间书商到江南农村去收那些古书,买去好多部。90年代我在日本拜访有的学者,他们曾出示给我看,大都是这时在上海买到的。现在行情怎样呢?到上海有的地方去买有点价值的旧书,其贵异常,如在80年代我曾见到“上海书店”楼上有一整部的原本《礼拜六》杂志,卖一千二百元,现在有的地方买其中一本这个价还不止。这像卖旧书吗?

热度 发表于 2011-7-20 22:22:32

誒辰光舊書弗會帶各類病毒

胶水 发表于 2011-9-20 15:38:37

唯一缺点就是弗好关键字搜索{:soso_e14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钱乃荣】上海旧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