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omé 发表于 2011-2-16 04:41:32

[衢州街巷]新挢街 中国最后的奉杞官(转帖)

本帖最后由 Salomé 于 2011-2-16 04:45 编辑

清末南街至东武街口古城河上筑有石挢,俗称新挢,街名以此。著名的南宗孔氏家庙就座落新挢街东段。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孔子嫡传第48代孙孔端友、背负孔子及其夫人楷木圣像随驾南渡,后赐家于衢州。如今,中国最后的奉杞官” 就在衢州孔氏家庙。清朝兵部上书李之芳《清康熙衢州重修孔氏家庙碑》云:孔庙之遍行天下,家庙唯曲阜衢州耳。      
                                                                                       
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在近代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据《衢州市志》记载:“民国35年(1946) 8月27日,孔氏南宗家庙隆重举行迎孔子暨兀官夫人楷木像还庙典礼。楷木像抗战期间曾转移至龙泉、庆元等地”。据资料显示,1943年,“衢州平民工厂”的厂址就设在新挢街孔庙隔壁的“真武殿”内;1944年5月,日寇第二次入侵,厂址临时迁万川,1945年6月又迁回新挢街原址。“衢州平民工厂”就是解放后的新华印刷厂。据《衢州市志》记载:“民国37年(1948),协兴铁工厂从上海迁衢州孔庙,为衢州绥靖公署特约修械所。乃本区最早之机械工业,解放后发展为衢州煤矿机械厂。         
                                                                                       


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原址在道贯巷,为什么后来迁址新挢街呢?故事很离奇。新挢街当年是茶店的集中地。有说书的、唱道琴的、卖唱的艺人,更有戴着墨镜的算命先生。茶店老板经常请颇有文才的半仙“瞎子张”喝茶,条件是讲些古今衢州街巷发生的故事以招来生意。“瞎子张”见有了免费的茶自然喜欢,没人算命就说古道今即兴发挥一番也是一种消遣方式。只听“瞎子张”开谈了:“相传古时衢江两岸知名的大码头其中有“东樟(樟树潭)、西望(航埠、土话读望或黄)之说,樟树潭码头是省内最大的毛猪贩运中心;航埠古码头是全国最大的柑桔航运中心。当年两码头是商贾如云、繁华的景象是没得说的。两大码头之间的中心距离正好在城里的龟峰,东门外直线10里处有鸡鸣塔,日升起塔尖倒影又直指龟峰。日:“紫气东来”。龟峰因是历代府州衙门所在地,故习惯上称府山。而孔氏南宗家庙不左不右就建在中轴线的中心大街上。这不就是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嘛!古人选址讲的是风水,风水就是人类居住、生存、繁衍、发展的生态环境。它包括阳光、空气、水质、气候、地形、色彩等因素。衢州是九龟之地,龟为长寿吉祥之物,家庙大门正对衢州最大的龟峰山,这风水是绝了。府山和山东差一个字,开门见山,故家庙就有思鲁阁了。南宗家庙后园是菱湖(衢州话“湖”“和”同音),孔子一生主张“以和为贵”,故家庙迁址新挢街,其中学问、意境深远着呢”。茶客顾不得喝茶了,也不管“瞎子张”说得是否有根据,个个伸长鹅项颈听得入迷了……。                  


                                                                              


孔氏南宗家庙和府山相对。衢州九楼、八阁、十三厅有三分之一在府山。千百年来,历代府治也设在府山,可谓源远流长。2009年府山公园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重点公园,和北京颐和园、玄武湖、大明湖、黄鹤楼齐名。小时侯经常在府山公园玩。府山公园有一种树,树上挂满了“肥皂”籽,五十之七八十年代是计划经济,物质非常紧缺。连火柴、香烟、肥皂等都要凭票供应。“肥皂”籽内不知是什么成分,竟然可以替代肥皂。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肥皂”籽树成熟的季节,许多小孩子到府山公园围着树转,有的爬树上用竹杆打“肥皂”籽,有的在树下拾。然后脱下衣服,把“肥皂”籽小心地包在衣服里带回家,给妈妈洗刷用。时下商品已不再紧缺,孩子都是小皇帝,说起拾“肥皂”籽替代肥皂的经历,小朋友仿佛在听远古的故事呢。


                                                      
孔氏家庙的东面新建了规模宏大的博物馆。2005年,市委、市政府决定,从当年5月1日起向社会公众全面免费开放,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新馆开放第一个月,就接待观众20多万人次。衢州博物馆已成为衢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闪亮窗口。2010年10月8日,16件衢州博物馆馆藏文物赴台展览。博物馆的东南斜对是衢州市图书馆。                                                                                       




城隍巷隔壁的“天福堂”药店是百年老店。老店用高大厚实的石条砌成的石大门,石门的上方嵌有用青石板刻成的“天福堂”三个大字。比杭州的“胡庆余堂”门面略小,但极为相似。名城的文化韵味和厚重不言而谕。“天福堂”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宁波籍钱、冯、王三人合开。已近260年的历史了。药店在创建之初,为防后代挪用资金,他们制定了严格的店规,凡是钱、冯、王三人的后裔,无论何人途径衢州,在天福堂里停留,仅供一宿两餐。对银钱分文不能支取。店里一块两百多年的招牌有三米多长。药店呈长方形,大约有30来米深度。前半部分店面临新挢街,地势低些,一大排呈z形的木制柜台有半人多高。年代久远的柜台后面三五个老药工在五味和七色的药的芳香里忙碌着,老药工凝视的表情,弥漫些许神秘的色彩。碾船在柜台的右边,学徒站在碾船上,两手搭在碾船上方的横档,悠闲地用小肚皮收复的力度摆动着双腿碾药。本事精到的学徒可以一边上下起落飞身碾药,一边还可偷偷地打瞌睡……




“天福堂”对面是人民电影院。旧县治就曾经座落在电影院的位置,元录事司也设于此。该院原名为八一电影院,1953年开始对外营业,1959年倒塌,后在原址上重建;1960年春改为人民电影院。现为小商品市场。人民电影院在衢州老百姓的心里印象很深。可说整整影响了一代人。很长一段时间里,18排之24排的电影票,有时都掌握在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手上,利用紧俏的电影票做交易和人情。因此,在电影院里工作在社会上极为吃得开。专业美术家喜欢在电影院任美工。这很能说明问题。那时侯看人民电影院大门前的电影广告,就象走进艺术的殿堂,让人百看不厌。当年,衢州娜妮影星周迅的父亲就是衢州电影院的美工。                                                                                                


人民电影院的斜对照、新挢街(原为城隍庙)是衢州市文化馆。该馆1949年9月筹建(馆址起初设在后街巷21号),1967年迁入新挢街147号原少年宫内。也是老字号了,如今五六十岁的城里人,没有几个人是不知道少年宫。少年宫伴随着无数的青少年成长。                        
少年宫的东隔壁依次为糕饼店和广济堂药店,该药店的前身是北门街的广生堂。广生堂因为北城墙废弃,北门街随着衰落,广生堂的人气一落千丈,难以为计,后被迫改名迁店新挢街。56年公私合营后,广济堂药店最后完成了历史使命。                                                                                          
                     
2010年9月8日阿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1914da0100lxw3.htm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衢州街巷]新挢街 中国最后的奉杞官(转帖)